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测评 苏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测评 苏教版必修3.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模块综合测评模块综合测评(满分:100 分 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25250 分)1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B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含量有关C神经元的兴奋传导与内环境中的 Na、K有关D人体内的大部分代谢发生在内环境中D D 肾上腺素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A 正确。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含量有关,B 正确。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 K的通透性大,K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 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神经元的兴奋传导与内环境中的 Na、K有
2、关,C 正确。人体内的大部分代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D 错误。2 2下列关于血液中激素的浓度与血糖浓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85732224】A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水平升高B人在数小时内不进食,胰岛素分泌增加C胰高血糖素会抑制糖原的分解D血糖含量升高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将减少D D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它能促进血糖水平降低,A 错误;人在数小时内不进食,体内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B 错误;胰高血糖素会促进糖原的分解以升高血糖,C 错误;血糖含量升高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将减少,D 正确。3 3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3、)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B激素和酶相似,都是微量高效的物质,都能一次产生多次利用C激素的成分不只是蛋白质或固醇D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增加可促进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B B 激素的分泌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因此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进而影响激素的分泌,A 正确。激素起作用后会被分解,B 错误。动物激素的成分有多种,有的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而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C 正确。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但是胰高血糖素增加可促进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2素,D 正确。4 4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不是垂体切除后直接引起的( )A生长立即停止 B性腺发育
4、停止C血糖浓度升高 D甲状腺机能减退C C 垂体可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故生长停止与切除垂体有关,A 不符合题意;垂体可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故性腺发育停止与切除垂体有关,B 不符合题意;血糖浓度升高与胰岛分泌的激素有关,与切除垂体无关,C 符合题意;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增生与分泌,甲状腺机能减退与切除垂体有关,D 不符合题意。5 5如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对有关环节正确的解释是( ) 【导学号:85732225】Aa、b 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a 和 b 同时作用于 z,对 c 产生促进作用C.表示反馈调节信息Dx、y
5、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C C 由图可知,a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是促甲状腺激素,A 错误;激素 a 不作用于 z,只作用于 y,对 b 产生促进作用,B 错误;甲状腺激素抑制 x、y 分泌相关激素的过程属于反馈调节,C 正确;x 是下丘脑,y 是垂体,D 错误。6 6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 NE 继续分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E 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BNE 作用于突触后膜,促进 Na外流CNE 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
6、神经元继续分泌属于反馈调节D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产生,实现了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B B NE 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故其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A 正确;NE 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即促进 Na内流,B 错误;NE 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 NE 继续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C 正确;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产生,体现了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实现了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D 正确。7 7如图为人体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 【导学号:85732226】3A敲击髌骨下韧带,在 a、b、c 处均能检测到神
7、经递质B敲击髌骨下韧带,在 1、2、3 处均能检测到动作电位C伸肌和屈肌在反射中作用相反,有利于维持动作协调D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B B 兴奋在突触处通过神经递质完成不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敲击髌骨下韧带,在a、b、c 处均能检测到神经递质,A 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受到有效刺激后,b 处突触后膜会兴奋、c 处突触后膜受到抑制,所以,敲击髌骨下韧带,在 1、2 处均能检测到动作电位,3 处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B 错误。分析题图可知,膝跳反射过程中,同一刺激对 b、c 处突触后细胞所起的作用不同,导致伸肌和屈肌在反射中作用相反,有利于维持动作协调,C 正确。由于兴奋在突触处
8、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 正确。8 8 “柯萨奇”病毒可引起“胃肠感冒” ,患者常出现呕吐和发热等症状。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进入胃部后引起胃体肌肉收缩属于条件反射BT 细胞、B 细胞、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C机体消灭“柯萨奇”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D机体发热说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 D 胃部因病毒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生理过程是人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 错误;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B 错误;机体消灭“柯萨奇”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C 错
9、误;机体发热说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 正确。9 9如果人刻意抑制,膝跳反射现象会消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导学号:85732227】A膝跳反射需要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B膝跳反射不可能由一个神经元完成C大脑受损的植物人仍能产生膝跳反射D人可以抑制膝跳反射,说明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D D 反射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A 正确;一个反射弧至少有两个神经元,B 正确;大脑受损的植物人,由于脊髓未受损,仍能产生膝跳反射,C 正确;人可以抑制膝跳反射,说4明脊髓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存在于脊髓,D 错误。1010如图甲丁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
