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教育工作随笔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师教育工作随笔5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教师教育工作随笔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说起随笔,大家应当都有印象吧?对于教化工作者来说,教化随笔的书写也特别重要。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老师教化工作随笔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老师教化工作随笔篇1 本课识字1中的词串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漂亮的江南水乡图:金秋季节,乘着小舟来到水乡,只见湖面上烟波渺渺。荷塘边长着长长的芦苇,随风漂浮,荷塘里菱藕飘香。夕阳西下,一只只小舟在渔民们好听的渔歌声中归来。夜幕驾临,渔船上灯火点点,月光下,水乡更美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串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将图与文字对应起来,能更形象地记住生字词,能更流畅地记住韵文,使其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深
2、切地感受江南的漂亮风光。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图文比照,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加之以我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对江南水乡留下了肯定的印象。 但令我颇感缺憾的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我没能将我课前搜集到的一些和韵文有关的图片给学生观赏,如“烟波浩渺图”“渔歌颂晚图”“月下水乡图”,假如能让学生阅读一下这些图片的话,信任教学效果会更好。 老师教化工作随笔篇2 第四组的课文中大部分课文的对话比较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指导朗读对话的基础之上再去理解课文就顺理成章了。 在低年级阶段,老师的范读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必要手段。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检查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发觉学生朗读缺
3、乏感情。于是我进行了一次范读,把青蛙的高傲自信、自以为是的语气夸张处理,学生虽然已经对课文内容已经特别熟识,但是学生的心情立即调动了起来,迫不及待地想要自己进行朗读练习。我又趁机采纳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悟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语气也特别精确。课文不用讲解学生就明白了。 小枣树和小柳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这几篇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流利之后,分别提出一个把握文章结构和思路的问题,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再对人物的对话进行指导,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指导符合学生的需求,又不至于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裂。 老师教化工作随笔篇3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育学生酷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须要的识字写字潜力,阅读潜力,写作潜力,口语交际潜力。使他们构成良好的特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语文又是母语教化课程。每个语言文字都是一颗跳动的生命,都具有必需的感情色调,丰富的内涵。花能使你百花盛开,那是五彩缤纷的大花园;还能使你想到那不非常引人注目却那样坚韧,在风雪
5、中傲立的小花。百合花让你感觉纯洁、淡雅;玫瑰花则让你感觉明丽芳香,热忱似火。百合与玫瑰仅仅是两个字的差别,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不一样的刺激、感受。这就是我们的母语所给予我们的空间、灵感。也就是唯有我们的母语才有如此的魅力。每个跳动的音符都会激起孩子们的遐想,给以美的享受。都会是你产生丰富的联想,都会让你想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应指导孩子们给予每个文字以新的生命,给予它改变的色调,使它尽显英雄本色,尽其使命。让孩子们尽情享受语言文字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用孩子们特有的童音,用他们特有的理解,让他畅游在学问的海洋中,那是最高的'一种境界。让每个中国人都喜爱我们的母语,这是每一
6、位教化工作者应肩负的职责。 老师教化工作随笔篇4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犹如进行解剖,朗读却犹如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阅历和方法,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老师只是简洁地提一下“要留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
7、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需变更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体会情感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需先深化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精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需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改变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怜悯。依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当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依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
8、悲喜无望”的改变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扮演角色激发朗读爱好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常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老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仿照力和记忆力是特别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精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三、因材施读设计朗读形式 朗读形式应依据不同性质的课文来设计。突破朗读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
9、落与词语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加强识记,对思想性较强的课文有关主要段落应加大力度齐读,帮助学生熟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意图。为了诱发灵感,活跃气氛,凝合感情,对句意连贯,内在联系紧密的课文,可采纳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使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发挥出读的效果。 四、品尝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学问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需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驾驭。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剧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
10、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学问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须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索、探讨,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动身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课文诸如运用了比方、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
11、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忙,这篇美丽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珍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日,走向更美妙的明天。 五、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化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育学生听、说、读、写的实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老师对教材中精确的词语、美丽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渐渐促使学生驾驭一般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老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经常华蜜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捷的身躯,慈爱的面庞。然而今日,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
