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燕歌行并序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基本掌握诵读本诗的要领,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能力。2.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诗歌复杂的情感意蕴,体会高适古体诗的格律化风格。3.理解边塞戍卒生活的艰辛苦楚,激发对和平稳定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边塞戍卒生活的艰辛苦楚,通过诵读品味诗歌中的复杂情感和高适古体诗的格律化风格。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的复杂情感和高适古体诗的格律化风格,激发对和平稳定生活的热爱之情。背景介绍: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产生于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盛唐。盛唐时期经济空前繁荣,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在那种蓬勃向上、昂扬奋进的时代氛围中,边塞诗如林庚先生所论,“主要的并
2、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而燕歌行又不全然如此,其主旨一直有讽刺说、赞美说等不同声音,这是教学此诗时必须考虑的特点之一。燕歌行另一个需要重视的特点是它的格律倾向。入唐以后,随着近体诗的定型和普及,七古(字数七字,也可多少,风格端正浑厚,庄重典雅)领域出现了两种作派:一种是力戒骈偶对仗,刻意使它与近体诗保持距离,李白、杜甫、韩愈都是这么创作的,他们追求的是古体诗的古朴美;还有一种与之相反,有意引近体诗格律入七古,努力形成一种齐整美,高适、王维、白居易是其代表。本课就是入律古风的一个典型。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峰极,有唐一代诗人名家辈出,如果我问谁是唐代最
3、伟大的诗人,或许答案不尽相同,有人喜欢李白的飘逸,有人喜欢杜甫的沉郁。然而我若问唐代哪位诗人的身份最显达,那恐怕就没什么争论了。诗人多是在困厄中磨砺好诗,如果抛开李世民那种写诗的皇帝不论的话,做官的诗人中,最飞黄腾达的就要数高适了。高适官至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评价他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但是理想也好,宣言也罢,总是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高适的燕歌行,让我认识古代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那些在战火的硝烟中一个个无法直视的灵魂
4、。作者简介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5、。解题:“燕”,读yn,古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自古就是边境,征战不绝。“燕歌行”是乐府古题,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就是曹丕所作燕歌行。此题通常所写内容就是征人行役和思妇怨情,只是各诗的侧重点稍有不同。诗前小序主要交代了什么信息?作诗缘由,和朋友之诗,感征戍之事。也就是说,这首诗主要传达了作者对征战戍边的一些认识和感受。古体诗的格律本来是极自由的,本单元的要求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请细细读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发现什么格律上的特点。不用将诗的格律理解得太过复杂,格律格律,格式韵律而已,简单的理解就是平仄、押韵、对仗三要素。本诗四句一换韵,虽然一些古字的平仄我们不太熟悉,但大致还是
6、能够感觉到这首古体诗在格律上比较讲究,有一些对偶句,读起来很齐整,比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等。有学者评价说整句的使用让“这首流利的七言歌行又增加了一种律诗的抑扬顿挫的韵律”,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评价,仿佛是说“你哼的那曲蓝调有点中国风的味道”,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小结:解说标题重在掌握诗体,解说小序重在明确诗意,启发学生诵读思考重在感受诗律。)其实诗歌每一次韵律的转换都带有内容、情感的变化。这首诗四句一换韵,每四句间内容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诗歌中写到了皇帝、将帅、战士、敌人、思妇等人物,但主要着眼于戍边战士来写,全诗结构可分为:辞家出征作战被围思
7、乡守边悲叹。(板书)追问:一首拟乐府分成了七个小节,似乎有点繁琐,以上对结构的划分是否可根据情节的推演进行合并?这样划分的层次能否更简洁一些?前六节,主要是在记叙和描写战士的守边生活,后一节是作者的直接抒情,那么前六节可否合并为同类项呢?昂扬出征作战失利艰苦防守。依据内容诵读前三节,分析每一节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前三节分别表现了作者对出征壮士怎样的情感?)第一节,赞美;第二节,同情;第三节,哀怜。追问:通过对前三节的分析可以读出作者对边塞战争有着复杂的情感,诗中既有歌颂的成分,也有讽刺的倾向。古诗常有卒章显志的手法,再读最后一节,看看作者通过这首诗最想传达给我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前三节历述边
8、关战士的艰苦,末节一句“死节从来岂顾勋”的反问,将壮士们为国献身的崇高品质特别强烈地传达了出来。高适曾两次前往边远地区,对边塞生活、军旅事务十分熟悉。他并不反战,他知道以战止战在某些时候的重要性,但他在收束全诗时强调了对李将军御边之道的怀念,其实正是传达对边境安定、百姓安居的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诗人想通过这场战争表达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被誉为高适边塞诗的“第一大篇”,有人说此诗情感极为深沉。君主-批判(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对比,最主要将军-谴责、愤慨(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苦乐不均)士兵-赞美、同情(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离家远戍,内心悲苦)征
9、夫思妇-同情(杜甫新婚别中“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其结果即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百姓-悲悯、同情战争-控诉(唐代边塞诗多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鉴赏诗歌之妙-品读请诵读全诗,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句子,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A、“大漠穷秋塞草腓”:景物描写,边塞秋草的衰败渲染出凄凉氛围。寓情于景,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体现出对战士的担忧,奠定了悲壮的氛围。这在诗歌中,是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两者达到了和谐统一,有句话:和谐谓之美。你为何喜欢这句?因为这句和谐,就感到美。B、“胡姬凭凌杂风雨”:运用比喻,“杂风雨”形象的写出了战争的