10、丁均属于内环境B甲中不会发生抗原与抗体的结合C丙中的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丁可表示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C C 根据单箭头方向可以判断,甲为组织液,丙为淋巴,乙为血浆,丁为血细胞的细胞内液,丁不属于内环境,A 项、D 项错误;甲中会发生抗原与抗体的结合,B 项错误;淋巴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 项正确。11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外 Na的内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基础BNa、K、神经递质等物质出入细胞均不需要消耗 ATPC兴奋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的过程D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和体内反射弧中均为双向传导C C 神经细胞外 Na的内流是产
11、生和维持动作电位的基础,A 错误;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消耗 ATP,某些情况下 Na、K出入细胞也需要消耗 ATP,B 错误;兴奋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的过程,C 正确;兴奋在体内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D 错误。1212将完好的动物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模拟细胞外液)中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85732228】A静息状态时,可测得细胞膜外各处的电位不相等B静息状态时,与任氏液相比,细胞内 Na浓度高C刺激时,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D若阻断 Na内流,刺激后,该神经元不产生兴奋D D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为正电位,可测得细胞膜外各处的电位相等,A 错误
12、;任氏液模拟的是细胞外液,因此静息状态时,与任氏液相比,细胞内 Na浓度低,B 错误;刺激时,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负内正,C 错误;受刺激时,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产生兴奋,因此若阻断 Na内流,刺激后,该神经元不产生兴奋,D正确。1313在母乳的初乳中包含了婴儿期生活最重要的免疫活性物质抗体,可以帮助抵抗肠道病原体。初乳中含有特殊糖蛋白和蛋白酶抑制剂,可保护抗体在消化道内免受破坏,确保其到达肠道后仍具有活性。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母体抗体分泌与巨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相同5B蛋白质会被消化道消化,母乳中的抗体不能在婴儿体内发挥作用C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是在
13、婴儿的肠道里起作用D抗体的合成不一定消耗能量C C 抗体的成分是大分子蛋白质,母体抗体分泌的方式为胞吐,巨噬细胞吞噬病菌的方式为胞吞,A 错误;根据题意,初乳中含有特殊糖蛋白和蛋白酶抑制剂,可保护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抗体在消化道内免受破坏,确保其到达肠道后仍具有活性,故抗体(蛋白质)不会被婴儿的消化道消化,在婴儿的肠道里起作用,B 错误、C 正确;抗体的合成一定消耗能量,D 错误。1414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85732229】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合成受到抑制B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C植物向光性现象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
14、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D D 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运到侧芽,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但侧芽生长素的合成不受影响,A、B 错误;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在植物向光生长时,向光侧和背光侧均为促进生长,C 错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的两侧,总会找到一个低浓度和一个高浓度,它们对根的作用效果相同,D 正确。151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数量特征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种群的种群密度必将不断增大C火山岩、冰川泥、沙丘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D不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最终都能进行到森林
15、阶段C C 部分种群无性别比例或年龄组成等数量特征,A 错误;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种群的种群密度未必增大,B 错误;火山岩、冰川泥、沙丘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C 正确;不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只有在条件适宜时最终才能进行到森林阶段,D 错误。1616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导学号:85732230】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密林熊蜂不影响角蒿的进
16、化6C该盗蜜行为不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D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A A 密林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 正确;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比例,进而影响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进化,B 错误;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影响角蒿子代数量,可能会影响种群密度,C 错误;可通过样方法统计小孔数计算盗蜜频率,D 错误。1717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人类的广泛重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退耕还林时,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C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降低物种
17、多样性D退耕还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D D 环境的不断变化可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群落演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A 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B 错误;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的稳定,C 错误;退耕还林,可使生态系统的物种更丰富,营养结构更复杂,因此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D 正确。1818如图为某一鱼塘生态系统的生物关系(ad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85732231】A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d)/bB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C生产者的能量最多
18、,个体内积累的难分解杀虫剂也最多D在高密度鱼塘中众多的植食性鱼所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aD D 能量传递效率用相关营养级的同化量计算,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A 错误;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则d应包含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 错误;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具有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含量越多,C 错误;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初级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a,D 正确。191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7A可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B的营养关系一
