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一、自我诊断一、自我诊断 知己知彼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2015 年新课标 I 高考试题)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脩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 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脩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
2、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 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予。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者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
3、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第第2020讲讲 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材版本教材版本全国通用课时说明课时说明2 课时知识点知识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复习目标复习目标掌握文言文常见句式有八大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复习重点复习重点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复习难点复习难点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2(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4、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答案】A【解析】文言文断句一是看句意,一是分析动词和附近名词
5、的关系。从句意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宣和末期,高丽入宋朝进贡,使者所过的地方,调发民夫修整船只,引起骚动且用度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且对于中原之国来说又没有丝毫的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孙傅把他安置在蕲州。从动词和名词的关系来看,动词“贡、过、谓”的发出者分别是“高丽、使者、宰相” ,所以以上动词应该紧跟着发出动作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故可以排除 C、D。而选项 A、B 的不同只在于动词“奏”的主语是谁,很明显, “奏”不是孙傅自己发出的,也不是突然冒出的苏轼发出的,而是宰相发出的动作,故“奏”不应紧跟名词“苏轼” ,所以排除 B,正确答案是 A。2.下列对
6、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答案】D【解析】D 项错误在于“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而是被“预定” ,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皇储、储君”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
7、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3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答案】C【解析】C 原文中“他密谋藏匿太子”一事最终没有施行。 C 选项“杀二宦者”错。原文中说的是:“别求类状宦者二人杀之” ,意思是说“另外找了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 ,
8、也就是说是两个像宦官的人,而不是宦官。 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答案】 (1)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2)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解析】 (1)关键点:“唯” ,只;“帝” ,名词做动词,统治、称帝;“苟” ,如果;“当”,判罪,这里是判自己去死的意思;“之”代指前面的事情。 (2)关键点:这个句子
9、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 ,要翻译成“不索吾” ;“虽” ,即使;“俱” ,一起;“面” ,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 ,或者;“济” ,实现、成功。二、温故知新二、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夯实基础文言文常见句式有八大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1.1.判断句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是”的句子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判断句式例句“者也”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者” “者
10、也”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也”字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无标志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臣本布衣出师表“为”字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4“是”字句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2.2.被动句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被”的意思的意思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被动句的类型例句“于”字句:谓语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见”字句:见谓
11、语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受”字句:受谓语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字句: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为所”句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无标志句感斯人言(琵琶行)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3.3.省略句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省略句的类型例句省略主语沛公军霸上
12、,(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省略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省略谓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4.4.主谓倒装句主谓倒装句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构成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根据语意、语气表达的需要,适当调整主语、谓语的顺序。主谓倒装句主要有两种形式:主谓倒装句的形式例句5表疑问语气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3、鸿门宴)表感叹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5.5.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宾语前置句的类型例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唯利是图6.6.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
14、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定语后置的形式例句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作为标志词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定语放在中心词后,中间用“之”作为标志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7.7.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的形式一般有两种:状语后置的形式例句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月出于东山之上(
15、赤壁赋)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8.8.固定句式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6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2)何如 代词性固定结构
