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与写作专题:姹紫嫣红、千娇百媚六月花.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106669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阅读与写作专题:姹紫嫣红、千娇百媚六月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阅读与写作专题:姹紫嫣红、千娇百媚六月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阅读与写作专题:姹紫嫣红、千娇百媚六月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阅读与写作专题:姹紫嫣红、千娇百媚六月花.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阅读与写作专题:姹紫嫣红、千娇百媚六月花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每到盛夏,紫薇花盛开,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一朵朵鲜艳的花朵像丝绸像锦缎像天鹅绒,仿佛仙女的纤纤素手织出来绣出来似的。紫薇花期较长,可从夏天一直开到深秋,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看着喜庆、吉祥。紫薇,别名百日红、紫金花、五里香、蚊子花、无皮树等,为千屈菜科紫薇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数米,树干平滑洁净,枝条奇崛多姿。唐代酉阳杂俎中提到:“紫薇,北人呼为猴郎达树,谓其无皮,猿不能捷也。”是说紫薇树干光滑,古人认为猿猴攀爬此树都很困难,所以称无皮树。宋代花谱类著作全芳备祖载:“紫薇花小而丛,其色紫。俗所谓怕痒花也。”后来的广群

2、芳谱也记载:“(紫薇)一枝数颖,一颖数花,每微风至,夭娇颤动,舞燕惊鸿,未足为喻。”根据其花色不同,紫薇分为紫薇、翠薇、赤薇、银薇4种,以花色紫红者为贵,也最为普遍。其花期较长,夏初盛开,延续至深秋,群芳谱称其“四五月始花开,接续可至八九月”,故名百日红。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诗赞曰:“似痴如醉丽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明代大臣薛蕙也咏诵道:“紫薇花最久,烂熳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续放枝。”紫薇为我国原产花卉,栽植历史悠久。东晋方士王嘉所著志怪小说拾遗记记载,元熙元年,晋恭帝司马德文下诏令在宫苑内及民间园圃遍植紫薇。到了唐宋年间,栽植紫薇更盛。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中书

3、省易名紫微省(紫薇省),中书令称紫微令(紫薇令)。至宋代承盛唐之风,都城开封也广种紫薇。因多于宫苑、官邸栽植,紫薇花又有官样花、紫绶花的别名。“天上紫微星,地上紫薇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紫色是高贵而神秘的颜色,紫气东来为吉祥之兆,为帝王之气。所以中书省以紫薇为名不足为奇了,中书舍人亦称“紫薇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当过中书舍人,写过一首让紫薇花声名鹊起的紫薇花,诗云:“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南宋诗人陆游紫薇一诗写道:“钟鼓楼前官样花,谁令流落到天涯?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这“官样花”也成了紫薇的代称。“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桃李

4、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唐杜牧紫薇花)紫薇不和桃李比媚、不与百花争春,不惧狂风骤雨、烈日爆烤、雷电山火,在骄阳下展示奋发英姿,在苦雨里历经艰辛磨砺,人们欣赏它的是不争一时之先、不比一时之艳的淡泊精神。正因于此,紫薇的生命力顽强,是长寿之树,寿命可达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贵州印江自治县有棵高达38米的紫薇,树径达1.9米,林业专家测算已有1380岁高龄。山东青岛古紫薇园内最大的一株古紫薇树龄已达一千多年,被当地人称为“古紫薇王”。这些古紫薇树尽管饱经沧桑,古朴苍劲,依然威武挺拔,生机盎然,带给人们一树繁花、一片绿荫。仲夏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仲夏五月,榴

5、花如霞,盛开处,万绿丛中红似火,携一缕芬芳,带人们走进骄阳似火的夏。石榴原产中亚地区,汉代时传入我国。“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据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以归,名为安石榴。”安石就是今天的伊朗。因从外邦来,也被称为海榴,取海外所产之意,南朝江总有“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之句。西晋潘岳专门做安石榴赋,盛赞石榴的美味,“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滋味浸液,馨香流溢。”石榴花进入文坛还要更早,建安才子曹植曾赞石榴花华光灿烂,“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璨有光荣。”唐朝时,武则天特别喜爱石榴,长安一度出现 “榴花遍近郊”的盛况。石榴花热

