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历年高考语文试题怎么考?考生临考前复习历年真题,有利于温故知新,练练做题的手感。下面我为大家共享2023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希望对你有用,仅供参考! 2023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俱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假如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
2、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艺术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假如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学问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杜诗、颜字,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这犹如魏晋时期曹植的诗、二王
3、的字以及由汉赋变来的骈文,成为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作为正统,始终彰响到晚唐北宋一样。曹、王、骈体、人物画与杜诗、颜字、古文、山水画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文艺领域内的两种明显有异的审美风尚、艺术趣味和正统规范。 这些实际产生在盛中唐之交的艺术典范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概心情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肯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行习、可至而不行学的天才美,而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但又保留了前者那种磅礴的气概和情势,只是加上了一种形式上的严密约束和严格规范。但是要留意的是,这种规范斟酌并不是齐梁时代那种四声八韵的外形式的追求,纯形式的苛求是六朝门阀士
4、族的文艺末流。这里则是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规范。这种形式的规范要求恰好是思想、政治要求的艺术表现,它基本是在继六朝隋唐佛道相对优势之后,儒家又将重占上风再定一尊的预报。杜、颜、韩都是儒享思想的崇奉者或提倡者。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忠君爱国的伦理政治观点,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半哲理式的儒家信念,颜真卿的“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六一题跋)的卓越人格,都表明这些艺术巨匠们所创建树立的美学规范是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的。跟魏晋六朝以来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亲密,并常以之作为哲理基础的前期封建艺术不同,以杜、颜、韩为开路先锋的后期封建艺术是以儒家学说为
5、其哲理基础的。尽管这种学说不断渐渐失去其实际支配力气;但终封建后世,它总是与上述美学规范纠缠在一起,并作为这种规范的道义伦理要求而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代文人总强调要用儒家的忠君爱国之类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说明杜、颜、韩的原因。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的艺术特征是内容承载不住形式,是天才抒发。 B.杜诗、颜字和韩文作为正统,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始终影响到晚唐北宋。 C.曹植的诗、二王的字及骈文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亲密,是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 D.后期封建艺术因为注意形式,所以强调用儒家的
6、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杜、颜、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白盛唐之音的美学意义和前后期封建社会不同的正统规范。 B.文章阐明白杜甫、颜真卿等与六朝门阀士族在形式规范上不同的要求,论证条理清楚。 C.文章着重论证了以杜诗、颜字和古文等为代表的艺术典范的特征,是因其影响更深远。 D.文章其次段中以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为例,目的是论证其美学规范必需要有哲理基础。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李白、张旭等人的“破旧”,就不会有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立新”。 B.李白与杜甫在才华上并无高下之分,但李白无可仿效,杜甫有法可学。
7、 C.以杜诗、颜字和古文为代表的艺术典范既有磅礴的气概,又有严整的规范。 D.尽管需家学说的力气不断弱化,但它始终与后期封建艺术的美学规范相伴。 (二)好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吴庆龙博士与合作的国际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证明公元前1922年左右,黄河上游的积石峡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但他们推想“大禹治水”的上古传闻甚至夏朝的存在可能与此有关,却在学界与公众之中引起了广泛的探讨与争议。 其实早在本次探讨之前,关于夏朝是否存在就没有定论。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西汉史记、战国的竹书纪年,以及尚书之类儒教典籍中,相关记载零零碎碎、
