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热点串讲篇 第1讲 政治体制的演进与政治文明的进步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热点串讲篇 第1讲 政治体制的演进与政治文明的进步学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第第 1 1 讲讲 政治体制的演进与政治文明的进步政治体制的演进与政治文明的进步考题统计年份考题分值考查角度知识点主题链接2018卷T4125 分从社会史观角度考查地方治理的变化乡约制度;地方自治;村民自治2017卷T4112 分从近代化角度考查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016卷T4112 分从民主思想切入考查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启蒙运动;英美法德代议制2014卷T4112 分从史学研究角度考查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罗马的法律制度。(3)近代西方英、美、法、德资产阶级
2、代议制。(4)巴黎公社与俄国十月革命。(5)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尝试(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6)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程。考向一 中外重要政治制度创新的特点、影响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6)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治专制。2(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成为阻碍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3、。2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1)内涵: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本质是权力约束权力。其中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说是西方分权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2)起源:分权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最终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3)与权力监督的区别:权力监督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权力监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在民主政治中,权力约束最主要的形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的权力约束。(4)作用:近代法治产生后,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法治原则替代权力监督,成为民主政治最主要的
4、制度保障。押题 1 (2018福建宁德模拟)(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材料二 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 ,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材料三 1911 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
5、文件(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中央机构和古希腊“分权”机构的设置情况,并说明二者的“本质”区别。(10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6 分)3(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9 分)解析 第(
6、1)问,第一小问,秦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中央结构的设置情况回答;古希腊:回忆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回答;第二小问,主要从民主政治的性质角度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1787 年宪法规定,从权力制约与平衡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借鉴、影响因素等角度回答。答案 (1)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古希腊:“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陪审法庭”负责审
7、理全国大部分案件。区别: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政治。(2)内容:1787 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此实现“双重分权”的“复合民主制” 。(3)说明: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该法借鉴美国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该法强调主权在民并借鉴美国 1787 年宪法,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建设可以相互借鉴;民主制度建设
8、受国情、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考向二 中西政治制度的差异、特点、影响及成因1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主要方式(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
9、地方监察。4(4)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利用儒家思想控制和奴役人民。2中西方官吏遴选与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与区别(1)古代中国:西周以血统为基础实行世卿世禄制;汉代按才能和德行实行察举制;唐朝按考试成绩实行科举制。逐渐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按才能德行和考试成绩任用官员,体现了公平和社会进步。(2)近代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05 年废除科举等
10、;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等。这些教育及选官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体现了制度本身的文明和进步;又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3)古代雅典:早期的寡头政治;梭伦的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血缘关系,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克里斯提尼的地域选举制;伯利克里的权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等。(4)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也是在吸收古代中国官吏制度(科举)精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西方倍受“恩赐官职制” 、 “个人徇私制” 、 “政党分肥制”之苦的西方资产阶级和其他阶层的眼里,公开考试、择优任官的中国科举制无疑是一剂良药。押题 2 (2018福建泉州二模)(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1、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 “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 。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 “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 , “范才于科目之内”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 “(元)仁宗皇帝居潜邸,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 。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
12、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遂成为当务之急。1854 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 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5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政府于 1855 年和 1870 年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大规模改革的序幕。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13、”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13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12 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可知,科举选官兼顾边疆地区,有利于监察机构的建设;再结合所学知识中科举制实施的作用和影响进行补充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于 1855 年和 1
14、870 年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大规模改革的序幕” “文官不受不得参加不得兼任”进行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遂成为当务之急” “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等角度思考。答案 (1)通过考试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以提高行政效率;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普及儒家价值观(思想),增进文化认同,有利于稳固统治;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科举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廉政建设。(2)特点:通过立法确立;建立
15、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文官政治中立。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法治社会;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建立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考向三 中外围绕权力监督与平衡的变革及政治体制的演变趋势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 ,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6(3)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
16、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2中西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不同路径(1)中西古代政治制度起源和形成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即专制主义路径和共和制路径,前者具有任命制、终身制和集权制等特征,后者具有选举制、任期制和分权制等特征。(2)古希腊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完全是切断血缘关系而冲破氏族藩篱的结果,而古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则是血缘关系通过宗法制度得以延伸的结果。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逐步发展为公民权,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本质上
17、为血统性的“个人”行使。前者演变为“主权在民”的路径,后者则演变为“主权在君”的路径。(3)中西古人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思维路径,与他们各自所处的政治制度的客观现实是一致的。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路径,反过来制约着中西政治制度路径的演变。押题 3 (2018山东临沂模拟)(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 ,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
18、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
19、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7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13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12 分)答案 (1)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可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现象严重。(言之成理即可) (2)不同:即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近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明清时期是官员内部的监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明清时期监督的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近代西方是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言之成理即可) 评价: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 步,但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