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联考】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级联考】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8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考试联考高二年级生物学科 试题1.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组成每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均有20种B. DNA中含有A、U、G、C四种碱基C. 蛋白质热变性后还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D. 烟草中含有5种核苷酸【答案】C【解析】【分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有20种,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分子的碱基有A、G、C、T四种,RNA分子的碱基有A、G、C、U四种。【详解】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最多20种,A错误;DNA含有的碱基是A、T、G、C,没有U,B错误;蛋白质变性后,其肽键没有被破坏,仍
2、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正确;烟草细胞中含有DNA和RA两种核酸,因此含有8种核苷酸,包括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2.下列各组细胞器均具单层膜的是A. 高尔基体和核糖体B. 中心体和叶绿体C. 内质网和线粒体D. 溶酶体和液泡【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膜结构对细胞器进行分类: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和溶酶体;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详解】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错误;中心体没有膜结构,叶绿体具有双层膜,B错误;内质网和线粒体分别是具有单层膜和双层膜的细胞器,C错误;溶酶体和液泡都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
3、器,D正确。3.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整个生命活动中都存着细胞分化B.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C. 衰老的细胞内各种酶活性均降低D. 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易发生转移【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4、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A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衰老的细胞内大多数酶活性都降低,C错误;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而粘连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因此癌细胞易发生转移,D正确。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全球气候变暖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B. 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的物种灭绝不会影响人类的发展C. 目前人类通过保护和治理水体,水污染的问题已经解决D. 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答案】A【解
5、析】【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4)水体污染;(5)土地沙漠化;(6)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详解】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A正确;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即使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的物种灭绝也会影响人类的发展,B错误;目前人类通过保护和治理水体,水污染的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没有彻底解决,C错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D错误。5.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ATP的说法错误的是A. ATP在细胞中含量少,但ATP与
6、ADP相互转化速度很快B. ATP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C. 光下叶肉细胞的细胞溶胶、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ATP合成D. ATP末端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详解】ATP是直接能源物质,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是其与ADP的相互转化是非常迅速的,A正确;ATP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产生的AMP可以作为合成RNA的原料之一,B错误;光下叶肉细胞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其产生
7、ATP的场所有细胞溶胶、线粒体和叶绿体,C正确;ATP末端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断裂也很容易重新形成,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ATP的分子组成,明确其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其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以作为合成ATP的原料。6.美人鱼综合征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下肢畸形疾病,其内因可能是基因的某些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引起早期胚胎出现了不正常的发育,患病的新生儿出生后只能够存活几个小时。以下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错误的是A. 该变异属于致死突变B. 该实例说明了基因突变的稀有性和有害性C. 碱基对的改变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D.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答案】D【解析】【分
8、析】基因突变: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选择材料类型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原因外因:某些环境条件(如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内因:DNA复制过程中,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结果产生了该基因的等位基因,即新基因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不定向性(多向性)、可逆性时期DNA复制时(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人工诱变原理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影响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方法物理方法: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方法:硫酸二乙酯、亚硝酸等处理生物材料意义
9、提高变异频率,创造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详解】根据题意分析,美人鱼综合征是由于碱基对发生改变引起的属于基因突变,又因为该突变引起早期胚胎出现了不正常的发育,患病的新生儿出生后只能够存活几个小时,说明该突变为致死突变,A正确;美人鱼综合征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下肢畸形疾病,且引起新生儿死亡,说明基因突变具有稀有性和有害性,B正确;碱基对的改变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C正确;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错误。7.将水稻培养在含各种营养元素的培养液中,发现水稻吸收Mg2+多,吸收Ca2+少。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 水稻培养液中Mg2+和Ca2+的浓
