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测评3 文明的对话 苏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测评3 文明的对话 苏教版必修3.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单元综合测评单元综合测评( (三三) )文明的对话文明的对话(时间:120 分钟,分值:120 分)一、基础巩固(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51362071】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歇。文工团的青春岁月,不过是他们的黄粱一梦,梦醒后才知人去楼空,早已面目全非。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
2、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又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A BC DB B “耸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震惊。使用正确。“殚精竭虑” ,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应用“处心积虑” 。黄粱一梦,美好的事物转眼成空,也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使用正确。“釜底抽薪” ,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处语义重复,删去“从根本上” 。“见微知著” ,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
3、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符合语境。“人心向背” ,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就承诺而言,_千金一诺最为沉重,_空口无凭又最为虚泛,观其行径还要时间的印证,_“信”在外化体现方面,_产生了一种加固信任的仪式,仪式也并不复杂。中国的印章,_是一种仪式化的凭信。对于一国来讲,国之玉玺,郑重一落,就印盖出了国家信誉;_对于个人来讲,名章为凭,红印一盖,就代表着本人的信誉。2A A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运用排除法。分析可知,前后的语句构成因果关系,四个选项所提供的词语填在处都是可以的。处,前面如果填“于是” ,此处便不能填“因此”
4、,故排除 B 项。后面的“是一种仪式化的凭信”并没有比前面的内容更进一步,所以处填“更”不合适。排除 D 项。“对于个人来讲,名章为凭,红印一盖,就代表着本人的信誉”和前面的“对于一国来讲,国之玉玺,郑重一落,就印盖出了国家信誉”是并列的分句,由此排除 C 项。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导学号:51362072】A目前,我国以反腐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除了加入少许艺术手段作为剧情衔接外,许多故事都取自真实案例进行创作。B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下,中国经济之路到底通向何方以及中国如何设定 2018 年经济社会发展备受关注。C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对方终于作出了让
5、步,最终价格定在 9 000 元 ,比原来的 2 万多元少了一倍还多。D 声临其境中那些匠心独具的演员给浮躁的娱乐圈扎扎实实上了一课为作品添彩增色的,不是浮华的形式,而是内在的魅力。 D D A 项,句式杂糅, “取自”与“进行创作”杂糅,应删去“进行创作”或者把“取自”改为“根据” 。B 项,成分残缺,应在“社会发展”的后面,加“的目标” ;C项,表示下降的不能用倍数。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拥有久远的历史、精彩的故事,我们的文化就是电影的宝库。_,_,_,在这方面,好莱坞是很好的教材,他们能够让全世界都接受美国的故事。_。_,_,所以,中国故事还要传
6、达中国的观念、中国的精神。另外,我们在拍摄技巧和电影理念方面与他们相比确实也有差距也就是说“将西方的技巧,融入东方精神”我们要真正打动观众,首先要找到共通的人性,只有人性才具有打动人的力量3现在是中国电影发展最好的时机让更多观众看得懂并且喜欢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让这些题材表述得更丰富A BC DB B 作答本题,可以结合所给句子的特点,先寻找相邻的句子,进行小范围组合。比如,句中有“也就是说” ,这表明该句是对上文的解释,通读所有句子,可知是对句的解释,所以应是,排除 C、D 两项。再如两句,同为“让”字句,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为承前省略,所以应是。中有“这些题材” ,它的上文应当谈到题材问题,通
7、读所有文字,只有段首句中的“久远的历史、精彩的故事”涉及题材,所以组合应当靠前。在此基础上运用排除法,可以迅速找到答案。 5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导学号:51362073】A张先生打开朋友送的书,只见扉页上写着:“奉上拙作一本,书中谬误敬请斧正。”B毕业在即,同学们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而更多同学则彼此祝愿蟾宫折桂。C山东省实验中学拟筹办 70 周年校庆庆典活动,届时欢迎历届校友莅临指导。D小明对前来祝贺自己习作发表的小亮说:“我续写的项链只能算是狗尾续貂,还是你续写的边城更为精彩!”C C 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
8、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A 项, “拙作”谦辞,指称自己的作品, “斧正” ,敬辞,用于请别人修改自己的作品,运用得体。B 项, “蟾宫折桂” ,比喻应考中,运用得体;C 项, “莅临” ,敬辞,多用于贵宾,尤指上级到来,运用不得体;D 项, “狗尾续貂” ,谦辞,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运用得体。二、阅读理解(40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12 分,每小题 4 分) 【导学号:51362074】莫把汉学当国学慕朵生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举办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
9、学热” 。但笔者以为, “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4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 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 。原因是这两个时
10、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 ,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 ,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
11、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
