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全套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全套ppt课件).ppt(5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训诂学训诂学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训诂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她古老,是因为训诂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说她年轻,是因为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一九八一年五月才正式成立。一、一、一、一、训诂训诂名称的由来名称的由来名称的由来名称的由来“训诂”这个说法很早就有了。最初单称为“诂”,或者称为“训”。“诂”字亦作“故”。汉代以来,“训”和“诂”两个字连用,又称为“故训”,“诂训”合称最早见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专专家学者家学者家学者家学者对对“训诂训诂”的解的解的解的解释释清代学者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对“训诂”的总的解释是
2、:“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洪诚先生认为“训诂”是并列关系,而不是述宾关系。“诂训”原是并列式词组,所以能倒言为“训诂”。训诂出现于汉初,也是并列式,不是支配关系。说文:“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说文:“诂,训故言也。”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诂者,说释故言语教人,是谓之诂。”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1)“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
3、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2)“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结论结论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对“训诂”可以作这样的结论:1.“诂”和“训”散言时,都是“解释”的意思,析言时才有区别。2.由于散言无别,所以对语言的解释可以单言“诂”,或单言“训”,也可以连言为“训诂”或“诂训”。“诂训”也可以写作“故训”。3.“诂”和“训”兼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
4、语言作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言俗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代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二、二、二、二、训诂训诂工作与工作与工作与工作与训诂训诂材料材料材料材料(一)(一)(一)(一)训诂训诂工作工作工作工作 1.注释工作。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词义训释和文意训释。2.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许慎的说文解字、清代阮元经籍籑诂、宗福邦故训汇纂就属于这一类的著作。3.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考释和证明并不是两个截然分开的过程。(二)(二)(二)(二)训诂训诂
5、材料材料材料材料 1.文献正文里的训诂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正文里。远在甲骨刻辞的正文中,就已经出现,尚书的正文中也有一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献正文的训诂就遍及群书了。据张新武先秦文献正文中词义训诂辑录统计,周易孝经左传等31部古籍中共有1562条。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礼记乐记:“声成文,谓之音。”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2.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虽然训诂材料在先秦就已经产生,但是大量的、系统的训诂材料却产生在训诂工作之后。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
6、、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义疏、音义、补注”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3.纂集类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等。4.考证材料。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陔余丛考、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等。三、三、三、三、训诂训诂体例与体例与体例与体例与训诂训诂原理原理原理原理(一)(一)(一)(一)训诂训诂体例体例体例体例 一种是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如说文的部首采用“凡某之属皆从某”的说
