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之了解苏轼--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之了解苏轼--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了解苏轼这一人,读好苏轼一手文中学生应当了解的苏轼教学目标:知人论世,了解速水,了解苏轼的作品和精神;内容概括:一个人见人爱的全才 一个宦海沉浮的政客一个乐观旷达的文豪一个重情重义的君子一个人见人爱的全才1、身高长相,风流帅气。苏轼挺拔俊秀,风流帅气。苏辙:颀然仲与叔。苏轼自己:“七尺顽躯走世尘”。这说明苏轼个子很高,使其具阳刚之气魄、有丈夫之姿态,可谓玉树凌风; 孙武仲:紫瞳烨烨双秀眉。我一直认为,眉眼是一个人的长相之中的“点睛”之处,双眼有神、双眉秀美,可谓美男子也。苏轼自己:“颧骨高耸,两颊清瘦。”米芾:“玉立如山老健身”。说明苏轼清瘦,不胖。符合我们当下的审美体验:瘦不一定帅,但是胖一
2、定不帅,即便到了中年,苏轼并未大腹便便,也不是一个油腻的大叔。如果在现在,苏轼可以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成为全球名人;如果拍个抖音,那可以成为流量明星,还是个有文化的流量明星;如果随便带个货,比如西湖的油纸伞、岭南的荔枝、海南岛的月色、庐山的旅游券儿那收入,肯定不亚于李佳琦。2、科举考试,考场奇才。苏轼的爸爸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满屋藏书,苏轼兄弟在书堆里长大,为他们的成功,提供了客观环境;苏轼的妈妈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习字,陪苏轼谈古论今,教会他识大体、懂大义。这告诉我们,父亲往往为孩子们提供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奔波,母亲往往为给予孩子良好教育而操劳。真是父母同心,其利断金。苏轼参加科举考
3、试,考完阅卷,梅尧臣拿着一张试卷手舞足蹈。欧阳修接过一看,啧啧赞叹:“这个文章,写的贼好!”他对梅圣俞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他的意思是说,这个小伙子很不错,我当避一避,让他出人头地,这文坛领袖,就让他来当吧,我可以退休了。遗憾的是,阴差阳错,给他判了个第二。后来,朝廷为了选拔特优人才,举行了一场制科考试,苏轼随手就考了个第一,顺便拿到北宋制科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用现在的话来说,顺便就刷新了个北宋制科考试的记录。苏轼被贬,远离京都,宋神宗接到错误的情报苏轼死掉了,于是闭门谢客,郁郁寡欢,连说两声:“人才难得,人才难得啊”。可见,苏轼的才华,难得一见。3、文学艺术,时代全才。我们现在,培养
4、人才,注重有一技之长。生怕培养出的人,门门懂,样样瘟。可苏轼就不一样,他真是门门懂,样样精。于诗,独树一帜,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于词,豪放巅峰,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于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于书法,汪洋恣肆,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北宋四大家”;于哲学,是北宋“蜀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于绘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成就颇高;当然。他还是一个美食家,东坡肉好吃吧?我在想,如果苏轼在现代,也会成为一个音乐家吧?谈着吉他,唱出他的豪迈;吹着长笛,吟出他的愤懑。当然,他可能不会成为一个摇滚歌手,一个街舞先锋。 苏轼绝不是人才,是全才、是天才,是天才啊。他是我的偶像,是我追的唯一的星。
5、 一个宦海沉浮的政客苏轼一生,当的官儿很多,品级呢,有高有低,高则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帮皇帝起草诏令,一度成为宰相的候选人,被称为内相;低则只有虚职,不及七品芝麻官,不得签署公务,毫无实权。 从初入仕途,被受重用;到大难临头,被贬黄州;再到东山再起,飞速高升;又到接连被贬,海角天涯。仕途的大起大落,人生的大悲大喜,都成为磨练苏轼心境的契机,都成为他“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客观条件。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1079年,苏轼被安排到湖州担任地方官,按照惯例给皇帝写了一封感谢信。他万万想不到,这封他感谢皇恩浩荡的奏章,奏响了他人生的第一曲哀歌。他的政治敌人们花心思、花功夫,“研读”他
6、的感谢信,从中截取词句、断章取义,诬陷他用语暗藏讥刺朝政,还从以往的诗词文章中,找出“蛛丝马迹”。官场不好混啊,特别是你还有敌人的官场,混起来举步维艰。不但让你赔了夫人,还让你又折了兵。最终,皇帝并没有选择相信苏轼,安排苏轼在御史台狱受审。据史书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数千野乌鸦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至此一案,苏轼被贬黄州,写下震感人心的“三赤”作品。发出了对宇宙、对历史、对人生、对生命、对生活的扣问,用豁达的胸襟,装下了世间的所有。 神宗逝世,哲宗继位,高太后专政。苏轼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高峰。一年左右的时间,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地位甚至接近丞相。可
