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向下偏移现象及原因分析,中国经济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103416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向下偏移现象及原因分析,中国经济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向下偏移现象及原因分析,中国经济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向下偏移现象及原因分析,中国经济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向下偏移现象及原因分析,中国经济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向下偏移现象及原因分析,中国经济论文摘 要: 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社会的 稳定器 , 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的重担。利用2020年CFPS数据分析发现, 主观认同感越高的中等收入者对社会问题的态度愈加积极, 愈加认可工作。个体构造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家庭经济状况都会影响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呈现向下偏移的态势。究其原因, 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大多位于中等收入标准下限。相对于其他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的工作、人际交往和住房贷款压力较大, 所承当的社会保障负担和金融投资风险也较高。因而, 提升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的关键在于增收、减负, 使其

2、真正享遭到中等收入者应有的待遇。 本文关键词语: 中等收入者; 主观认同感; 消费构造; 向下认同; 社会态度; Abstract: As a social stabilizer, the middle class shoulders the burden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fairness.Based on the data of CFPS 2020 survey, it is found that the higher subjective income of middle class is, the more optimistic social attitu

3、des it has. Individual structural differenc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income gap and family economic condition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deviation. Middle class identification generally shows downward. Compared with other groups, the middle-income people are facing more work press

4、u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housing loans, more social security burden and financial investment risks.so, improving their income and cutting their burden would help the middle class have more identity acknowledgement. Keyword: middle class; subjective identificati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lowe

5、r deviation; social attitude; 中等收入群体被称为社会的 稳定器 、分配的 晴雨表 , 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越大, 社会的稳定性和公平性越高, 社会矛盾和冲突发生的概率越小。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各界对中等收入者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从政治上看, 中等收入群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他们拥护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从经济上看, 中等收入群体收入稳定, 购买力活泼踊跃, 对市场具有宏大的拉动作用;从文化上看, 中等收入群体对文化教育的投入较为稳定, 是先进文化的消费者和创造者。1近年来, 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所上升,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主观上认同其收入

6、地位。很多个体固然在收入标准上被划分为中等收入者, 但是其主观认同感普遍偏低。以收入标准定义的中等收入者与主观认同的 中层 群体并不吻合, 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现象。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现代中国社会构造变迁研究 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显示, 2006年中国中产阶层的数量已到达总人口的23%左右。2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年城市蓝皮书称, 2018年, 中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 占城市总人口的37%左右, 近四成的城市居民跻身中产行列。3 (P110-132) 然而, 这些数据遭到国内很多民众质疑, 他们纷纷表示自个以及周围大多数人并不属于中产阶层, 社会上也一度出现 被中产

7、的言论。一些研究表示清楚, 中国半数以上的中等收入群体否认自个处于社会中层, 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存在向下偏移的倾向。4 缺乏安全感和知足感是导致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5主观评价与客观阶层不一致, 意味着社会分层并没有让社会成员信服和认可, 会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6主观认同感越低的群体, 其社会公平感以及对的态度越消极。78自我认同的中层更容易构成共同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偏好, 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积极意义。9中等收入者自我阶层归属感越低, 越容易产生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 进而影响其消费形式和生活方式, 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那么, 中等收入者作为社会的 稳定器 能否具备统

8、一的社会态度呢? 为什么学术界根据客观分层标准划分的收入阶层与居民主观评价得到的收入阶层有如此大的差异?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能否出现了偏移?假如是, 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发生了什么样的偏移?影响其偏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偏移? 一、文献综述 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规模数量和发展趋势, 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学术界对中等收入者的定义和界定标准不一, 加之采用的数据和分析方式方法不同, 进而导致测算出的中等收入者规模及其变化趋势就有一定差异。10李实等和杨修娜等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划分标准, 选取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每年收入中位数的66.6%至300%作为中国当年中等收入者划分

9、标准的上下限。1112这种定义方式不仅能够综合绝对收入标准和相对收入标准的优点, 还能够进行国际比拟。 主观地位评价是指社会成员根据某项标准将自个归属于社会分层体系中的某一层。13通常, 主观地位评价是通过询问被访者 您以为自个属于社会哪个阶层 而获得。14也有学者通过构建阶梯图获取个体主观地位评价。15主观地位评价包括个体对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评价。16选用被访者关于 您的个人收入在本地属于 的回答作为主观评价的衡量标准, 这里的主观评价是指主观经济地位评价。 中国居民主观地位评价与客观阶层之间确实存在偏差, 已经成为诸多研究者的共鸣。171819主观认同感偏移是指主观评价与客观阶层之间的