10、不利形势,敌人来势十分凶猛,像风雨一样,渲染了悲壮、凄惨、雄壮的氛围。抓住“风雨”这一个点,从手法的角度。C、“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空”字太让人回味了。着一“空”字,境界全出,写出征人思家心切,却无法回去的无奈,空寂,凄惨的感情。 而这两句写出了少妇思人,征人思归内心的悲苦,也写出了战争悲惨以及征战之苦的主题。思念之切,痛苦之深,失望之重。从炼字角度D、“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铁衣”是借代,代指士兵。“玉箸”运用比喻,写的是在家的思妇,征人离家之久,思归真切,思妇思人的痛苦。写出了征战之苦,也写出了对将军无能的一种谴责。【小结】点评:鉴赏,要有一双善察的眼睛;要有
11、一颗善感的心灵。这让我想起了“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而对诗歌的鉴赏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悠然心会;一种是妙处能于君说。总结:燕歌行主要表现了边塞戍卒浴血奋战的艰苦生活,特别突出了他们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并借此表现了对和平稳定生活的期盼,这是盛唐气度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暗合今天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沙场征战长苦辛,如何不忆李将军!大时代中如何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样是我们每个青少年都要思索的问题。燕歌行并序 李凭箜篌引 锦瑟 书愤练习一、基础夯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而和焉(h)扌从金(chung)旌旆(pi) B.逶迤(wi y) 碣石(j
12、i)塞草腓(fi)C.蓟北(j)飘飖(yo)远戍(sh) D.单于(chn)玉箸(zh) 岂顾勋(shn)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家烟尘在东北烟尘:烽烟和尘土,指战乱B.汉将辞家破残贼残贼:败逃的敌人C.山川萧条极边土边土:边地,靠近边境的地域D.绝域苍茫无所有绝域:极远的地方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燕歌行并序中,从敌我两个方面来表现边境形势十分危急的语句是“,”。(2)燕歌行并序中“,”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士卒所面临的恶劣环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在中国古代,瘟疫灾害爆发的频繁程度与破坏力,远超水旱灾害战争。简单的史料记录背后,常
13、常是的生命财产损失。在经历多次教训后,“切断传染源”便成为面对“大疫情”时执政者们的重要举措。如宋神宗年间的虔州瘟疫,是雨季来临时上游水源被污染所致,新任知州刘彝以“雨污分离”的思路当地水渠,建成了著名的“福寿沟”(地下排水系统),(),消除了肆虐当地多年的瘟疫。隔离法始于秦朝,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记载,秦国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疠所”居住,跟体健的人分开吃喝,切断传播源。唐代时由僧人开设的用来隔离收治病患者的乞丐养病坊,从宋代开始出现的大量官办养病机构,()。清代的法律规定:境内只要发现天花患者,一定要将其隔离;凡海外来华的船只,要严格排查“出痘者”,切断一切输入通道。4.依次填入文中横
14、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以至触目惊心构建从而B.甚至 惊世骇俗 重建 进而C.甚至 触目惊心 重建 从而D.以至 惊世骇俗 构建 进而5.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境内如发现天花患者,应酌情将其隔离,海外来华的船只,要适当排查出痘者,切断输入通道”,其表达效果好吗?为什么?二、巩固提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注】蓟:蓟城,在今北京西南。翻:反
15、覆,指反叛。安边书:安定边疆的策略。诸将:指安禄山等人。孙吴事:用兵之事。孙,指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吴,指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孙、吴都以善用兵著称,皆著有兵法,因并称孙吴。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B.三、四句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诗人登上塞垣时所见的“萧条”景象。一个“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C.五、六句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一到”“每愁”两个词对举,突显了边患的程度之深和时
16、间延续之久。 D.七、八句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抨击,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信心。8.结尾说“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惆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燕歌行并序1.D(“勋”读xn)2.B(“残贼”指残忍暴虐的敌寇)3.(1)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2)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4.C(以至: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甚至: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文段中是要将瘟疫灾害爆发的频繁程度与破坏力和水旱灾害、战争作比较,突出其破坏力巨
17、大,故用“甚至”。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文段中强调瘟疫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巨大,让人看到很震惊,故用“触目惊心”。构建:建立。重建:重新建设或建立。文段中水渠是以前就有的、具体的,故用“重建”。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文段中强调切断传播源这一结果,故用“从而”)5.确保污水绕开生活区(或确保污水与饮用水分离)都是隔离病患的处所(或都有隔离病患的作用)(每句2分)6.改写句不如原句的表达效果好,原文语境为严肃、庄重的场合,应使用公文语体。运用“只要一定”“凡严格”“一切”等表达命令语气、限制范围的词语,强调这是坚决不容放宽的措施。(每点2分)7.B(“由远及近”错误,应是由近及远)8.对边塞萧条冷落现状的伤感;对边患深重频仍的愁绪;对报国壮志无法施展的怨恨;对诸将腐败无能的愤怒。(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