8、语焉不详。民国时期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之后,怀疑夏、商存在的声音起先多了起来,但殷墟遗址甲骨文的发觉验证了史记中商代后期的存在,有些人又捡起了对商代早期甚至夏朝存在的希望,王国维先生就说:“由殷周世系之的确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的确,此又当然之事也。” 随着上世纪50年头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出土,夏朝的存在好像又有了考古学依据,因为二里头文化在地理与时间上好像与夏重合。二里头遗址的发觉者徐旭生和很多中国学者都信任,那里是古代一处大型都邑,只是学界对于二里头遗址原委是商都还是夏都,还是有所争议。 由于至今没有甲骨文等实际证据出土,西方考古学家多认为二里头遗址尚不能作为所谓“夏朝”存在的证据,何况
9、先入为主地默认可疑史料的真实性,再按图索骥、按自己的意愿强行解读考古发掘,也不是科学的方法。 (摘编自丁林夏朝真的存在?) 材料二: 本探讨预料“大洪水”发生的时间(-1920-1900BC) (摘编自丁林夏朝真的存在?) 材料三 帮助徐旭生找到二里头和其他苦干“夏墟”的,绝非某一部或某几部详细的文献。他所依靠的是一整套文献系统及个人的推断。徐旭生认为:未经系统化的材料比综合材料价值更高:史料价值之间具有等级关系,第一等如金文和诗经左侍等先秦文献,其次等如尚书三篇,第三等如汉代新综合材料世经等,如无特别理由,低等级的史料不能用来非议高等级的史料。有了以上的原则,徐旭生梳理了历代文献,从先秦典籍
10、中得到关于夏代地名的史料80余条,西汉人书中30余条在左右,去除重复、无关、字义多歧而无法利用的,又经分析,最终才得出结论,该去两个地方重点找寻“夏墟”:“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旁边,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地带;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大约自霍山以南)一带。”概而言之,“豫西”与“晋南”。二里头是在豫西调查中发觉的,但徐旭生生前并没有完成他所设想的全部调查安排,后来许多和夏文化相关的遗址正是在持续徐旭生的调查安排中发觉的。徐旭生也因此被称作“夏文化探究的总设计师”。 (摘编自刘周岩找寻夏朝:中国从哪里起先)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探讨显示,
11、黄河流域约在公元前1920年至公元前1900年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几乎与此同时,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转型。 B.从公元前约3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黄河流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过渡到了青铜器时代早期,有多种文化前后相继。 C.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有陕西龙山、陶寺和河南龙山三种文化并存,其中河南龙山文化起先的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D.青铜器时代早期的晚齐家、二里头和岳石文化都起先于公元前1900年的转型期,这与探讨者预料的夏朝开端时间吻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庆龙团队的探讨证明了公元前1922年黄河上游特大洪水的存在,团队就此推想“大禹治水
12、”和夏朝的存在与此相关。 B.记载夏朝的史料零散模糊,学者对其看法不同。顾颉刚怀疑夏朝的存在,而徐旭生从中梳理出找寻“夏墟”的方向。 C.因为在殷墟遗址中发觉了甲骨文的相关证据,所以许多民国学者包括王国维先生都信任商代早期以及夏朝应当存在。 D.中西方学者在二里头遗址是否是“夏朝”存在的证据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只是因为缺少甲骨文证据。 6.在吴庆龙团队之前,不同的学者在探究“夏朝是否存在”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看法,请对他们的探讨结果进行简要的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回到苏州 范宇 (1)苏州是一个梦,前世今生,
13、好像做了两三千年,在时间的轮回中,不知烙下多少的思念与企盼。初到苏州,一点也不觉得生疏,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绿杨垂柳,古井深巷,都像恋了几世的情人,此生不曾相见,却早已在心中影影绰绰。因此,与其说我与苏州是一场邂逅,不如说我是在出走多少年后,回到苏州。 (2)我是早晨回到苏州的。 (3)薄凉的阳光从河对岸的屋檐之上,渐渐地洒过来,洒在碧绿的河水里,也投向斑驳的粉墙上。此时的阳光像一支毛笔,在苏州的宣纸上,写下一个飘逸如行云的字静。平江路上,还没有几个行人,大多数铺子木门紧闭,只间或有几只早起的鸟儿在河边的柳树枝头歌颂。静是一条穿越时间的隧道,一挤眼的功夫,整个人就似乎回到了古时的城池,四周的一
14、切都古色生香。 (4)是什么样的磁场和力气,会让一个人不顾一切地从喧哗走向静谧? (5)有几个讲着吴侬软语的妇女,不知从哪条巷子里钻出来,手里端着木盆,木盆里随意装着一些衣物。河道两岸留有一些埠头,有些埠头在路边,有些埠头干脆就在民居的楼板下面,埠头皆用古老的石头砌成。那些妇女,就在这些埠头上,捣着衣物,间或闲聊几句,间或也嬉笑几声。河道里掀起一层层水波,碧绿绿的,渐次迭宕开来,便拉开了整个苏州城的安闲时间。 (6)河里起先有船驶来。不,应当是划来的。 (7)船是旧时的乌篷船,没有发动机,也就没有了轰鸣。最初划船的是一个中年的男子,他一边划船,一边往河面上端详着什么。间或有一些飘着的塑料瓶子或
15、垃圾袋,他便用绑着网兜的竹竿将之打捞上来,然后装进放在船上的箩筐里。长长的河道里,他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或许,苏州的清雅与灵韵能够得以保存,与这样的呵护是密不行分的。在苏州,似乎每个人都当心翼翼的,深怕惊扰了历史,也怕打破了原本拥有的烟火之气。 (8)再过一会儿,划来的船上,便载着一些游客。很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在苏州行走,最好是坐船。苏州在水上,水的滋润生成了苏州的主要性格。穿行于水上,就似乎穿行于画卷之中,两岸的老房子,以及前方的石拱桥,都是水墨点缀。 (9)一个人在平江路上的街道或小巷中渐渐行走,又是另外一番味道。一切都慢下来了,刚来时,甚至会感觉慢得有点让人焦急。有些院落的门虚掩着,偷偷