10、度一定不同B. 降低温度不会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C. 水稻根细胞吸收Mg2+的能力弱,吸收Ca2+的能力强D. 水稻根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答案】D【解析】【分析】由于水稻吸收镁和钙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因此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同种植物吸收硅多,吸收钙少,差异与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关。【详解】水稻培养液中Mg2+和Ca2+的浓度可能相同,有可能不同,A错误;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温度会影响呼吸作用进而影响能量的供应,B错误;水稻根细胞吸收Mg2+的能力强,吸收Ca2+的能力弱,C错误;水稻对两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说明水稻根细
11、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D正确。8.下列关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前期,染色单体出现,染色体缩短到最短B. 中期,可以观察到染色体核型C. 后期,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D. 末期,可以观察到由核膜解体的小泡重建形成的细胞板【答案】C【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染色体缩短到最
12、短发生于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以分裂中期染色体为研究对象,根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例、随体的有无等特征,并借助显带技术对染色体进行分析、比较、排序和编号,根据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情况来进行诊断,B错误;有丝分裂后期,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C正确;该实验中,细胞已经被杀死了,不可能观察到由核膜解体的小泡重建形成的细胞板个过程,D错误。9.某同学在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操作 步骤分组加入2mL淀粉糊加入2mL蔗糖溶液加入2mL清水加入2mL稀释唾液30水浴滴入数滴碘液试管A30min试管B30min试管C
13、30minA. A、B两组对照,不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B. A、B、C三组的结果分别为变蓝、不变蓝、变蓝C. C组用碘液作为指示剂无法判断蔗糖是否水解D. 水浴中保温的温度为无关变量,但不能说明温度对酶活性没有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A与B组的单一变量是酶的有无,可以证明没有催化作用;B与C组的单一变量是反应底物的种类,可以证明没见有专一性。淀粉遇碘变蓝,其被没催化水解后遇碘不变蓝。【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B两组对照,说明酶有催化性,但是不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A正确;A组淀粉没有被水解,遇碘变蓝;B组淀粉被水解,遇碘不变蓝;C组没有淀粉,而蔗糖遇碘不变蓝,B错误;蔗糖及
14、其水解产物都不能遇碘变蓝,因此C组用碘液作为指示剂无法判断蔗糖是否水解,C正确;水浴中保温的温度为无关变量,但不能说明温度对酶活性没有影响,D正确。10.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 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B. 电子传递链产生的能量只有少部分用于ATP的合成C. 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产生乳酸被运至肝脏再生成葡萄糖D. 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只存在于线粒体基质【答案】D【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
15、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详解】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A正确;电子传递链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只有少部分用于ATP的合成, B正确;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被运至肝脏,再生成葡萄糖,C正确;真核细胞中,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只存在于线粒体基质,而原核细胞中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存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1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体积变小、颜色变深B. 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
16、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C. 与白色花瓣相比,红色花瓣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D. 不同部位观察到的细胞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质壁分离利用了渗透作用原理,渗透作用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半透膜和浓度差,成熟的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产生浓度差。质壁分离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详解】质壁分离过程中,由于不断失水,所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体积变小、颜色变深,A正确;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错误;红色花瓣细胞的液泡呈现红色,比
17、白色花瓣更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C正确;不同部位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相同,因此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D正确。12.波森詹森进行如下实验,用以检验达尔文的化学物质假说。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A. 该实验能证明苗尖端是感光部位B. 苗尖端的确有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向下传递C. 该实验若在黑暗中进行,不能得出结论D. 苗尖端产生的能促进生长的物质是生长素【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和相关结论的考查,回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家的实验和得出的结论,然后结合题图信息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详解】要证明苗尖端是感光部位,实验的自变
18、量是尖端是否感光,与图示不符,A错误;通过詹森的实验证明了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可以传递给下部,促进下部的生长,B正确;如果把单侧光改为黑暗进行实验,用明胶处理的幼苗直立生长,用云母处理的幼苗不生长,因此实验结果也能支持达尔文的“可能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的假说,C错误;该实验不能证明苗尖端产生的能促进生长的物质是生长素,D错误。1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 适龄生育可降低染色体遗传病的发生率B. 产前诊断较常用的方法为羊膜腔穿刺和绒毛细胞检查C. 禁止近亲结婚主要为了防止隐性遗传病的发生D. 羊水检测是产前诊断的唯一手段【答案】D【解析】【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
19、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能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4)提倡适龄生育。【详解】适龄生育可降低染色体遗传病的发生率,A正确;产前诊断较常用的方法为羊膜腔穿刺和绒毛细胞检查,B正确;禁止近亲结婚主要为了降低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发病率,C正确;羊水检测是产前诊断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D错误。14.以下有关细胞周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总是长于分裂期B. 能进行分裂的细胞均有细胞周期C.