7、法;对汉字的前四书采用“像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等等。一种是自然的体例。训诂家由于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如尔雅惯用“曰”“言”“谓”“之谓”等。古代训诂材料中,“通”和“同”使用得就比较混乱,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二)(二)(二)(二)训诂训诂原理原理原理原理 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训诂原理既是以往训诂工作的总结,也是今后训诂工作的指导。训诂学的专业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介绍;二是发展。四、四、四、四、训诂训诂学学学学(一)(一)(一)(一)训诂训诂和和和和训诂训诂学学学学
8、训诂和训诂学虽密不可分,又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和材料,后者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黄侃辨析:“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解释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二)(二)(二)(二)训诂训诂学的内容、范学的
9、内容、范学的内容、范学的内容、范围围和任和任和任和任务务 1.训诂学的内容黄侃所说:“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181页)齐佩瑢说:“研究前人的注疏,历代的训诂,分析归纳,明其源流,辨其指归,阐其枢要,述其方法,演为统系而条理之。更进而温故知新,评其优劣,根据我国语文的特质提出研究古语的新方法,新途径,这便是训诂学。”(训诂学概论11页)传统训诂学以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规律和训释方法为主要内容。2.训诂学的范围从传统训诂学到现代训诂学,训诂学的范围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早期训诂学。它包括一切语言
10、单位和各种语言要素的规律。第二,晚期训诂学。训诂与文字、音韵分立,偏重研究语义。第三,现代训诂学。把自己的研究范围确定在古代文献语言的词汇而且偏重词义方面,与历史语义学想衔接。在此基础上,借助相邻学科的成果,再去探讨综合应用法则。从早期传统训诂学到现代训诂学,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变化:(1)传统训诂学以经学为中心。传统训诂学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述,大量的训诂工作不等于成熟的训诂理论。(2)现代训诂学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现代训诂学不同于传统训诂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独创性。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第二,实用性。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第三,系统性。训诂学是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条理化、
11、科学化。3.训诂学的任务训诂的核心工作就是解释文献中的语言。要之,传统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1)释古今之异言(晋郭璞尔雅释诂注)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2)通方俗之殊语(晋郭璞尔雅释诂注)用通语释方言。(3)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毛诗诂训传唐孔颖达疏)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三)(三)(三)(三)训诂训诂学的学科定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的学科定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的学科定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的学科定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训诂学是古代“小学”的一个分支。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曾经被称为是“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训诂学既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文
