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的功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的功用》PPT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訓詁學的功用訓詁學的功用 訓詁學的功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指導語文教學;二、指導古籍整理;三、指導辭書編纂。一、指導語文教學一、指導語文教學(一)當注未注語文教學中,古代文獻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對當今的學生來說閱讀這些作品,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讀懂,因此這些作品需要加注。然而在實際注釋中我們發現有些應當加注的卻未曾加注,這給閱讀帶來了問題。這其中比較突出的不是疑難詞,而是字面普通但意義較特殊的詞語。例一、孟子滕文公上:“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豐登。”“暢”在此處詞義特殊,應當有注。說文:“畼(草頭),草茂也。”段玉裁注:“孟子、史記草木畼(草頭)茂,字皆作畼,俗又作暢。”可見“暢茂”為
2、同義複語,“暢”亦“茂”義。漢王充 論衡道虛:“案草木之生,動搖者傷而不暢。”例二、出師表:“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說文言部:“試,用也。”爾雅:“試,用也。”尚書盤庚:“今予將試以汝遷。”孔安國傳:“試,用也。”詩小雅大東:“私人之子,百僚是試。”毛傳:“私人,私家人也,是試,用於百官也。”禮記緇衣:“刑不試而民咸服。”鄭玄注:“試,用也。”例三、范仲淹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裏。”句中“上”字,無注。其實這裏的“上”字不能按常義理解。“上”乃邊側義。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司馬貞索隱:“上者,
3、亦邊側之義。”例四、史記屈原列傳:“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勞苦倦極”的“極”字原高中課本第四冊無注,大概以爲這裏的“極”就是極點的意思。其實仔細體會就會發現問題,因爲“勞苦倦極”與“疾痛慘怛”是相互儷偶的,其他各詞均兩兩成並列詞語,獨“倦極”爲補充結構,當有問題。此處“極”乃疲倦義。廣雅釋詁:“疲、憊,極也。”王褒聖主得賢臣誦:“庸人之禦駑馬,亦傷吻弊筴而不進於行,胸喘膚汗,人極馬倦。”殷芸小說:“晉明帝爲太子,聞元帝沐,上啓云:伏聞沐久勞極,不審尊體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極也。”另有“疲極”用例,三國志吳志陸凱傳:“調賦相仍,日以疲極。”如果
4、僅攷“極”義,到此即可,但我們可以深入一步,探求其得義之源。例五、莊子逍遙遊:之二蟲又何知?【注釋】二蟲,指蜩與學鳩。按:這句話真正需要注釋的是“蟲”字。“蟲”在古時曾用為動物的通名。大戴禮記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禮記月令:“其蟲鱗。”鄭玄注:“鱗,龍蛇之屬。”月令下文又有“其蟲羽”、“其蟲毛”、“其蟲介”、“其蟲倮”等語,鄭玄分別注為“羽,飛鳥之屬”、“狐貉之屬生旃毛也”、“介,龜鱉之屬”、“虎豹之屬恒淺毛”。可見“蟲”為動物之通名,所以這裏將蜩
5、與學鳩稱為“二蟲”。例六、陶淵明桃花源記:“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歎惋。”按:惋若不注,則易解爲惋惜。而且不仔細琢磨還不易發現其誤。“惋”與“歎”同義,“歎惋”合成爲同義複詞。玉篇心部:惋,驚歎。晉陸機文賦:故時撫空懷而自惋。歎惋連用者如:北魏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开善寺:“融立性貪暴,志欲無限,見之歎惋,不覺生疾。”唐陈鸿 长恨歌传:“及聞馬嵬之死,數日歎惋。”宋苏轼 答王敏仲书:“舟行至扶胥,急足示問,乃知有 袁州 之命,歎惋而已。”又有“惋歎”的用法:三国魏曹操 善哉行:“守窮者貧賤,惋歎淚如雨。”宋苏轼与宋汉杰书之一:“某初仕,即佐先公,蒙顧遇之厚,何時可忘。流落闊遠,不聞昆仲息耗,每以惋
6、歎。”(二)攷辨多解現象 在古文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疑难问题。归根到底,不外乎两种情况:要麽各家说法都不对,要麽只有其中一种说法对,其馀的说法不对。但是要想判断各家说法的是非得失,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训诂修养,否则即会进退失据,无所依从。例一、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唧唧”的理解有以下三種不同意見:1歎氣聲2織布機織布時所發出的聲音3蟋蟀聲。有此類用例。宋歐陽修 秋聲賦:“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其實細細品味,“唧唧”當指歎息聲,但問題是如何解釋,畢竟現在的歎息聲與唧唧相差太遠。我們首先從文獻用例入手,唐白居易 琵琶行:“我聞琵琶已歎息,又
