吉林省松原市长江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18091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松原市长江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吉林省松原市长江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松原市长江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松原市长江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一轮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古代史部分)月考(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考古专家对新石器时代晚期某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考古发现中最能够支持此结论的 是()A.遗存物品中发现刀杼、骨梭等 B.墓葬中发现大量的牲畜遗骸C.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差异明显D.墓葬中发现一些农作物遗存.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J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A.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B.霸主有“尊王”的义务C.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D.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

2、别.据考古发现,在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区(今河南洛阳)发掘了一批与殷人习俗相同的墓葬,其随葬品中,青铜礼器 种类繁多,这说明()A.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周B.商周王朝存在文化传承C.西周加强对殷人的控制D.西周王朝社会等级明显.春秋战国时期,上起王公贵族,下至普通士人多言“天下”。老子一书中“天下”二字出现六十多次,韩非 子中“天下”之辞达三百多处。这一时期的“天下”观念()A.目的是维护分封与宗法制度B.有利于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C.促进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D.加剧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下表是西汉不同时期存在的诸侯王。西汉分封诸侯王前后发生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公元前202年时存在的诸侯王楚王韩信、

3、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 韩王信、衡山王吴芮公元前195年时存在的诸侯王齐王刘肥、楚王刘交、吴王刘潺、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 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赵王刘如意、燕王刘建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B.确保皇权传承稳固C.实践郡国并行的治国方略D.扩大王朝统治疆域.对比图1、图2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这一农牧分界线的变化一3左图汉武帝时期农牧分界线右图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A.可以作为研究清朝历史的一手史料C.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A.可以作为研究清朝历史的一手史料C.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B.描写情节均有事实依据D.否认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9.

4、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 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条并有详细的解读。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A )A.重视基层治理B.开始独尊儒术C.注重政令传达D.压制宗族自治20.1843年3月,英国人把第一批从中国勒索到的赔款运到了伦敦。有学者指出:“惯于吹嘘自己道德高尚的约翰牛,却宁愿用海盗式的借口经常向中国勒索军事赔款,来弥补自己的贸易逆差。”该论断(B )A.分析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C.认识到战争本质是贸易纠纷D.反映了中英社会性质的差异B据材

5、料“惯于吹嘘自己道德高尚的约翰牛,却宁愿用海盗式的借口经常向中国勒索军事赔款,来弥补 自己的贸易逆差”,可知英国索取战争赔款的目的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体现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故选B项;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项;鸦片战争的本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排除C项; 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是中英两国经济形态的差异性导致的,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4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至宋诗人的现代地域分布情况省份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北宋南宋北方河南526876462130655陕西4661764914505河北47325226288

6、36山西312944306648山东16121119815625甘肃7811133163北京0000300辽宁1110000天津0000040新疆0300000宁夏0010020小计20021427218383681102南方江苏2437423232329206浙江1915415434514923福建04124035529538江西23133028330473四川46171623261183安徽6881816139122湖北91281315722湖南11412176762广东3439115451广西00044175上海00000711云南0001100贵州0000001海南0000011重庆0

7、000032小计689014822920223082600据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整理综合上表中的信息,概括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15分)答案:唐代前中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诗人数量超过南方;唐代后期,南方诗人数量 开始赶超北方;两宋时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北方相比南方诗人数量已占据绝对优势。(若 笼统回答南方诗人数量逐渐赶超北方也可)唐代前中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我国北方,北方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文化厚重,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 南万。唐代后期,安史之乱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加之唐代后期宦官专权和朋

8、党之争加剧, 农民起义爆发,北方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宋都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北方。唐宋诗人空间分布的变化直观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坛重心的逐渐南移,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政治文 化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变迁。(若考生能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风尚等角度对某一省份的变化进行探讨,言之成理即可)解析:首先,阅读表中信息,根据时间和空间分布得出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情况。其次,结合每个阶段 的特征,分阶段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对材料中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情况进行历史解释,如下表所示:阶段

9、特征唐朝前中期北方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文化厚重等唐代后期安史之乱、农民起义等导致北方政局不稳,而南方相对安定,经济逐渐超过 北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宋都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北方最后,进行总结,指出诗人空间分布变化的实质,即体现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 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L 8亿增加到鸦片战

10、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 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 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 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 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 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

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

12、合时 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D.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7.下表是关于中国古代一定时期粮食产量和农民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经济繁荣主要表现为粮食亩产量增长B.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持续繁荣朝代耕地面积 (亿市亩)人口(亿人)人均粮食种植面积 (由由)粮食亩产 量(市斤)每一劳动力的成品粮 生产率(市斤)战国中晚期0. 900. 8464. 232162 027西汉末期2. 382. 2403.762642 151唐朝2. 111.9903.