10、差异。主观评价高于客观阶层即为向上偏移, 主观评价与客观阶层一致即为一致认同, 主观评价低于客观阶层即为向下偏移。202122关于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的系统性研究不过多, 在仅有的几篇文献中, 其关于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偏移的结论亦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以为中等收入者的主观评价与其客观阶层较为一致。23另一部分学者则以为中等收入群体主观认同感存在 向下偏移 的态势。242526 国内很多学者已对居民主观地位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过分析, 发现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家庭经济状况、社会问题认知以及心态都会影响居民主观评价。人力资本中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的影响较为显着。2728身份、2930家庭收入和房产也会对

11、居民主观评价产生影响。313233除此之外, 个人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以及心态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居民主观评价。343536主观认同偏移不一定来源于个体对客观地位差异的直接体验和认知, 文化传统、心理因素、思维方式都可能导致主观认同感偏移。37人们选取不同的参照对象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也会影响其主观评价。38 当前, 有关主观认同感偏移的研究大多以居民的主观地位评价为因变量, 将居民的客观阶层地位和构造性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不同于以往大多数研究, 我们将以主观认同感偏差作为因变量, 讨论个体构造性因素、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环境对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偏移的影响。 二、主观认同感与社会态度 (一) 主观

12、认同感 将被访者关于 您的个人收入在本地属于? 的回答作为主观收入评价的衡量标准。将自评分1和2定义为低收入, 3定义为中等收入, 4和5定义为高收入。主观认同感分为三类:向下偏移、一致认同和向上偏移。主观收入评价低于客观实际阶层即为向下偏移, 取值为-1;主观收入评价与客观阶层一致即为一致认同, 取值为0;主观收入评价高于客观实际阶层即为向上偏移, 取值为1。 如表1所示, 中国居民主观收入评价与客观阶层不一致。近半数的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存在偏差, 并且更倾向于向下偏移。除此之外, 还对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偏移的概率进行估算。结果发现: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向下偏移的概率为35.96%, 一

13、致认同的概率为52.60%, 向上偏移的概率为11.44%。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中国贫富差距快速扩大, 城乡居民普遍存在被剥夺感, 很多个体固然在客观收入标准上被划分为中等收入者, 但是主观收入评价却普遍偏低。 表1 各阶层主观收入评价和主观认同感分布 (二) 社会态度 有学者提出自我认知阶层较低的群体, 其社会认同感越低, 并且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持有相对尖锐的态度。39为了探究不同群体对待社会问题的态度差异, 根据CFPS2020年成人问卷中有关社会问题的调查, 选取贫富差距、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廉政以及业绩等8个问题进行分析, 详见表2。先选取贫富差距、社会保障以及工作业绩进

14、行研究。如表3所示, 不同群体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存在分化现象。客观收入阶层越高的群体, 对中国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问题的评价越消极。自评为中等收入阶层的群体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问题的态度更为乐观。各收入阶层对当地工作大多持正面评价, 主观收入阶层越高的群体愈加认可的工作。由此可见, 提高居民主观认同感对于稳定社会有重要意义。 由于上文仅选取贫富差距、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工作业绩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差, 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个体对社会问题的态度。接下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中测度个体社会态度的8个变量进行分析。首先根据特征根和累计奉献率提取出前三个主成分, 然后根据这三个主成分的奉

15、献率加权生成一个社会态度综合指标。40主成分特征向量如表4所示。在幅原因, 仅报告部分结果。其他变量包括户口、性别、地区、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户口、性别、地区、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和政治资本的参照组依次为农村、女性、东部、未婚、小学及下面学历、无工作和非。*、*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下显着。相关系数下面一行的数值为相应估计值的t值。 (一) 模型设定 被解释变量Y为居民社会态度综合指标, 反映了个体对社会保障制度、工作态度和社会不平等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下所示: X表示居民主观认同感, 是一个多元变量 (-1, 0, 1) 。Z为控制变量, 包含户籍、

16、性别、年龄、地区和婚姻状况。 (二) 实证分析 分别对全样本和中等收入群体进行分析。首先从全样本考察居民主观收入评价和客观收入阶层对其社会态度的影响, 然后分析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偏移对其社会态度的影响。通过引入省份虚拟变量控制地区差异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如表7模型一所示, 客观高收入阶层的社会态度较为消极, 主观高收入阶层的社会态度更为积极。高收入群体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低于低收入群体。这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就是保卫低收入群体, 高收入群体很难直接从中获益。客观收入阶层越高的群体对工作态度的评价越高。客观中等收入群体对待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态度更为乐观。主观收入评价越高的群体, 其对工作态度的

