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基础题热身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基础题热身练.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考点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檀弓下,意思就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礼记中这一故事的引入,主要是说明了孔子()A.“为政以德”的主张B.“有教无类”的思想C.“克己复礼”的要求D.“以德服人”的理念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3.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提出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
2、夺。该学派( )A.主张超然于物外的逍遥B.强烈反对任人唯亲C.推崇以严刑峻法来治国D.提倡重建周朝制度4.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5.鲁迅先生说:“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其中“赦免了农书和医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文字B.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度量衡C.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
3、长城D.秦始皇发布焚书坑儒令6.关于君臣关系,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即从儒家民本立场出发,承认无道之君可以易位,但又通过天人感应论,宣扬君主行仁政,就可以实现君臣地位确定不变。他的这一理论( )A.论证了西汉王朝建立的合法性B.符合时代发展的政治统治需要C.有效地巩固了当时君主的地位D.依据儒家经典提出自己的主张7.唐代韩愈认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的做法,会导致国人全都要沦为易夷狄的危险,继而他( )A.反对佛教的来世说 B.推动宗教相互融合C.力主复兴传统儒学 D.宣扬经世致用思想8.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缚节,涉及祠堂族
4、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扼杀人的自然欲求D.促进儒学的世俗化9.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 )A.主张改良社会体制B.将儒释道融为一体C.由儒学转向了佛学D.力图维护社会稳定10.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道:“张载立(理学),朱熹集大成,王(阳明)使之瓦解。王(阳明)的中心范畴(心)则是潜藏着某种近代趋向的理学末端。”由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动摇了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B.
5、继承了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C.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D.扬弃了程朱理学的思想学说1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到,“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土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黄宗羲主张( )A.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B.君主无权干预教育C.士人不应盲目从君 D.增加学校议政职能12.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
6、高女性的政治地位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周易材料二 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7、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朱熹朱熹文集材料三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共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董仲舒思想主张简介(部分)角度主张人性与教化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 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 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君民关系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 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
8、下之人同心归之,若 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材料二 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石, 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宋代理学大厦的创建。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这一融合的完成在宋代,不是偶然的。宋代经济、文化、科学相当发达。有学者统计,宋代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科举而做官的不少,书院发达。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黄宗羲亲历了明朝覆灭和外族入侵,据此反思了明朝覆灭的原因并提出了他的社会
9、改革理想。他破天荒地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 “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目的。(2)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宋代理学大厦创建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进步性。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苛政猛于虎”表明孔子反对苛政,主张为政以德,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2
10、.答案:C解析: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的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权力,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题目中的“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3.答案:A解析:据“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并结合所学可知,道家学派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过度追求物欲,主张超然于物外的逍遥,故A项正确。B项是墨家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D项是儒家孔子思想,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4.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
11、,儒学家都要求统治者关注民本,行“仁政”和“德治”,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几乎焚毁诸子百家的全部书籍,除了医书和农书,又坑杀很多名儒生方士,目的就是为了钳制人们的思想,强化统治,故选D项。6.答案:B7.答案:C8.答案:D解析: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涉及民间家族制度主要内容,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C项。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程和朱熹借鉴“
12、修心”来改良个人,以期改良社会,这表明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社会稳定,故选D项。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改良个人达到稳定社会的效果,并不是要改良社会体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排除B项。“向佛法禅学借来修心的理念”,不等于转向了佛学,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从材料中的“张载立(理学),朱熹集大成,王(阳明)使之瓦解”“潜藏着某种近代趋向的理学末端”可知,王阳明的心学影响了晚明的思想,使程朱理学受到冲击,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扬弃了程朱理学的思想学说,D项正确;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A项错误;李贽生活时代要晚于王阳明,B项错误;知行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3、C项错误。11.答案:D12.答案:C13.答案:(1)时代精神: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入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2)特点: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入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
14、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朱熹强调“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与材料三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共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可知两人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4.答案:(1)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目的:加强君主专制。(2)原因:重建纲常伦理的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重文轻武的统治政策;科举制的发展;儒学家的个人努力。(3)进步性:为近代中国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为近代学习西方提供了本土资源。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王承天意”的信息,可概括出君权神授;据“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可知这是天人感应思想。第二小问,结合唯物史观可知思想服务于政治需要,由此可以得出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第(2)问,据材料二的表述,从理论体系、社会经济和政治统治发展的需要,以及儒学家个人层面逐次加以概括即可。第(3)问,“进步性”的回答可以结合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加以思考,论述其思想中批判君主专制等内容在近代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