13、 763342 396宋朝4. 153. 9003. 753092 179明朝4. 654. 2003.283462 255清朝中叶7. 276. 1801. 713671 260C.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土地开垦D.人口增长过快制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学者认为“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呈现出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 交相生 养的新型关系”。促使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经济形态的转型C.税收制度的革新 D.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 地促进了本地市场

14、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 “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鄙弃对事务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 理、技法,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性致信笔挥洒。宋代文人画的兴盛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繁荣B.科举制度的完善C.科学技术的进步D.儒家思想的发展.元朝市舶则法规定,诸王、驸马、权豪、势要、僧、道等“下番(到国外去)博易到物货依例抽解”,行省官、宣慰司官、市舶司官不得“拘占舶船”,不得“捎带钱物,下番买卖”。这些规

15、定A.说明元朝严格限制外贸活动B.提高了外贸管理效率C.反映政府重视规范海外贸易D.有利于实现外贸平衡.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评论说、元代南戏剧本“句句是本色言吾(指民间用语),无今人时文气”。据此可知, 元代南戏剧本A.适应了市民文化需要B.缺乏语言艺术的创新C.继承了宋词艺术特色D.多是民间艺人所创作8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 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清朝除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外,民族地

16、区的地方行政管理列表如下。地区举措西藏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清廷监督实行“金瓶掣签”新疆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原维吾尔族头领伯克可世袭,由清廷委任并为其定品级蒙古设盟、旗两级单位,盟长、旗长由蒙古王公担任,清廷任命云贵在条件成熟地区取消了土司世袭之制,依汉制设立府、厅、州、县,任命流官管理据表可知,清朝A.对蒙古地区管理最为薄弱B.C.在云贵全面实现改土归流D.9 .据图一和图二,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采取以夷变夏的治国方针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采取以夷变夏的治国方针一一省界-一衢州)界图二乾隆二十六年江苏省、安徽省政区图/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B.限制省级

17、官员的职权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D.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10 .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看到中国景象后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 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这说明当时清朝()A.因英国侵略而发展停滞 B.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C.对外厉行闭关锁国政策D.遭到白莲教起义的沉重打击K)logooK)oo 50(50(5 O 5 3 3 2 2 1 1(Yai) DY11 .如图为明清时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对该图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人口持续快速增长B.人身依附关系增强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耕地面积不断缩小12 .下列为红楼梦中的部分描述

18、,由此表明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入“荣禧堂”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的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隋朝黑龙大圆边是玻璃醯(hdi)。第三十 九回周瑞家的道:“早起我就看见那螃蟹了,一斤只好称了两个二个,这么二大篓,想是有七 八十斤。”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 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J第四十回每人一把乌银洋签自斟壶,一个什锦玦琅杯。A.可以作为研究清朝历史的一手史料B.描写情节均有事实依据C.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D.否认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9.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

19、,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 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条并有详细的解读。这 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A.重视基层治理B.开始独尊儒术C.注重政令传达D.压制宗族自治20.1843年3月,英国人把第一批从中国勒索到的赔款运到了伦敦。有学者指出:“惯于吹嘘自己道德高尚的约 翰牛,却宁愿用海盗式的借口经常向中国勒索军事赔款,来弥补自己的贸易逆差。”该论断()A.分析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C.认识到战争本质是贸易纠纷D.反映了中英社会性质的差异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40分)21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至宋诗人的现代地域分布情况省份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北宋南宋北方河南526876462130655陕西4661764914505河北4732522628836山西312944306648山东16121119815625甘肃7811133163北京0000300辽宁1110000天津0000040新疆0300000宁夏0010020小计20021427218383681102南方江苏2437423232329206浙江1915415434514923福建04124035529538江西23133028330473四川46171623261183安徽6881816139

21、122湖北91281315722湖南11412176762广东3439115451广西00044175上海00000711云南0001100贵州0000001海南0000011重庆0000032小计689014822920223082600据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整理 综合上表中的信息,概括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15分)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 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

22、广, 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L 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 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 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一一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 移徙工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 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 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

23、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高三历史月考(满分100分)答题卡班级 姓名 总分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40分)21 .综合上表中的信息,概括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15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4、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高三历史月考(满分100分)答案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考古专家对新石器时代晚期某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考古发现中最能够支持此结论的 是(C )A.遗存物品中发现刀杼、骨梭等 B.墓葬中发现大量的牲畜遗骸C.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差异明显D.墓葬中发现一些农作物遗存.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A )A.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B.霸主有“尊