19、般不可逆,这决定能量流动的单向性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D能量为动力,使碳元素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 C 图中 AC 之间为双箭头,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流向大气二氧化碳库,因此 C 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 是生产者,则 D、E 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可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A 正确;表示同化作用,其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能量流动的单向性,B 正确;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图中B 是分解者,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C 错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辅相成,物质为载体,能量为动力,使碳元素能够不断地在
20、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D 正确。2020科学家研究湖泊中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据此推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导学号:85732232】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A年龄组成直接决定种群数量B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稳定型C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D该营养级能量输出的方向包括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和未利用A A 种群密度直接决定种群数量;据
21、表可知,该鱼幼年、成年、老年数量均为 400,故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稳定型;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该营养级能量输出的方向包括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和未利用。82121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衰老和破损细胞的清除需免疫系统参与B自身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抗原C浆细胞可产生免疫活性物质而 T 细胞不能D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淋巴细胞C C 免疫系统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能清除衰老、损伤细胞,A 正确;自身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抗原,如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B 正确;T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也是免疫活性物质,C 错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细
22、胞主要是 B 淋巴细胞和 T 淋巴细胞,D 正确。2222如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 )A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B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根生长具有向重力性,茎生长具有负向重力性D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 A 根尖和茎尖确实可以产生生长素,但是题目的图中所示实验不能得出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这个结论,A 符合题意;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 不符合题意;根向下生长说明根生长具有向重力性,茎向上生长说明茎生长具有负向重力性,C 不符合题意;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
23、不符合题意。232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导学号:85732233】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环境容纳量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D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会彻底消失D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 正确;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环境容纳量,B 正确;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C 正确;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不会彻底消失,D 错误。2424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
24、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9A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 A 由图可知,丙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乙既以浮游生物为食,也以底栖生物为食,甲主要以底栖生物为食。因而能说明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也能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和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但此图无法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2525某生态系统中有 A、B、C、D 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 ABC,D 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 B 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导学号:85732234】
25、A图中的甲表示 B 的同化量,乙表示 B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参与丁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C当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 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 2D图中 D 的能量不全部来自 B 生物C C 图示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 B 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其中甲表示 B 的同化量;乙表示 B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 项正确;丁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分解者是异养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B 项正确;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C 项错误;图中 D 的能量不全部来自 B 生物,还来自 A 生物(B粪便中的能量是 B 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
26、上一个营养级 A),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2626(15 分)不同神经元的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种类不同,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的效应存在差异,如图表示乙酰胆碱、甘氨酸(Gly)、去甲肾上腺素(NE)的作用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0图 1 图 2图 3(1)图中能够体现出内环境的构成部分是_;图 1 中离子通道甲应是_(填“K”或“Na”)通道。(2)图 2 中,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突触小泡内的甘氨酸(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_上的 Gly 受体结合。当 Cly 与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乙开启,使_(填“阴”或“阳”)离子内流,导致 A 处的兴奋不能传至 B 处。释
27、放到突触间隙的 Gly 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表示_。(3)图 3 中,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这一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_。兴奋处的细胞膜的外表面电位为_。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NE 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 NE 的分解,这种药物的效应是_。解析 (1)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图中能够体现出内环境的构成部分是神经细胞间隙之间的组织液;图 1 中,乙酰胆碱能够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这是 Na内流导致的,因此离子通道甲应是 Na通道。(2)图 2 中,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突触小泡内的甘氨酸(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
