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辛弃疾的诗词解读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关辛弃疾的诗词解读5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关辛弃疾的诗词解读5篇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的五月十一日(1140年5月28日)卯时,祖上为狄道人,自始祖辛维叶时迁居济南历城。诞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国。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辛弃疾的诗词解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水龙吟载学士院有之 词牌名:水龙吟|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上林高选,匆忙又换,紫云衣润。几许春风,朝薰暮染,为花忙损。笑旧家桃李,东涂西抹,有多少、凄凉恨。 拟倩流莺说与,记荣华、易消难整。人间得意,千红百紫,转头春尽。白发怜君,儒冠曾误,平
2、生官冷。算风流未减,年年醉里,把花枝问。 这是一首咏物词,是咏范南伯家文官花的。文官花,又名锦带花、海仙花。 词的上片主要写文官花的颜色多变及其缘由。王僧孺夜愁示诸宾诗说:“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倚栏”二句反用其意,言凭倚画栏欣赏文官花,初看碧绿,转瞬变为朱红色,而白色花苞也不经意地褪了色。两句之中,写出了该花由粉(白)变碧(绿)再变为朱(红)的改变,且造语自然,可谓健笔。“上林”三句写其由红变紫。上林,这里指翰林院。“紫云衣润”,言其变为紫色。假如说前两句写了白、绿、红三色,意象很密;而“上林”三句则用三句词写了一种紫色,而意象极疏,一疏一密,相得益彰,可知此词深得疏密相间之旨。“几许
3、”三句另辟一境,探寻其颜色多变的缘由。“春风”,一语双关,既指春风,又可指人。言文官花之所以粉、碧、绯(红)、紫见于一日之间,变态尤异于腰金紫,是春风“朝薰暮染”的结果,也是种花者细心培育的结果,这种说明虽然还没揭示出此花“变态”的真正缘由,但在当时的科学还欠发达的条件下,或许只能如此说明。全芳备祖卷二十七引王元之海仙花赋序说:“予视其花”,未开如海棠,既开如文瓜,而繁丽袅弱过之。”又说“好事者作花谱,以海棠为花中神仙,予视此花不在海棠下,宜以仙为号”,因名海仙花。故“笑旧家”三句,指出桃李虽“东涂西抹”,强作明丽,也不及文官花“繁丽袅弱”之风韵,为其在花谱中争得一席之地。 词的下片写对文官花
4、的告诫和对范南伯的怜悯。其中前五句写告诫之意。“拟倩”二句言花之荣华“易消难整”,而借流莺之口“说与”,用笔极婉。朱熹春日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而“人间”三句则反用朱诗,言万紫千红虽然给人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如同“人间得意”之事,然而“转头春尽”,“人间得意”也将随着“春尽”而消逝。这既是对文官花的忠告,又奇妙地引出了对范南伯“官冷”的惋惜之意。“白发”六句向范南伯致意。杜甫奉赠韦左丞丈诗云:“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范南伯曾赋诗谓:“伊人固可笑,历落复奇嶔。略无资身策,而有忧世心”,可知南伯确为儒者。刘宰范大夫行述说:“公治官犹家,抚民若子,人思之至今”,仅做了两任县令,便
5、不得不弃官家居,故作者以“儒冠曾误,平生官冷”惜之。据刘宰说:“公岁晚居贫而好客,客至辄饬家人趣治具,无则典衣继之,须尽乃白”,仍保持中原豪杰的本色,所以作者在结尾三句中谓其“风流未减”,但“年年醉里,把花枝问”,这虽然表示出他对花的爱恋,但晚景之凄凉,心绪之愁苦,也就可想而知。这几句词语极婉而情极痛,的确感人之至。 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词牌名:粉蝶儿|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此词自辟意境、写法新颖,通篇
6、用比拟手法,一气贯注,寓意深厚,风格绮丽宛转,色调浓丽缤纷,是词人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夏敬观评日:“连续诵之,如笛声宛转,乃不得以他文词绳之,牵强断句。此自是好词,虽去别调不远,却仍是裱丽一派也。”用十三女儿学绣喻春光丰满,用轻薄浪子难久比方风雨对春花的摧残,护花爱美之意的深处,是对美妙生命的酷爱和呵护之心。落花将春水酿成醇醪,与人之清愁约会,想象奇异,余味无穷。 为了加大“赋落花”的情感重量,词章从“繁花”切人:“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假如依现代女性年龄标准看,十三岁不过是刚刚踏进中学校门的稚气十足的少女,谈什么拈针学绣。或许是中国古代女性早熟吧,十三岁被视为“豆蔻年华”的
7、妙龄期。如唐代诗人杜牧就这样描写他宠爱的歌女:“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二首其一)诗人把“昨日春”比成“十三岁女儿学绣”真算是擅长创新的神来之笔:假如把“昨日春”比做一位姿容娇美而又技艺精湛的成熟的绣花女,靠着丰富的刺绣阅历,当然要讲究个疏密相间,浓淡适宜的美学原则,决不行能把每一朵花都绣得同样艳丽肥大;只有十三岁少女如春蕾初绽,涉世未深,心地不杂一丝尘滓,有少女的聪慧和青春的热忱又不工于心计,学起刺绣来,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一枝一叶自然会绣得丰盈而厚实,真个是“一枝枝不教花瘦”,体现了春阳普照,春雨均沾的春的特点。这正好显示了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浓郁而热情的春光。 诗人写春闹
8、花繁的可喜,正是为了反衬春去花残的惋惜:“甚无情便下得雨儇风倦,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大自然真个是太无情了,竟忍心让风雨一个劲儿摧残熬煎着春花,使零落残红密密层层地覆盖着园林地面,简直像铺上一层地毯一样。春花随风飘落,地面或厚或薄,那厚处如同红色地毯上叠起的皱纹。这落红狼藉的景象描画,昭示了诗人对花落春残的惋惜情怀。 下阕,诗人从对“昨日春”的深情关注中转到对“而今春”的艺术观照:“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诗人对春的情感太深太重了,他简直把春当成志向中的情人。春,本是岁序中一个季节,诗人不但使她有明确的性别、详细的年龄,还有显明的特性。当写到东风君临大地、万物起先醒悟的“昨春日”,诗人把她比成
