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高三语文试题(2022.08)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高三语文试题(2022.08)含答案.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福建省泉州市 2023 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高三语文试题(2022.08)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5 小题,小题,17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科学发展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科学家群体在责任、使命以及精神、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独特性,中国科学家精神必然会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形成科技界独有的气质和传统特征。中国科学家精神集中体现了科技界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底色,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伦理主张中,科技界秉持科技向善这一基本立场,既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凝练,也
2、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科技治理的责任和担当。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是文化的传播,不应停留在科学信息的传达和科学知识的分发,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在科学共同体内部是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科技界的自身文化传承;在全社会是以科学家精神涵养社会大众文化,让科学家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科学共同体可以归为精神层面的价值共同体。中国科技界长久以来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思想和行为习惯,经历了代际传承和内部交流扬弃,这是科技界自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国科协 2020 年科技界作风学风调查显示,中国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和践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倡导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科学家精
3、神的同时,也要明确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行为和道德底线,并对两者进行区分。传播科学家精神要以底线为原则和基石,也要以榜样为引领和目标,双管齐下弥合知行差距,让科学家精神真正成为科技界可践行的理想和可追随的旗帜。现代科学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但因科学绝对的特殊性,其文化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和内在的规律,对于普通公众的影响和作用力远没有其他现代文化显在。科学家精神被公众接受的过程需要依靠各类传播活动实现,只有依靠传播才能让静态的、抽象的科学家精神真正流动起来,产生实际的效用。公众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存在距离感。科学家群体形象缺乏立体丰满的塑造,传统的事迹展览和专题宣讲,形式化的广播电视和图书杂志宣传
4、,2使得公众对接受科学家精神传播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所以,科学家精神要实现体系化的科学文化传播,让公众能够最大限度被科学家精神感染并产生极大的共鸣,从而达成推动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首先要讲好科学家故事。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处在媒介生态被新技术重构的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传播需要顺应时代需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固化的单线传播方式。对话对于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而言是综合载体,因而需要搭建系统性的对话平台,形成有效互动的对话机制。(摘编自刘萱、张旸科学家精神传播促进科学文化建设的机理与策略)材料二: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
