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高 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22 10号文件精 神,根据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 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工作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高素质 农民培育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 感党恩、跟党走。通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种 养加能手技能培训I、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 事业开展带头人培育等行动,加快培养农业产业开展亟需的 高素质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二、培训任务2022年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58
2、0人,重点面向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基 层党员干部等人员,开展经营管理服务、技能水平提升和专 业生产等方面的培训I ,培养一批爰农业、懂技术、善经营、 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人才。在线评价学员覆盖面、测评满意 度均达99%以上。其中:(-)经营管理型200人。计划分为4个班次,其中: 第一班次50人 重点面向移风店组织培训 第二班次50人, 重点面向田横镇和度假区组织培训,第三班次50人,重点 面向金口镇、北安和龙山街道组织培训,第四班次50人, 重点面向蓝村街道、大信街道组织培训。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经营管理方面,开展电商、直播等知识 培训,提升农业全产业链质量
3、效益;开设优势特色品种专题 培训,将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实用技术和冷链物流运营管理 等纳入相关课程。以院校毕业生、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返乡 入乡群体为重点,开展创业创新人才培训。围绕畜牧业高质 量开展,加强养殖场(户)培训I ,提高生产供给和动物疫病 防控能力。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开展人才,为农业现代化 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培养产业开展带头人。(二)技能服务型260人。计划分为2个班次,其中: 第一班次140人,重点面向灵山街道组织培训。第二班次 120人,重点面向段泊岚镇组织培训。围绕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和大豆油料扩种,开 展增产提质、防灾减损和重大病虫害防治等全生产周期技术 技能培
4、训。加大农机装备使用维修和机能减损技能培训,提 升农机专业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绿色开展和三品一标专业 技能培训,普及生物安全、绿色种养、科学施肥用药、农产 品质量安全、沼气安全生产等专业知识。开展大豆、花生等 油料作物扩种和产量品质提升技术,以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 种植技术培训等。(三)专业生产型120人。重点面向龙泉街道、温泉街 道、吞山卫街道和通济新区组织培训。围绕果菜茶等特色经济作物,开展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 作业、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还田、植保等综合措施因地制 宜开展生产管理培训,提升耕地地力,提高生产供给能力。具体分配任务见附件三、培训机构遴选为保证培训质量,计划分七个标段实施,其中:经
5、营管理 型培训分为四个标段,每个班次为一个标段;技能服务型培 训分为两个标段,每个班次为一个标段;专业生产型培训为 一个标段。区农业农村局将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择优 选择7家培训机构,负责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四、资金使用方向本工程培训资金共计192.6万元。其中:经营管理型培训200人,人均培训标准5470元,共计 109.4万元,其中:第一包50人,27.35万元,第二包50 人,27.35万元,第三包50人,27.35万元,第四包50人, 27.35万元。技能服务型培训260人,人均培训标准2189元,共计 56.92万元,其中:第一包140人,30.65万元,第二包120
6、人,26.27万元。专业生产型培训I 120人,人均培训标准2189元,共计26.27万元。序号培 训 标 准资金 预算 (万元)基本情况备注第1包5470元/人27.35培训50人,重点面向移风店组织培训I。 学员培训不少于100学时,线上培训 学时不超过总学时数的30%。经 营 管 理 班第2包5470元/人27.35培训50人,重点面向田横镇和度假区 组织培训。学员培训不少于100学时, 线上培训学时不超过总学时数的3 0%。经 营 管 理 班第35470元27.35培训50人,重点面向金口镇、北安和龙山街道组织培训。学员培训不少于1经营包/人00学时,线上培训学时不超过总学时数的30%
7、 o管理班第4包5470元/人27.35培训50人,重点面向蓝村街道、大信 街道组织培训。学员培训不少于100 学时,线上培训学时不超过总学时数 的 30%。经 营 管 理 班第5包2189元/人30.65培训140人,重点面向灵山街道组织 培训。学员培训不少于40学时,实习实训学时不低于总学时数的2 / 3o技能服务班第6包2189元/人26.27培训120人,重点面向段泊岚镇组织 培训。学员培训不少于40学时,实习实训学时不低于总学时数的2 / 3o技能服务班第7包2189元/26.27培训120人,重点面向龙泉街道、温 泉街道、岳山卫街道和通济新区组织 培训。学员培训不少于40学时,实习