12、字学、音韵学、语义学、历史语法学、文言修辞学及校勘学等的综合运用。1 1训诂训诂学和音韵学学和音韵学学和音韵学学和音韵学 训诂学的目的是研究如何正确解释古书中的语言,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也是词的存在形式,训诂学和音韵学的关系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明代方以智说:“欲通古义,先通古音。”(通雅卷首音义杂论)清代戴震说:“故训音声,相为表里。”(见戴震集卷十六书音均表序)方氏和戴氏的话都很好地阐明了这个道理。训诂学和音韵学的关系,在破除假借、探讨语源等方面尤为明显。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於冥伯之丘,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对句中的“柳”字,清代以前的人大都按字面来理解,如晋代葛洪抱朴
13、子内篇论仙:“枝离为柳,秦女为石。”唐成玄英的庄子疏:“柳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槨之象;此是将死之徵也。”都直接把“柳”解释为杨柳。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引郭嵩熹曰:“说文:瘤,肿也。瘤之生於身,假借者也。柳、瘤字,一声之转。”郭氏的说法是对的,“柳”、“瘤”都隶属於来母幽部,读音非常接近,仅有声调上的差异,所以借“柳”为“瘤”。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有很多人将句中的“而”翻译为“而且”,这是望文生义。其实,这里的“而”通“能”指能力。郭庆藩集释:“而字当读为能,能、而古声近通用也。”“能”,广韵奴登切,平登,泥;“而”,广韵如之切,平之,
14、日。2.2.训诂训诂学和文字学学和文字学学和文字学学和文字学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就形、音、义三者的关系发表了著名的理论,他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认为语言研究应该形、音、义相结合,古今相结合。是十分辩证的观点。文字学可以帮助了解字的本义,使训诂学家的形训有了基础。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条例之一,指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既然要分析文字的形体,那么识别形体是第一要素。说文自部:“自,鼻也。象鼻形。”小篆写作,甲骨写作,像人的鼻子形状,是“鼻”的初文。这种繁华是为了表音的明确。西晋竺法护译
15、生经卷二佛说舅甥经:“守者连昔饥渴,见酒宗,共酤饮。”“见酒宗”一句,大正藏、频伽藏本生经均同,敦煌遗书伯希和2965号陈写本佛说生经残卷“宗”作“宍”,是。“宍”就是“肉”的俗字。干禄字书入声:“宍、肉,上俗下正。”3.3.训诂训诂学和学和学和学和语语法学法学法学法学 我国语法观念产生很早,而系统地进行研究则很晚。古人的语法观念是伴随训诂学同时产生的。陆宗达说过:“因训诂学是对具体要求的语言作出分析,解释它的全部内容,决不仅是单词和词义的问题,许多地方要涉及到语法。”(见中国语文1957年4月号)陆氏的说法是正确的。唐孔颖达就用了“语法”一词,他在五经正义中用语法概念训释语义的地方比比皆是。
16、到了清代,语法已成为训诂的重要内容。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可谓是集前人关于构词和句法研究成果之大成。如果不明语法,训诂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田律:“唯不幸死而伐棺椁者,是不用时。”被称为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森林保护法。有人认为本句话中“伐”通“乏”,这是乱言通假,因为古音“伐”属月部,“乏”属叶部,韵尾不同。其实伐棺椁,就是砍伐作棺椁的木材。诗经豳风伐柯中“伐柯”就是砍伐作斧柄的木材。诗经魏风伐檀中“伐辐”“伐轮”的语法结构也都相同,可能作为证明。4.4.训诂训诂学与其它学科学与其它学科学与其它学科学与其它学科 训诂与其它学科,诸如校勘学、版本学、文学、史学、法学、哲学以及经
17、济学等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训诂学依靠这些知识阐明了语义,而语义的阐明又可为这些学科提供考证的依据。文物春秋2006年發表的新見唐王李茂貞墓誌淺釋云:“然後遵睿謀于全晉,誓復宗祧。除僭位於大梁,重明日月。留侯借筋果,禆創業之君;謝傳團棋允,贊中興之主。”細核原拓後發現,“借筋”實為“借筯”,“筋”、“筯”形近而誤,也寫作“借箸”。“謝傳”不詞,原拓實作“謝傅”,“傳”和“傅”俗寫形近而誤,“團棋”實作“圍棋”,由於文字釋讀疏誤,把“留侯借筯”和“謝傅圍棋”兩個常見的用典給泯滅了。张永言训诂学简论:“按照近代科学系统来说,训诂学可以说是语言学(philology)的一个部分,是主要从语文的角度研究
18、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它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如文字学、校勘学)和语言学(Linguistics)的各个分科(如词汇学、音韵学、语法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如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联系。它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华中工学院,1985年,20页)同时,训诂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科的发展。五、五、五、五、训诂训诂学的学学的学学的学学的学习习方法和原方法和原方法和原方法和原则则(一)(一)(一)(一)训诂训诂学的学学的学学的学学的学习习方法方法方法方法 1.严格把握第一手材料。2.掌握训诂学的科学原理。3.良好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二)