16、从门缝中往里瞄一眼,却看到偌大的一个庭院里,只有一个老人躺在藤椅上小憩,旁边放着一壶茶。也有一些老人围坐在河边,泡着茶,收音机里播放的是苏州的昆曲。我听出来了,是闻名的牡丹亭“却原来万紫千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时常,老人们也会跟着哼唱几句,似乎人世间的纷繁与杂乱都与他们无关。他们将苏州活成了典型而地道的江南,也让世人见证了最古老的中国。走在他们中间,无论再远而来,都会沾染上一些慵懒的气息。 (10)很惊奇的是,平江路的街道和多数条巷子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都觉得不够,也不觉得疲累。苏州是一座恒久不会让人厌倦的城市,也是一座长着家乡模样的城市。回到苏州,心情是放松的,是欢愉的,整颗心都
17、是属于苏州的。 (11)这样的时间过得很慢,慢得像是从石缝间一点点浸润出来的水;这样的时间也过得很快,快得让人来不及防备,已悄然从画卷之中溜走。 (12)当夜幕悄无声息地驾临苏州时,在平江路上的苏式茶餐厅鱼米纪吃饭。鱼米纪在阁楼上,老式的布局,吊着一些明清的灯笼,配上暗红的桌椅。我们在临窗的一桌坐下,窗是雕花镂空的木窗,散发着一种中草药的芳香,窗外便是平江河。此时,平江河上已没有了船,河的两岸升起了红彤彤的灯笼,在暮色中特别抢眼,有古典,有柔情,有诗意,也给人暖和。苏州的夜,像一个暖和的家,或是一张母亲的脸,让人感到熟识与亲切。 (13)就两人,挚友却点了五六个菜,全是苏式莱,还有一份汤,一份
18、糕点,口味皆偏向于清淡。我是四川人,吃辣是一种嗜好,可谓无辣不欢,惊奇的是,吃起苏式菜来,却没有半点的不喜爱,反而很享受那份细腻与精致。尤其是一条来自于太湖的白鱼,肉质鲜嫩,口感爽滑,夹一点鱼肉在嘴里,就像含着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除此之外,还有一瓶酿造于苏州的黄酒,散发出一股醉人的芳香,一口口喝下去,一点也不辛辣,淡淡的米香像儿时的记忆一般回味绵长。慢慢有点醉意了,醉在苏州的远古柔情与寻常日子里 (14)苏州,还未离开,已满是思念。 (摘编自范宇回到苏州)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眼中,苏州既能让人感受古色古香的韵味,又能让人体验熟识亲切的寻常生活。 B.第(
19、4)段运用设问,表达对苏州的宠爱,同时引出下文对景物和百姓生活状态的描写。 C.第(11)段画线的句子一快一慢,不仅不冲突,还写出了苏州的特点和作者对它的留恋。 D.苏州自然景观和人文特征让作者深深厚醉,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感情赛过对家乡的爱。 8.第(5)段作者说“便拉开了整个苏州城的安闲时间”,请联系全文说一说苏州的安闲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9.本文作者初到苏州,为什么要以“回到苏州”为题?这个标题有何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少为县小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邮,冉耻之,乃
20、遁去。到南阳,受业于樊英。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历年乃还。 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常慕闵仲叔之节。尝与河内王奂亲善,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奂瞻望弗及,冉长逝不顾。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遭党人禁锢,遂推
21、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及党禁解,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是时西羌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又辟太尉府,以疾不行。 中平二年,年七十四,卒于家。临命遗令敕其子曰:“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坟封高下,令足自隐,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于是三府各遣令史奔吊。大将军何进移书陈留太守,累行论谥,佥日宜为贞节先生。会葬者二千余人,刺史郡守各为立碑表
22、墓焉。 (节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冉传有删改) 【注】闵仲叔:闵贡,字仲叔,东汉节士。建武年中,应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上任后却因“霸不问政事”辞官而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B.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C.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D.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
23、/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辅”又称“三秦”,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管辖地区。 B.“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中国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如若去世,必需回到祖籍守丧约三年,亦称“丁忧”。 C.“闾”原指中国古代居民的基层组织,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既二十五家为阊。文中指“里巷的大门”。 D.“谥”是对死去的帝妃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较高人物,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赐予或褒或贬或怜悯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24、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冉特立独行,行为往往违反世俗常情,别出心裁。他与河内王奂交好,却不愿在王奂升迁时饯别送行,只在路边与弟弟交谈。面对王奂邀约,拂衣而去。 B.范冉仰慕气节之士,不愿从俗为官。桓帝时,范冉被任为莱芜长,正逢母丧,不就职赴任。后被太尉府征辟,又因政论激进不能从俗,在朝廷佩韦以自勉。 C.范冉明哲保身,安贫自若。范冉遭逢东汉党锢之乱,他带着妻子儿女,居无定所十多年,靠捡拾麦穗维持生计。后结草屋自居,粮尽断炊,仍安之若素。 D.范冉生于乱世,不喜爱邪淫奢侈的社会习俗。他临终前,嘱咐儿子入殓时只穿平常的衣服,衣服足够遮体,棺材能放下身体即可,坟墓也不要修的太高
