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157566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2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一、古诗中的酒文化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中有 44 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君子有酒,旨且多.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虽然已经积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仍然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种被吟咏入

2、诗。荆轲谋刺秦王,酒酣辞行而歌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横槊而赋歌行,秦汉时期,酒只是激发情绪而已。直至魏晋时代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两者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必然的内在联系。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中古清高自洁的大诗人。在其现存 174 篇诗文中,有 56 篇写到饮酒,约占 40!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既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文化窥测的不变传统。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

3、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潜在影响.饮酒诗(之十四)陶渊明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他的咏酒诗,首开风气,为后人树立了酒徒、隐士、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饮酒生活和吟酒诗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魏晋之后的隋唐,史称“盛世之治”,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文学的全盛时期。唐代诗人以其开

4、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转而讴歌“盛唐气象”。既有心神的澄静,复具人性的高扬,活泼欢畅,饱满健举,创造出一种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使酒文化在这座古代诗歌的颠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著名的饮酒诗人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据统计,李白现存诗文 1050 首,与酒有关的有 170 首,占总数 16%左右;杜甫现存诗文 1400 多首,与酒有关的约 300 首,占 21%;而在唐诗三百首选本中,明确提到酒的诗有 46 首,占 15%.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曾多次隐居

5、学道,野山深林之中,“倾事幽酌,顾影还独尽,这时他往往乐于独斟自饮,飘然来去.如要寻酒友,凡夫俗子是不得入座的。“幽人”,想必是一位与之气味相投,仙风道气的高士。从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看,李白确实得到了陶渊明“任真的嫡传.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杜甫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呜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后寓居四川近十年。他的咏酒诗写实的成分居多.蜀中酿酒素有传统,青城山道士秘酿尤为著名,今日还留传其名酿“洞天乳酒”。杜甫受酒后,即与邻翁、渔父等乡老朋友分享,一面下棋消遣,一面品尝美酒,其田园乐趣于此可见.在宋代的苏东坡的饮酒诗中,

6、“破愁解闷”之外,还增添了无限野趣与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朝曦迎客艳重岗,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不杯当属水仙王。苏轼并不擅饮,但颇好置酒招客,本诗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他自己曾说:“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这又为后世文人,开启了新一流酒风。苏东坡并且知酒、酿酒,著有 东坡酒经 专书,以及咏“竹叶酒”、“洞庭春”、“真一酒”、“蜜酒、“桂酒”、“松花酒”等诗作,不少都可以直视为酿酒史料,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酒文化遗产。中国酒道之精髓: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指明中国酒文化的魂灵”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

7、寓之酒也”。总的来说,当人生不得志的时候,愁肠满腹,忧心忡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坐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孔融),”行觞奏悲歌,永夜系白日”(徐干),”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身世酒杯中”的辛弃疾”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过着”寄酒为迹”的生活,当报国无门的时候则”人间路窄酒杯宽.无论”把酒问桑麻”(孟浩然),还是”把酒问青天(苏轼),或是煮酒论英雄(曹孟德),诗人们寄托于酒的情意总是难以言表的。那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感觉让诗人们抒发了”共将诗酒趁年华”的才情,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酒朋诗侣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酒助诗兴,酝酿了无数优秀诗人的诗

8、篇,同时诗人们也丰富了中国的酒文化。二、胡食文化的融入在我国古代,对外来东西的名称前常常冠以“胡”字.“胡”字的意思,原本是指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后来引伸为泛指国外的民族。例如,后汉书五行志所记:汉代的时候,“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唐代盛行胡食,唐人慧琳 一切经音义称:“胡食者,即、烧饼、胡饼、搭纳等是也”;“此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见诸正史的记载则有 旧唐书舆服志:“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唐诗名篇中咏胡食的如: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唐代胡风,还反映在各处胡人开设的酒店和在酒店充当

9、服务人员的胡姬等方面。当时,已经形成为了胡姬而去酒店饮酒的社会风气,所谓“胡姬侍酒,这在唐诗中多有描述.诸如李白的名句: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马蹄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前有一樽酒行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醉后赠王历阳双歌二胡姬,更是远清朝。举酒挑朔月,从君不相饶。此外胡店、胡酒、胡肴、胡姬、胡歌、胡舞,给这些具有浓厚异国情调的饮食业带来很大的繁荣。胡姬酒肆还有个方便饮者之处,即可以欠帐,正如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王绩所咏:“有钱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常道贳,惭愧酒家胡”过酒家.这类胡姬酒肆常设在城门路边,适合人们送别亲友启程在此饯行,岑参 送宇文