12、”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 。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选自学习时报 ,有删改)6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中外
13、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5学者。B汉学已有 600 多年历史,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处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A A A 项, “中外学者”错。应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 。7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充分阐述了不能把汉学等同于国学的观点。B文章第二自然段阐明了汉学的由来及其发挥的作用。C第四自然段指出了汉学的
14、本质,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D第五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章太炎的例子说明了遗失国学的危害。D D D 项,应为“引用论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 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 ,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抛弃了传统,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 ,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汉学定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地复兴。
15、B B A 项,因果倒置。 “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是原因。C 项,未然说成已然。 “已经变成” “也变成”不正确。原文是“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 。D 项,说法太绝对。原文是“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17 分)国学大师汤一介“当一个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时,它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 。 ”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如是说。汤一介生于天津,父亲汤用彤是国学大师,早年留学美国时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 ,其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
16、的必读经典。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贺麟、冯友兰等文化大家往来于汤家,汤一介耳濡目6染,年轻时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思考。在 60 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汤先生的学术兴趣,原在道、佛与魏晋玄学。1983 年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深感外国学者、世界哲学界更关注中国的儒家思想及其作用,此后他开始关注儒学。思考儒学对今日人类社会的健康、合理发展的贡献。作为国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汤一介在北大成立儒学研究院,整理九卷本的中国儒学史 。当时,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 , “文明冲突
17、论”风行一时。对此,汤一介立即给予批评和回应。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怎样实现文化共处呢?汤一介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书院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 ,还举办了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他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 在非有非无之间 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 20 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 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汤一介认为,建立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有很长的解释
18、经典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解释经典的资源和方法,如果加以系统的整理,定会得到某些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晚年汤一介全身心投入儒藏的编纂工作。1990 年,63 岁的他就想做这个工程。在他看来,中国已有佛藏 道藏 ,可一直没有儒藏 。虽然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要作儒藏 ,但最终都没有实行。汤一介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儒家经典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至今。现代科技手段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保存方式,为大规模整理和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4 年儒藏启动,由汤一介任首席专家,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近 400 名学者参与,迄今已出版 100 册。在汤
19、一介等学者的构想中, 儒藏最终将包含书籍 3 000 余种,约 10 亿字,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 ,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历史上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计划于 2025 年完成。汤一介常对身边人说, “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有经典存世。编纂儒藏 ,关系到中国人的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对国家、民族的担当与职责。 ”“我的名字叫一介 ,大概是父亲希望我做一个书生。纵观这一生,我实际也算是做了一个书生吧。 ”汤一介说。【相关链接】 汤一介(19272014),国学大师、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2002年 10 月,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思,得到了张岱年、