5、远镜的新模式,将在未来 1020年保持设备的世界领先地位。1993 年,在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面对全球电波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各国科学家都期盼着能尽早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时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从来就不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强烈的使命感。从提出想法到项目落成的 23 年时间里,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2016 年 9 月 25 日,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启用。设计建造自己的天文望远镜,是中国天文工作者多少年的梦想。凭借当时新中国科技工业水平,要实现这一梦想是十分艰难的。但新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敢想敢
6、做,1958 年高标准地提出自主建造一架 2.16 米口径望远镜的宏伟计划。他们大胆探索,先建造出 60 厘米的小型望远镜,通过使用取得了许多开创性成果。至今,60 厘米的望远镜仍在国内外广泛使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0 周年前夕,中国科学家终于自主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2.16 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2.16 米口径望远镜产生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成果,特别是超新星光谱的观测使它声名大振。为了提高观测效率和质量,中国天文学家在 2.16 米口径望远镜的基础上,开始设计建造一个专门用于拍摄光谱的光学望远镜。2008 年建成,中国国家天文台以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名字为其命名。郭守敬望远镜至今仍是
7、世界上光谱获取效率最高的望远镜。我国天文学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几代人的艰辛奋斗!新中国首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开创了中国人命名小行星的先河。1980 年,年近八旬的张钰哲登上海拔 4800 米的昆仑山口,为中国首座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台选址。普及大众天文知识的第一人陈遵妫,一心想要打造一个超越西方的天象馆,为此,他极力主张用天文馆这个名字,有人问:“天文馆怎么译成英3语呢?”他坚定地说:“咱们先干起来,干好了,让他们作为中国的外来语再翻译过去吧!”国家天文台的奠基者程茂兰促成了 2.16 米望远镜的研制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骨干人才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
8、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新中国的天文学在“沉默的时光”里,就有这样一大批仰望星空而又脚踏实地“扎根”的人。(摘编自齐千里中国天眼:巡天遥看一千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科学家群体在中国社会文化和科学发展历史背景的影响下,有着独特的责任、使命以及精神、价值观。B.秉持科技向善是中国科技界在科技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伦理主张中的基本立场,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凝练。C.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并不是科学信息的传达和科学知识的分发,而是全方位的文化渗透。D.中国天文工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天文望远镜,在使用中都取得显著的成效,有的成效至今仍领先世界。2.根
9、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家精神只有真正成为科技界可践行的理想和可追随的旗帜,其传播才能做到以底线为原则,以榜样为引领。B.由于几代天文科技工作者艰辛奋斗的积蓄,以及代际的传承和内部交流的扬弃,我国天文学事业得以不断发展。C.如果没有增强科学文化在普通公众中的影响和作用力,那么中国科学家就难免还要处在一段“沉默的时光”里。D.只要达成推动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科学家精神就可以实现体系化的科学文化传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南仁东带领科研团队建成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创新精神和参与国际科技治理的责
10、任担当。4B.天文工作者为了实现建造 2.16 米口径望远镜的计划,先从建造 60 厘米的小型望远镜开始,这是弥合知行差距的体现。C.陈遵妫极力主张把想要打造的超越西方的天象馆命名为“天文馆”,彰显了注重普及大众天文知识的中国科学家精神。D.从国家天文台奠基者程茂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骨干人才可以看出,我国天文学界一直把育人这一科学家精神放在首位。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内容安排顺序上的特点及其好处。5.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天文科学家故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小题,小题,18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训练课训练课王祥夫下了一场雪,