7、好景不长,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新党重新得势,苏轼连连遭到打击。先后被贬到惠州、儋州,成为被放逐到天涯海角的孤臣。 他似乎挣脱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成为一个不受规律束缚的人。可最终呢,难免落入官场的窠臼。苏轼去世前两个月,给自己人生做了一个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回首自己的一生,苏轼大起大落,大灾大难;失意坎坷。那满腹的才情和不合时宜,那满心的壮志和愤懑之情,都化作黄州、惠州、儋州。他那在仕途上渴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在此刻,显得有些悲切。他在调侃自己、在安慰自己、也在开解自己。丰富的经历,才能产生丰富的感情;有了丰富的感情,才能信笔纵情写出华章。我
8、们看到的是一个阅历丰厚、意气风发、张弛有度的苏轼;是一个乐观旷达、超拔坦然、自然从容的苏轼。 一个乐观旷达的文豪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品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咏叹皆成绝唱的非凡能力;当然,乐观旷达的情怀,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美好品质。1057年,进京应试,名动京师。欧阳修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1071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知在京城混不下去了,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虽是被贬,才子掉下神坛,但是他与自然相处,在自然醒吸取文学的养分,赞美祖国河山大好。在此,他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
9、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之景,“晴方好”“雨亦奇”。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虽是西湖之景,何尝不是人生之境?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是生命整体的一部分,都需要我们细细品味,都是生活的美好,都是上天赋予的恩赐,都应该积极的应对,乐观的看待。1077年四月至1079年,在徐州任知州。1074秋,知密州。密州出猎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
10、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最终酿成“乌台诗案”1079年,被贬黄州,这是他政治生涯的低估,却是他文学创作的圣地,乐观的苏轼,充满豪情的苏轼,在这江边赤壁,闪耀出他人生的最辉煌的光芒。1.他游历黄州山水,排遣郁闷之情。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奠定了他冠古绝今的大文豪地位。有人说他的赤壁怀古论人生、论天地、论生命显得有些消极,可是我不那么认为。当他处于人生的最低谷、至暗时刻,没有走向绝望,将一切看的云淡风轻的话,就是一种乐观和豁达。2.他随遇而安,创建平和生活。 他修建五间瓦屋,取名“雪堂”,在此会客、养生
11、、创作; 他开垦城东坡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由此而来,那“东坡”肘子的出处也就了然于心。 被贬离京、文人种地、雅俗共赏,何其胸襟之广阔、何其心态之平和。3.广交朋友、谈佛论法,广结善缘。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世间的一切苦,都成为磨练苏轼心境的契机。人生的所有痛,都成为提升苏轼品质的条件。他于田间、于水边、于山坡,虚怀若谷、刚毅坚强。1084到1085东山再起,地位接近丞相。1094年,六月,被贬至惠州。 惠州一绝/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12、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097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皇帝想的是“终于给老子滚的远远的了。”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六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的几次被贬,并没有让他一阕不振。面对生活的挫折、政治的苦
13、难,他始终保有一颗温暖的心,对朋友、对亲人、对自己、对百姓,他的行为无不散发着男儿的豪迈气息、无不诠释着男儿的坚毅本色。“九死南荒吾不恨”,是对他一生政治生涯总结。他的仕途之路上,没有私人恩怨,只有政治立场;没有假公济私,只有执政为民。每一步艰难的旅程、每一首豪迈的诗歌、每一句温柔的话语,无不透露着这个高可呼风唤雨、低可就地种田的苏轼,是一个充满柔情的、豪情的、重情重义的男子。一个重情重义的君子1、一个亦师亦友的兄长。 苏轼、苏辙,被成为北宋王朝的“双子星”。 从年幼到出仕,兄弟二人相知相伴,相互欣赏,互相帮扶。苏辙:“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无论是在精神世界还