7、聞此語重唧唧。”金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二:“夫笑而呵呵,歎而唧唧,皆天籟也。”元稹長慶曆:“年年豈無歎,此歎何唧唧。”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四月初八日,京師士女多至河間寺,觀其廊廡綺麗,無不歎息,以為蓬萊仙室亦不是過。入其後園,見溝瀆蹇產,石磴礁嶢,朱荷出池,綠萍浮水,飛梁跨閣,高樹出雲,咸皆唧唧,雖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周祖謨校釋:“唧唧,嗟嘆聲。”另有異文作“嘖嘖”那麽唧唧爲什麽會表示歎息,難道古今人的歎息聲真有那麽大的區別嗎?其實洛陽伽藍記中的異文“嘖嘖”給了我們提示。即唧唧與嘖嘖或許有語音上的聯系。稍加思攷我們即可發現:jqx是後來産生的,其來源是gkh和zcs,唧,廣韻資悉切,集韻側瑟切
8、,入聲櫛部莊母。嘖,廣韻:側革切,入聲麥部莊母。另有嗟字,古常以嗟呼表感歎,嗟,廣韻子邪切,平麻精,歌部。從語音上來看,發音雖不同但均相似,這也符合擬聲詞的特點。例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宛春告于晉師曰:“請複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子犯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軫曰:“子與之!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乎?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將何以戰?不如私許複曹、衛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公說。乃拘宛春于衛,且私許複曹、衛,曹、衛告絕于楚。“不如私許複曹、衛以攜之”,杜預注曰:“私許
9、二國,使告絕于楚,而後複之。攜,離也。”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作了進一步的注釋:“攜,離也,離間曹、衛與楚之同盟。後云曹、衛告絕于楚即其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以下稱字典)“攜”字“分離”義項下引此例句時,解釋的更加具體,其釋為“不如暗中同意恢復曹國和衛國,以離間它們和楚國的關係。之指楚國。”例三、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虏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王利器等选注史记选注:“微闻,略略听到。”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注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释为“暗中听到”。
10、首先,从文章本身来看,後面的“微闻”与前面的“窃言”相呼应,窃言就是私下里议论,微闻就是暗中偷听。其次,训微字为暗中,有训诂上的根据。尔雅释诂:“隐、匿,微也。”是微有隐匿之义,隐匿与暗中义相通。汉书景十三王传:“淮南王谋反时,寄微闻其事。”这个微闻也是暗中探听的意思。因是谋反,自不免偷偷摸摸,不欲人知;既是偷偷摸摸,不欲人知,则外人便非暗中探听而不能得知。说文有一个“覹 ”字,训为“司也”,司就是伺探、伺察之伺的本字。(玉篇即作:“覹,伺也。”)则覹字当为微的後出专字,用以表示伺探、伺察之意。墨子迎敌祠:“谨微察之。”微察就是伺察,孙诒让用王念孙说读微为覹,自是确诂(孙说见墨子间诂)。微察、
11、微闻,其中的微字都包含着“隐也,匿也”这样一个基本意思。所以我们能够判断:训微闻为暗中听到是正确的,训为略略听到则是以今义误解古义,是不正确的。(三)解決誤注問題教學材料中有很多誤注問題,利用訓詁知識可以解決。例一、孟子:“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注釋】牛和羊挑選什麼呢?孟子是說牛和羊沒有什麼可挑選的,都是無罪而就死地,同樣要殺的。按:從語感和辭例的角度看,此“擇”似不當訓為“挑選”,而應當解為“區別”義,“何”非“擇”的賓語,而是其狀語。“牛羊何擇”意即“牛和羊有什麼區別”。朱熹注:“擇,猶分也。言牛羊皆無罪而就死地,何以分別以羊易牛乎?”呂氏春秋情欲:“耳不樂聲,目不樂色,
12、口不甘味,與死無擇。”高誘注:“擇,別也。”呂氏春秋簡選:“今有利劍於此,以刺則不中,以擊則不及,與惡劍無擇。”高誘注:“擇,別。”墨子節葬下:“我有是人也,與無是人也,無擇也。”孟子離婁下:“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這都是“擇”用為“區別”義的例證。例二、老子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注釋】埏,造陶器的模子,這裏用如動詞。埴,粘土。埏埴,把粘土放到模子裏。按:“埏”字解為“造陶器的模子”並無根據。河上公注:“埏,和也;埴,土也。和土以為飲食之器。”荀子性惡:“故陶人埏埴而為器。”楊倞注:“埏,擊也;埴,粘土也。擊粘土而成器。”管子任法:“猶埴之在埏也。”房玄齡注:“埏,和也。”一切經音
13、義卷十三:“埏,揉也。”說文無“埏”,而有“挻”字,云:“挻,長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凡柔和之物,引之使長,摶之使短,可折可合,可方可圓,謂之挻。”戰國策齊策三:“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為人。”高誘注:“挻,治也。”淮南子精神訓:“譬猶陶人之挻埴也。其取之地而已為盆盎也,與其未離於地也無以異。”高誘注:“陶人,作瓦器之官也。頓泥坯,取之於地已為器。”集韻先韻:“挻,周也。”其實,“埏”、“挻”、“延”諸字皆同源。舊注解“埏”或“挻”為“和”、“擊”、“揉”、“頓”、“長”、“治”、“周”,其義均相關,都是指陶工對粘土的加工手段,沒有解為“模子”的。我國古代製作陶器的方法,