11、到处湿漉漉的。老大卫认为事不宜迟,不能再等了,鲍宇的爷爷一去世,老大卫就认为这件事已经落在了自己的身上。老大卫那天在电话里对女儿也就是鲍宇的妈妈说他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外孙变成一个只会在城市里生活的人,老大卫认为自己必须要把外孙鲍宇教成一个可以在荒野里活下去的人,“以后的世界还说不定是什么样呢,他必须马上学会生火做饭,必须能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敢一下子脱光衣服跳到雪地里去的小伙子,不能再等了,在他去意大利之前。”他急匆匆赶来了,在鲍宇去意大利之前他要把鲍宇接到老地方去教他一些事情。老大卫喜欢把那个地方叫做“老地方”,其实那只不过是一处红砖砌的老房子。那老房子,还是老大卫父亲留下的,老房子特别好玩的地方
12、是有个地下室,那个年代,人们特别喜欢在自己家里挖地下室,好像不挖就吃了亏似的,地下室的好处就在于到了冬天可以把用来过冬的东西储存在里边,圆白菜啊,土豆啊,胡萝卜啊。老大卫的名字叫黄大卫,但人们一直都在叫他老大卫。5老大卫觉得自己不能再等了,因为那天晚上,也就是不久之前,老大卫和朋友喝了酒,结果晚上就犯了病。是心绞痛,后半夜两点的时候他被疼醒了。鲍宇十七了,鲍宇长得跟他父亲一点都不像,也不像他的母亲。天真是要下雪了,老大卫和鲍宇到了老地方。老大卫把车开进了院子里。鲍宇此刻已经进了屋,屋里还很干净,就像是刚刚有人住过一样。屋子里很冷,但实际上真正的冬天还没有来。鲍宇说:“怎么没有暖气?冷死了。”老
13、大卫说:“有炉子,炉子可比暖气好多了,你要学会生炉子。”“床单不脏,枕巾也不脏,真好。”鲍宇说。“上个星期我来过。”老大卫说,“来给后边窗子安玻璃。”老大卫从门后拎出把斧子,“你明天就用这把斧子劈柴。”老大卫放下斧子,又坐下来。他想给鲍宇讲讲钓鱼的事,十多岁开始,老大卫就在旁边的湖里钓鱼,那时候鱼很多。鲍宇已经知道了这个地方以前是农科所,也已经知道了老大卫的父亲,自己的外曾祖父是农科所的技术员,但鲍宇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的兴趣在手机上。一进屋他就又开始看手机。“明天早上起来你先劈柴生炉子。”老大卫说这是鲍宇的第一课。“可真够冷的。”鲍宇说,“我会劈的。”“晚上可能要下雪了,下过雪天气才会冷。”
14、老大卫说。鲍宇的头发立着,嘴唇有点发紫。“够冷的。”鲍宇又说,打了个哆嗦。“晚上你和我躺一起就不冷了。”老大卫说。“不。”鲍宇说。“为什么?小时候我老搂着你睡。”老大卫说。6“我大了。”鲍宇说。“那就两个被子你睡你的我睡我的。”老大卫说。老大卫出去了,他想出去看一下:“下雪了,好大的雪。”老大卫在外边大声说。从外边进来,跺跺脚,老大卫又拍拍自己身上的雪,他觉得自己还想跟鲍宇说些什么。老大卫对鲍宇说:“你不要再看手机好不好。”“好家伙,看这双鞋。”鲍宇看着他的手机。“你怎么总是看鞋?”老大卫说外边雪下大了,明天也许会打不开门了,到时候要从窗子里跳出去,“脱光,跳出去。”“脱光跳出去?”鲍宇抬起脸
15、,“太夸张了吧?跳到哪里去?”“跳到雪里去。”老大卫说,“我们小时候都这样,一下雪就这样,我父亲会让我们把衣服脱掉,会像赶鸭子一样把我们从屋里赶出去。你明天也要这样,洗个雪澡,一冬天就不会感冒了,你必须来这么几回你才会变成一个男子汉,你必须脱光衣服让自己直接跳到雪里去。”“我会的。”鲍宇说,“不过也许我受不了。”“我其实早就该教你这些了,现在也许都有点儿晚了。”老大卫说。“我该铺被子了。”鲍宇说咱们钻进被子里说话。“什么说话,你就看你的手机吧。”老大卫说。鲍宇三下两下把被子铺好了,一张被子是被头朝墙被脚朝外,一张被子横着铺在另一张被子的脚下。“这样可以了吧?”鲍宇说,“我横着睡在你脚下你的脚就
16、不冷了,脚不冷你身上就都不冷了,你老了。”两个人都静了下来,外边是雪的声音,下雪是有声音的,“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是这个声音,只要静下来,这声音就像是从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传来,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这是谁也说不清的事情。7鲍宇的父亲和母亲还有鲍宇哥哥赶来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雪下的实在是太大了,高速公路都封了,没办法鲍宇的父亲只好从另外一条路往这赶。他们从来都没这么急,就像这场雪,多少年了,从来都没下过这么大的雪。鲍宇把电话打过来,电话里,鲍宇像是被吓坏了。鲍宇早早就起来了,起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轻手轻脚把柴给劈了,然后生炉子,生炉子用学吗?鲍宇一边生炉子一边还在心里说。但还真让鲍宇碰上
17、了,那个炉子就是点不着。鲍宇没了办法,他又轻手轻脚回到卧室,他不想惊动老大卫。鲍宇继续看他的鞋子,继续玩儿他的手机。看着看着,鲍宇又困了,又快睡着了。但是,是什么,好像是什么猛地推了一把鲍宇,一下子又把鲍宇推醒了。鲍宇毕竟不小了,他觉出不对头了,他一下子坐了起来,但一切都晚了。老大卫在床上静静地躺着,他那样子真像是睡着了,但要是仔细看能看到老大卫的下嘴唇有那么一点往下耷拉,就一点点院子里终于有了动静,鲍宇的父母亲和鲍宇的哥哥出现了;还有别的什么人。鲍宇本来已经穿好了衣服,此刻他却突然跳起来开始脱衣服,上衣,脱了。裤子,脱了。内衣,脱了。身上只剩下一条小裤衩了。鲍宇光着脚,朝屋外跑去。屋外是纷纷