17、评价也越高。主观认同感向上偏移的群体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高于向下偏移的群体。这讲明主观认同感的上升能够提高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和工作态度的认可。 表7 主观认同感对居民社会态度的影响分析 注:由于篇幅原因, 仅报告部分结果。控制变量包含户口、性别、年龄、年龄平方和婚姻状况。*、*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下显着。相关系数下面一行的数值为相应估计值的t值。 相对于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和工作态度的评价较低, 但是对社会不平等的看法却愈加乐观。这讲明人们对社会问题的主观感受不仅与收入水平相关, 还与人们的预期以及参照对象等因素有关。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城镇居民作为利益获得者, 对

18、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看法更为积极。但是, 由于城镇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和工作态度的预期较高, 由此而产生的落差感使城镇居民对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和工作态度的评价较低。中年人对工作态度的评价低于年轻人和老年人。但是, 中年人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评价比年轻人和老年人更好。这是由于年轻人面临找工作的压力且收入较不稳定, 而中年人往往已经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因而中年人对社会不平等的看法更为乐观。已婚人士对工作的评价低于未婚人士。男性对社会保障制度和工作态度的评价低于女性, 女性以为社会不平等的程度高于男性。这是由于在劳动力市场中, 女性往往面临就业和工资歧视, 由此产生较为强烈的社会不公平感。 中等收入群体经

19、常被称为社会的 稳定器 和分配的 晴雨表 , 其社会稳定的假设建立在拥有共同的社会态度的基础上。47那么, 他们能否具有共同的社会态度呢?如表7模型二所示, 相对于主观认同感向下偏移的中等收入者, 一致认同和向上认同的中等收入者愈加拥护工作, 对工作态度的评价更高层次。结合模型一中的结论, 中等收入群体对工作态度的评价高于低收入群体。由此可见,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提高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群众关系。 (三) 稳健性分析 考虑到收入水平差异可能会影响中等收入者的社会态度, 分别通过引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收入五等法进行检验。根据惯例对收入变量取对数, 使其接近正态分布。结

20、果如表8所示。引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数之后发现, 收入水平越高的中等收入者, 其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看法更为乐观。根据收入进行五等分组, 将中等收入群体划分为下面五类:低水平、中低水平、中等水平、中高水平和高水平。模型四中增加收入组别, 主观认同感与收入组别穿插项之后。相对于低水平的中等收入者, 较高收入水平的中等收入者对工作的负面评价较多。但是, 从主观认同与收入组别穿插项的结果来看, 对于一致认同的中等收入者, 收入水平的上升能够提高其对工作态度的评价。由此可见, 要使中等收入群体真正成为社会的 稳定器 , 不仅要提高其收入水平, 更要提升其主观认同感。 表8 稳健性检验分析 注:由于篇幅

21、原因, 主观认同感与收入组别穿插项以及控制变量没有在表中具体表现出。*、*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下显着。相关系数下面一行的数值为相应估计值的t值。 六、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为何向下偏移? 上文分析发现, 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存在向下偏移的倾向, 个体构造性差异、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地区收入水平都会导致主观认同感偏移。提高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的关键在于了解其主观认同感偏低的真实原因。接下来将从社会保障、生活成本和消费构造差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讨论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为什么会出现向下偏移的态势, 探寻求索中等收入者生活压力对其主观认同感偏移的作用机制。 (一) 社会保障差异 1. 收入

22、水平普遍较低, 大多位于中等收入标准下限 根据李实等和杨修娜等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划分标准, 中等收入者的收入下限为76.65元/天, 上限为345.26元/天。4849如此图1分布直方图所示,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大多位于收入标准下限。 2. 工作时间长, 加班现象较为普遍 根据2020年CFPS数据发现, 中等收入群体就业比重高于其他两个群体, 低、中、高收入群体就业比重分别为48.58%、55.29%和51.81%。中等收入阶层平均每周工作时长为31.21小时, 远高于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52.1%的已就业中等收入群体存在加班工作, 这一比例高于其他群体。50加班现象在中

