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pdf(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2021 年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年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一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9(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想念重庆的烟火味儿杨康只要稍稍离开几天,我就会想念重庆。不管我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无法减轻分毫。离开重庆不久,我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呈现出一幅火锅画面。三五好友,相约嘈杂街边,满桌毛肚、鸭肠、藕片、土豆、茼蒿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摆龙门阵。每每想到这里,口齿生津。到了外地我也吃火锅,但看着服务员身着职业装端来一盆红艳艳的锅底,总觉得缺点味儿。我根深蒂固地认为,火锅
2、这玩意儿,只有在嘉陵江和长江滋养的重庆才是有灵魂的。在重庆,火锅沸腾起来,那股麻与辣,散在空气里入胃入心。久不相见的朋友聚在一起,只管尽兴。带着些许醉意穿过灯火辉煌的不夜城,长江和嘉陵江汩汩流淌的江水会勾起许多记忆。有多少次如梦如幻地在火锅飘香中穿城而过,味蕾就有多少次的记忆和苏醒。想重庆,最先是舌尖上的回味吧。麻辣鲜香是其永恒的底色,如果说火锅是重庆的阳春白雪,那么小面则是重庆的下里巴人。重庆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小面店,几乎十步一家。当然,味道也是各有千秋。各家有各家的做法,各家有各家不对外透露的绝技。从面条的初始原料,到辣椒花椒的选用,再到面条的下锅起锅,都有讲究。新店和老店琳琅满目,但只要
3、用心经营的店,几乎都有自己的回头客。小面制作讲究,也因此总会在清晨聚集大量食客。“老板,一碗小面,多海椒,加煎蛋!”重庆的一天,在食客们的叫喊声中逐渐开始。在重庆呆久了,便不再愿意去磁器口、洪崖洞这些似乎专为外地游客而准备的地方,这些旅游景点似乎更符合外地游客的口味。想重庆,更是一种视觉上的想。漫步南滨路或者北滨路,对岸的灯火尽收眼底,仿佛置身一座梦幻城堡。重庆的起伏和错落,就像是五线谱上的音符。尤其在灯火辉煌的夜色中,重庆的美更是一览无余。高楼与高楼比肩而立,公路与公路盘旋交织,错综复杂中又井然有序。我喜欢闲情漫步,走哪儿算哪儿。随便一抬头,就是好风景。随便一停步,便是重庆人的热情洋溢。依山
4、而建,重庆是一幅醒着的油画。无论你位于画中的哪一笔,接下来的那一笔定不会让你失望,定会让你发出惊叹。外地朋友来了,我会在一顿火锅之后带他们随便登上一辆公交车。在走走停停的顿挫中,在车内相互寒暄的方言里,聆听重庆余音。想重庆,不得不想那两条江。长江的浑浊与嘉陵江的清澈纠缠在一起,在朝天门码头停泊的豪华游轮无意间增加了江的奢华。透过江边粗粗的缆绳,可以想见当年码头上穿梭自如的人和热闹的交易。现在的码头,是一个适合怀旧的地方,夜幕升起,有流浪歌手在此卖唱。重庆市内某媒体的微博宣传语这样说:“这座城的早晨都由一条微博和两条大江开启。”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细细一想,确实有点儿意思。如果重庆没有
5、这两条江,那简直不可想象。柔情似水的重庆,烟火气息浓郁的重庆,只需离开那么一小会儿,就会让人很想很想。倘若离开得再久一点,只怕是会得相思病。“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这是我初来重庆时,在公交车身上看到的一句广告语。竟想不到,多年后的现实,早就被它一语道破。想重庆,想重庆的美食美景,想重庆的人,想到心底去了。(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重庆浓烈而深沉的思念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带着些许醉意穿过灯火辉煌的不夜城”,“醉意”既是朋友畅饮的结果,也暗指作者沉醉在江水勾起的记忆中。C.火锅和小面同为重庆名吃,但从“
6、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命名可以看出作者更喜欢重庆火锅。D.作者写不再愿意去磁器口、洪崖洞等旅游景点,意在说明在重庆呆久了,身心完全融入到重庆的生活中,自己已然是重庆人了。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明晰又善于变化,语言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用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B.文章用“五线谱上的音符”来比喻重庆的起伏与错落,既描写重庆的律动之美,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C.“聆听重庆余音”化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突出重庆方言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表达了重庆人的热情好客。D.文章最后一段呼应开头,明确“重庆的烟火味儿”的所指,进一步强
7、化对重庆的想念之情。3.相比在重庆吃火锅时的尽兴,作者认为在外地吃火锅“总觉得缺点味儿”,你是如何理解“总觉得缺点味儿”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析。4.围绕“想念重庆的烟火味儿”,作者在行文中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简要分析。(二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II(12(12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雪天张抗抗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不久,我出差去某地,
8、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
9、,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
10、,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
11、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
12、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5.对第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B.