6、烈奔放的风格与包容开放的盛世大唐相类,诗人争相吟咏,留下无数佳作。韩愈笔下的石榴花就美得招摇热烈,恍如灼日,耀眼夺目,“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以至后代多有诗人借来咏榴花。比如黄庭坚“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陆游更是偏爱此典,留下“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堕时有声”,“百叶盆榴照眼明,桐阴初密暑犹清”等佳句。“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 石榴花颜色鲜红,花瓣轻薄,整朵花呈筒状,宛若古时舞女的裙裾。自南朝诗人何思澄在南苑逢美人中写“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后,人们就开始以石榴裙称呼女子喜爱的红裙。到了唐朝,石榴裙成为最流行

7、的女子裙装。杜甫祖父杜审言的“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写出大唐女子马上的飒爽英姿。石榴常常仲夏五月开花,恰逢临近端午,在很多端午节的诗词中都能看到它火红的身影。“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妖艳的榴花 ,五色丝线缠绕的角粽,碧绿的菖蒲都是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饮雄黄酒,兰汤沐浴,外出踏青,欧阳修的这首渔家傲写宋代闺阁女子的端午节,纵使欢乐,也有淡淡的忧愁。“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8、”。陆游的端午节就热闹得多,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人们包粽子,插艾草,忙着储药、配药方,以求一年平安无病。诗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写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仿佛就浮现在人们眼前。端午时,古人常以时令花卉插瓶清供。郎世宁的午瑞图是专为端午节所绘,画中清瓷高瓶中插着时令的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瓷瓶的另一旁,节日气氛浓烈。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能令观者清晰地体会到油画的技巧。在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静物画”,比如南宋李嵩的花篮图。竹篮编织精巧,里面放满了各色鲜花,有秋葵、栀子、百合、广玉兰等,火红的石榴花在一众素色花卉中格外引人注意。画家以

9、高超的绘画技巧在平面中展示了三维空间的立体感,构图精妙,对自然、生命的热爱油然绢上。石榴是夏天的心脏,伴着艾草和粽叶的清香,骄阳下灼灼盛开的石榴花,正在孕育着一粒粒晶莹的果实,只待秋日。晚来骤雨山头过,栀子花开满院香栀子又名黄栀子、木丹、越桃、鲜支,因果实像古代酒器卮而得名。中国是栀子原产地之一,汉代时人们就已经使用栀子染色。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栀子和茜草都在古代都是重要的染料,茜草可染红色,栀子果实可染黄色。东汉时期的汉官仪也有“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的记载。南北朝时期,最早进入诗人视野的是栀子的果实,如南齐诗人谢朓的咏墙北栀子诗:“有美当阶树。

10、霜露未能移。金蕡发朱采。映日以离离。晚实犹见奇。复留倾筐德。君恩信未赀。”在诗人眼中,赏的是当阶美树而非花,反而是金黄的栀子果累累挂在树上,让人称奇。南梁萧纲的咏栀子花是第一首写栀子花的诗作,“素华偏可喜,的的半临池。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开头一个“偏”字写出了作者对栀子花的喜爱。栀子花似轻霜裹叶,又如白雪压枝,暖风吹过,斜阳光影,交相辉映。诗人把栀子花盛开时的“光”“花”“影”描绘地清新自然,可称得上咏栀子花的佳作。梁帝笔下的栀子虽美,却是有色无味,总是少了点意境。唐代刘禹锡在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中,开启了后世栀子花赏玩的两个最重要视角“色”与“香”。“蜀国花已尽,

11、越桃今已开。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越桃就是栀子,色若琼华,香似玉京,堪比寒梅。此后历代诗人笔下的栀子,总是穷尽笔力,描摹栀子的花形花色花香。如杨万里写“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到了宋代,江南随处可见的栀子成为文人雅士钟爱的“清玩”。但他们爱的不再是山野间高大朴野的山栀子,而是庭院里精心栽培的水栀子,如女词人朱淑真的水栀子,“一痕春寄小峰蛮,薝卜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那时人们偏爱月下赏花,夜深虚静,皎皎明月,栀子花素白清雅,水清香寒,最是打动人心。除了月下栀子,雨后栀子花也是诗人最爱。春花多怕雨