18、的雪,这时天上、地上都是雪,是没膝的雪。鲍宇喊着:“老大卫,老大卫”鲍宇朝屋外跑去,鲍宇跳到了雪里,整个人跳到了雪里,鲍宇又跑回来,浑身沾满了雪。鲍宇再次喊着:“老大卫,老大卫”鲍宇的脸上都是泪,再次朝屋外冲出去。天上是纷纷的雪,纷纷的雪,纷纷的雪(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多次写老大卫“不能再等了”的心理活动,既表现老大卫对外孙的爱护之情,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B.鲍宇到了“老地方”后,首先关注是暖气、床单、枕巾等生活设施,这说明鲍宇是一个比较重视物质条件的孩子。8C.小说插入对老大卫小时候生活情景的描写,既为小说增添真切的故事背
19、景,也隐含作者对乡村传统文化没落的焦虑。D.本文语言颇具特色,与叙事时的简洁不同,小说描写时有意饶舌,通过相同语句的反复使用来表达情绪、抒发情感。7.关于文中鲍宇劈柴生炉子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鲍宇“早早就起来”,“轻手轻脚”地劈柴,表现了鲍宇听话懂事的一面,丰富了人物的形象。B.小说写鲍宇不会生炉子,展现了年轻一代生活能力低下的现实,说明老大卫的“训练课”很必要。C.小说没写鲍宇劈柴生炉子时老大卫的反应,这一处理暗示老大卫可能在这之前就已经离开人世了D.文中先写鲍宇打电话报信,再写他劈柴生炉子的过程,这种叙述手法更能突显鲍宇对姥爷的感情。8.小说中老大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
20、合他对鲍宇的“训练课”简要分析。9.“雪”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小题,20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上曰:“虏所恃者唯马。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秋七月庚午,诏曰:“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是时军旅大起。以兵力不足,悉发六州三五民丁。有司又奏军用不充,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
21、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先是,钟离太守垣护之闻魏兵将至,驰书劝玄谟急攻。玄谟不从。萧斌遣沈庆之将五千人救玄谟。会玄谟遁还,斌将斩之,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9所能当。”斌乃止。魏永昌王仁攻项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使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式。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下令军中曰:“顾望者斩首,转步者斩足!
22、”魏人四面攻之,将士皆殊死战。有流失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不能战,遂溃,魏人掩杀殆尽。十二月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B.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
23、实在兹日/C.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D.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五,抽调比例,魏晋南北朝时征人服兵役,多实行三丁取一,五丁取二。B.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文中用来借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者。C.间行,文中指秘密地走,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间行”相同。D.石头城,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金陵”都是今南京的别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24、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庆之认为以步制骑胜算不大,劝谏宋文帝不要贸然出兵;滑台惨败之后,沈庆之以敌我实力悬殊为由,劝萧斌不要斩杀逃回的王玄谟。10B.王玄谟虽然兵多器良,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魏军将到时,又因刚愎自用,不听部众和钟离太守垣护之的劝谏,最终兵败溃逃。C.刘康祖应召回防时被拓跋仁追上,对副将胡盛之的提议大为不满,下令全军殊死一战;交战中他被流箭射中,坠马身亡,宋军也随之崩溃。D.魏主拓跋焘抵达瓜步渡口,并且扬言要南渡长江,建康城内大为恐慌,百姓纷纷准备逃跑;到了第二年初,魏军焚屋掠民后,撤兵北归。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