13、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6.赏析第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7.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三三)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IIII(15(15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是谁扼杀了哀愁?迟子建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
14、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
15、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
16、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
17、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
18、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中写现代人对“哀愁”多带有鄙夷之色,将之看作是禁锢自己的镣铐急于挣脱和抛弃,明确指出
19、现代人在追求物质欲望时完全失去了天性。B.作者从切身的人世体验出发,以看似零散随意的意象和极富诗意的笔调描述了“哀愁”的诸种面貌,证明了哀愁是人心中最为温润的东西。C.第段提到苏联解体的事情,是为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个人不会哀愁了,而且民族缺乏哀愁,从而缺乏凝聚力。D.全文多在对比中凸显“哀愁”的价值与意义,用哲思的笔调追思了一种远逝的情怀,表现了对缺乏哀愁感的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E.作者说自己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但现实中许多艺术作品却显得粗鄙乏味,不能真正地切近生活,不能展现生活的本来面貌。9.在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条概括。10.结合文章回答下
20、面的问题。(1)简要赏析文末画线语句的含义。(2)文章以“是谁扼杀了哀愁”为题有什么好处?(3)根据对第 2 题的理解并结合日常所学,请概括散文标题的作用。(规律方法提炼)_11.作者为什么说“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一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9(1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也。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见之甚悦。滉有爱女,方择佳婿,谓其妻柳氏曰:“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于陵秩满
21、,寓居扬州而生嗣复。后滉见之,抚其首曰:“名位果逾于父,杨门之庆也。”因字曰庆门。嗣复七八岁时已能秉笔为文。年二十,进士擢第。元和十年,累迁至刑部员外郎,改礼部员外郎。时父于陵为户部侍郎,嗣复上言与父同省非便,请换他官。诏曰:“应同司官有大功以下亲者,但非连判及勾检之官长,则不在回避之限。如官署同,职司异,虽父子兄弟无所避嫌。”再迁兵部郎中。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大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年正月,进阶金紫,食邑七百户。帝延英谓宰臣曰:“人传符谶之语,自何而来?”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
22、班彪吉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自布衣至宰相者,当时还得力否?”嗣复曰:“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古人拔卒为将,非治平之时,盖不获已而用之也。”宣宗即位,征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自潮阳还,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时年六十六。赠左仆射,谥曰孝穆。(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B.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
23、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C.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D.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B.“谥”,带有评价作用的称号。表扬的如“宣”,批评的如“厉”,同情的如“哀”。C.“父忧”,对父亲去世的婉辞。“丁忧”是指遭父母之丧,官员一般停职回家守丧。
24、D.“秩满”,指古代官吏任职期满。一般十年为一秩,故官员任期也是十年。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嗣复天生贵相,少有文才。他七八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韩滉认为他的名气和地位会超越他的父亲,是杨门的庆事,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B.杨嗣复为人谨慎,懂得避嫌。担任礼部员外郎时,因为他的父亲是户部侍郎,于是上书说和父亲同在尚书省不便利,请求更换其他职务。C.杨嗣复不重预言,不信应验。皇帝问预言应验的图谶从何而来,杨嗣复认为是因为光武帝、隋文帝相信谶书,其实班彪引用预言是扭曲本意来制止贼乱。D.杨嗣复很有见地,深谙用人之道。他认为古人提拔士兵作为将领,不是在太平之时,是不得
25、已才这样做的。平时应该按资历逐级提拔。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2)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16.杨嗣复担任礼部员外郎为何要请求改任别职?皇帝拒绝他的理由是什么?(二二)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9(9 分分)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 年),当时作者已被调离南郑前线,在成都就任闲职。封侯:班超少