25、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 (2)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又辟太尉府,以疾不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台,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分野:古代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终南山一带属井宿分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终南山高峻
26、宏伟、气概磅礴,与天相接、与海相连。 B.颔联写烟云变灭,诗人入山回望,白云充满,青霭蒙蒙。移步换形,意境朦胧。 C.颈联中诗人立足“中峰”,用天气改变不定时雨时晴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姿百态。 D.本诗思路清楚,先“遥看全景”,再写入山所见与“中峰观变”;最终展望远景。 15.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与通体不配”;也有人认为此联“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你同意哪种相识?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切民间疾苦,忧国忧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有阔大境界和
27、崇高志向的诗句是“,”。 (2)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来赞美,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 (3)岁月不居,季节如流。面对短暂而飞逝的时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表达出了无限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不知什么时候起先,中秋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在一些年轻人眼中成了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节日中所蕴含的诗意和情怀。()。笔者认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要靠“传”和“创”。所谓“传”,就是传承。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之钙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如“月是家乡
28、明,人是家乡亲”,中秋之夜对月祭拜,传承的不只是民间风俗,更是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让这些传统文化活起来,让精神之钙铸牢民族之魂,必需要擅长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所谓“创”,就是创新。首先传承手段要创新、与时俱进。曾经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假如国宝会说话,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通过创新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的形式出现,备受人们“追捧”。其次,给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以古人之规则,开自己之生面”,要坚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古为今用、,要擅长结合时代条件,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外延、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达到永葆青春活力,开创中华文化的创建性转化
29、和创新性发展的局面。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最关注的是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这一话题。 B.人们最关注的话艇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C.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D.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18.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日渐式微潜移默化喜闻乐见推陈出新 B.荡然无存耳闻目睹喜闻乐见革故鼎新 C.日渐式微耳闻目睹喜闻乐见革故鼎新 D.荡然无存潜移默化喜闻乐见推陈出新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支撑中华文化的创建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0、B.才能让其永葆青春活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建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C.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建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才能让其永葆青春活力,支撑中华文化的创建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精确,语体风格一样。(5分) 他们或许是年轻的剪纸传承者,或许是油纸伞制作的继承人,或许是街头修钢笔的手艺人假如你望见过这些匠人的风姿,请用你的相机为他们发声,让匠心精神不仅留在镜头里,也闪耀在新时代的精神文化长廊中,我报“时代匠心手机摄影大赛”热情期盼您投稿!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