25、王”的义务C.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D.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据考古发现,在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区(今河南洛阳)发掘了一批与殷人习俗相同的墓葬,其随葬品中,青铜礼器 种类繁多,这说明(B )A.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周B.商周王朝存在文化传承C.西周加强对殷人的控制D.西周王朝社会等级明显.春秋战国时期,上起王公贵族,下至普通士人多言“天下”。老子一书中“天下”二字出现六十多次,韩非 子中“天下”之辞达三百多处。这一时期的“天下”观念(B )A.目的是维护分封与宗法制度B.有利于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C.促进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D.加剧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下表是西汉不同时期存在的诸侯王。西汉分封诸侯

26、王前后发生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B )公元前202年时存在的诸侯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 韩王信、衡山王吴芮公元前195年时存在的诸侯王齐王刘肥、楚王刘交、吴王刘潺、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 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赵王刘如意、燕王刘建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B.确保皇权传承稳固C.实践郡国并行的治国方略D.扩大王朝统治疆域.对比图1、图2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这一农牧分界线的变化D左图汉武帝时期农牧分界线右图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D.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7

27、,下表是关于中国古代一定时期粮食产量和农民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D )朝代耕地面积 (亿市亩)人口(亿人)人均粮食种植面积(市亩)粮食亩产 量(市斤)每一劳动力的成品粮 生产率(市斤)战国中晚期0. 900. 8464. 232162 027西汉末期2. 382. 2403. 762642 151唐朝2. 111.9903. 763342 396宋朝4. 153. 9003. 753092 179明朝4. 654. 2003.283462 255A.经济繁荣主要表现为粮食亩产量增长B.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持续繁荣清朝中叶7. 276. 1801. 713671 260C.粮食产量的提

28、高主要得益于土地开垦D.人口增长过快制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根据表中信息可以看出,随着人口快速增长,每一劳动力的成品粮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人口增 长过快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故D项正确。从战国到清朝粮食亩产量增长不多,其不能作为经济繁荣的主要表 现,故A项错误;我国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亩产量时升时降,这说明我国古代农耕经济不是持续繁荣的,故B项错误; 粮食亩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明清时期引进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是得益于开垦土地,故C项错误。8 .有学者认为“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呈现出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 交相生 养的新型关系”。促使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

29、因是(D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经济形态的转型C.税收制度的革新 D.商品经济的发展9 .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 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B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 “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10 .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鄙弃对事务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 理、技法,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性致信笔挥洒。宋代文人画的兴盛得益于DA.商品经济的繁荣B.科

30、举制度的完善C.科学技术的进步D.儒家思想的发展11 .元朝市舶则法规定,诸王、驸马、权豪、势要、僧、道等“下番(到国外去)博易到物货依例 抽解”,行省官、宣慰司官、市舶司官不得“拘占舶船”,不得“捎带钱物,下番买卖”。这些规定CA.说明元朝严格限制外贸活动B.提高了外贸管理效率C.反映政府重视规范海外贸易D.有利于实现外贸平衡12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评论说、元代南戏剧本“句句是本色言吾(指民间用语),无今人时文气”。据此可知, 元代南戏剧本AA.适应了市民文化需要B.缺乏语言艺术的创新C.继承了宋词艺术特色D.多是民间艺人所创作13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

31、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 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C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14 .清朝除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外,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列表如下。B据表可知,清朝地区举措西藏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清廷监督实行“金瓶掣签”新疆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原维吾尔族头领伯克可世袭,由清廷委任并为其定品级蒙古设盟、旗两级单位,盟长、旗长由蒙古王公担任,清廷任命云贵在条件成熟地区取消了土司世袭之制,依汉制设立府、厅、州、县,任命流官管理A.对蒙古地区管理最为薄弱B.C.在云

32、贵全面实现改土归流D.15 .据图一和图二,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一一行界-胸(州)界图一 康熙四年江南省政区图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采取以夷变夏的治国方针 D )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采取以夷变夏的治国方针 D )一 一省界-一府(州)界“图二乾隆二十六年江苏省、安徽省政区图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D.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16 .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看到中国景象后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这说明当时清朝(B )A.因英国侵略而发展停滞B.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C.对外厉行

33、闭关锁国政策 D.遭到白莲教起义的沉重打击.如图为明清时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对该图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C )A.人口持续快速增长B.人身依附关系增强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下列为红楼梦中的部分描述,由此表明红楼梦(C )第三回黛玉进入“荣禧堂”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的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隋朝黑龙大Ifil边是玻璃醯(h方i)。周瑞家的道:“早起我就看见那螃蟹了,一斤只好称了两个二个,这么二大篓,想是有七第三十八十斤。”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九回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第四十回每人一把乌银洋塞自斟壶,一个什锦玦琅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