26、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候,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汉书班超传)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书愤中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三三)名篇名句默写名篇名句默写(6(6 分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曾说“思而不学则殆”,此意与荀子(劝学)中的“_,_”意思相近。(2)杜甫 登高 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3)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词人借用典故,表达北伐愿望的两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
27、(20(20 分分)(一一)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9(9 分分)19.“情绪控制”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是一个关于实现自我情绪控制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90 字。(二二)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11(11 分分)20.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推荐阅读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社会学著作。小明很想研读一番,但看看目录,概念繁多,翻翻内容,枯燥无味。几次翻开,又几次放下。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给小明介绍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21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刚刚过去的一年,无论世界、国家,还是家庭、个人,都经历了各自路途中的阴晴雨雪。过去这一年中的喜怒哀乐,哪些是值得你回味的?请以“2020,值得回味的日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 字左右。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 项,“作者更喜欢重庆火锅”是错误的。火锅和小面都是作者喜欢的重庆名吃,只是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故选 C。【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C 项,“表达了重庆人的热情好客”是错误的。表达了作者对重庆方言的喜爱之情。故选 C。【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29、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章中说到我离开重庆不久,脑海中就会自然呈现出一幅火锅画面:三五好友,相约嘈杂街边,满桌毛肚、鸭肠、藕片、土豆、茼蒿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摆龙门阵,每每想到,口齿生津,而在外地吃火锅缺少这味,所以作者认为火锅必须有“街边、嘈杂、啤酒、小菜、龙门阵”,这才是地道的重庆味儿。作者认为在重庆,火锅沸腾起来,那股麻与辣,散在空气里入胃入心,所以作者认为麻与辣,是重庆火锅的底色,也是重庆人的底色。作者认为久不相见的朋友聚在一起,吃着火锅,只管尽兴,所以作者认为朋友才是重庆火锅的魂儿。【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文体特征的把握能力。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征。本文
30、写到对重庆的怀念最先就是舌尖上的回味,回味了重庆火锅和小面;然后写到想重庆,更是一种视觉上的想,作者喜欢闲情漫步,走哪都是好风景;接下来作者写到想重庆,不得不想那两条江,想到两条江在历史延续中传承;本文在穿插中写到重庆的人,写到重庆人的热情洋溢,对重庆朋友的想念。本文通过对着四个方面的描写,写出了对重庆美食、美景、人与情的想念,这些构成了重庆的烟火味,而本文的“神”就是指想念重庆的烟火味儿,所以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结合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根据段落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答。A根据后文内容,作者用很多笔墨
31、来写找人的困难经历,可知“雪”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A 项正确;B尽管“雪”来得猛,下得大,天气恶劣,但“我”一直坚持找下去,表明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可知 B 项正确;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在文中没有依据。可知C 项错误。D.“雪”在情节结构上为下文写找人如何困难,如何受到老妇人的帮忙,并受到老妇人的感染而改变初衷,做了必要铺垫,可知 D 项正确。故选 C。【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能看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先找到答题区间,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几个词语,“扯、抓、跨”等,再分析作用,主要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考虑。
32、这几个动词,干脆有力,表现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再结合前文她正在和面做饭,却能主动帮助“我”,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和情节概括,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第一次心理转变和原因:文中“我心里咯噔了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
33、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可以看出我的第一次转变是由满怀恼恨到怀疑、动摇,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第二次心里转变和原因:文中“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可看出我的由怀疑、动摇到彻底释怀,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应该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8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完全失去了天性”错误,从文章的
