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行政区划 尚书 禹贡记载,中国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徽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解析 徽州不属于古代九州,应为雍州。“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李商隐马嵬 其二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两诗中“九州”的含义应该是一致的,都指中国。()“十二州”之说起于尚书 尧典,它是在“九州”的基础上,增置幽、并、营三州而成。()县是我国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有国防作用。战国时期,县已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战国时各国已普遍置郡,如苏洵在六国论中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战国后期,郡县制已经在
2、各国较为普遍地实行,说明郡县制在当时已正式成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解析 在整个战国时期郡县制始终是分封制的附庸,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才正式成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郡县制萌生于春秋,演进于战国,正式确立于秦代。()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分天下为郡。贾谊过秦论中说“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其中的“桂林、象郡”就是郡中的两个郡。解析“桂林、象郡就是郡中的两个郡”错。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年即分天下为郡。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为秦始皇公元前年南平百越后设置。秦汉以后,管理万户以上县的称为县长,万户以下称县令;唐代县分上、中、下各级,管理县的人不再有令
3、、长之分;宋代临时由京官管理县政,称知某县事;明清改称知县。解析 秦汉以后,管理万户以上县的称为县令,万户以下称县长。“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郡县制。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中,南阳是郡名,西鄂是县名。()汉初,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先封“同姓七国”(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后封“异姓九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实行了郡国并存制。解析 先封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异姓七国”,后封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同姓九国”。中国行政区划中真正地出现“州”一级,始
4、于西汉武帝。汉代设置个州,州的长官代表汉王朝监察所辖的郡、国。解析 汉代设置了个州。东汉设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全国的行政区划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汉代“州”开始成为一级行政区实体,中国的行政区划进入州制的新时期,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唐代,州一直为中国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解析 直至隋代,州一直为中国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唐宋时期进入了道 路 制阶段。“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而后转化为行政区。唐朝的最高行政区划不是州或郡,而是“路”;宋朝的最高行政区划是“道”。解析 唐朝的最高行政区划是“道”,宋朝的最高行政区划是“路”
5、。白居易在琵琶行 并序的诗前小序里说“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这说明当时九江是郡一级的行政区划。解析“九江郡”,隋置,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由后文“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知,当时九江称江州,是州一级的行政区划。白居易诗与序中的“浔阳”“九江郡”用的是旧称。唐太宗依据山川形势,划分全国为十道,唐玄宗把“府”引进行政区划中来,唐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汉至南北朝时期多称高级官员及诸王治事之所为府。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区划中,府比县高一级。府的长官叫作知府。()“都护”一词为官名,“都”为全部,“护”为带兵监护,“都护”即为“总监护”之意。到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朝廷在内地与边地设有安东、安北、单
6、于、安西、北庭、安南都护府,这就是著名的六都护府。解析“在内地与边地”说法有误,唐王朝在边地设置都护府。在内地重要地区设置都督府,但不久即以权重而废。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制被滥用于内地,使这种原为边关所用的军事制度变为内地实际的行政区划单位,而且大者连州十数,小者亦兼三四。而唐初的行政区划单位道,在安史之乱后已徒有虚名了。()宋初正式废去道制,改为路制。宋代路下为府、州,府、州之下为县。府与州同级,地位与州相等。国都、陪都,皇帝诞生、居住和巡游过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都改置为府。解析 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军”始于唐,当时称军镇,属军事系统,多设在边区,只管军队不管民政。宋代与唐
7、代一样,“军”属军事系统。解析 在宋代,“军”是地方行政区划单位。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州,在唐宋时期仍继续沿用,不过变成了行政区划的第二级单位,隶属于道或路。()行省 简称为省 制历经元、明、清三代。省名起源甚早,魏晋时期的尚书省、中书省直辖地方。元朝在地方设立若干行中书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后成为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解析 魏晋时期的尚书省、中书省,都是中枢要署,不直辖地方。明代将全国划分为两京和个承宣布政使司,在布政使司之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直隶州以下有县。()明太祖朱元璋把国都所在的顺天府 治所在今南京市 改称直隶,也称京师。明成祖朱棣于永乐
8、年间迁都应天府 治所在今北京市,改称直隶 即京师,而原直隶改称南直隶,又称南京。解析 南京市明时称应天府,北京市明时称顺天府。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清朝的省区划分,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自春秋初至清末,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先后经历了萌芽时期、州制时期、郡县制时期、道 路 制时期和省制时期五大阶段,历时两千多年。解析 应先是郡县制时期,后是州制时期。元末明初诗人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诗云:“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句中的“白下”指的是苏州。解析 白下是南京的别称。唐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句中的“洛城”即洛阳,洛阳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因地
9、处洛河之北而得名。()宋代柳永望海潮词云:“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句中的“钱塘”指的是南京。解析 钱塘指杭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的“广陵”指的是南京。解析 广陵指扬州。杜甫蜀相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句中的“锦官城”指的是重庆。解析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也可简称为锦城。南宋林升题临安邸诗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句中的“汴州”指的是北宋首都汴梁,即现在的安阳。解析 汴州指的是现在的开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
10、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三辅”本指西汉时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畿,唐朝将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 赤县 和畿县,京城所管辖的县为赤县,京城的旁邑为畿县,统称京畿。()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古以二十五家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闾,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解析 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里”是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明清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里,里的主管叫里长。解析 先秦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里,明清时有变化,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