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pdf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7205864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3.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语文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语文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范文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1三打白骨精故事中,白骨精的三变是故事的起因,在感悟这一人物形象时,我力图通过原著中对“村姑”和“老公公”的描述,引导学生感悟村姑的“美”和老公公的“善”,更进一层挖掘出美的背后是心灵的丑,善的背后是心灵的恶。而对于老婆婆的形象感悟,我则换用对比的手法,扣住一个“闪”字展开教学,从而学生产生外表“可怜”,实则“可恨”。读完“三变”,白骨精的反面形象就显露无遗了。学生评价的词语很丰富,有阴险,狡诈,贪婪,蛇蝎心肠,诡计多端等。我顺势引导:那么在这三变中,白骨精分别是的是哪些计策呢?我当时预设的答案其实只有三

2、个:美人计,离间计和连环计。谁知,学生生成的答案却大大超越我的预设,而且十分在理。如:化作一缕轻烟,那是金蝉脱壳之计;扮作哭啼寻女的老妇,那是苦肉计;迫使唐僧念紧箍咒和逐回花果山,那是借刀杀人之计。学生的答案让课堂变得更美丽,更有生趣,同是也让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不小歌。课堂进行到第 30 分钟左右,是学生的思维出现疲惫,如何让学生跳过这一“盲区”,将认真听课进行到底?我根据教材内容,插播“圣僧恨逐美猴王”的视频,直观、熟悉的西游记电视片段牢牢地吸1 1/4 4引了学生,唐僧的迂腐,糊涂,不分青红皂白,孙悟空的冤屈,痛苦,但有情有义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视频播放结束,每个学生的心中一定有

3、很多的话要说,或者是对唐僧的埋怨,批评,或者是对悟空的同情,安慰。此时此刻,安排学生写话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果然,学生都能静心写,表达自己的心声。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2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属于叙事性课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又是学生所熟悉的故事题材,适合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进行简要的复述训练。课文的主要特点是:(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课文总共7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

4、生的时间、地点和部分人物。第二部分(第二至七自然段)主要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孙悟空机智聪明,“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又疾恶如仇、坚定不移,三打白骨精,次次不放过。白骨精的贪婪狡猾,诡计多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村姑,再变老婆子,最后变成老头儿。唐僧胆小怕事,人妖不分。(三)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语句不同,用词准确生动。“一打”是“劈脸一棒”;“二打”是“当头一2 2/4 4棒”;“三打”是“抡起一棒”。还有课后练习 3 中的带点字词同样生动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1)“

5、夺”字表现了猪八戒迫不及待、嘴馋的样子;(2)“闪”字代表了一个很突然、很敏捷的动作。一个八旬的老妇人能作出这样的动作,说明她的行为与正常人不同。(3)“摔”字表现了唐僧的胆小。(4)“笑”字表现了孙悟空的自信与乐观。优点:本节课是一节读书交流课,在上节课学生自主填写读书报告单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然后走进人物,品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我认为整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紧紧围绕“三变”“三打”“三责”,其间通过课文与原著的对比学习,采用“找句读句-抓词品词-感悟交流”的方法,师生同品“三变”,学生自品“三打”与“三责”,不仅深入分析了人物鲜明的形象,而且品味了文章精妙的语言,感受到名著带

6、给我们的魅力。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尤其是学生对教材的解读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期,远远高出课文的要求,能够联系原著感悟人物的不同性格,发言更是精彩纷呈,妙语连珠。不仅如此,学生们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出并自主解决了“为什么孙悟空不依次打死而要三次打死白骨精呢?”的疑难问题,从而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将文章的难点突破。不但懂得了孙悟空降魔除妖的艰苦不易,而且揭示了小说的“反复叙事”的写作可以手法使文章情节生动,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不足:3 3/4 41.课上教师对学生的“扶”有余,“放”不足,不经意间对学生的还是干预过多。2.在交流“三打”“三责”环节时与“三变”的方式过于雷同,如果能够让学生在此环节中像同桌交流在自由发言,可能效果会更好。4 4/4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