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产品产生厌倦现象的原因及其控制,艺术心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艺术产品产生厌倦现象的原因及其控制,艺术心理学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对艺术产品产生厌倦现象的原因及其控制,艺术心理学论文恩格斯曾言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一个观点。薛宣林将这个观点升华至艺术起源于人类语言意识,这个观点被以为是当前最具科学的论断。当然,在艺术起源的研究中也有很多其它学讲值得我们去探寻求索和研究,如模拟讲、游戏讲、表现讲、巫术讲、劳动讲、多元决定讲等。华而不实模拟讲、游戏讲、表现讲及巫术讲从本质上而言,是艺术起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因而在研究艺术时与人们心理活动有关的探寻求索也应得到重视,由于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在更多的程度上与人类的精神生活密切联络。本文从人的心理学角度来思考艺术发展的推动力,以为人的厌倦情绪在艺术发展的进程中起
2、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将来艺术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厌倦情绪的影响,人的厌倦情绪也是艺术发展的推动力。 一、人们为什么对艺术产品产生厌倦现象 一人的某种情感得到知足之后需求另一个情感的到来 在一个环境中,人总是对新的客体更有意识,因而我们会有追求新东西的欲望、追求新东西的渴望。封孝伦曾讲审美疲惫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出现的疲惫现象。它详细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厌倦现象是审美疲惫的产物,不管是生活、研究还是喜好,人们都不会永远只坚持一个东西。在生活中,人们会无法忍耐天天都吃同一道菜、天天听同一首歌,也会厌倦千篇一律的美国好莱坞大片、千人一面的网络快餐小讲、如
3、出一辙的 春晚 ,婚姻中的 七年之痒 也是一种厌倦;在研究中,当研究者研究某个领域到一定高度时,便会从别的领域汲取经历体验或试用新的视角来推进已有的研究;在喜好中,人们也不会永远坚持同一个东西,正如剪纸时不会积年累月地只剪一个图案,集邮时不会只收集某一张邮票,而是想剪出更多花样,收集更多邮票。 结合封孝伦对审美疲惫的定义,我们能够这样来定义厌倦,即厌倦就是人在审美活动或追求目的活动中出现的疲惫现象,它详细表现为对审美对象或追求目的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或追求欲,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 二艺术产品需要不断完善 艺术作品是人对现实生活的详细反响,每个时期都有合适每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在贡布里希
4、眼里,艺术的发展经过是由人类寻求 美 的直谛的一个个精彩故事构成。不同时代的人对于艺术及美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与道德有关,同时还和实用有关。例如,中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在近代西方越来越强调艺术与美的关系,构成了美的艺术。一般来讲,艺术包括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戏剧以及当代众多艺术类别等。同时普林尼和瓦萨里以为:艺术的进程在再现的技艺上伴随技术的历史前进,而特殊的发明和发现有助于画家在逼真效果方面超越前人。当已有技术能拓展人对美的认识时,艺术产品也就随之需要完善其对美的概念。 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也以为:各种艺术创作,无不随时更变,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
5、则活,不变则板 。比方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期,当代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表现风格和手法越来越单一和枯燥,人们对当代主义开场厌倦,转而追求表现更为自由的艺术形式。 三艺术创造者和欣赏者是不断变化着的群体 维克霍夫和李格尔以为,每个画家看到的也是他自个的世界,因而不同的艺术创造者有其各自风格的差异不同。海因里希曾言艺术风格指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具体表现出,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就像舒伯特与贝多芬虽生活在同一时期、同一城市,但其风格完全不一样,贝多芬被称为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人,而舒伯特则是浪漫主
6、义的第一人。艺术家的风格就像是标签一样,人们不需要明确知道这个艺术作品是谁的,但是从其艺术表现手法及表示出的主题上却能感觉出这是谁的作品,正如人们不会弄混王羲之和张旭的书法作品。 贝伦森以为历代艺术家坚持不懈地与阻碍他们精到准确地描绘视觉世界的知识进行斗争。这是场与知识的毁坏气力斗争的进程,要恢复 纯眼 ,也正是这种斗争使艺术从埃及的完全 概念性的 艺术走向了印象主义的完全 知觉性的 艺术。 当艺术创造者随着时代不断变化时,对于已有的艺术的不满或厌倦,并使用特定时代的技术或个人的创新技术时,其所创作出来的艺术品便是不断变化的。如维瓦尔第的(四季,不同的艺术家演绎出来的风格和感情是有差异不同的,
7、和谐花园IIGiardino Armonico 摇滚 味十足;毕昂迪Biondi想象力丰富;卡米诺拉Carmignola自然、毫不做作;亚历山德里尼Alessandrini深情。 阿尔贝蒂以为一幅好的画之所以能影响观众是由于画中形象的感情触动了他。这句话可扩展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影响观众是由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的感情触动了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年代的艺术欣赏者由于经历的生活不一样,能感动他们的感情也不一样,当艺术创造者想要以他的作品来感动世人时,就需要了解世人变化的情感,因而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就是变化着的,这种变化不是迎合艺术欣赏者,而是与艺术欣赏者产生知己的共鸣。杜甫便因表现出来的对