20、 细胞发生癌变后,其细胞周期会变长D. 若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连续分裂的细胞,细胞将会停留在分裂期【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详解】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远远大于分裂期,A正确;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细胞发生癌变后,其细胞周期会变短,C错误;若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连续分裂的细胞,细胞将会停留在分裂间期,D错误。15.普通小
21、麦是六倍体,有42条染色体,科学家们用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小麦幼苗是A. 单倍体、21条染色体B. 三倍体、21条染色体C. 三倍体、三个染色体组D. 单倍体、一个染色体组【答案】A【解析】【分析】单倍体和多倍体比较:项目单倍体多倍体概念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包体数目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成因自然成因由配子直接发育成个体,如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外界环境条件剧变人工诱导花药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发育起点配子受精卵或合子植株特点植株弱小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比较大,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发育延迟,结实率低可育性高度不育可育,但结实性差应用单倍体育种多
22、倍体育种【详解】所有配子不经过受精形成的新个体都是单倍体,则所以六倍体小麦的配子形成的子代虽然含有3染色体组,但仍然是单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1条,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判断方法,明确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有几个组就叫几倍体,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有几个组都叫单倍体。16.下列有关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A. RNA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转录是沿着整条DNA长链进行的B. 核糖体认读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密码子,并由tRNA转运相应的氨基酸到核糖体上C. 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均能编码氨基酸D. 基因在转录时,其编码链与RNA分子形成杂交区域【答案】B【解析】【分析
23、】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详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而转录是某一基因的表达,所以转录不是沿着整条DNA长链进行的,A错误;核糖体认读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密码子,并由tRNA转运相应的氨基酸到核糖体上,B正确;起始密码可以决定氨基酸,而终止密码不能决定氨基酸,C错误;转录形成的RNA是以模板链为模板合成的,只能与模板链形成RNA-DNA杂交区域,不能与编码链形成杂交区域,D错误。17.下列与孟德尔遗传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24、孟德尔用豌豆做实验是在开花时除去母本的雄蕊B.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C. 孟德尔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来判断F1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D.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有性生殖生物核基因的遗传现象【答案】A【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
25、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详解】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为实现亲本杂交,应在开花前去雄,A错误;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B正确;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测交后代的种类和比例反映的是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C正确;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有性生殖生物核基因的遗传现象,D正确。18.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从甲、乙、丙、丁四个容器(如图所示)中随机抽出一个小球,记录组合情况,之后进行上百次的重复实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如果要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可分别从甲和丙各取一个小球记录并多次重复B. 如
26、果从甲和乙容器中各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该过程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 甲容器和丙容器中的小球数量必须相等D. 每次取完小球后应该把小球放回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或丙)、乙(或丁)两个容器中共有两对等位基因,甲(或丙)、乙(或丁)两个容器中各随机抽出一个小球,记录组合情况,重复多次实验后,结果发现AB、Ab、aB、ab的比值接近1:1:1:1,体现的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如果要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可分别从甲和丙(或者乙和丁)中各取一个小球记录并多次重复,A正确;如
27、果从甲和乙容器中各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该过程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甲容器和丙容器代表的是两种生殖器官,两者含有的小球数量不一定相等,C错误;每次取完小球后应该把小球放回,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D正确。1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合理的是A. 变异的方向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 新物种的形成必需先经过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D.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
28、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但是不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C错误;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正确。20.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其中一组实验如下图所示(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培养物),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该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 将普通噬
29、菌体放在含32P的培养液中即可得到32P标记的噬菌体C. 上清液检测到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步骤的时间过长或过短D. 该实验中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差速离心技术【答案】C【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该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是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错误;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于细菌细胞中,因此不能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B错误;该实验中,步骤培养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