14、是先把陶土用水調和好,然後用手搓成泥條,再用泥條盤成陶器的雛坯,最後用手蘸水把陶坯抹平,其口部則用陶輪加以修整,其整個過程均與舊注所言相合。小型的陶器則用手捏成,如戰國策之“挻子以為人”,也不用模子。所以淮南子說山訓云:“譬猶陶人為器也,揲(y)挻其土而不益厚,破乃愈疾。”例三、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有注說:聲聲思,一聲聲都含有哀怨的情思。從注釋來看,很明顯,注者將“思”解爲情思,但同時注中又多出哀怨一詞,屬添字爲訓,這其實反映了注者的矛盾:一方面,從詩文中看出了哀怨,同時在語句中又找不到。其實這裏是誤解了“思”。“思”乃悲義。方言卷十:“沅澧之原凡言相憐哀謂之嘳,或謂
15、之無寫,江濱謂之思。”文選張華:“起士思秋,寔感物化。”李善注:“思,悲也。”樂府詩集相和歌辭長歌行:“遠望使心思,遊子戀所生。”淮南子繆稱:“春女思,秋女悲。”思、悲對文。文選成公綏:“情既思而能反,心雖哀而不傷。”思、哀對文。漢語大詞典引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孔穎達疏:“樂音悲哀而愁思,言亡國之時民必哀思,故樂音亦哀思。”史記萬石張叔列傳:“長子郎中令 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隋書道悼王綸傳:“溫好學,解屬文,既而作零陵賦以自寄,其辭哀思。”2.悲哀的情思。南朝 梁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志不出於淫蕩,辭不離於哀思。”2.憂愁的思緒。唐柳宗元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詩:“城
16、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例四、胡哭之慟,云:“汝竟無遺體,怨酷何深!”(幽明录卷四靈產)注四:怨酷:怨恨殘酷,這是對命運的詛咒。晉宋時書劄談到死去親人,往往用怨酷來形容內心的極度悲痛。按:說“怨酷”用來形容內心的極度悲痛,不誤,而將“酷”釋為“殘酷”,則屬望文生訓。事實上,這時裏的“酷”乃為“痛,恨”義,此義在中古常用。如南齊書王儉傳:“吏部尚書王晏啟及儉喪,上答曰:儉年德富盛,志用方隆,豈意暴疾,不展救獲,為異世,奄忽如此,痛酷彌深!”句中“痛、酷”同義連用,構成同義複詞。世說新語文學:“孫興公道曹輔佐才如白地明光錦,裁為負版絝,非無文采,酷無裁制。”句中“酷”亦為“恨、痛”義。顏氏
17、家訓文章:“銜酷茹恨,徹於心髓。”文中“酷”、“恨”對文同義。再來看“怨酷何深”一句,“怨”、“酷”義近複合,構成並列關係的詞語,作“何深”的主語,意即“怨恨痛苦有多麼深哪!”若將“酷”釋為“殘酷”在此句中則是難以說通的。另注四下又說:“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一引作此酷何深”,這亦說明“酷”不能解為“殘酷”,因為“這種殘酷是多麼深哪”是不成話的。例五、江淮有婦人,為性多欲,存想不舍晝夜。(幽明录卷一幻覺、卷三雞舌香)注一:存想:想念不釋。按:此處注“存想”為“想念不釋”,是將“存”看作“存在”的“存”,從而引申為“不釋”,實為望文生訓。其實“存想”乃為同義複詞,“存”亦為“想”義。王充論衡訂鬼“凡
18、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其中思、念、存、想皆同,為“思、想”義。南朝宋謝靈運道路憶山中詩:“存卿樂爾思,憶山我憤懣。”句中“存”與“憶”互文同義,亦為“思、想”義。例六、觸龍說趙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王力先生主編古代漢語修訂本注“少,副詞,稍稍。益,副詞,更加。”“少益”,如果按照“少,稍稍;益,更加”的訓釋來串講“少益耆食”這句話,便是“稍微更加喜歡喫東西”。這是不合漢語的語言習慣的,稍微與更加相剌謬,二者不能並立。問題出在對“益”字的詞義缺乏正確的詮解,其實“益”字在這裏並非更加之意,而是“稍”的意思,“少益”是同
19、義復合詞,亦作稍益,益亦稍也。史記李將軍列傳:“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漢書蘇武傳:“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這兩例中的益字即作稍字解。楊樹達詞詮卷七:“益,副詞。稍也,漸也。”這是訓詁家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所總結出的可靠的結論。“少益耆食”的“益”字正應作稍解,“少益耆食”針對上文“殊不欲食”而言,是說稍稍喜歡喫點東西。但在現代漢語中,“益”字已不復有稍義,於是便會引起誤解。作業作業孟子許行:“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爲食。”注釋7:捆,砸。屨,鞋。捆屨,即做鞋,編麻鞋草鞋時要邊編邊砸,可以使鞋結實。趙岐注:“捆,猶叩椓也。”朱熹集注:“捆,叩椓之欲其堅也。”【原文】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注釋】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