23、等收入群体中很普遍, 而当前很多用人单位并没有根据相关规定发放加班工资,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较低。调查显示, 仅有11.81%的中等收入者对现有工作表示非常满意。51 图1 中等收入者收入分布图 3. 中等收入群体社会保障负担最重 2020年低、中、高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收入分别为:1211.39元、4178.53元和8895.91元, 社会保障支出分别为:195.34元、751.89元和1982.14元。各收入群体社保支出与社保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2、5.16和0.39。52相对于其他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者社保支出/收入比最高。由此可见, 中等收入者社会保障负担较重。 (二) 生活成本差异 1

24、. 人际交往压力最大 选取问卷中 过去12个月, 您家给亲朋好友总共出了多少人情礼 和 过去12个月, 您家收到的礼物、礼金总共有多少钱 的回答, 分别作为人情支出和人情收入变量。结果发现, 收入阶层越高, 人情支出越高。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情支出与人情收入的比值为4.86, 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该比值分别为0.33和0.18。由此可见, 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情回报率远低于其他群体。这讲明在人际交往经过中, 中等收入群体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2. 外生风险最高 2020年低、中、高收入群体金融投资率分别为2.46%、8.92%和22.98%。根据问卷中 您家现有的所有金融产品的总价值是多少 和 过去

25、12个月, 您家投资的金融产品总共赚了多少钱 的回答, 得到家庭人均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收益额。结果发现, 收入阶层越高, 介入金融投资的可能性越大, 家庭人均金融资产额越高;中等收入者金融投资获利最少, 其次是低收入群体, 高收入群体的金融投资获利最高。53因而, 从金融投资风险的角度来看, 中等收入者面临的投资风险也远高于其他群体。 (三) 消费构造差异 1. 房贷压力较大 除食品支出以外, 各收入群体住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最高, 分别为16.86%、17.36%和18.82%。这里的住房支出包括租房支出、住房维修等寓居支出以及房贷支出。低、中、高收入群体人均房贷支出分别占住房支出的3.52

26、%, 6.56%和12.82%。这主要是由于中、高收入群体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 而这些地区的房价明显高于其他地区。54除此之外还发现, 收入阶层越高, 家庭人均负债越重, 房贷占总负债的比重也越高。55由此能够看出, 中等收入者还面临较大的房贷压力。 2. 文娱支出比重最小 2020年各收入群体在购买书报杂志、看电影看戏等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74%、8.28%和8.68%。中等收入群体文娱支出比重最低, 这是由于中等收入群体平日生活压力较大, 工作强度较高, 投入日常文娱活动的时间自然较少。 综上所述, 固然中国中等收入者就业率高于其他群体, 但是平均每

27、周工作时间较长, 工作满意度较低。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大多位于中等收入标准下限。除此之外, 相对于其他群体, 中等收入者承当的社保负担、人际交往压力、住房贷款以及金融投资风险较大, 由此导致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向下偏移。 七、政策建议 众所周知, 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越大, 社会的稳定性越强,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也越高。社会赋予中等收入者较多的责任和责任, 却忽视了这部分群体的真实感受和生活现在状况。很多个体固然在收入标准上被划分为中等收入者, 但是其主观认同感普遍偏低。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社会的中坚气力, 能极大地减轻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摩擦和利益碰撞, 有效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使社会经济

28、处于良性循环之中。56研究发现, 客观收入阶层越高的群体对中国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问题的认识越负向。自评为中等收入者的群体, 对中国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问题的态度愈加乐观。因而, 研究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问题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提升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的关键在于增收、减负, 使其真正享遭到中等收入者应有的待遇。能够从下面6个方面着手。幅原因, 没有在正文中报告结果, 假如感兴趣可向作者索求。 31中国当前实行员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工作制度。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用人单位依法布置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 根据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

29、。 32低、中、高收入者就业比重分别为:48. 58%、55. 29%和51. 81%;每周工作时长分别为:28. 75、31. 21和28. 04小时;对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的比重分别为:14. 22%、11. 81%和13. 04%。 33本文社会保障收入包括:离/退休金或养老金, 从各级获得的低保等各项补助 (含实物和现金) 。社会保障支出包括个体缴纳的五险一金。 34低、中、高收入群体人均金融资产分别为:442. 15元, 3783. 43元和36771. 12元, 各群体对应的金融资产收益额分别为:-136. 90元、-180. 57元和5613. 75元。 35根据CFPS2020年数据分析发现, 60. 99%的中等收入者为城镇居民, 87. 96%的高收入者为城镇居民, 38. 55%的低收入者为城镇居民;低、中、高收入群体位于东部地区的比重分别为:35. 40%、58. 22%和77. 42%。 36低、中、高收入者未还清的房贷占总贷款的比重分别为48. 28%、65. 79%和77. 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