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章末综合测评 苏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16127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0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章末综合测评 苏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章末综合测评 苏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章末综合测评 苏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章末综合测评 苏教版必修3.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章末综合测评章末综合测评( (二二) ) ( (含第三章含第三章) )(满分:100 分 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25250 分)1 1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B B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A、C、D 三项中的生物并不只一个种群。2 2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85732155】A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

2、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B B 据图分析可知,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 正确;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 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 正确;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 正确。3 3下列关于群落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的多少B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C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说明丰富度很高D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较高B B 种

3、群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生物的种类)数目的多少;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较低。24 4如图为甲、乙、丙三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C乙丙甲 D丙甲乙C C 甲国家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乙国家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丙国家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比例适中,数目接近,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属于稳定型。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排序:乙丙甲。5 5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导学号:8

4、5732156】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D D 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 正确;群落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B 正确;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C 正确;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D 错误。6 6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 )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B无菌培养基上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C大兴安岭的红松林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D D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由多个不同的生物种群构成。热带雨林和红松林内均有许多种

5、生物,这些生物彼此相互作用而构成生物群落。污染后的共生菌落也由不同种的菌群构成,亦可视为一个小的生物群落。纯的大肠杆菌菌落不能构成生物群落,而只能构成一个生物种群。7 7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3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B B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A 正确;蛇的活动范围较大,不宜采用样方法,B 错误;标志重捕法是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6、,C 正确;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D正确。8 8在一片约 33 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 25 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 33 只大山雀,其中有 5 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 ) 【导学号:85732157】A略大于 165 B略小于 165C略大于 5 D略小于 5C C 设种群数量为 x,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可知:,可以计算出 x165,25 x5 33故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为 165/335 只/hm2。结合题干信息

7、:标志物是一个较重的铁环,标记后会限制动物的正常活动,被捕获的机率会增加,因此算出的值比真实值偏小了,真实值要大于计算结果。9 9在下列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出现“J”型增长的是( )A只要有充足的食物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C只要没有捕食者D在实验室内的理想实验条件下D D “J”型曲线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没有疾病的理想条件下形成的,在实验室内的理想条件下可以实现;自然状态下当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的最初阶段呈“J”型增长。1010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 ) 【导学号:85732

8、158】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C C 在地衣形成的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但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可逐渐取代地衣。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4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也越来越丰富。111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

9、生演替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B B 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比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A 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可能形成森林,但是初生演替更难形成森林,B 错误;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 正确;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 正确。1212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不同优势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85732159】A1

10、 阶段开始时甲植物种群数量为零,所以此演替为初生演替B2 阶段的优势植物种群最可能是灌木,3 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三个连续阶段中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相同B B 由于该演替是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属于次生演替。2 阶段有可能从草本植物阶段进入了灌木阶段,而 3 阶段进入了森林阶段。3 阶段甲、乙、丙三种植物共存,而丙为优势物种,所以说优势物种的兴起,不一定会导致前一阶段的优势物种消亡。由于三个阶段的土壤条件不同,植被环境不同,故所经历的时间也不同。1313下图是生态位的关系图,a、b 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物种,b 的

11、生态位空间有较大比例被共占的一组是( )5D D 简单而言,生态位重叠是两种生物在同一资源上的相遇频率,一般而言,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只发生部分重叠,在重叠的生态部分往往发生竞争排斥作用,D 选项中 b 的生态位较窄,被重叠的部分占其一大部分。1414如图表示某湖泊中草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K值表示该湖泊所能容纳草鱼的最多个体数D在K值时开始捕捞,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C C 在K值时,草鱼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增长速率为 0;捕捞草鱼的最佳时机应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后又开始显著减慢的时期,而不是种群数量最大的时期

12、。1515右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 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 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 c 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 de 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平衡B B 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 b 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 点的数量大约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 a 点之前,A 正确;“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呈正相关关系,B 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

13、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 c 点,C 正确;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平衡,D 正确。161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85732160】6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B B 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14、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产生的物种不一定相同;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均可演替成森林。1717甲地因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随后两地陆续出现植被。如图曲线描述了某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短期内甲地群落的垂直结构比乙地复杂B如图曲线可描述乙地土壤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C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D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一定都发展为森林群落D D 由题意可知,甲地发生次生演替,乙地发生初生演替,故短期内甲地群落的垂直结构比乙地复杂,A 正确;在初生演替中,有机物含量先增加,最后趋于稳定,B 正确;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物种丰富度

15、逐渐增大,C 正确;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不一定都发展为森林群落,这取决于环境条件,D 错误。1818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结合右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 e 点后增长速率为 0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 d 点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 c 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A A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有关知识。为保护鱼类资源,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应保持在K/2(即 c 点),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害虫的防治应在

16、数量较少时进行,因为 b 到 c 之间随种群数量增大,种群增长速率也变大。随环境的变化,K值也会发生变化,如可通过地面硬化处理、粮食安全储藏等来减少一定空间内家鼠的环境容纳量。1919如图表示某海域鲅鱼的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7【导学号:85732161】A图中 a 点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 点为衰退型Ba 点和 c 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鲅鱼种群的K值为 2bD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C C 图中 a 点和 c 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其年龄结构类型也是相同的,