19、学(二)学(二)学(二)学习训诂习训诂学的原学的原学的原学的原则则 1.历史的原则。2.唯物的原则。3.辩证的原则。4.现实的原则。违背训诂学的原则就会产生种种谬误。其中有的属于训诂学的造诣问题,如望文生训、轻言假借、浑同古今、增义成训等;也有个人的学风问题,这里指逞奇曲解和曲循旧说两条。主要参考教材主要参考教材主要参考教材主要参考教材1.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2005。2.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3.张永言:训诂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4.周大璞: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训诂学的内容训诂学的内容训诂学的内容训诂学的内容一、解一
20、、解一、解一、解释释字字字字词词、正文、正文释义作者本人在行文作者本人在行文过程程对某某一一词语进行解行解释。【例】【例】礼礼记学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之谓预,当其可之,当其可之谓时,不凌,不凌节而施之而施之为孙,相,相观而善之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摩。此四者,教之所由由兴也。也。【例【例2】孟子孟子梁惠王下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例【例3】古者古者仓颉之作之作书也,自也,自环者者谓之厶,背厶之厶,背厶谓之公。之公。、同代的学者或后代学者、同代的学者或后代学者对别人作品
21、的人作品的某一某一词语进行解行解释随文随文释义。【例【例1】礼礼记曲礼曲礼:“长者者举未釂,少者未釂,少者不敢不敢饮。”孔孔颖达疏:达疏:举,犹,犹饮也。也。【例【例2】孟子孟子梁惠王梁惠王:“上下交征利而国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危矣。”赵注:注:“征,取也。征,取也。”【例【例3】诗经邶邶风谷谷风:就其深矣,方: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笺云:潜行云:潜行为泳。泳。朱熹注:潜水曰泳,浮水曰游。朱熹注:潜水曰泳,浮水曰游。方方为、曰、曰解解释词义的的训释术语。用。用“为”解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大体相当于现代代汉语的的“叫作叫作”,它使用的格式是:,它使
22、用的格式是:训释+为+被被释词。【例【例4】诗经周南周南汉广广:南有:南有乔木,不木,不可休息。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不可泳思。江之永永矣,不可方思。矣,不可方思。毛毛传:“思,辞也。思,辞也。”毛毛诗正正义:“以泳思、方思之等皆不以泳思、方思之等皆不取取思思为义,故,故为辞也。辞也。”【例【例5】诗郑风大叔于田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叔善射忌,又良御忌。又良御忌。传:忌,辞也。:忌,辞也。【例【例6】左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年:尔有母有母遗,繄,繄我独无。我独无。杜注:繄,杜注:繄,语助。助。【例【例7】楚辞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王逸注:羌,
23、楚人王逸注:羌,楚人语词也。也。【例【例8】九歌九歌:蹇:蹇谁留兮中洲?留兮中洲?王逸注:蹇,王逸注:蹇,词也。也。【例【例9】春秋春秋定公二年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夏五月,壬辰,雉雉门及两及两观灾。灾。”公羊公羊传:“其言雉其言雉门及两及两观灾何?两灾何?两观微也。然微也。然则曷曷为不言雉不言雉门灾及两灾及两观?主?主灾者两灾者两观也。主灾者两也。主灾者两观,则曷曷为后言之后言之?不以微及大也。?不以微及大也。”【例【例10】春秋春秋哀公三年哀公三年:“五月辛卯,桓五月辛卯,桓宫、僖、僖公灾。公灾。”公羊公羊传:“何言不言及?何言不言及?敌也。也。”辨析辨析“及及”的用法:的用法:“及及
24、”连接的是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后的接的是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后的单位位。、以、以专书的形式来解的形式来解说词义的,通称的,通称为专著体。著体。说文文尔雅雅属于属于这类书。说文文:默,犬潜逐人也。从犬,黑声。:默,犬潜逐人也。从犬,黑声。读若墨。若墨。尔雅雅:載,:載,歲也。夏曰也。夏曰歲,商曰祀,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周曰年,唐虞曰載。释名名释床床帐:帐,张也,也,张施于床上施于床上也。也。河东方言中称后退为“sao”,源于满语sorombi;萨其马、蘑菇、(方言中的满语语词)二、解二、解二、解二、解释释文句文句文句文句前人在前人在训诂实践中践中认识到,只解到,只解释词义,还不足不足以使人明白