8、国家的忧虑及对百姓痛苦生活的同情,被尊称为 诗圣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人民誉为 民族魂 。 在多数情况下,艺术欣赏者的适应和厌倦是他们审美水平提高的一种标志,是他们在充共享受之后对新目的的渴求,被他们适应和厌倦的作品已作为一种营养融入他们的审美心理构造,因此适应和厌倦很可能是新的突破的起点。因而随着艺术欣赏者的个体审美需求不断变化以及艺术欣赏者这个群体本身成员的不断变化,艺术作品也就需要不断地改良。如中国古代流行戏曲,而当代则流行民谣、摇滚乐、流行音乐等,近期更是流行古风新唱或用流行音乐的唱法来演绎民族歌曲。 二、对某种艺术作品产生厌倦后的种种表现 叔本华曾言,我们想得到一件东西,
9、并非是由于发现了需要它的种种理由,而是由于我们想要它,然后才去找出种种理由。 人们以为自个为所看见的东西引导着,而事实上他们是由所感觉的东西 半处于无意识作用下的本能冲动驾驭着。因而当艺术创造者或艺术欣赏者本能地对某种艺术作品产生厌倦时,对该作品的不满情绪便由然而生,并希望能得到更想要的作品,因而会对艺术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向艺术家提出挑战,向作品进行攻击。正如如今大家对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提出更多的要求,希望能有更优秀的作品来吸引大家继续关注春晚。 对艺术作品进行攻击后,有时既保存其历史地位,又持抛弃的态度对待,如人们如今几乎不听郭兰英的戏曲;有时也会在言论和行动上采取强硬措施反对某些艺术作品。
10、三、怎样驾驭厌倦情绪 由于艺术创造者或艺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了厌倦,因而当厌倦产生后需要采取各种措施,采取这些措施也就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发展变化总是有得有失,有些艺术家也许不能被同时代的人们所成认,但往往被后人崇拜。 一改变和完善 艺术创作的经过是不断改变和完善的经过,但这里讲的改变和完善是对已经成为成品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而言的。很多艺术成品也应该得到进一步地改良,不断地为完善它作努力。如齐宝力高汲取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功改制传统马头琴的琴体及声源。卓别林被萧伯纳称为 电影界唯一无二的才子 ,他的早期电影很滑稽,但后期他逐步把严肃题材和喜剧片的传统手法巧妙结合,进而成为了伟大的批
11、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二寻找新的形式和思路,加强言论导向并构成新主张 艺术创造者提出的新主张有时很难鉴定其价值,当已有的艺术创作手法无法完全将艺术创造者的心境或感情表示出出来时,就会刺激出一些艺术创造者想出各种办法来创造出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如王羲之博采众长,变汉魏的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的风格,被奉为 书圣 。乔托为了解决人们在欣赏一幅画时很难身临其境这个问题,运用透视原则制造错觉来使人们身在华而不实。 凡 艾克坚持一幅画应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楚明晰反响现实的全部细节,进而用油代替蛋清,发明了油画,进而在肖像画上获得了宏大的成功。随着这些新的主张出现,各种绘画形式也随之产生,如丙烯画、粉笔画、水彩
12、画、用沙子作画等。再如达芬奇 以人为本 的主张与宗教艺术冲突,他主张以形歌颂人,进而衍生出了学院派形式,随着艺术个性逐步被重视,在个性与学院派形式的冲突中衍生出了浪漫派和印象派。摇滚乐的发生发展也是一个例子,它简单、有力、直白的节拍感和表现感,与以往的音乐风格迥然不同,并且深得年轻人喜欢,因而它迅速风行世界。 叔本华以为鉴赏经常意指发现,或者仅仅仅是认可,这种讲法是指审美上恰当的发现或认可,它是撇开任何规则的制约的。这或者是由于任何规则都不能包涵尚在争论之路的事物,或者由于即便存在这种规则,看来也是为艺术家或批评家所不知的。况且即便最伟大的天才,其作品也是瑕瑜互见的。正如贺拉斯所讲,财富会使荷
13、马沉睡。在艺术和科学领域中,名家作品的价值是根据欣赏者的接受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而定。亲缘关系是指从作品中具体表现出出来的感情或主张与欣赏者本身的相像程度。所以一部优秀的作品或者一个优秀的新主张,要求欣赏者对它的精妙之处有极敏锐的感受力。因而当一个新主张产生时,有的艺术创造者会顽固地坚持自个的新主张,有的艺术创造者则会在短暂地迷失了方向后,在寻找中不断与旧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或观念发生冲突,然后到达共鸣,并构成新的思路,打开新的思路进行创新。如扎实的素描功底往往被艺术初期创作者忽视,但当其个人鉴赏水平提高后,素描仍然会得到重视。又如印象派、野兽派、达达主义等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在他们的时代
14、里遭到反对和嘲笑。 研究厌倦这种心理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艺术发展的方向,随时把握艺术作品真伪。同时我们要明确一点:某个艺术产品被厌倦并不能证明该产品的质量发生变化,这只是对产生厌倦的那些人们而言,并且厌倦本身也有时间性,也许被厌倦的东西将来还会被重视,再被重视的时候该艺术作品可能与原来一样,可以能经过改变或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综上所述,讨论厌倦情绪对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有必要的。本文让人们更深入认识到了艺术发展的一种源动力,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艺术及其艺术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改善艺术创造者及艺术欣赏者因厌倦情绪而导致的负面影响,促进艺术健康发展,充满新的活力。 以下为参考文献: 1封孝伦. 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贡布里希着. 艺术发展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3维克霍夫着,陈平译.罗马艺术:它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早期基督教绘画中的运用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4李格尔着,陈平译.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5海因里希着,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叔本华着,范进译.叔本华论讲文集M.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