17、都属于增长型,A 错误;a 点和 c 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但是种群数量不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不同,后者斗争更激烈,B 错误;图中 b 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处于 处,所以种群的K值为K 22b,C 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导致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减少,则估计值偏高,D 错误。2020如图表示在一个 10 mL 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 120 000 个D D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从图中信息可看出,该种群的数量

18、增长呈“S”型,曲线初始阶段上升缓慢的原因是酵母菌不适应环境,且繁殖率较低,故 A 项错误;数学模型NtN0t对应的增长曲线应为“J”型,故 B 项错误;取样器取样法一般用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酵母菌数量的计算一般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故 C 项错误;该种群的最大值约为 120 000 个,即K值约为 120 000 个,故 D 项正确。2121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8【导学号:85732162】A图乙为 c 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B在 b 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

19、度的大小Dd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D D 图乙中老年个体占的比例较大,为衰退型,图甲 c 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即增长率大于零,为增长型,A 错误;d 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B 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 错误;d 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D 正确。2222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

20、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知Od 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B田鼠种群数量在 a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 cd 期间一直在下降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J”型增长,c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由图可知,a、b 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B B 在Od 期间,只能体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错误;据图可知,在 ad 之间,R先大于 1 后小于 1,即出生率先大于死亡率后小于死亡率,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在 cd 期间,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 R 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

21、直在减少,B 正确;在 c 点和 d 点之间,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 R 小于 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田鼠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 d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 错误;据图可知,a、b 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9死亡率的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由于 a、b 两点时种群的数量不相同,所以不一定相等,D 错误。2323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导学号:85732163】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

22、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A A 本题题图横坐标是水层及优势种,四种鱼类之间没有捕食关系;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不是共生关系,它们因争夺氧气等存在竞争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稳定,呈“S”型曲线增长。2424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 14 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 14 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年份第 2 年第 4 年第 6 年第 8 年第 10 年第 12 年第 14 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这 14 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 1

23、2 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 8 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D D 由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所以这 14 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 错误;第 12 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1.20,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 错误;研究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C 错误。2525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 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N(KN)/KS1200.90S2500.75S31

24、000.5010S41500.25S5180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 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 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S3点D(KN)/K值为 0.25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C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早在 S4之前就已经出现,A 错误;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 S3点之前进行,B 错误;S3点增长速率较快,既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续利用,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S3点,C 正确;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 S3,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2626(10 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

25、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年龄789101112个体数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85732164】(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

26、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解析 (1)根据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可以把种群分成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可知该种群幼年、成年、老年个体的比例是 111,各年龄期比例适中,因此为稳定型,数量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答案 (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2727(15 分)科研人员调查了东北某个以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为主的群落。研究者将乔木的树龄划分为幼龄林(10 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1040 年生)以及

27、成熟林和过熟11林(40 年生以上)三个年龄组。群落中的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龄分布统计结果如图 1、图 2。图 1 白桦种群年龄结构图 2 水曲柳种群年龄结构(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研究者采用样方法对此进行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法和_法。(2)由图 1 分析可以看出,白桦 1020 年生的数目较少,而 4050 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_不足,导致幼龄林数量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_。由图 2 结果可知,水曲柳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型。综合上述分析,_的幼苗耐荫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3)若推测成立,该群落

28、发生了_演替。这种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析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由图 1 分析可以看出,白桦 1020 年生的数目较少,而 4050 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导致幼龄林数量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据此可知白桦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预测该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由图 2 可知,水曲柳幼年个体多于成年个体,成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综合上述分析,水曲柳的幼苗耐荫能力强

29、,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3)该群落的演替是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这种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答案 (1)种群密度 五点取样 等距取样 (2)光照 下降 增长 水曲柳 (3)次生 土壤 种子2828(15 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12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结构。(2)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

30、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解析 (1)火烧之后,虽原有植被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土壤中还留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在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针阔混交林较草本、灌木对光的利用更充分,是由于该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更明显,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2)由图可知,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的物种数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最终都趋向于平稳,主要原因是草本、灌

31、木与乔木相比更为低矮,随着乔木的发展,它们获得的阳光逐渐减少。(3)由图可知,火烧后,在 1540 年时,乔木的物种数增长最快,此时对应的是阔叶林,故补种阔叶树有利于加快氮磷循环。(4)由题干及图可知,三条曲线自上而下分别代表草本、灌木和乔木,乔木的物种数在样方面积达到 S3后不再发生改变,故调查乔木时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 S3。答案 (1)次生 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3)阔叶树 (4)S32929(10 分)调查草原老鼠数量变化对畜牧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假如某时期有一批田鼠迁入内蒙古草原,该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某科研小组对该草原的这一批田鼠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绘制

32、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图。13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虚线表示具体在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中_(填“增长率”或“增长速率”)保持不变。(2)图中实线表示该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实际增长情况,图中 AB 段内实线和虚线重合的原因是_,而 B 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_。(3)牧民为了减少田鼠的数量,在图中_点(填“B” “C” “D”或“E”)投放鼠药效果最好。(4)若在图中 E 点之后,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请在原图上 E 点之后描绘田鼠的数量变化曲线。_解析 (1)图中虚线表示田鼠数量成“J”型增长,具体是在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中增长率保持不变。(2) 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所以图中 AB 段内实线和虚线重合,B 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3)牧民为了减少田鼠的数量,在图中 B 点投放鼠药效果最好。(4)在图中 E 点之后,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则田鼠数量会下降。答案 (1)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 增长率 (2)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 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3)B(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