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检测试卷B卷含答案.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7131324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检测试卷B卷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福建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检测试卷B卷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检测试卷B卷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检测试卷B卷含答案.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福建省福建省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检测试卷能力综合检测试卷 B B 卷含答案卷含答案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某教师按照“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假设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酸和碱反应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该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是()。A.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线B.以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主线C.以学生体验探究活动为主线D.以现代物质结构理论为主线【答案】C2、化学教学媒体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有()。

2、A.B.C.D.【答案】D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四个部分。A.诊断建议B.实施方法C.实施建议D.教材编写【答案】C4、()测验是在一个大的教学单元或一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测验,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是对阶段教学效果的总评价。A.形成性B.诊断性C.过程性D.总结性【答案】D5、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纤维素的水解产物制取B.可由乙烯通过加成反应制取C.与乙醛互为同分异构体D.通过取代反应可制取乙酸乙酯【答案】C6、纸笔测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中学化学教师往往根据班级学生的

3、及格率来评定其教学效果,以调整其教学进度。教师运用的评价叫作()。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个体内差异评价D.诊断性评价【答案】B7、不是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的是()。A.以实验为基础B.强调教学的探究性C.强调学生的主体性D.强调掌握实验理论【答案】D8、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B.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C.演示法除了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D.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答案】D9、下列教学行为不恰当的是()。A.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B.在讲授“离子键”

4、与“共价键”概念时,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C.在“萃取”技能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实验要点,不安排学生动手做D.在“原电池”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讨论【答案】C10、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 l869 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 63 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某学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四个特征: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

5、素所属的族序数;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为 18 种元素;副族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碱金属元素是指 IA 族的所有的元素。其中正确的是()。A.只有B.只有C.只有D.只有【答案】C11、下列比较中,不符合实际的是()。A.空气中氮气比氧气多B.厕所清洁剂比炉具清洁剂 pH 小C.钢铁门窗比铝合金门窗更耐腐蚀D.化肥 KNO3 比 NH4NO3 营养元素种类多【答案】C12、()测验也称标准参照测验,是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标准,用以检查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因此,还可将其称为达标性考试或资格考试。利用这种测验可以具体了解学生从某一阶段的教学中究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等。A.常模参照B.目标参照C.

6、诊断性D.形成性【答案】B13、下列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是()。A.解决B.迁移C.测量D.参观【答案】D14、在“氨的实验室制法”这一实验活动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亲自动手实验,获取相关知识,发展相关能力。该过程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A.实验一探究法B.谈话一讨论法C.演示一观察法D.讨论一发现法【答案】A15、物质构成的奥秘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其教学特点包括。A.B.C.D.【答案】D16、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

7、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答案】A17、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铝合金、Pt-Fe 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在这种电池中()。A.B.C.D.【答案】A18、单宁酸的化学式为 C76H5204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B.单宁酸中含有 76 个碳原子C.单宁酸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D.单宁酸中 C.H、O 元素质量比为 38:26:23【答案】A19、下列不属于即时表现评价的是

8、()。A.提问交流评价B.课堂练习评价C.课堂实验操作评价D.作业评价【答案】D20、高中化学课程的宗旨是()。A.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B.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C.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答案】B21、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A.化学 1B.化学与生活C.物质结构与性质D.实验化学【答案】B22、下列方法和策略中,不属于组织、指导讨论活动的是()。A.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讨论问题B.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加工C.做好自学指导,通过学案等途径提出自学要解决的问题D.预测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同

9、意见、疑难或障碍【答案】C23、开发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氮化硅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B.C60 属于原子晶体,用于制造纳米材料C.纤维素乙酸酯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D.单晶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答案】A24、下列教学目标中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是()。A.能举例说明 Fe、Fe2+、Fe3+间的转化,写出主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B.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各类金属化合物的性质C.掌握乙醇这种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D.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答案】B25、下列各种溶液中所含离子的判断合理的是()。A.向无色溶液

10、中加氯水变橙色,溶液中可能含:Na+、SO42-、Br-、OH-、Ba2+B.在 c(H+)=10-14 molL 的溶液中可能含:Na+、AlO2-、CO32-、SO32-C.某溶液加铝粉有氢气放出,则溶液中一定含:K+、Na+、H+、SO42-D.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溶液中一定含:K+、Na+、Ca2+、HCO3-【答案】B26、教学评价的依据是()。A.成绩测验B.量化指标C.教学目标D.常模参照【答案】C27、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A.可行性原则B.简约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安全性原则【答案】C28、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在()时,一定温度下溶解在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

11、体的体积,常记为 1:x。A.101kPaB.103kPaC.105kPaD.108kPa【答案】A29、科学研究证明,固态 PCI5 的空间构型由正四面体和正八面体两种离子构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CI5 晶体由PCI4+和PCI6-构成,且离子数目之比为 1:1B.PCI5 晶体由PCI32+和PCI22-构成,且离子数目之比为 1:1C.固态的 PCI5 全部都是共价键,可看作是离子晶体D.固态的 PCI5 具有导电性【答案】A30、用来表示试题作为测试工具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答案】A31、m、n、p、q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