25、,奈何避之!(2)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14.辛弃疾认为“元嘉草草”是宋文帝北伐失利的主要原因,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简要说明“草草”的具体表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小题,9 分)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村人牧山田观村人牧山田钱起六府且未盈,三农争务作。贫民乏井税,疥土皆垦凿。禾黍入云寒,茫茫半山郭。秋来积霖雨,霜降方铚获。中田聚黎氓,反景空村落。顾惭不耕者,微禄同卫鹤。庶追周任言,敢负谢生诺。11【注】本诗作于作者蓝田尉任上。六府:指国家的府库。铚获:收割。卫鹤:指卫懿公之鹤。左传闵二载:狄人入卫,卫懿公好鹤,鹤
26、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周任言:周任,古之良史;孔子在论语中曾引用其“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之语。谢生诺:指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诺言,意为“无功居位,不如去职归乡”。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府且未盈”“贫民乏井税”等社会背景的交代,为结尾的抒情作了铺垫。B.“禾黍入云寒”一语双关,既写出天气寒冷,也暗含诗人对农民贫寒的同情。C.“反景空村落”与王维“返景入深林”相似,都意在借日光写环境的幽静。D.本诗紧扣“观”字着笔,先写“观”之所见,再写“观”后所感,脉络清楚。16.本诗结尾四句与白居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
27、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观刈麦)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小题,6 分)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屈原虽早晚勤勉修德,但依然嗟叹“_,_”,感慨草木易凋、韶华易逝,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通过“_,_”两种结果的比较,进一步提醒唐太宗,人心向背是取易守难的根本原因。(3)白鸥常用来表现自由闲适的生活,表达归隐之志,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黄庭坚登快阁中的“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28、 3 小题,小题,11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是以伦理为核心的,离开中国的伦理去谈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_。12从儒家伦理学来看乡土中国,中国的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大显著的特征,它们就像乡土中国的“骨骼”和“血脉”。“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网络,是儒家“_”伦理原则的派生模式。“己”或者“自我”是差序格局的价值中心。它和“礼治秩序”_,一起构成了乡土中国的“立体空间”或者说是“三维空间”,而不是单面或平面的机械的社会格局。而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主要特点有:礼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
29、是合式的意思;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乡土社会是“礼”的天下。礼维护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伦理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礼”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渗透到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B.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C.辞让之心,礼之端也。D.礼者,人道之极也。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二)语言文字运用(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2 小题,小题,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4
30、月 16 日上午,一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在东风着陆场上空徐徐展开。随着返回舱的着陆,太空“出差”的三名航天员安全“回家”,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广袤的东风着陆场,降落伞就是最明显的指引。只要捕捉到它的身影,地面搜救人员就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降落伞是利用空气阻力实现气动减速的装置。距离地面 10 公里高度时,飞船速度由第一宇宙速度降到大约 200米/秒,多级开伞程序启动。_,返回舱减速至 78 米/秒。13为避免着陆缓冲段返回舱与地面“硬碰硬”,在距地面高度约 1 米时,返回舱精确控制 4 台着陆反推发动机,通过反推“刹车”的方式,将速度降至约 2 米/秒,实现精准软着陆。落地并非