30、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增加,C正确;该实验中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离心技术,但是没有使用差速离心技术,D错误。21.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30个,磷酸塑料片5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A. 所有的脱氧核糖都有两个磷酸基团与之相连B. 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10个碱基对C. A和T之间需要3个连接物,C和G之间需要2个连接物D. 能搭建出的DNA分子模型种类小于44种【答案】D【解析】【分析】一个脱氧核苷酸由一个碱基、一个脱氧核糖、一个
31、磷酸共同构成且每形成一个脱氧核苷酸,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个;双链DNA分子中,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脱氧核苷酸与脱氧核苷酸链接也需要连接物;两条链之间的碱基对之间也需要连接物。【详解】大多数的脱氧核糖都有2个磷酸基团与之相连,但是有2个脱氧核糖只有1个磷酸基团与之相连,A错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需要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个数为N+N-1=2N-1(N为组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脱氧核苷酸数),则DNA分子中需要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个数为4N-2,由题干“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可知,组成该DNA分子片段的脱氧核苷酸数为8个即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B错误
32、;A和T之间需要2个连接物,C和G之间需要3个连接物,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片段含有4个碱基对,而题干中不同的碱基数目是有限的,因此能搭建出的DNA分子模型种类应该小于44种,D正确。2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B. 种群年龄组均有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C. 种群密度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D. 所有种群性比率均接近1:1【答案】A【解析】分析】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
33、势。【详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A正确;种群常分为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有些昆虫,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特别短,生殖后期为零,B错误;种群密度是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不属于种群内个体特征统计值,C错误;并非所有种群性比率都是接近1:1的,如人工养殖的鸡群,只有雌性,没有雄性,D错误。23.人体膝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膝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B.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会抑制屈肌收缩C. 若刺激神经元甲的I处会引起伸肌收缩,这种现象属于反射D. 若刺激神经元甲的I处,则可在II
34、处和III处记录到膜电位【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1、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2、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3、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4、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5、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详解】膝反射中,由于兴奋在神经中枢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也是单向的,A正确;据图分析,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会抑制屈肌收缩,B正确;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因此若刺激神经元甲的I处会引起伸肌收缩,这种现象不属于反射,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是可以双向传导的,因此若刺激神经元甲的I处,可在处和处记录到膜电位变化,
35、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兴奋的传递和传导,明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而在完整的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24.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B细胞能迅速识别并分泌抗体B. 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C.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巨噬细胞上的抗原-MHC复合体,并将巨噬细胞裂解D. 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36、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详解】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但是不能分泌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A错误;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B正确;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上的抗原-MHC复合体,并将靶细胞裂解,C错误;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D错误。25.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部分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个体产生AbT卵细胞的概率是1/8B. 丙细胞分裂后产生的细胞分别叫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 与丙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或AaD. 丁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37、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TT,且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乙细胞中6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丁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其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的,所以该动物是雌性的,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TT,且三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该个体产生AbT卵细胞的概率=1/21/21=1/4,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丙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38、,B错误;丙细胞分开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Aa可能是发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因此与丙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或Aa,C正确;丁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交叉互换,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甲图中三对基因的位置判断其遵循的遗传定律,并能够根据各个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行为等判断其所处的时期。26.天气晴朗的一天,将一株健壮的花生幼苗放在密闭玻璃罩内培养,并置于室外。用CO2测定仪测定玻璃罩内CO2浓度某一天的变化情况,绘成曲线如下图所示。不考虑这一天内花生幼苗生长对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 CD段较BC段CO2浓度增加速率