20、季羡林的鼓励和支持,2003 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7(摘自百度)儒藏收入近 500 部儒学典籍精华编(约 1.5 亿字)和近 5 000 部儒家典籍(约 10亿字),以及著录万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总目 ,是最齐备和最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汤一介是儒藏项目的总负责人。(摘自儒藏项目专家汤一介)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 )A材料开头引用汤一介先生的话,表明了先生对历史文化作用的深刻认识,总领下文。B汤一介先生对“文明冲突论”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主张。汤一介认为,应该用“同而不和”的思想实现文化共处;从对话中寻求相互理解和尊重,取得共识。C汤一介先生开展了一系列学
21、术活动:组建儒学研究院、讲习班、函授班等,推动文化启蒙。D文章结尾很有特色,引用汤一介的话,表明他对自己学术生涯的谦虚评价,收束全文。B B B 项,应为“和而不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汤一介影响很大;这样的家学渊源是使他成为著名学者的主要原因。B从创建中国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弘扬儒学、编纂儒藏 ,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C汤一介主张“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情景合一” ,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以和谐化解中西方文明冲突问题。D. 汤一介认为,建
22、立“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解释经典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方法多样,西方解释学无法与中国相比。E. 为了儒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作为儒藏项目的提出者和总负责人,汤一介以多元开放视野和特有的学术敏锐,做了大量的工作。BEBE A 项, “这样的家学渊源是使他成为著名学者的主要原因”在文中无体现。C 项,“以和谐化解中西方文明冲突问题”错误,原文是“从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 。D 项, “西方解释学无法与中国相比”错误,原文是“汤一介认为,建立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解释经典的资源和方法,如果加以系统的整理,定会
23、得到某些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 。11汤一介先生编纂儒藏对于中华文化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 分)_8_【答案】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在中华文化中地位重要;中国已有佛藏 道藏 ,可一直没有儒藏 ,编纂儒藏能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可使中华文明延续,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可以让儒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答出任意 3 点即可)(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213 题。(11 分) 【导学号:51362075】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 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
24、同归。【注】 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东北十里处。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连贯。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 更深,景象更觉怅然。D尾联“
25、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 “各”字收束全诗, “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 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 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CECE C 项,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 。E 项, “感情激昂”有误,全诗感情深沉委婉。 1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_9_【答案】 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已 经很难找到;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
26、里相见;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三、语言运用(15 分)1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导学号:51362076】A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回应中国经济运行热点问题,记者洗耳恭听。B本店喜迎十周年店庆,凡光临本店消费满 100 元的顾客,本店将惠赠精美礼品一份。C政府部门回复管辖单位:你校关于增拨招生指标的请示已经收到,内容完全晓得了。D他对王编辑说:“感谢您对拙著不吝指正。我将遵照您的意见认真修改,再请您审阅。 ”D D A
27、项,洗耳恭听,专心地听。指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对象不当。B 项,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对象不当。C“内容完全晓得了”口语化表达不符合政府公函用语。15综合分析以下材料,推出的结论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 ,和诗以歌,演绎经典名篇。该节目广受好评,诗词之美走进了千家万户。 经典咏流传探索流行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将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与音乐的美感韵律相结合,用主流价值映照灿烂的传统文化,巧妙解决了纯文化节目缺乏大众传播性和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A 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热播将古典诗词之美带进了千家
28、万户。B流行音乐与诗歌的结合造成了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热播。C纯文化节目缺乏大众传播性是因为缺少主流价值的映照。D文化节目的探索创新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D D 从经典咏流传 “让诗词之美走进了千家万户” “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 ,可知文段的中心是央视文化节目的探索创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据此可选定 D。101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4 分)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喜欢过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材料二 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在英国,