25、全句的意思,所以,以使人明白全句的意思,所以,训诂学家又学家又进一一步步阐明句意。明句意。包括分析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疏通句意等内容。(一)分析句(一)分析句读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说文:“、(zh),有所绝止而识之也。”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停顿时,点在两字间,近似于现在的“,”;在句终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中标志,近似于现在的“。”古人一般用古人一般用“句句绝(绝句)句)”、“句句读”、“某某字属上(上属)字属上(上属)”、“某字属下(下属)某字属下(下属)”、“断某断某为句句”等来指出某等来指出某处该断句。断句。【例【例1】左左传昭公三年昭公三年:“即成昏
26、晏子受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也吾弗知曰此季此也吾弗知齐其其为陈氏矣。氏矣。”【例【例1】既成昏,晏子受禮,叔向從之宴,既成昏,晏子受禮,叔向從之宴,相與語。叔向曰:相與語。叔向曰:“齊其何如?齊其何如?”晏子曰: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爲陳氏矣。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爲陳氏矣。既成昏,晏子受禮,叔向從之宴,相與語。叔向曰:“齊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爲陳氏矣。”杜注:杜注:“不知其他,唯知不知其他,唯知齐将将为陈氏。氏。”陆德明德明经典典释文文:“吾弗知,吾弗知,绝句。句。”【例【例2】左左传庄公庄公十二年
27、十二年:卫人人归之之亦亦请南南宫万于万于陈以以赂陈人使人使妇人人饮之酒而之酒而以犀革裹之以犀革裹之孔孔颖达疏:断达疏:断“以以赂”为句,言用句,言用赂请于于陈也。也。“卫人人归之,亦之,亦请南南宫万于万于陈,以,以赂。陈人人使使妇人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之酒而以犀革裹之。”1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2论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3初刻拍案惊奇:“那卜良是个游花插趣的人,那里熬的刑掼打至五十以上已自绝了气了。”4郁离子:“燕文公之路马死或告知曰:卑耳氏之马良请求之。”(二)(二)解解释句意。句意。有的用翻有的用翻译法,有的用串法,有的用串讲法法说明言外之明言外
28、之意。意。【例】【例】邶邶风绿衣衣:“心之心之忧矣,曷矣,曷维其已。其已。”毛毛传:“忧虽欲自止,何欲自止,何时能止也?能止也?”【例】【例】邶邶风谷谷风:“凡民有凡民有丧,匍匐,匍匐救之。救之。”笺云:云:“匍匐,言尽力也。凡于有有凶匍匐,言尽力也。凡于有有凶祸之之事,事,邻里尚尽力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事,里尚尽力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事,难易乎固当易乎固当黾勉。以疏勉。以疏喻亲也。也。”【例】【例】邶邶风谷谷风:“谁谓荼苦,其甘荼苦,其甘如如荠。”毛毛传:“荼,苦菜也。荼,苦菜也。”郑笺:“荼荼诚苦矣,而君子于己苦毒又甚苦矣,而君子于己苦毒又甚于荼。比方之,荼于荼。比方之,荼则甘如甘如荠”。
29、【例】【例】小雅小雅巧言巧言:“巧言如簧,巧言如簧,颜之之厚矣。厚矣。”笺云:云:“颜之厚者,出言虚之厚者,出言虚伪而不知而不知惭于人。于人。”【例【例5】诗鄘鄘风柏舟柏舟:之死矢靡它。:之死矢靡它。毛毛传:矢,誓;靡,无;之,至也。至己之:矢,誓;靡,无;之,至也。至己之死,信无它心。死,信无它心。【例【例6】诗卫风伯兮伯兮:自伯之:自伯之东,首如,首如飞蓬。蓬。毛毛传:妇人,夫不在,无容人,夫不在,无容饰。(三)(三)归纳篇章主旨。篇章主旨。【例【例1】王逸】王逸楚辞章句楚辞章句九章九章:“九章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野,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思君念国,
30、忧心罔极,故复作心罔极,故复作九章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忠信之道,甚著明也。卒不甚著明也。卒不见纳,委命自沉。楚人惜,委命自沉。楚人惜而哀之,世而哀之,世论其其词,以相,以相传焉。焉。”【例【例2】史史记屈原列屈原列传:离:离骚者,犹离者,犹离忧也。也。班固班固离离骚赞序序:离,犹遭也,: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也。明己遭忧作辞也。作辞也。王逸王逸楚辞章句楚辞章句离离骚经序序:离,:离,别也。也。骚,愁也。,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君也。毛诗诂训传有每首诗之前皆有小序