9、十三岁的妙龄女郎在心爱的绣物上绣进少女的柔情,绣进青春的才智,一心绣出人间最漂亮的锦绣;当写到春尽花残的“而今春”,诗人又把他比成用情不专、朝秦暮楚的浪荡子。这不但充分体现出诗人爱春惜春真挚情怀,也收到了诗歌口语化的美学效应。 人生代代无穷已,风雨年年送春归。诗人回忆起前一年送春归去:“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春来江水绿如蓝”,自居易不过写出了春水的颜色,就惹得人们称赞不已,被誉为咏春的名句;辛弃疾呢,却进了一层,道出了春水的质地:浓浓的、酽酽的,春水春波像酿成为一江醇醪佳酿。春真的要走了,愁,是诗人内在的情感,怎么一下子变成“约”的对象,从外部应邀而至呢。明显,愁,被诗人别
10、具机杼地人化了,仿佛变成了与诗人休戚与共的好友,被邀请在杨柳岸边等候着为春实行告辞宴会,以壮春的行色哩。向春告辞,为什么要在“杨柳岸边?”因为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在这里,春也被人化了,也成了诗人难分难舍的挚友了。人与自然如此融洽契合,真亏诗人妙笔驱遣。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词牌名:蝶恋花|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将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舞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这首词作于公元1188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正月初一这一天,刚好是立春。自然界的节候推移,触发了他满腔的忧国之情。这一年辛弃疾已
11、四十九岁,屈指一算,他渡江归宋已经整整二十七个年头了。二十七年来,辛弃疾无时不盼望复原大业胜利,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又次地悲观了。于是,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首小词,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这也是辛词擅长以比兴之体寄予政治感慨的一个特点。 这首词的开篇通过节日里众人喧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别出心裁的感伤情怀。“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正值美妙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非常好看。 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快乐,来反衬自己“忧愁
12、风雨”的老年怀抱。接下来两句:“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笔锋一转,说明自己并非不喜爱春天,不酷爱生活,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并且,其不爱春天喧闹的缘由还有更深的意义。 在过去的岁月里,作者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一年,春天虽来了,“花”的开落却无凭准,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一来就兴奋的旧态了。明显这里一个“恨”字,已不是简洁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接下来,作者从一个“恨”字动身,着重写了自己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溢了怨恨之情。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 “春将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舞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13、”作者急迫盼望春来,盼望“花”开,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但花期总是短暂的,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忧它很快凋谢;这一年是元日立春,花期好像可定,从他平常言行读者不难了解,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这一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 作者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改变,事实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了对志向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怀疑、又担忧,最终还是热切盼望的冲突困难心情。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缠绵反复、坚凝执着的心理呢?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抗金复国这一项大事业!所谓“花期”,即是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变更偏安政策,确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在正月初一这样的节日,人们忙着庆贺这个双喜的日子。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天真