10、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薄写有在胡姬酒肆饯别友人的情景:“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再者胡羊肉也很受欢迎,用羊肉煮、蒸之法烹制,齐民要术称作“胡炮肉法:肥白羊肉,生始周年者,杀,则生缕切如细叶,脂亦切。著浑豉、盐、擘葱白、姜、椒、筚拨、胡椒,令调适.净洗羊肚,翻之,以切肉脂内于肚中,以向满为限,缝合,作浪中坑,火烧使赤,却灰火。内肚著坑中,还以灰火覆之,于上更燃火,炊一石米顷,便熟,香美异常”。总之,由于千百年来外来饮食的传入和有关食品的命名,这股“胡”风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我们再从外来饮食的各种名称上看吧,除了开这方面命名先河的胡字外,又增添了一些如“番、“洋”、“西”以及

11、来自外来语音译的美妙名字,如至今人们口头上还常挂着的“番茄”、“番薯”、“洋白菜、“洋姜”、“西葫芦、“西瓜”等等。这一切,可以说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乃是集中外饮食文化之大成。同时饮食文化的丰富也扩大了诗人的创作题材.三、古诗中的文人雅士的饮食养生法古往今来,文人雅士颇注重饮食保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养生之道,文人的饮食养生法,从其留下的诗作中可略见一斑.食竹笋竹笋以色洁白、质细嫩、味清鲜而被视为“菜中珍品,初上市时物稀价贵,李商隐赞道:“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白居易 食笋 亦云:“紫箨折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逐加餐,佳食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

12、竹。”曾两度出任杭州地方官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东坡,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大加赞赏竹笋“久抛松菊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陆游以“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盛赞江西的“猫头笋。郑板桥“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的诗句,对鲜笋烧鲥鱼的赞美之情更是跃然纸上。这真可谓众所同嗜、异口同声、叫绝不已。食松花松花具有保健美容功能,在古代被列为贡品.唐朝女皇武则天十分喜欢松花,她常喜食一种用松花制作的“小精糕”。苏东坡也爱吃用松花做的食品,他把松花、槐花和杏花入饭共蒸,密封几日后得酒,并歌咏道:“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13、。食白菜大白菜因其“青白高雅,凌冬不凋,四时长见,有松之操,故又名菘。范成大有诗曰:“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喜食“东坡肉的苏东坡,也以“白菘类羔豚”、“白菜赛糕肠来赞美它.他常用菘菜、蔓菁、荠菜等,加入米粉、少量生姜自制成“东坡羹,并赋诗云:“开心暖胃闲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食栗子栗子,又称板栗、毛栗、凤栗、栗果等,常食可达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药王孙思邈称之为“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苏辙有诗赞曰:“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按李时珍介绍,“以袋盛生栗,悬挂风干,每晨吃十余颗,随后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食菊花菊花在我国素有“延寿客”之称

14、,不少地方都有食菊的习惯,“东篱同坐尝花筵,一片琼霜入口鲜”的诗句,正是写食菊的乐趣。菊花入馔,备受诗人青睐。李峤的九日应制得欢字诗曰:“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王维诗云:“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郑所南的“道人四进花为粮,骨生灵气身吐香.闻到菊花大欢喜,拍手笑歌频癫狂,写出了宋代食菊之盛。俗话说:“常饮菊花茶,老来眼不花。文人雅士常以菊代茶,并赋诗吟颂,陆游有“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的诗句。郑板桥的诗:“南阳菊水多蓍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描写的就是古代郦县一带饮菊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的事。参考文献:1 李建桥、吕子珍,饮食健康与食品文化,北京化工出版社 2003 年版。2 顾奎琴,现代营养知识全书,现代出版社 1996 年 12 月版.3 李士靖,中华食苑第八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 9 月版。4 纪康宝、王玉玲,食色人生,青岛出版社 2006 年 5 月版。5 王国防,民间饮食宜忌大全,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版.6 左钧如,唐诗三百首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年版。7(宋)范晖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第十册,中华书局1996 年版。8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缪启瑜校注,农业出版社,1982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