31、,用以阐明该诗的大意。孔颖达云:“诸序皆一篇之义。”【例【例3】魏魏风硕鼠鼠的小序的小序说:“硕鼠,鼠,刺重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也。国人刺其君重剑,蚕食于民,蚕食于民,不修其政,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苦太鼠也。而畏人苦太鼠也。”这段小序段小序说明了本明了本诗的中心思想以及取名的中心思想以及取名“硕鼠鼠”的的缘由。由。三、解三、解三、解三、解释语释语法法法法现现象象象象(一)辨析(一)辨析词性性【例】【例】诗经豳豳风七月七月:“蚕月条桑。蚕月条桑。”条,条,條條,小枝也,从木,攸声。,小枝也,从木,攸声。疏:疏:“条其桑而采之,条其桑而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条于地,就地采之也。之也。”【例】【例
32、】左左传:“晋侯晋侯围曹,曹,门焉,多死。焉,多死。”杜注:杜注:“攻曹城攻曹城门。”辨析名辨析名词动用用【例【例3】说文文:聿,所以:聿,所以书也。也。段注:以,用也,聿者,所用段注:以,用也,聿者,所用书之物也。之物也。【例【例4】论语季氏季氏:“故故远人不服,人不服,则修修文德以来之。文德以来之。”宋邢昺疏:宋邢昺疏:“故故远方之人有不服者,方之人有不服者,则当修文当修文德,使德,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人慕其德化而来。”辨析使辨析使动用用法。法。【例【例5】孟子孟子离娄下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禹稷当平世,三过其其门而不入,孔子而不入,孔子贤之。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子当乱世,居于陋
33、巷,一箪食,一瓢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子不改其乐,孔,孔子子贤之。之。”赵歧注,宋奭疏云:歧注,宋奭疏云:“孟子言大禹与后稷皆当平治孟子言大禹与后稷皆当平治之世,急于之世,急于为民,三民,三过家家门而不入其室,而不入其室,孔子皆孔子皆以以为贤,故尊,故尊贤之。之。颜渊当危乱之世,不得其用,渊当危乱之世,不得其用,居居处于隘陋之巷,但以一箪盛其食,一瓢盛其于隘陋之巷,但以一箪盛其食,一瓢盛其饮而而饮食之,食之,时人皆不堪忍此之人皆不堪忍此之忧,颜渊独渊独乐于道于道而不改此而不改此忧。孔子亦以孔子亦以为贤。”注明意注明意动用法。用法。(二)分析(二)分析语序序【例【例6】周
34、南周南汝汝坟:“遵彼汝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伐其条肄。既见君子,君子,不我遐弃。不我遐弃。”孔孔颖达疏:达疏:“不我遐弃不我遐弃,犹云,犹云不遐弃我不遐弃我。古之人。古之人语多倒,多倒,诗之此之此类众矣。众矣。”闻一多一多诗经新新义:“斩而复生曰肄,而复生曰肄,斩而复生之小枝,亦小枝也。而复生之小枝,亦小枝也。”【例【例7】昭公十三年昭公十三年:“邾人、莒邾人、莒(ju3)人人诉于晋曰:于晋曰: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故之以。”杜注:杜注:“不共晋不共晋贡,以,以鲁故也。故也。”说明特殊明特殊语序序(三)分析句式(三)分析句式【例【例8】晏子春秋晏
35、子春秋内篇内篇谏上上:“景公景公饮酒,七日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七夜不止。弦章谏曰:曰:君欲君欲饮酒七日七夜,章愿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君废酒也!不然,章酒也!不然,章赐死。死。晏子入晏子入见,公曰:,公曰:章章谏吾曰:吾曰:愿君之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酒也!不然,章赐死。死。如是而如是而听之,听之,则臣臣为制也;不听,又制也;不听,又爱其死。其死。”晏子曰: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于是公遂废酒。酒。苏与云与云“臣臣为制,言制于臣也,下文云:制,言制于臣也,下文云:则是是妇人人为制也制也,义同。同。”说明被明被动结构构(
36、四)解(四)解释省略省略现象象【例【例9】尚尚书禹禹贡:“荆、岐既旅,、岐既旅,终南、南、惇,至于惇,至于鸟鼠。鼠。”孔孔颖达疏:达疏:“三山空三山空举山名,不言治意,蒙上山名,不言治意,蒙上既旅既旅之文也。之文也。”【例【例10】左左传定公四年定公四年:“楚人楚人为食,吴人及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之。奔,食而从之。”杜注:杜注:“奔食,食者走。奔食,食者走。”清清俞樾樾古古书疑疑义举例例:“此文此文奔奔字一句字一句为句,句,言楚奔也。言楚奔也。食而从之食而从之四字四字为句,言吴人食楚人之句,言吴人食楚人之食,食食,食毕而遂从之也。而遂从之也。奔奔上当有上当有楚人楚人字,字,食而食而从之
37、从之上当有上当有吴人吴人字,蒙上而省也,杜注:字,蒙上而省也,杜注:奔食,奔食,食者走,食者走,则奔食二字,文不成奔食二字,文不成义矣。矣。”说明句子成分的省略明句子成分的省略四、四、四、四、说说明修辞手法明修辞手法明修辞手法明修辞手法【例】【例】周南周南卷耳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筐。”毛毛传:“忧者之者之兴也。也。”【例】【例】诗王王风采葛采葛:“一日不一日不见兮,如三秋兮,如三秋兮。兮。”俞樾云:樾云:“三秋,即三三秋,即三岁。”【例】【例】吕氏春秋氏春秋求人求人:“功功绩铭于金石,著于金石,著于于盘盂。盂。”高高诱注:注:“金,金,钟鼎也;石,丰碑也。鼎也;石,丰碑也