31、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筑梦九天、叩问太空、弃高薪从我心,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坚决初心。 材料:创新牺牲奋斗 打造大国重器功成不必在我专利领跑世界 咬牙攻关奋力攀登砥砺前行甘做备份打破垄断静默付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60分) 近两三年来,快600岁的故宫成为新一代网红; 2023年初,它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瞬间拉近了文物同观众的距离; 2023年底,它跨界推出口红等彩妆产品,引得年轻人争相抢购,刷爆网络,成为时尚: 2023年元宵节,它首次举办“灯光秀”,首次在夜间向百姓开放,一票难求; 2023年2月,它开火锅店,慈禧同款锅底、
32、圣旨菜单等,不仅上了微博热搜,还喜获北京美食热门榜第一; 截至2023丰12月,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共计1万余件,包括故宫娃娃、折扇团扇、文具用品等,产品主打年轻化的品牌形象,萌趣而不失雅致,年产值超过10亿元。 “故宫现象”引发了人们很多热议。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2.D3.A4.C5.B 6.民国时代的中国学者对史料进行辨析,质疑“夏朝的存在”(1分);殷墟甲骨文证明商代后期存在后,有学者对夏朝存在持乐观看法(1分);以徐旭生为代表的考古学家,通过史料分析,确定调查安排
33、,并在安排框架内胜利发掘了二里头文化遗址,该文化遗址在地理与时间上都与“夏朝”接近(2分);西方考古学家一因无甲骨文等证据出土,二因不认可由可疑史料解读考古发掘的方法,多不认可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存在的证据(2分)。 7.D 8.早晨安静美妙(1分);夜晚景色暖和熟识亲切(1分);苏州人当心翼翼呵护着苏州的清雅灵韵(2分);苏州百姓生活得闲适慵懒(1分);苏州的酒菜细腻精致清淡回味绵长(1分)。 9.作者初到苏州,却以回到苏州为题,写出了作者对苏州有着家乡般的感觉(1分),表现了对苏州许久的企盼和亲切之感(1分),表达了对苏州的宠爱和眷恋(1分)。突出主旨(1分);看似无理中却有理,饶有兴味(
34、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B11.C12.A 13.(1)路上仓促,不是畅叙离别情怀的地方,可同我一道到前亭宿息,来诉说别离之情吧。(2)范冉第一个上书弹劾自己而辞职,朝廷下诏特殊宽待不追究其罪责。太尉府又征辟范冉,范冉以病为由未到任。 【评分标准】 (1)共5分。“仓卒”,“陈契阔之所”,“可(与我)共到”句式,“以叙分隔”,各1分。句子整体性1分,意思对即可。(2)共5分。“自劾退”“不理罪”“辟”“以疾不行”各1分。句子整体性1分,意思对即可。 14.C 15.(示例)认同后一种相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写旅人想找个有人烟处投宿,只能隔水向对岸的樵夫打探、问询(2分)
35、。本联虽未干脆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2分),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2分)。(若从诗人心理、情趣等主观方面分析且能自圆其说亦可。) 【评分标准】全诗整体意境,2分;尾联含意,2分;景物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认同“与通体不配”且能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16.(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6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 17.C18.A19.B 20.“望见”改为“目睹”;“风姿”改为“风采”;“留在”改为“定格”“
36、闪耀”改为“闪烁”;“热情”改为“热忱”评分标准:5处错误,每处1分,其它答案假如贴切合理,符合书面语体要求亦可。 21.(示例:奋力攀登、砥砺前行、打造大国重器,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奋斗。咬牙攻关、打破垄断、专利领跑世界,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才智创新。静默付出、甘做备份、功成不必在我,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无悔牺牲。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个句子2分,内容合理,表达顺畅,可得2分 22.作文【评阅说明】 本题评阅参考教化部考试中心的“基础等级+发展等级”的评阅精神。 1.本题以“故宫现象”为材料,其本质是“传统文化(历史遗产)的现代意义、价值”。就故宫说故宫,可以;以故宫为例类比谈同类问题或现象,
37、也可以。 2.对故宫成为网红的相识,可以是多方面的:故宫在有所作为;故宫在呈现才华;故宫在求变求新;故宫在学着赚钱;故宫在放下身材只要能从材料中找到依据,皆可成立。若有学生认为故宫的一些改变并不值得推崇,且言之成理,也要视为合理(若写得深切精彩,一样可给高分)。在评阅时,要努力揣摩学生的相识是否有道理,而不得以老师的个人相识来限制学生的独立思索。 3.假如仅仅从材料中得出“创新”“工匠精神”“时尚”“开放”“品牌”等泛概念,并以此为话题升发开去,脱离了“传统文化(历史遗产)的现代意义、价值”这一背景“语境”,视为偏离题意。评阅要引导学生依据题意讲道理,而不是玩弄空洞的概念。 4.表达要为内容服务。内容苍白,说理不明,单纯地堆砌材料和玩弄修辞,不行取。 5.对于有创见、有特性、有特色的文章,要能够在发展等级中赐予激励。 6.以上说明只是参考看法,详细操作可依据高考评阅实际状况和考生详细表现来加以区分,以下赋分建议。 87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2页 共22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