14、烂漫,兴致勃勃,欢呼新春的到来。但是,这样的节日场景,对于长期削职闲居,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别有一番味道,眼看着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却怎么也乐不起来。 就在他写此词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对于复原大业或许是一个转机。假如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变更偏安路途,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可是锐气已衰的孝宗此时已无心于事业,赵构刚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赵惇“参决国事”,打算效法他老子传位于太子,自己当太上皇享清福了。 由此看来,“花期”仍无定准,“风雨”也难预料。上饶离临安不远,作者想必已听到这一消息。而他在词中所感叹的“花期”无定、“风雨”难料,也是由此而发。通篇此词,作者比兴结合,含而不露
15、,非常自然地表达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受的愁苦困难的心情。 当时,辛弃疾被劾离官闲居已五年余。是年奏邸忽腾报辛因病挂冠,此迟到的风雨具见京城大老们的荒唐和对稼轩的忌恨。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正月初一,也是立春之日。辛家的少男少女们快乐异样,喜度春节。但辛弃疾虽罢职闲退,却须臾不忘国事,为收复失地、祖国统一大业忧心如焚,因而此词写了他当时的一种感受。 最高楼吾衰矣 词牌名:最高楼|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
16、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绍熙五年(1194年),词人任福建安抚使,因其壮志难酬,准备辞官归隐,却遭到儿子的阻挠,因此词人写下这首词来训斥儿子。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三句干脆驳斥儿子用以阻挡词人引退的理由,有针锋相对之势。词人的儿子认为词人此时的官位还不够,积蓄的俸禄还不足以购买丰厚的田产,言下之意希望父亲能接着升官,而词人劈头便说:“吾衰矣。”儿子以富贵为念,词人便以富贵的时机、富贵的忧患来回应。“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五句全是用典,故事的主子公有两个,穆生和陶渊明。西汉楚元王刘交以穆生、白生、申公三位
17、贤士为中大夫、礼贤下士,席上专为不喜饮酒的穆生设醴,其孙刘戊继任为王后忘了设醴。穆生看出楚元王怠慢背后潜藏的危机,毅然辞官。陶渊明曾当任彭泽县令,因为不情愿以五斗米的官俸而低头向乡里的小人,便辞官而去,在农村种地,不求闻达。词人直言要以穆生和陶渊明为师,有刚好归隐、远离官场的意思,与儿子希望自己接着留在官场,等待词人以后富贵的想法南辕北辙。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两句都在第三字后断开,造成了节奏和语意上的奇峭。作者不仅想到了归隐,而且连归后闲居处的亭、园的名字都想好了。“闲饮酒,醉吟诗”两句概括了志向的生活状态,“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两句引用禅语和谚语,说明人生苦短
18、,眼前占有的身外之物都不能许久,不如看淡。“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三句不仅否认了富贵,而且否认了满意与不满意。 上片说做官的道路危机四伏,要以穆先生、陶县令这些以前的贤人为师,早点隐退,不要期盼功名富贵,言外之意包含对朝廷不能用抗战志士的不满。下片想象归隐田园、饮酒吟诗的乐趣。整首词的语言看似平实通俗,事实上却贯穿各种典故和对前人作品句子的化用。通过给儿子讲解并描述道理,把辛弃疾正直不阿、明哲保身的形象体现出来。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 词牌名:浣溪沙|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 上片写景,
19、借鸟语传情。辛弃疾对他的重新出任,并没有一般失意文人在偶然得意时的那种“春风得意马啼疾”的快感。相反,他写了这样一个开头:“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当他在春山间行走时侧耳倾听,杜鹃鸟一声声长啼,很有抒情意味,仿佛是为他而写下的抒情诗一样。然而杜鹃的啼鸣,古人都以其声如“不如归去”,能动旅客怀归之思。那么作者只见它送行的殷勤,不觉它劝归的意思,明显是在装糊涂。这里说“送行”,是嘱他别忘归来之意,表达了作者未出行即思归乡的心境。末句突然一个反顿:“朝来白鸟背人飞。”借白鸟见他出山,就因怨愤背飞而去来显化自己的冲突心情。这里仿佛是目遇心感,随缘而得,但其实是经过构思,富有深意的。因为第一,
20、作者用了自己的旧典:当年他初隐带湖,就在词里表示过与盟鸟结盟,永不背叛,(水调歌头盟鸥)而今尽然食言了。其次,作者还借用列子典故,表明当人有了机心之后,白鸥自会识破而远飞避害。而今白鸥见他就背飞而去,明显是不满于他那欲有作为的机心。所以白鸟这个意象,虽然取象于当前,但一能显示他的自笑机心,二能显示他的自笑背盟,措意曲折而深隐。 下片写情,借典故寄意。前两句,借汉代隐士郑子真屡受诏书而不愿出,东晋大隐士陶渊明一挂冠即至死不仕的典故,表明当年自己也曾像郑子真,陶渊明一样,隐于岩石下,手把菊花饮。末句突然一个反转,以前人讽刺同隐者违约出仕而作的北山移文,来自嘲自己的愧对山中故人,不能像郑子真,陶渊明
21、一样坚决其志,却是半道背盟了。这次出山,与其说是为国家建功立业,不如说是对这些年来久已习惯了的“隐逸生涯”的背叛。值得留意的是,他不待山中故友起而讽刺自己,就已经感到这种大谈归隐之趣后再出仕的行为可吃可羞,说“而今堪诵”,这表明,作者此时的确面临着心理上的压力。这压力,是作者用世与避世的冲突心情的充分反映。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借物借事传情达意,把精确和曲折的效果相结合。在结构上,上下两片都采纳前二后一的逆转句式,使重心落在每片的末句。而两片之间,结构对称,表意均衡,显得整饬、有力。 这首词作于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的春天。辛弃疾从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至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被罢黜闲居上饶带湖整整十个春秋。绍熙二年又被南宋当局任命福建提点刑狱,时年五十三岁。这首词是在赴闽时写的 关辛弃疾的诗词解读5篇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