29、近 50 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街,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_(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150 字左右)_【答案】 (1)(示例)节日文化相互交融。(2)(示例)正确引导,健康过节。所谓“节日” ,就是一种纪念性的日子,过节就是精神的洗礼。不论是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对外来的“洋节日” ,都可视为文化的折射与传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家园更加温馨。大多数人对节日的看法与过法都不一样,我们应该加以正确引导,让那些节日过得更加健康,更有意义。
30、(概括内容 2 分,发表看法 3 分)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导学号:51362077】近年来,在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的可喜氛围中,_,穿汉服、行跪礼、女德班、退学读经等闹剧时有所闻。须知传统文化是古人解决他们面对的时代问题的智慧结晶,彼一时此一时,_,无异于刻舟求剑。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我们要弘扬的,不应是那些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旧形式,_。_【解析】 第一个空, 要根据后文关键词语“闹剧”的感情色彩和“穿汉服、行跪礼、11女德班、退学读经”几个不合理的表现去推理,应该填写“也出现了一些让人
31、警惕的现象” ,领起下面现象列举。第二个空,根据后文“无异于刻舟求剑”推知应该填写现在怎么对待传统文化的,所以应该填写“把传统文化直接拿来解决当代问题” 。第三个空,根据关联词语“不应是” ,可以推断是“而应是” ;由“格格不入” ,推知后文应该是“适应现代” ,由“旧形式” ,推知后文应该是“传统文化精华” ,对比推断。【答案】 也出现了一些让人警惕的现象 把传统文化直接拿来解决当代问题 而应是适应现代的传统文化精华(每空 2 分,意思对即可)四、写作(50 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一位富太太到寺院进香,看到一个叫戒痴的小和尚穿得很破烂。她问师父:“那
32、个可怜的小和尚是谁?”师父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富太太觉得戒痴可怜。富太太说:“你看,小和尚的衣服都破了。 ”其实,并不是寺里穷得没有钱给戒痴做衣服,而是戒痴太调皮,在寺里上上下下地跑,有时候还跑到山里爬树摘果子,给他做的每件新衣服都会很快被穿破。这次有施主指出了,师父便给戒痴换一套新的僧袍,并嘱咐他以后不要再穿破衣服乱走,这样影响不好,进香的施主会以为他们欺负小和尚。戒痴忽然问:“那个可怜的太太是谁?”富太太衣着讲究,看起来很光鲜,实在看不出富太太有什么可怜的地方。戒痴说:“你看她虽然衣着华丽,但她的眉头一直紧锁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3、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 题目所给材料是一个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主要是富太太和小和尚。故事主要讲的是富太太看小和尚“可怜” ,而小和尚则觉得富太太“可怜” 。构思时,可以分别从两个人的角度分析。小和尚不认为自己的衣服破旧可怜,这表明他能够保持天性。衣着华丽的富太太觉得小和尚可怜,这是“以貌取人” ;而她眉头紧锁,表明她在物质上可能很富足,但在精神上并不充实。如果从材料整体思考,两个人都看到了别人的短处,得出的评价都带有主观性。这样,就可以得出全面看待事物的立意方向。因此,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人生的乐趣并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精神的充实;保持天性,快乐充实;全面
34、看待事物;别用自己的长处看待他人的短处。【佳作展台】人生的乐趣在于精神的充实人生的乐趣在于精神的充实,而不在于物质的富足。品读精美的作品,从中领悟人生道理,会感到快乐;垂髫幼童,抑或懵懂少年,嬉闹玩耍,会感到快乐;历经艰辛,手术12成功,患者家属的一句感谢,会让医生感到快乐;三尺讲台,桃李芬芳,年轻学子的一声亲切问候,会让教师感到快乐。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精神的充实。无论物质是否富足,只要一个人的精神是充实的,即使是苦行,也能感到满满的喜悦。“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能使宋濂在这种贫富悬殊的条件下“略无慕艳意”的原因,
35、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足乐者”是宋濂对知识的渴望和得到知识后的满足和快乐。求学虽艰,但与内心的充实相比,也是乐在其中。三毛毅然前往梦中念念不忘的撒哈拉沙漠,去那个令她魂牵梦萦之地。在那里,没有亲人的照顾和朋友的陪伴,有的只是漫天的黄沙和呼啸的寒风,有的只是沙漠中落后的经济条件和飘忽不定的政局。然而,这场旅途她走得艰辛却也洒脱。在沙漠中的日子,她的心愈加清明澄澈,她将潇洒和率性放任于广阔天地,精神的充实是她的人生乐趣所在。在那里,她写出了深入灵魂的散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恶劣的环境中,需要的是生命的顽强不屈。环境虽恶劣,旅程虽险远,但为了自在充实的内心,她已是乐
36、在苦行之中。莫言至中年才获得诺贝尔奖,为众人所知;屠呦呦倾尽一生研究青蒿素,让世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无论在文坛,还是在科研领域,他们都刻苦前行,然而,在物质方面,他们却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的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套大房子。在这个土豪横行的时代,很多人的财富“得来容易” ,豪车、豪宅自是小事一桩。然而,对莫言、屠呦呦这些人来说,能够支撑自己事业的,绝不是这些物质方面的东西,而是充盈丰富的内心,还有历史的使命。因为行路艰苦,得来不易,才倍加珍惜,才倍感其乐。人生的乐趣在于精神的充实,即使苦行千里,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时,也会在心中感到快乐。一路的艰辛等待和困苦,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流下的汗水浇灌了路旁的树,放眼处,已然枝繁叶茂。世人皆叹人生苦,殊不知乐在苦行处。【名师点评】 文章充分理解材料内涵,从“人生的乐趣在于精神的充实”这一角度构思,表达了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开篇对精神充实带来的快乐进行了分析,然后点明写作中心。主体部分,先以宋濂、三毛两个人的事迹,对话题进行深刻理解,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然后以莫言、屠呦呦两人的事迹,进一步升华主题。接着总结全文,重申文章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