12、我们永别了!”老师哀痛的语气,哀思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哀思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酷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 总之,在朗读教学时,老师要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能逍遥自在地读书,这是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自己的读书的方法。同时,也要见机行事,敏捷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读书的爱好。 老师教化工作随笔篇5 近日,在秀水小学参与了关于“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的集中培训,有幸倾听了三位老师的阅读指导课,下面就结合“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一主题,谈一点粗浅的认知: 朗读历来是小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
13、课程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第13条更是对课堂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与默读并重,能依据教学须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然而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声由来已久,至今亦然。“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然后分析训练做题、合作探讨沟通,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喧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
14、阅读课。语文学习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索、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有老师认为读还不简单?不就是10分钟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钟给你看,我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挨个儿上演;我读句、读段、读全文轮番上演,别说10分钟,就是30分钟也不在话下。的确,有心凑这10分钟并不是难事,但教学建议提出的10分钟读书是“质”与“量”的统一,10分钟只是完成了“量”的问题,而“质”则要求在这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达到“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并且在达到这样目标的过程中能结合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因此,我所理解的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应是有
15、效的读而不是机械的读。然而要做到有效读书,现今的语文课堂除了读书时间太少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喧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刚好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老师驱逐着为读而读,没有专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的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老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3、老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老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带着_语气读
16、一读”,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老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老师直截了当地告知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视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建。”那么,老师应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出文章的内涵,使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成为精彩的华章而不是匆忙走过场呢? 我想首先语文老师应对朗读引起足够重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殊是自学性课
17、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行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忙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行未打算好就仓促上阵; 2、注意朗读评价。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整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需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殊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留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分角色读,表演读,分小组竞赛读,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竞赛等等。 3、理
18、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尝,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需有机结合。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须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须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实行分角色朗读;当须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在所倾听的三堂阅读指导课中,我认为梁春萍老师执教的怀念母亲就是一堂很好的读书示范课。 1、
19、结合语境理解。梁老师的读书内容支配的是“三读”读词、读段、读全文。 一读词语不是机械的读,而是带着对词语的理解读,把词语读得绘声绘色之后,让学生用所读词语来说说课文内容,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又对全文有了整体的认知。 二读段落声情并茂,尤其是其次自然段的课文朗读,可谓是层层递进,不仅对文本语言的深层挖掘丝丝入扣,更是在每一次的挖掘过程中谆谆教导,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处。学生在深有感受之后,情感的迸发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次朗读都是文本与心灵的有效对接,读得也层层深化。 2、超文本链接。梁老师的课中出现了三次超文本链接:世说新语。方正;引用季老的话“为了避开用今日的情感纂改当时的感情,几
20、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断是为了保存当时的感情”;赋得永久的悔(片段)。 我认为最胜利的莫过于链接赋得永久的悔。梁老师抓住其次自然段中“食不下咽”“寝担心席”等表现作者“终天之恨”的句子与赋得永久的悔进行了胜利对接,学生在超文本链接中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作者的终天之恨,之悔,之痛,心灵深处一次次受到了剧烈的震颤,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剧烈的共鸣,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每一次读成了课堂的亮点。 3、深情渲染。能否把学生的读引得入情入境,首先老师得参透文本,深化到文本的情境之中去,假如老师自己都不感动又如何能感动学生呢?梁老师在情境创设中的一个杀手锏就是自己的声情并茂。通过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21、和沉痛、哀伤的心情,梁老师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的心情渐渐沉入到了文本的情感之中,更通过音乐的催化,为情感的营造推波助澜。整堂课,学生心随文动,仿佛触摸到了作者的灵魂深处与他恨并痛着。 真实的语文课堂应当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读的过程是敬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只要我们老师专心营造,有效朗读,那么学生一旦领悟到诵读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奏出精彩的华章呢?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