38、。”【例【例4】汉书陈胜传:“将将军身披身披坚执锐。”颜师古注:古注:“坚,坚甲也。甲也。锐,利器也。,利器也。”借代借代【例【例5】后后汉书儒林儒林传:“孔僖因孔僖因读吴王夫差吴王夫差时事,事,废书叹曰:曰:若是所若是所谓画画龙不成反不成反为狗者。狗者。”刘攽注:刘攽注:“古古语皆云画虎不成,此皆云画虎不成,此误。”野客野客丛书卷三十即指出:卷三十即指出:“此非此非误,盖章,盖章怀太太子避唐子避唐讳所改所改尔。正如令狐得棻。正如令狐得棻后周后周书引引韦祐祐语:古人称:古人称不入不入兽穴,焉得穴,焉得兽子子同意,亦避同意,亦避虎虎字,非字,非误也。也。”【例【例6】史史记秦楚之秦楚之际月表月表
39、:称:称“正月正月”为“端月端月”。司司马贞索索隐注:注:“秦秦讳正,正,谓之端。之端。”委婉。委婉。【例【例7】左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年:“公入而公入而赋:大隧之大隧之中,其中,其乐融融。融融。姜出而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大隧之外,其乐也泄也泄泄。泄。”服虔云:服虔云:“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互见。”【例【例8】诗经大序大序:“动天地,感鬼神。天地,感鬼神。”孔疏:孔疏:“天地云天地云动,鬼神曰感,互言耳。,鬼神曰感,互言耳。”【例【例9】王昌】王昌龄从从军行行:“秦秦时明月明月汉时关。关。”清清沈德潜沈德潜唐唐诗别裁集裁集:“明月属秦,关属明月属秦,关属汉,互,互
40、文也。文也。”互文互文【例【例10】左左传昭公十三年昭公十三年:“郑,伯男,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惧弗给也。也。”孔疏:王孔疏:王肃注云:注云:郑伯爵而伯爵而连男言之,犹男言之,犹言曰公侯,足句辞也。言曰公侯,足句辞也。【例【例11】诗小雅小雅宾之初筵之初筵:大侯既抗,:大侯既抗,弓矢斯弓矢斯张。孔孔颖达疏:弓可言达疏:弓可言张,而并言矢者,矢配,而并言矢者,矢配弓之物,弓之物,连言之耳。言之耳。连文(文(连言)言)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而连用相关用相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的一种修辞方法。【例【例12】汉书黥布黥布传:“前年前年杀彭越,往年彭越,往年
41、杀韩信。信。”张晏注:往年与前年同耳,文相避也。晏注:往年与前年同耳,文相避也。【例【例13】诗经鄘鄘风柏舟柏舟:“母也天只,不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人只。”毛毛传:“天,天,谓父也。父也。”孔疏:先母后天者,取其韵句耳。孔疏:先母后天者,取其韵句耳。变文文行文中运用同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异名关系改变用用词的一的一种修辞手法,种修辞手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五、五、五、五、训诂训诂中的注音中的注音中的注音中的注音【例】【例】礼礼记乐记:故其治民:故其治民劳者,者,其舞行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短。陆德明注:德明注:“行,行
42、,户刚反。反。”【例】【例】礼礼记乐记:故:故观其舞,知其其舞,知其德;德;闻其其谥,知其行也。,知其行也。经典典释文文注:行,下孟反。注:行,下孟反。长长言言言言 短言短言短言短言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内而深、外而浅内而深、外而浅内而深、外而浅内而深、外而浅春秋鲁宣公八年“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春秋鲁定公十五年:“雨不克葬,戊午,日下侧乃克葬。”公羊传宣公八年:“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汉何休注:“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说文“莠,禾粟下生莠。从艸,秀声。读若酉。”诗郑风大叔于田
43、郑笺:“忌,读如彼己之子之己。”左传僖公四年:次于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陉,音邢。”广韵:中,陟弓切。原,愚袁切。广韵:东,德红切。广韵:尧,五聊切。六、六、六、六、训释训释中的校勘中的校勘中的校勘中的校勘校正文字校正文字订正正讹字、脱文、衍文等文献字、脱文、衍文等文献传抄、抄、印刷、流印刷、流传中的各种中的各种错误。校勘。校勘实为训诂之前提之前提。形形讹:刻板抄写:刻板抄写时因字形相似而因字形相似而误。脱文:也叫脱文:也叫“夺文文”,因抄刊古,因抄刊古书而而误脱的字脱的字衍文:因抄刊古衍文:因抄刊古书而而误增的字增的字。倒文:因抄刊古倒文:因抄刊古书而而误倒的字倒的字。错简:竹:竹简排列次
44、第排列次第错乱造成文句乱造成文句颠倒的倒的现象象。异文:异文:记载同一事物、表达同一意思同一事物、表达同一意思时,同一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不同版本或不同书籍所使用的不同文字籍所使用的不同文字。【例】屈原【例】屈原怀沙沙:“惩连改忿兮,抑改忿兮,抑心而自心而自强。”王逸注:王逸注:“惩,止也。言止己留,止也。言止己留连之心,改之心,改其忿恨。其忿恨。”王念王念孙:“连,当从,当从史史记屈原列屈原列传作作违,违,恨也。句意是:止其恨,改其忿,恨也。句意是:止其恨,改其忿,抑其心而自抑其心而自强勉也。勉也。”【例【例2】墨子墨子非攻非攻:大:大为非攻国,非攻国,则不不知非,从而誉之。知非,