12、打风流去,栀子却是经雨后更加娇美。如韩愈就说“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肥”字写出雨后栀子舒展怒的姿态,再无其他花当得起这个字了。历代有多位名家都画过栀子花。如五代南唐著名画家徐熙绘制有写生栀子,洁白如玉的栀子绽放于绿意盎然的枝头,自有“夏雪”的意境。古人喜爱绘制四时花卉图,栀子花是夏季花卉图的常客。如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夏卉骈芳图页,画中锦葵红艳,栀子洁白,百合娇黄,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花瓣的丝丝纹理和叶片的缕缕筋脉,馥郁的花香似从画面中扑鼻而来,烘托出群芳的明媚娇艳。明代画家吕纪曾做四幅四季花鸟图,在夏季图中也选栀子为夏花代表。夏日池塘边,粉白相间的牡丹花与白色栀子同时绽放

13、,娇艳欲滴,几只鸟儿立于枝头高声歌唱,池塘中一对鸭子游乐嬉戏,洋溢着一派生机勃勃之景。“晚来骤雨山头过,栀子花开满院香。”夏季傍晚阵雨来时,如果你家中有栀子,不妨让它淋淋雨,在阵阵幽香中,你是否会想起淡淡的青春呢。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芍药绽红绡,巴篱织青琐”。晚春早夏,暑气生,绿意浓,芍药开,独殿春风。芍药是原产于我国的著名传统花卉,至今已有四千年种植历史,很早便记载于典籍。“芍药著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咏也”,古人认为芍药是百花中最早得名的,在“三代”(夏商周)时就被人传颂。芍药的文学形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郑风溱洧中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郑国的溱洧之畔,少男少女在三

14、月上巳相会,将离之时赠送芍药以表爱慕之情,于是芍药便有“将离”之名,也成为古人心中的爱情花。“云聚怀情四望台,月冷相思九重观。欲题芍药诗不成,来采芙蓉花已散。”南朝江总的宛转歌以芍药写离别相思之苦的,悲戚太过,题诗不成。“芍药斩新栽,当庭数朵开。东风与拘束,留待细君来。”唐代卢储这首诗就明快多了,诗人看着庭院中新开的数朵芍药,祈祷东风且慢,等待妻子回来一起赏花。此中情趣,比溱洧之滨折枝相赠的少年更多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蕴。后来人们提起芍药,总把它与牡丹并称,二者花期相近,花形相似,牡丹富贵,芍药娇媚,本各有千秋。但刘禹锡的一句芍药“妖无格”,使得芍药从“百花之中,其名最古”沦为牡丹的衬托。于

15、是就有人为芍药鸣不平,唐代王贞白就说,“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也有人发现芍药不同寻常的美,“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温柔。温柔一同女,红笑笑不休。月娥双双下,楚艳枝枝浮。洞里逢仙人,绰约青宵游。”孟郊眼中随风摇曳的芍药温柔绰约,如同小家碧玉女,别有一番柔美的气质。李唐爱牡丹富贵,赵宋却偏爱芍药风流。宋代陆佃就在崥雅一书中写道:“今群芳中牡丹品评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后人就开始把芍药称为“花相”。杨万里看到多稼亭前两槛芍药盛开时也说,“晚春早夏浑无伴,暖艳暗香政可怜。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只遣侍甘泉。”

16、也有人认为芍药根本不领此情,比如张镃就认为,“自古风流芍药花,花娇袍紫叶翻鸦。诗成举向东风道,不愿旁人定等差。”宋代时扬州芍药最为出名,有“洛阳牡丹,广陵芍药”之说。宋庆历五年,韩琦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就感叹“广陵芍药真奇美,名与洛花相上下”。他任上三年,每年暮春芍药开时,必携友赏花作诗,还留下“四相簪花”的典故。“广陵花发信惟夭,已剪还开客重邀。满引莫辞金凿落,盛观何止玉逍遥。”韩琦家中芍药花开,他邀请在扬州的王安石、王珪、陈升之一起共赏,折下四支芍药簪于四人发间。多年后,四人先后做了宰相,成为一时美谈。现存于扬州博物馆的四相簪花图就完美再现了当时情景,画面色彩亮丽淡雅,人物姿态神情栩栩如生