16、。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 “奚如”“胡如” “奚若”等。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 “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译文:这就是说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4)是以(以是)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 “是用” “用是” “用此” “是故” “以故” 。如:此皆良
17、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5)有所、无所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 “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如: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6)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
18、” “若” “奈”是动词,含有“对付” “处置” “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 “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 “若” “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 “对怎么办” 。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凭你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7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7)岂哉(乎) 、独哉 意思是难道吗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8)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鸿门宴 ) 与人刃我,
19、宁自刃。 (鲁仲连传 )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9)“如何” 、 “奈何” 、 “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 、 “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三、典例剖析三、典例剖析 思维拓展思维拓展考点考点 1.1. 省略句、省略句、判断句判断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题。(2015 年湖南卷高考试题)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
20、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禁家人侵渔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
21、,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讙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3 分)8译文:(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4 分)译文:(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3 分)译文:【答案】(1)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2)(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3)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
22、孙是救不了我的。【解析】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 (1)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清洁,清扫;“堙” ,堵塞;“疏” ,疏通。 (2) “者也”判断句式;“所以” ,的原因;“率” ,大都;“然” ,这样。 (3) “使” ,如果;“之” ,代这些事;“不能我救” ,是宾语前置句,译为“救不了我” ;“则” ,那么。【易错点】“者也”判断句式;“所以”,的原因;“使”,如果;可能理解错误。【方法点拨】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对句意的整体理解和通顺表达的能力,掌握判断句标志性的词语非常关键。考点考点 2.2. 被动句、倒
23、装句被动句、倒装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 题。(2015 年天津卷高考试题)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淮南子修务训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
24、鸢 ,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 鸢 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 鸢 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9论衡儒增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 ,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
25、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3 分)(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3 分)(2)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2 分)【答案】(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2)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
26、落下来。(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解析】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式有(1) “必” ,果真(如果确实) ;“且” ,而且;“为” ,做;“曷为” ,宾语前置,为什么。 (2) “机关” ,机件、枢纽;“与等” ,和相同;“集” ,落。 (3) “般为断一手”省略句,鲁般为(吴地人)砍断(木人)一只手;“雨” ,动词,下雨。【易错点】 “曷为” ,不理解。 【方法指导】被动句会有相应的标志性词语出现,例如:见、所、为等。倒装句一般有一下几种情况: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考点考点 3.3.反问句式反问句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 题。(2015 年湖北
27、卷高考试题)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明)唐顺之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
28、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10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郭侯治吾常,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
29、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注】常:地名,指常州。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分)(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3 分)(2)奉
30、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3 分)(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 分) 【答案】 (1)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2)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3)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解析】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1) “苟” ,如果;“捐” ,舍弃;第一个“为” ,成就;第二个“为” ,构成;“锥刀” ,锥刀尖般的微利;“算” ,算计。 (2) “奉” ,供养;“身” ,自身;“薄” ,俭薄;“资” ,依赖。 (3) “然则” ,既然这样
31、,那么;“知” ,了解;“乌得”,怎么能。【易错点】反问句式翻译不到位【方法点拨】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固定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反问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很常见,需要学生积累一些表示反问的词语,例如:焉、何、安、岂等。 四、举一反三四、举一反三 成果巩固成果巩固 考点考点 1.1.省略句、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2017 年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杨俊字季才,河内获嘉人也。受学陈留边让,让器异之。俊以兵乱方起,而河内处四达之衢,必为战场,乃扶持老弱诣京、密山间,同行者百余家。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