39、减慢的原因可能是光照强度增强,光合速率增加B. DE段曲线中间部分平缓的原因可能是气孔关闭导致光合速率降低C. 图中D点时该花生幼苗的一个叶肉细胞产生氧气的速度大于其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速度D. 若D点和E点所对应时刻的温度相同,则D点时的光照强度等于E点时的光照强度【答案】D【解析】【分析】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氧呼吸的产物,图中AC,花生幼苗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导致二氧化碳不断增加;CD段,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所以二氧化碳继续增加;D点玻璃钟罩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变,说明此时整个花生幼苗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DE段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所以玻璃钟罩内二氧化碳浓度不断降低,其中间有一段时
40、间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平缓,可能是由于气孔关闭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引起的。【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C点以前花生幼苗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而C点以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因此CD段较BC段CO2浓度增加速率减慢的原因可能是光照强度增强,光合速率增加,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DE段曲线中间部分平缓的原因可能是气孔关闭导致光合速率降低,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D点时该花生幼苗的所有细胞的光合速率与所有细胞的呼吸速率相等,而所有细胞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细胞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此时一个叶肉细胞产生氧气的速度大于其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速度,C正确;据图分析,D点和E点光合作用速率都等于呼吸作用速
41、率,且两点温度相同,说明D点和E点呼吸作用强度相等,而D点二氧化碳浓度高,在较弱的光照强度时,光合作用强度就能等于呼吸作用强度,E点二氧化碳浓度低,需要较高的光照强度时,光合作用才能等于呼吸作用,则D点时的光照强度小于E点时的光照强度,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正确解读图中各点或线段的含义,该题的难点是D选项中D、E两点的光合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大小关系的分析。27.细枯落物主要由凋落的叶片和草本植物组成,木质枯落物主要是死亡的木本植物的茎。全球陆生生态系统中的两类枯落物产量随纬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枯落物中的能量属于生态系统中未被利
42、用的能量B. 枯落物将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必须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D. 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枯落物生产量存在差异与温度和降雨量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值班老师维度、枯落物的种类,因变量是枯落物产量,图中显示随着维度的增加,两种枯落物的产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细枯落物产量变化较为明显,且两种枯落物产量最高的点对应的维度相同。【详解】生态系统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是指“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因此枯落物中的能量属于生态系统中未被利用的能量,A正确;枯落物将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参与生态系
43、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可以自给自足,因此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C错误;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的温度和降雨量不同,所以枯落物生产量存在差异,D正确。28.人类头发的早秃是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由于受性激素的影响,杂合子在男女中的表现型不一致。下图为某家族人类早秃和另一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2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1是特纳氏综合征患者,通过基因检测发现-3和-4与甲病有关的基因组成是相同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甲病的遗传方式和特点与多指、并指相同B. -5与-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2C. -1患病的原因是-2减数分裂不正常产生了异常卵细胞
44、D. 若-2与-6婚配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3/64【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1、-2正常,且-2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儿子他们的儿子有乙病,说明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甲病为早秃;-3、-4患早秃,而其女儿正常,说明早秃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且亲本都是杂合子,又因为-3和-4与甲病有关的基因组成是相同的,说明他们的基因型都是杂合子,进而说明杂合子在男性中是早秃,在女性中正常。【详解】甲病和多指、并指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是甲病杂合子在男性和女性中表现型不同,而在并指和多指的遗传中与性别无关,A错误;假设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是Aa、Bb,则-3、
45、-4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则-5与-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1/21/22=1/2,B正确;-1是特纳氏综合征患者,其患病可能是-2减数分裂不正常产生了异常卵细胞或者-3减数分裂不正常产生了异常精子,C错误;由于不能确定-2关于早秃的基因型,因此无法判断-2与-6婚配生了一个男孩,该男孩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系谱图中不同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该题的突破口是乙病方式的确定,然后结合提供信息和图形判断早秃杂合子在女性和男性的表现型差异。29.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
46、湖泊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除了图中所示的以外还包含_,若在该公园池塘里引入某一鱼类新品种,该鱼类的增长方式最有可能是_。(2)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演替。在该生态系统中,其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其中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为湖泊的_层。(3)青鱼属于肉食性鱼类,若想调查该公园湖泊中青鱼的数量可采用_法,可采用此法对象的特点是_范围广。在捕捞了部分鱼类后,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保持相对稳定,该现象表明了生态系统具有_的能力。【答案】 (1). 分解者 (2). 逻辑斯谛增长 (3). 次生 (4). 时间 (5). 表水 (6). 标志重捕 (7). 活动 (8). 自我调节【解析】【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