17、,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五代画家徐崇嗣擅长绘芍药,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载,徐崇嗣有一幅草芍药图,画中芍药典雅娇柔,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彩色绘制,题做“没骨花”。清初画家恽寿平以“没骨花”绘法仿作五色芍药图,尽显芍药的轻柔妩妍之态。郎世宁的芍药图与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他运用中国画工具,按西洋画方法作画,注意透视和明暗,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具有前代所有宫廷绘画中所没有的独特风格,深受皇帝喜爱。“有情芍药含春泪”,五月的夏日,最宜“赠之以芍药”,将脉脉深情藏于花中,一定是最美的景象。皎皎玉兰,分外妖娆“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漫长寒冬过后,玉兰在春季竞相绽放,远望去满树洁白,如雪涛落玉

18、,分外妖娆。玉兰是中国传统的木本花卉,有白玉兰和紫玉兰两种,古时混称为“木兰”,又叫辛夷、望春花。直到明代,人们才将二者分开,白色木兰称为玉兰,紫色仍为木兰或辛夷。王象晋群芳谱中说,“玉兰花九瓣,色白微碧,香味似兰,故名。”王世懋学圃余疏中说“玉兰早于辛夷,故宋人名以迎春。”白玉兰花开较紫色玉兰更早,宋时称其为迎春之花。玉兰人工栽培历史最少已有2500年,最早是作宫殿建筑材料。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记载,“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浔阳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就开始栽种玉兰,用于营造宫殿。屈原在九歌中说“桂櫂兮兰枻(yi),斵(zhuo)冰兮积雪”,

19、“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兰枻”即“兰舟”,就是用玉兰树做成小船,“兰橑”则是用玉兰树干做房椽。秦始皇在建造阿房宫时,也以玉兰为梁。秦代宗敏求在长安志中记载,“阿房宫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后来,因树姿、花形皆美,玉兰逐渐成为庭院观赏树种。隋唐时期,就有佛教寺庙在庭前种植玉兰。民间宅院则讲究“玉堂富贵”,玉即玉兰、棠即海棠、富为牡丹、贵乃桂花,这几种花卉植之庭院,寓意花开富贵,吉祥如意,因而受到广大百姓的喜欢,也成为绘画的经典题材。玉堂富贵图(竖轴)为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徐熙所做,画中以牡丹、玉兰、海棠三种名花相配,白的淡雅,粉的娇媚,图下方湖石边绘了一只羽毛华丽的野禽,在石青铺地儿的映衬

20、下,更显端庄秀丽。玉兰进入文学,始于屈原的辞赋,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因花开如玉,清香淡雅,诗人多次用玉兰比喻品格的高洁。“辛夷高花最先开,青天露坐始此回。”隋唐以来,早春绽放的玉兰也逐渐成为春天的象征。“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但知莫作江西意,风景何曾异帝乡。”在白居易笔下,水光山色之间,玉兰花开柳色新,江西的春天和长安的有什么不一样呢?白居易喜爱木兰花,因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写“不知木兰是女郎”,他把木兰花又称为女郎花。“腻如玉指涂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 宋代陆游延用这种说法,在病中观辛夷花中写道“粲粲

21、女郎花,忽满庭前枝。繁华虽少减,高雅亦足奇。持杯酹花前,事亦未可知。明年傥未死,一笑当解颐。”虽然已经九十高龄,陆游希望明年还能看到满树的玉兰花,花前饮酒,尽情欢笑。明清两代,玉兰成为诗画的经典题材。吴门画派的创立者沈周曾做玉兰写生,并题诗“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画中七朵玉兰似在春风中轻舞,昭示着繁花盛开的季节即将到来。玉兰花雍容大气,明代常以“玉雪霓裳”指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沈周的学生文徵明在“咏玉兰”诗中也引用此典,“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遗霓裳试羽衣” “玉环飞燕元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白玉兰图卷是文徵明80岁时所做。图中玉兰向两侧伸展,一侧花枝斜出,枝干自然弯曲,枝上花朵相继开放;向上枝杆只露部分,却有一细枝枝头攒满洁白花朵。“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晚风吹过,玉兰馥郁的香气弥漫于庭院之中,又有一番无限温馨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