45、从而誉之。孙诒让墨子墨子间诂:旧本:旧本“不知不知”下衍下衍“而而”字。字。吕氏春秋查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近。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七、七、说说明古代制度、明古代制度、习习俗等文化常俗等文化常识识【例】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孔孔颖达疏:达疏:老子老子曰:曰:孤、寡、不谷,王侯之孤、寡、不谷,王侯之谦称也,称也,曲礼曲礼云:云:诸侯与民言自称寡人,庶侯与民言自称寡人,庶方小侯自称曰孤。其在四夷,方小侯自称曰孤。其在四夷,虽大曰子,于内自大曰子,于内自称不谷称不谷尔雅雅训谷
46、谷为善,谷是养人之物,善,谷是养人之物,言我不似谷之养人,是言我不似谷之养人,是谦也。也。解释王侯谦称“不谷”的来源和使用范围【例】汉书陈胜项籍传:“于是楚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张晏注:晏注:“军行以行以车为阵,辕相向相向为门,故,故曰曰辕门。”军【例】诗经邶风终风:“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笺:言,我也。愿,思也。嚏,:言,我也。愿,思也。嚏,读当当为喷嚏之嚏。我其嚏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人道我。此古之此古之遗语也。也。第三章随文释义的训诂体式第三章随文释义的训诂体式随
47、文释义的注释,其内容不仅要解释词义,而且还要校勘文字、标明音读、疏通文章、诠释用典、考评典章制度、分析语法、揭示修辞手段等。只是不同的注释书,因其注释的重点和目的不同而在注释内容方面会各有所侧重,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体式。所谓注释体式,就是指注释的体裁格式。随文随文随文随文释义释义的的的的训诂类训诂类型型型型传注注类:诂、故、训;传、注、笺。章句章句类:义疏疏类集解集解类音音义类补注类一、一、一、一、传传注注注注类类这是包括传、注、笺、诂、训等一类的训诂体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解释古代文献中的字词句名物,目的是疏通词义,扫除语言障碍。(一)诂、故、训“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诂又写
48、作“故”。笼统讲,三者都是注解的意思,是注释的别名。所以,古人往往合称为诂训。自从毛诗故训传合称诂训之后,该术语就是一个解释古代文献语言的并列结构的专门术语。孙诒让墨子间诂、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何休论语注训(二)传、注、笺、传,是传述的意思,是传注体训诂体式之一,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广义的“传”与注解是同义词,狭义的“传”则与“笺”相对,是专门阐释经义的注解。“传”又分内传、外传。内传指密切联系经文,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外传是“其文不注于经”,“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注,是注释的通称,是传注体训诂体式之一,就是直接注解古书,使读者便于理解的意思。作为注解的
49、名称,“注”与“传”基本一致。据说,称古书注解为“注”始于东汉的郑玄,郑玄之前的古书注解皆称“传”。后人将各类古书注解统称为“注”,故广义的“注”可以包括古代文献所作注解的一切训诂实践。、笺是传注体训诂体式之一,就是在前人注解的基础上,对前人不明确或过于简略的注释加以补充说明,使之明白;对前人没有作注的地方补上注释,使之可识别。注书叫笺,始于郑玄。例1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毛毛传:石:石虽坚,尚可,尚可转;席;席虽平,尚可卷。平,尚可卷。郑笺:言己心志:言己心志坚平,平,过于石席。于石席。例2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抱衿与裯。毛毛传:裯,禅被也。:裯,禅被也。郑笺:
50、裯,床:裯,床帐也。也。二、章句二、章句二、章句二、章句类类章句:注疏名称之一。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省称。这种体式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通常把字词的注释融嵌到句子的直译当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赵歧孟子章句。汉赵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由上面内容可知,孟子章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题解。孟子共七篇,越岐在每篇题目之下都对该篇的篇名进行了解释。2、分每篇为数章,并在篇名之下标注章数。如赵岐把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分为七章,就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之下标注“凡七章”。然后逐章解释其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接着串讲句意;或者直接串讲句意,不解释其中的任何词语。末尾用“章指言”来点明全章的主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