34、字里行间可以知道,只是失去了天性中所具有的细腻情感,对身边事物感情逐渐淡化以至于麻木冷漠,并非“完全失去了天性”。C.“民族缺乏哀愁,从而缺乏凝聚力”错误,提到苏联解体的事情,是为说明,“哀愁”是由个人情感形态升华为某种民族共同心理,表现出强烈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故选 AC。【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条概括”,然后到文中找到“真正的哀愁”所在的语段,找到分析其作用的文字,再分点概括。首先浏览文章,找到“真正的哀愁”,然后把关于作用的句子圈划下来,最后根据要求“分条”列出
35、来。根据第三段“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可概括“哀愁不是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根据第六段“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可概括“哀愁可以使民族振兴与复苏”。根据第七段“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可概括“哀愁可以使艺术更有生命力”。根据第八段“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
36、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可概括“哀愁可以使我们保持自我,精神充实,内心富足”。【10 题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品味句子的含义主要有这几种方法:句子结构分析法、重点词语分析法、回归文本法等等。此题可以采取后两种。重点词是“生活富足”和“自慰的空碗”,同时句中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回归文本可以知道,“生活富足”指的是物质生活富裕,“空碗”比喻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展现了现代文明对哀愁的扼杀以及现代生活中人们追求物质丰
37、裕的同时精神陷于贫困、茫然焦渴的状态,由表及里地揭示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空洞乏味、迷离傥荡乃至不可遏抑的粗鄙实质。呼吁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要保留人性中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保留对精神的追求。(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作答时可以从主题思想方面作出分析,首先要先明确这篇散文主题思想,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哀愁”及其作用,并在文中列举了一连串的典型现代文明符号,展现了现代文明对哀愁的扼杀以及现代生活中人们追求物质丰裕的同时精神陷于贫困、茫然焦渴的状态,由表及里地揭示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空洞乏味、迷离傥荡乃至不可遏抑的粗鄙实质。呼吁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要保留人性中
38、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保留对精神的追求。文章标题“是谁扼杀了哀愁?”以问号的形式出现,并在文本中作了解答,一方面可以引发读者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在文本中向着充满了各种世俗欲望的现代生活发出了追问,发人深省,进而更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有的作品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作者所写作的对象。解答时要特别关注其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有的则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性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解答时,更要注意对象前面的修饰语,同时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意蕴,明确作者的观
39、点和态度。其次思考标题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在这些标题中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对象的主体特征或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再次思考标题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有些标题是以句子为标题的,它常常就是作者表达的主旨或揭示的哲理。例如本文标题“是谁扼杀了哀愁?”以问号的形式出现,在文本中向着充满了各种世俗欲望的现代生活发出了追问,发人深省,进而更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最后思考标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那么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是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观
40、点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为什么说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然后找到引文,结合文本理解其含义,并谈自己对此的观点。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观点,赞同或反对,一般是顺着作者的意思表态。题干中给了提示“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先根据第一个提示到文中确定区域(第七段的后半部分和第八段),再根据第二个提示“文章内容”到区域中圈划“不会哀愁”的原因。由第七段“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
41、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可知,因为我们在现代生活环境下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沉迷于物质财富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缺少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我们不会哀愁了。由原文“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