12、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n3-与 p2+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m、n、q 一定均是非金属元素B.离子半径的大小:qnp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nmD.m、n、q 分别与 P 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均含有共价键【答案】D32、下列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是()。A.识别B.认同C.发展D.模仿操作【答案】D33、下列过程放出热量的是()A.液氨气化B.钠与水反应C.碳酸钙分解D.化学键的断裂【答案】B34、下列各选项中,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A.O2B.Cl-C.2HD.Fe【答案】D35、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A.1/2

13、B.1/3C.2/3D.3/5【答案】C36、()是教师通过操作实物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获得化学知识、学习实验技能的一种常用的化学教学基本方法。A.展示和提问B.演示和展示C.展示和板书D.演示和提问【答案】B37、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主要有以下步聚:A.cbadefB.dacfbeC.badcfeD.cbadfe【答案】D38、某学生根据“CaO、K2O、MgO、Na2O 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金属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B.直觉C.比较D.演绎【答案】A3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通过用氢气与乙烯加成的方法除

14、去乙烷中含有的少量乙烯B.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所以要大力发展“乙醇汽油”C.用水可区分苯、溴苯和硝基苯D.一定条件下,用新制的 Cu(OH)2 悬浊液可区分葡萄糖和蔗糖【答案】D40、初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下列不符合上述评价理念的是()。A.统一评价标准,进行定量评价B.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C.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D.评价目标多元化【答案】A41、()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A.他人听评课B.教学反思C.校本教研活动D.批改学

15、生作业【答案】B42、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答案】A43、教师在讲授“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因而可用于灭火”这一内容时根据的思想是()。A.物质性质决定用途B.定性与定量的关系C.一般与特殊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答案】A44、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A.只滴加氨水鉴别 NaCl、AlCl3、MgCl2、Na2SO4 四种溶液B.将 NH4Cl 溶液蒸干

16、制备 NH4C1 固体C.用萃取分液的方法除去酒精中的水D.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答案】D45、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答案】A46、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A.化学 2B.化学与技术C.物质结构与性质D.化学反应原理【答案】A47、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A.B.C.D.【答案】C48、化学实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实验主体

17、的不同,可分为()。A.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B.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C.基本操作实验、物质制备实验和物质性质实验D.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答案】B49、发现法的广泛使用被限制的原因是()。A.B.C.D.【答案】B50、课堂上,老师在学生学完一个新的化学知识后会给出配套的习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评价属于()。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个体内差异评价【答案】A大题(共大题(共 1010 题)题)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有位化学教师在进行高一化学 1(必修)“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用小刀切去表层,再将绿豆粒大小

18、的钠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开展教学。接着,教师做了实验:在空气中点燃一小块钠,实验:向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少量水。问题:(1)写出该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2 分)(2)实验、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4 分)(3)利用实验、,教师将分别开展哪些知识的教学?(3 分)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是什么?(4 分)【答案】(1)该教学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两种:实验法、演示法。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实验药品进行分组实验,该教学方法为实验法。材料中的实验为实验法。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材料中的实验和为演示法。(2)实验的实验现象

19、金属钠先熔化,燃烧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粉末状物质。实验的实验现象:脱脂棉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3)实验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开展有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金属钠与空气的反应、与水反应的知识教学同时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金属钠的燃烧:对比金属钠与氧气在加热和不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的现象、产物的不同,对比氧化钠、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化学键种类的不同。实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探究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结合氧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通过实验探究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

20、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素养。二、案例:下面是两位中学化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张老师的教学实录【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实验 1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实验 2 蜡烛燃烧测

21、量反应前后质量。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对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答案】(1)张老师在化学课堂上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李老师在引导启发下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张老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

22、、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李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教学,主要采用了启发法和讲授法。在启发的基础上,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2)化学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第二,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第三,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引导学

23、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3)化学概念、化学定律是一类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一般按照感知、加工理解、初步形成概念、联系整合、应用的步骤进行教学。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化学教师上了一堂研究课“盐类的水解”,多数听课教师认为他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问题:(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有哪些?(6 分)(2)请简述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若干教学策略(至少 3 种)。(6 分)【答案】(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如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4、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师生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才可能找到最佳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他们可以利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度不是针对部分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能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2)提

25、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多元互动策略多元互动策略是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弄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建构的能力,进而促进每一个学生能够全面和谐发展。问题情景策略问题情景策略是把若干个新知识渗透到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中,在新知识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信息运用策略信息运用策略是一种教会学生如何收集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如何检索提取信息、合理利用信息的基本规则与方法。