28、上的 Gly 受体结合。当 Gly 与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乙开启,使阴离子内流,导致 A 处的兴奋不能传至 B 处。释放到突触间隙的 Gly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表示载体蛋白。(3)图 3 中,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这一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处的细胞膜的外表面电位为负电位。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NE 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 NE 的分解,这种药物的效应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答案 (1)组织液 Na (2)突触后膜 阴 载体蛋白 (3)化学信号电信号 负电位 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2727(15 分)如图为与人体稳态
29、相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1(1)图中激素 p 指的是_,当人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下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图中激素_(填字母)浓度会降低,因为激素的分泌有_调节机制。(2)电刺激神经元 C 时,会引起 C 中_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_细胞使其激素分泌量增加,该过程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3)通过图甲可知,当人受到惊吓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会瞬间增加,这主要是_调节的结果。(4)如果电刺激图乙中部位,则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若饮水不足,则会引发图乙的调节过程,其中物质 d 是_,其作用为_。解析 (1)激素 p 指的是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
30、增加,通过负反馈调节,激素 m、p 浓度会降低。(2)神经元 C 兴奋时,会引起 C 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由于反射弧不完整,该过程不属于反射。(3)据图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当人受到惊吓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会瞬间增加,这主要是神经调节的结果。(4)如果电刺激图乙中部位,则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变为负(再变为正);若饮水不足,则会引发物质 d 即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其作用为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 m、p (负)反馈 (2)突触小泡 甲状腺 不属于 (3)神经 (4)由正变为负 (再变为正
31、)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2828(10 分)某兴趣小组调查了某块玉米大豆间种试验田的基本成分和能量(单位:107kJ)流动情况。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85732235】种类基本成分12植物玉米、大豆、杂草动物人、畜禽、灰鹤、蜗牛、玉米螟等微生物多种细菌和真菌(1)玉米和大豆间种有利于提高群落空间结构中_结构的复杂性。与单种相比,间种可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每个生态系统均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_。(2)大豆与其根部的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大豆和玉米的种间关系为_。(3)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请写出一种对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方法:_。(4)第二营养级能
32、够从该生态系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_kJ。(5)无论是单种还是间种,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栽种密度过低导致产量较低的原因是_,而栽种密度过高也会导致产量偏低的原因是_,所以需要合理密植。解析 (1)玉米和大豆间种有利于提高群落空间结构中的垂直结构的复杂性。与单种相比,间种可使农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化,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2)大豆通过光合作用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为大豆提供氮源,两者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大豆和玉米相互争夺水分、阳光等,二者的种间关系为竞争。(3)引入玉米螟的天敌或培育具有抗虫性的玉米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33、4)分析图示可知:输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植物固定的总能量91071.51074.510715107kJ,则第二营养级能够从该生态系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15107kJ20%3107kJ。(5)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栽种密度过低,因固定的太阳能太少而导致产量较低;而栽种密度过高也会导致产量偏低的原因是固定相同的太阳能,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所以需要合理密植。答案 (1)垂直 抵抗力 负反馈调节 (2)互利共生 竞争 (3)引入玉米螟天敌(或培育具有抗虫性的玉米) (4)3107 (5)固定的太阳能太少 固定相同的太阳能,但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2929(10 分)2017 年 3 月 28 日
34、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份名为“促进能源独立和经济增长”的行政命令。这项行政命令推翻了前任奥巴马的多项能源政策,将对化石燃料行业起到促进作用,使美国很难达到在巴黎协定中承诺的“气体”减排目标。请据此资料回答:(1)资料中所说的“气体”主要是指_,各国气体排放均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_。(2)图一为生态系统该气体的生成和构成该气体的某种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则乙是_,过程表示13_作用;若过程和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越高。图一 图二(3)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简图,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
35、分。图中_和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每年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生产者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解析 分析图一,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大气中气体可判断乙是生产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甲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丙和丁均为消费者。分析图二,A 表示生产者,D、C 表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B 表示分解者。(1)向大气中过量排放 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因此资料中所说的“气体”主要指的是 CO2;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因此各地的 CO
36、2排放量均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是生产者;甲是分解者,所以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高低取决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即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3)图二中 A 表示生产者,B 表示分解者,两者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1.5106)(7.5106)100%20%。每年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的去向有:被初级消费者摄入,储存于生产者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分解者。答案 (1)CO2 全球性 (2)生产者 分解者的分解 抵抗力 (3)A B 20% 生产者的呼 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流向分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