42、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可知,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一连串的典型现代文明符号,展现了现代文明对“哀愁”的扼杀以及现代生活中人们追求物质丰裕的同时精神陷于贫困、茫然焦渴的状态,由表及里地揭示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空洞乏味、迷离傥荡乃至不可遏抑的粗鄙实质。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我们不能够迷失在物欲的海洋里,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一定要有精神上的追求,保持自我内心充实与富足。【12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中“决事”动(谓)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 项。“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中“近代隋文帝”作主语,“信”作谓语,“此言”作宾语,中间不
43、能断开,排除C 项。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嗣复回答说:“汉光武喜欢用预言一类的书来决断事情,近代的隋文帝也相信这种话,从此,这种说法一天天地滋长,班彪王命论也援引过,大概是假意如此说用来防止叛贼作乱,并不是真正看重。”故选 B。【13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D 项,“故官员任期也是十年”表述错误。古代地方官一任三年,任内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根据考课决定升迁或降职。故选 D。【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项,“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见之甚悦。滉有爱女,方择佳婿”,可见是韩滉愿意把女
44、儿嫁给杨于陵,而不是杨嗣复。故选 A。【15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一句关键点:阅:经历考察;无如:没有谁比得上;为:做。第二句关键点:以:因为;致仕:退休;恳辞:恳求辞官;不之许:宾语前置,现代汉语语序为“不许之”,没答应他。【16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文本“元和十年,累迁至刑部员外郎,改礼部员外郎。时父于陵为户部侍郎,嗣复上言与父同省非便,请换他官”可知,当时他的父亲杨于陵任户部侍郎,杨嗣复为避免与其同在尚书省任职而招猜疑,所以杨嗣复在担任礼部员外郎时请求改任别职。根据文本“诏曰:应同司官有大功以下亲者,但非连判及勾检之官并官长,则不在回避之
45、限。如官署同,职司异,虽父子兄弟无所避嫌”可知,皇帝认为他们父子不是共同负责同一事务和考核官员。且官名相同但分管不同,这些都不必避嫌,所以皇帝拒绝他的请求。【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杨嗣复的字是继之,是仆射杨于陵的儿子。一开始,他父亲杨于陵十九
46、岁就考中进士,浙西观察使韩滉有识别人才的能力,看见他十分赏识。韩滉有一个女儿,刚要选择女婿,就把女儿嫁给他,并回去对妻子说:“我看到的人很多,今后显贵并长寿没有比得上他的,他有儿子一定当宰相。”后来杨于陵任期满了,居住在扬州并生了杨嗣复,韩滉摸着他的头说:“你的名声和地位都超过你父亲,这是杨家值得庆贺的事。”因此定字叫庆门。他七八岁就能拿笔写文章,二十岁考中了进士。元和十年,多次升迁到礼部侍郎。当时他的父亲杨于陵任户部侍郎,杨嗣复上疏说和父亲同在尚书省任职不便,请求改任别的职务,皇帝下诏说:“同部门官员有大功以下丧服的亲戚,只要不是共同负责同一事务和考核官员的长官,都不要回避。官名相同但分管不
47、同,即使是父子和亲兄弟也不避嫌。”两次升任为兵部郎中。文宗即位,任命他为户部侍郎。因为父亲杨于陵是在太子少傅任上退休的,年龄大身体多病,他恳切辞官想要侍奉供养父亲,皇帝没有答应他。大和四年,父亲去世,为服丧而免职。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职责。三年正月,进阶为金紫,食邑七百户。帝延英对宰相说:“人们说的符咒预言的话,从哪里开始的?”嗣复回答说:“汉光武喜欢用预言一类的书来决断事情,近代的隋文帝也相信这种话,从此,这种说法一天天地滋长,班彪王命论也援引过,大概是假意如此说用来防止叛贼作乱,并不是真正看重。”皇帝又说:“天后任用人才,有从平民身份到达宰相职位的,果真可以顶事吗?”嗣复曰:“武则天
48、皇后注重刑罚,看轻官员,这都是为了图谋自己的大业罢了。凡是用人的道理,要经历试验才能看出,能否在艰难之时掌管政务或者须当在无事之事提拔。不如暂且按照资历等级,提拔士兵作为将领,不是太平之时,大概不能获得而任用。”宣宗即位,征拜他为吏部尚书。大中二年,从潮阳回京,到岳州生病,一天就去世了,当时六十六岁。追赠为左仆射,谥号孝穆。【17 题详解】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本词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书愤中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49、的能力。相同点可以结合“自许封侯”“空自许”和“鬓先斑”“鬓虽残”等词句来理解,“自许封侯”是说“我”相信自己能像班超那样在万里之外为国立功封侯,“塞上长城空自许”说的是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也就是能守边的将领,这两句共同抒发了诗人内心保家卫国的壮志情怀;“鬓先斑”“鬓虽残”抒发的是作者对年老力衰的悲慨之情。对于不同点的分析:“有谁知”三句,意思是“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当然“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塞上长城
50、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所以书愤中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18 题详解】(1)吾尝终日而思矣(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2)风急天高猿啸哀(4).渚清沙白鸟飞回(5).(3)金戈铁马(6).气吞万里如虎【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在默写时需要重点关注所给情景,并要注意一下汉字字形的书写:“臾”“啸”“渚”“戈”等字。【19 题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