14、是在世俗世界,他们一生都并肩携手,风雨同行;无论经历怎样的顺逆枯荣,他们的感情始终如一。对苏轼而言,四海只有一子由。 苏轼命途多舛,漂泊一生,他到一处都会给弟弟写信赠诗,他说;“吾从天下士,莫如与子欢。”写给弟弟的诗作很多,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时苏轼初到密州,离弟弟较近的地方,他想去看弟弟,奈何航道被封
15、,五年没和弟弟相见。这首词能看出苏轼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但更能看出苏辙深深的手足之情。 再读此词,回味无穷。朋友间,读出了友情;恋人间,读出了爱情;兄弟间,读出了手足情2.一个重情重义的丈夫。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病逝1064年5月28日,苏轼,苏轼来王弗祭日的时,写下了令人潸然泪下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给苏轼红袖添香,熬过了寒窗苦读的寂寞;王弗陪苏轼金榜题名,感受了金榜题名的风光。同甘共苦,心心相惜。 我们
16、看到的,是一个孤独深情丈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辗转柔肠恋人。3.一个爱国爱民的官员。 苏轼一生的政治理想是忠君、报国、爱民。孔子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苏轼用行动践行。参加科考、走入仕途、参与政治斗争、治理地方无不有苏轼忠君爱国的影子。春渚纪闻;做扇子的被告,做绸缎原告,到衙门打官司。被告曾原告借了价值两万钱的绸缎,用来做扇子。承诺的时间到了,被告还没有还。原来,做扇子的父亲去世了,贴了一大笔钱;刚好这个夏天老下雨,做出来的扇子卖不出去,没有钱。若判被告限期换钱,那就是逼得他家破人亡。可这绸缎商,他也要过生活啊,也要给他个公正。 处理方式:让卖扇子的取去二十把扇子来,苏轼就在扇子上画些石
17、头、枯木、竹子、兰花二十把扇子变成了二十把非常精美的扇面。一会儿就把两万钱就卖回来了。这个事儿记载在宋代的史料笔记 说明:身怀民间疾苦,以民为本 申三省起开湖六条状:“近年以来,堙塞几半,水面日减,茭葑日滋。”第一,西湖水面上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繁衍得过多,把水面都遮起来了,我们知道如果湖面上的水生植物过多的话,遮住了阳光,不利于水下生物的生长,那鱼儿都缺氧了,最后鱼在水底下都变死了,那怎么办?第二,西湖底下的淤泥壅塞得过多,把水道都堵住了,水都发臭了,百姓饮水和灌溉都成问题。苏轼感慨:“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要疏通西湖的湖底。他用这些挖出来的土方、淤泥,在西湖的西侧,
18、修一座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的长堤,沟通南北,这个长堤修起来以后,首先处理了淤泥的问题。其次,沟通了西湖的南北,这样从湖的北边到南边,就不用再绕湖三十里路,那太远了。第三,他在这个长堤上修了六座桥,名字都特漂亮:跨虹、望山、映波,还修了九座亭台。一个很单纯的水利工程,变成了一个使山川秀美的工程。 靠近河岸、湖岸的地方全部出租了,租给农民种种菱角。种菱角的前提是必须把杂七杂八的水草全部除干这个菱角才能得到有效地生长,他的每一项举措,都是功利性和审美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个不得了,很值得我们现在的市政官员去参考。他在湖的中心地带,划了一个三角区域,在三角形的三个尖端,盖了三座小石塔,这三座石塔,后来
19、就演变成为西湖十景当中的“三潭印月”。 后来我们的人民群众,为了纪念苏轼的功劳,就把这个长堤叫“苏公堤”,简称“苏堤”,它与西湖北面的“白堤”,白居易修的“白堤”,成为西湖中间最为著名的人文景观。 观点:以民为本,立足长远 为官,苏轼给百姓传递的总是一缕温情4.一个真诚宽容的朋友。 苏轼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据统计他的朋友圈好友有千人之多。 但是,他一生所遇、所交的朋友真的都是好人吗?他没有把谁拉黑或删除吗? 他曾经的挚友章惇,他终生的密友王巩,我们来说一说他的政敌王安石。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被定罪候斩时,满朝文武只有一个人为他求情、为他周旋,那就
20、是苏轼。 但真正救他于水火的是政敌王安石。王安石身在江宁,已辞职,听闻此事后,怜惜苏轼之才,国家又是用人之时,立即写了信替苏轼求情,派人到京城面呈宋神宗。宋神宗给了王安石一个大大的面子,当然还有当时的太后等人的努力,苏轼最终被释放,被贬到黄州。这一次苏轼逃过一劫,除了要感谢他八辈祖宗,还要感谢王安石。 1080年,时来运转,苏轼奉诏从黄州到汝州,经过江宁时,趁此机会专程拜访王安石。两人同游数日,通宵达旦饮酒唱和,谈政治、谈文学、谈时人、谈佛学 两位同时代的风流人物,不是敌人,只是政见不同,都持有为国为民的初心。初心都是为国为民。他俩在文学上的相互敬佩,在认识上的彼此宽容,使多年的官场恩怨烟消云散,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了“文人相亲”的典范。苏轼的人生、苏轼的才华、苏轼的精神、苏轼的品质、苏轼的哲思我说不完,我道不尽。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