26、它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检索、加工处理、正确评判、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中有这样的表述: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2)试举例说明如何借助化学史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答案】(1)通过古代化学的成就以及化学家的奋斗历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通过概念、学说、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启迪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通过戴维、诺贝尔为化学事业的牺牲,学习化学家献身化学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通过

27、侯德榜及其侯氏制碱法,培养合作及爱国主义精神等。总之,通过化学史,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尽量充分的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增加化学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2)如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库特瓦从“海藻汁盐”中提取氯化钠、氯化钾、硫酸盐等时,加入浓硫酸这一强氧化性的试剂,从而发现了新元素的化学史,让学生思考,如果库特瓦当时加人的是稀硫酸,还能不能发现新元素为什么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进一步向学生讲述稀硫酸不具有氧化性,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五、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 1 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

28、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素材 21774 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791 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1799 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素材 3 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在 1803年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

29、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3 分)(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什么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 分)(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3 分)(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 分)【答案】(1)从素材中可以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

30、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2)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地验证。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

31、方向发展。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4)“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说出了实验与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物质性质的实验,不仅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印象也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及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原教材中有浓硫酸和蔗糖制成“黑面包”的经典实验:取 20g 蔗糖,放入烧杯,加 2mL 水再加 l5mL 浓硫酸,搅拌,混合物迅速变黑,

32、上涨越过烧杯口同时放出大量气体。现教材提供的做法:取 2g 蔗糖,放入大试管中,加入约 5mL 浓硫酸,搅拌,然后塞上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1)“黑面包”实验体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2)对比原教材,现教材提供的做法有哪些优点(3)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答案】(1)脱水性、强氧化性。(2)原教材通过往蔗糖中加水、加浓硫酸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浓硫酸的脱水性因为原教材中的实验也可能是稀释浓硫酸放出的大量热使蔗糖炭化,而且对于放出的大量气体也没有分析其组成,学生仅仅是被动的从教师口中获得知识。而新教材做法的优点:充分体现出浓硫酸的脱水性;对气体

33、产物进行一定的分析有利于学生理解其反应实质及原理,更好地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做好充分地演示准备,如本实验中浓硫酸取用较为危险,教师自己应事先试做一遍;操作规范,注重示范,在教学中明确演示目的、要求和过程;应当选择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的实验,如本实验需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蔗糖反应前后的变化、品红溶液的颜色变化等;演示实验应当注意保护环境,注意安全、简易、快速,如实验中产生二氧化硫,新教材增加的品红溶液实验,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的逸散,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有必要,应当增加二氧化硫的吸收装置。七、下面是针对同一化学学习任

34、务设计的三种不同教学活动。【学习任务】认识氯气与水反应及次氯酸的漂白性。【教学活动 1】教师通过讲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一种有强氧化性的酸能使部分有色物质褪色。【教学活动 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氯气通入装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布条是否褪色:教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使布条褪色。【教学活动 3】教师演示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推测氯气与水反应可能生成的物质。学生猜测有色布条褪色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1)对比三个教学活动,评价各自的优缺点。(6分)(2)根据案例概括出化学学习任务与化学教学活

35、动的关系(3 分),并说明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5 分)。(3)在教学活动 3 中,你认为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些猜想的真伪?(6 分)【答案】(1)【教学活动 1】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优点: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教师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均用相同方式对待,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单一,形式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 2】主要采用演示法进

36、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进行教学,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优点: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缺点:演示实验后直接呈现结论的做法,把演示单纯变成教师演示,忽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教学活动 3】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获得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7、,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优点: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学生设计、操作、猜想、解释,运用信息资料、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增加了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其合作交流的能力缺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素质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不同:课堂难以预测的情况较多,教学进度难以控制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2)学习任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学习任务而设计实施的一系列师生活动对教学活动设

38、计的启示:教学活动应当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应当结合学习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能力、教学时间和效率等因素综合考量,制订合理的教学活动,全面完成教学任务。(3)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可能是氯气也可能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 HClO。将干燥的有色布条放进装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布条有没有褪色。将氯水滴在 pH 试纸上,若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证明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 HClO。八、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 1 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素材 21774 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

39、了质量守恒定律。1791 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1799 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素材 3 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

40、的总和。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的原因是什么(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案】(1)从素材中可以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2)古希腊的原子论

41、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的验证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4)“似乎用他的手

42、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说出了实验与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九、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1756 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直到 1777 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 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

43、满足严格的要求。1908 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及 1912 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 10009 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 0,00019,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2)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44、)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 3 个二级主题之一,是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这一视角发展的主要教学载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2)质量守恒定律明确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问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由定性认识进入到定量认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的讨论将微观认识与定量认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的发展。通过了解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会享受学习、享受科学。一十、为测定某铜锌合金中的铜的质量分数,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该合金与稀硫酸反应,进行了三次实验。所有的相关数据记录见下表(实验误差忽略不计);(1)计算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2)求第三次实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事业单位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