8、专业生人实训学时不低于总学时数的2 / 3o产班合计192.6总计培训580人五、培训方式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原那么,综合运用课堂教 学、实习实践、线上培训、案例观摩、跨区域交流等多种方 式,重点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产业带头人和全产业链综 合型人才培育等,其中,经营管理型每班不少于100学时, 线上培训学时不超过总学时数的30%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 务型每班不少于40学时实习实训学时不低于总学时数的2 13。原那么上每期培训学员不超过100人。加大走出去培 育力度,学习外省市先进典型和模式,提升培训质效。六、检查验收各培训机构完成培训任务后,要按照区农业农村局要求, 建立规范统一、信
9、息完整、内容真实的培训档案并及时归档, 做到专人管理、专柜存放。11月底,区农业农村局结合日常 考核情况组织专家对培训工作进行全面验收,验收情况作为 拨付资金的重要依据。七、工作要求1 .培训机构必须为农业院校、职业学校、新型经营主体 或职业培训机构设立的田间学校、农业园区或龙头企业设立 的实训基地以及其他具备涉农培训教育能力的机构等,与镇 街较好沟通和对接能力,有组织和管理培训的规范团队,有 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和参与培训的师资力量,有满足培训所需 的理论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2 .各镇街协助做好本辖区内高素质农民培训学员的组织 报名,要加强与培训机构的沟通对接,按时完成培训学员招 收,培训学员须
10、身体健康,原那么上年龄不超过60周岁,会 熟练使用智能手机。3 .各培训机构要落实安全责任制。培训期间做好疫情防 控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健全培训安全制度。培育过程中, 要制定学员安全管理规定,与学员签订安全承诺书,外出实 训时,必须为每位培训学员缴纳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安排 至少一名医生全程陪同。4 .对培育工程进行绩效评价考核,并作为下一年度评优 奖励、任务安排的重要参考。培训机构要及时跟踪,辅导学 员开展产业,主动提供技术指导、政策推介、合作交流等实 践服务,被服务对象不少于本年度培育总人数的30%。5 .各培育机构的培训计划于开班10日前报送,经批准 后方可组织实施,结束后10日内至少报
11、送1篇高素质农民 培育宣传材料(包含但不限于宣传推广、成果展示、培树典 型等内容),11月10日前报送培训工作总结。八、实施计划1 .2022年6月上旬,制定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训方案并经局党组会研究通过。2 . 6月中旬,完成采购流程审批等工作。3,6月下旬,组织政府采购,完成培训机构遴选工作。4.7 - 11月,组织培训机构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5 . 11月上旬完成年度培训任务,进行工作总结。6 .11月底完成考核验收。组成验收组,通过检查培育档 案、核实培育情况等方式,对培育工程进行绩效评价考核, 作为下年度任务安排的重要依据。九、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高素质农民
12、培训工作 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区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镇 街农办(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区农业农村局有关科站负责 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工程推进的统筹协调。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区农村科技教育培训科,负责编制培训实施方案、 组织实施、日常管理和考核验收等工作,明确职责分工,确 保任务落实到位。(二)严格资金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培训人数,不得套取、挤占、挪用培育资金。培育资金要专款专用, 用于培育宣传、授课师资、教材资料、实践实训、跟踪服务、 信息化手段、学员食宿交通、意外伤害保险等培育支出,做 到财务资料完整、会计核算规范。工程资金拨付及时到位, 执行进度及时规范录入农业农村部转
13、移支付管理平台。(三)强化培训监管。严格执行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 工作要求,加强培训全过程监管,按时督导培训进度和培训 执行情况。实行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在线监管、信息 统计和开展情况监测,实现参训农民基本信息100%入库。落实培训跟班制,安排专人对培训全过程跟踪,发现不能 按时履约或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的培训机构,协调有关 部门纳入失信名单,不予发放培训补贴资金。(四)做好宣传引导。及时将实施方案向社会发布,做到 应知尽知,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好事办好。挖掘打造工作中 的好经验、好模式、好典型,注重发挥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振 兴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 新媒体,加大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 报道,营造良好社会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