32、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司马宣王年十六七,与俊相遇,俊曰:“此非常之人也。 ”又司马朗早有声名,其族兄芝,众未之知,惟俊言曰:“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 ”俊转避地并州。本郡王象,少孤特,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使牧羊而私读书,因被箠楚。俊嘉其才质,即赎象著家,聘娶立屋,然后与别。太祖除俊曲梁长,入为丞相掾属,举茂才,安陵令,迁南阳太守。宣德教,立学校,吏民称之。徙为征南军师。魏国既建,迁中尉。太祖征汉中,魏讽反于邺,俊自劾诣行在所。俊以身方罪免,笺辞太子。太子不悦,曰:“杨中尉便去,何太高远邪!”遂被书左迁平原太守。文帝践祚,复在南阳。时王象为散骑常侍,荐俊曰:“伏见南阳太守杨俊秉纯粹
33、之茂质履忠肃之弘量体仁足以育物笃实足以动众克长后进惠训不倦外宽内直仁而有断。自初弹冠,所历垂化,再守南阳,恩德流著,殊邻异党,襁负而至。今境守清静,无所展其智能,宜还本朝,宣力辇毂,熙帝之载。 ”俊自少及长,以人伦自任。同郡审固、陈留卫恂本皆出自兵伍,俊资拔奖致,咸作佳士;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初,临菑侯与俊善,太祖适嗣未定,密访群司。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文帝常以恨之。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俊。尚书仆射司马宣王、常侍王象、荀纬请俊,叩头流血,帝不许。俊曰:“吾知罪矣。 ”遂自杀。众冤痛之。(选自三国志魏志杨俊传 )【
34、注】人伦:品评或选拔人才。临淄侯:指茵植。汉建安十九年(214 年) 。曹操封其第三子曹植为临淄侯。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5 分)(2)自初弹冠,所历垂化,再守南阳,恩德流著,殊邻异党,襁负而至。 (5 分)【答案】杨俊赈济贫乏穷困的人,与他们互通有无。宗族朋友中被人抢去作奴仆的共有六家,杨俊都倾尽家财将他们赎出。(杨俊)自从出仕任职以来,所任职的地方都被他治理得很好,他两次任南阳太守,广施恩德,异域他乡的百姓(或“周围县域不归自己管理的百姓” )都背着孩子来投奔于他。【解析】“振” 、 “略
35、” 、 “倾” 、定语后置、句子通畅各 1 分, 共 5 分。“弹冠” 、 “垂化”、 “再” 、 “殊邻绝党” 、 “襁负”各 1 分,共 5 分。12考点考点 2.2. 被动句、倒装句被动句、倒装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7 年新课标卷试题)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36、。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
37、;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答案】(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
38、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司马光的坟墓。【解析】注意重点词语“申饬” “岂” “对” “为” “同肆” “罗织” “发”和句式“何以为”的翻译。考点考点 3.3.固定句式固定句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2015 年新课标卷高考试题)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儿卓荤;初读诗 ,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13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
39、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
40、:“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答案】 (1)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关键词:兴、咨怨、游幸、非宜,全句大意)(2)我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
41、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关键词:凶逆、令、抱恨泉壤、何言,全句大意)【解析】题中,第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游幸”即游赏;“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第句中的“凶逆”指凶恶的叛逆;“令”是“让”的意思;“抱恨泉壤”即抱恨九泉;“何言”即(能再)说什么,特殊句式。五、分层训练五、分层训练 能力进阶能力进阶 【基础达标基础达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论慎终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
42、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所言信矣。陛下年甫弱冠,肇开帝业。贞观之初,躬行节俭,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14则尧舜未为远而顷 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 ”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
43、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 “人无衅焉,妖不妄作” 。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前王所以致礼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
44、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选自贞观政要卷十 ,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所言信矣 信:真实B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 杜:堵塞C干求者日进 干:冒犯,冲撞D人无衅焉,妖不妄作 衅:犯错【答案】C【解析】干:求取。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2下列各组句子
45、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A其故何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B虑人致谏,乃云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或一人毁而弃之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D何祸败之有乎 苟以天下之大。【答案】A【解析】A 项均为代词“什么” 。B 项副词,于是,就;副词“才”C 项连词,表示顺承,15就;连词表示转折,但是。D 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B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C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
46、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D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答案】D【解析】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十三年,魏征上疏进谏,他认为君主们虽然明晓治国之道,却往往在国家安定后违背初心,不能做到善始善终。B唐太宗想要建造宫殿,却担心有人进言阻止,便以百姓无事会生骄逸之心为由,加以掩饰。此举遭到魏征反对。C魏征认为唐太宗近年
47、来依据个人好恶决定人事任免,不问根源就评判官员好坏,以致官员们只求自保,不肯尽心效力。D魏征认为,福祸不由天定而在人为,劝谏太宗察纳雅言,施行善政,避免大好的基业功亏一篑。【答案】B【解析】 “却担心有人进言阻止,便以百姓无事会生骄逸之心为由,加以掩饰”错误。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5 分)(2)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 (5 分)【答案】 (1)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
48、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2)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 。君主喜好奢侈靡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解析】重点词语:“岂” 、 “万乘之尊” “莫己逆”宾语前置句、 “公道溺于私情”被动句,16各 1 分,句意 1 分。 “好尚” “无” 、 “不” “未之有也”宾语前句,各 1 分,句意 1 分。【参考译文】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下臣看自古以来的那些开国的帝王天子,夺得天下之后(受河图,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 ,都想把他的帝国传给后世子孙千万代。所以他们能够无为而治,布政天下。但是(这些帝王在)刚开始(成为帝王)承受天命的时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说的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等到国家稍微稳定之后,大多数却违背那些原则,败坏原有的制度。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