31、万事大吉,主伞可能会被风吹起,_,顺风情况下可滚动七八千米。为此,在落地瞬间,主伞上的切割器将剪断伞绳,_,确保返回舱不会被拖走。21.下列句子中的“硬碰硬”和文中加点的“硬碰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两支足球队进行了一场实打实、硬碰硬的较量。B.这件事其实可以好好商量,你又何必硬碰硬呢?C.抗疫是场硬碰硬的斗争,决不能容忍形式主义!D.军方在研究坦克如何扛住穿甲弹硬碰硬的打击。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四、写作(四、写作(60 分)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32、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材料二:钟扬 15 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之后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毕业后他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成为著名植物学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用于“乐学有为”的主题班会课上发言。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41.C“科学家精神传播并不是科学信息的传达和科学知识的分发”错误。2.B A.“只有才能”错误,说法绝对。C.“如果没有增强科学文化在普通公众中影响和作用力”错
33、误。D.“只要达成推动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科学家精神就可以实现体系化的科学文化传播”错误。3.A B.“天文工作者为了实现建造 2.16 米口径望远镜的计划”错误,强加因果。C.“彰显了注重普及大众天文知识的中国科学家精神”错误。D.“我国天文学界一直把育人这一科学家精神放在首位”错误。4.由今溯昔,引发读者探究我国天文望远镜建造历程的兴趣;由侧重叙事到侧重写人,使读者更能真切具体地感受科学家精神。5.挖掘中国天文科学家勇于创新、艰辛奋斗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精神,塑造他们立体丰满的形象;加强中国天文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力度并创新传播方式,搭建系统性的对话平台让中国天文科学家与公众有效互动。6.C“隐含
34、作者对乡村传统文化没落的焦虑”错误,小说插入对老大卫小时候生活情景的描写,展现父辈对自己的训练,隐含了作者对都市年轻人成长状况的焦虑。7.B“年轻一代生活能力低下”错误,原文是说“只会在城市里生活”。8.老大卫想要训练鲍宇“劈柴”“生火做饭”“洗雪澡”等,是一个重视生活教育人;老大卫认为训练鲍宇之事“落在了自己的身上”,就不顾身体有病,立即付诸行动,是一个责任感强、做事果断的人;老大卫重视鲍宇的成长训练,而且不因鲍字对训练热情不高而着急生气,是一个慈爱温和的人。9.“雪”作为小说生活场景的组成部分,能增强小说的生活气息和细节真实性;“雪”烘托了人物的复杂情绪,渲染了故事的抒情氛围,能增强小说的
35、艺术感染力;“雪”象征艰苦环境和生活挑战,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题旨。1510.D11.B“文中用来借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者”错误,这里的“佛狸”就是指拓跋焘。12.B“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强加因果,结合“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可知二者没有因果关系。13.(1)我们到黄河边寻找敌人,结果一无所见,幸亏他们自己来送死,为什么要避开他们?(2)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家的忧患,是我的过错。14.自负不听劝谏;用人不当;准备不足仓促出征。参考译文:元嘉二十七年六月,宋文帝打算讨伐北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劝谏说:“我们是步兵,对方是骑兵,这情
36、形我们敌不过对方。”文帝说:“胡虏所依仗的只是马。等到冬初,我们各城的防守相互连接,胡虏的骑兵越过黄河,就会成为俘虏。”秋季七月庚午日,宋文帝下诏说:“近来朝廷得到河朔汉族及少数民族的奏报。诉说他们的困苦焦急。踮起脚盼望我们安抚拯救。他们暗中相互联系以等待朝廷大军。柔然也派密使远道而来献上诚心,发誓要同我们互相支援。收复中原的时机,正在今天。”当时,军队大规模出动。因为兵力不足,在六州百姓中每家三男抽一、五男抽二。有关部门又奏报军用物资不充足,富裕民众凡家财满五十万钱的,一并出借四分之一供朝廷军用,战事平息后就偿还。乙亥日,派王玄谟进军包围滑台。王玄谟的军队人数很多,武器、装备精良齐整,而王玄
37、谟本人贪婪、刚愎、好残杀。围攻滑台城,好几个月攻不下,听说北魏的救兵将要到来,部众请求动用战车构成营垒,王玄谟不听从。乙丑日,魏主拓趿焘渡过黄河,部众号称百万。王玄谟恐惧,退兵逃走。魏军追击,王玄谟军被杀死一万多人,部下几乎全部溃散逃亡,丢弃的军用物资、器械堆积如山。此前,钟离太守垣护之听说魏军将到,派人飞马送信劝王玄谟急速攻打滑台。王玄谟不听从。萧斌派沈庆之带领五千人救援王玄谟。恰巧王玄谟逃了回来,萧斌准备斩杀王玄谟,沈庆之坚决地劝谏说:“拓跋焘威震天下,统帅百万大军,怎么是王玄谟所能抵挡的?”萧斌这才停止。北魏永昌王拓跋仁进攻项城,攻克。宋文帝害怕魏军到寿阳,征召刘康祖,让他回京。拓跋仁率
38、八万骑兵在尉武追上了刘康祖。刘康祖有部众八千人,军中副将胡盛之打算依傍山中险要秘密行走到寿阳。刘康祖发怒说:“我们到黄河边寻找敌人,结果一无所见,幸亏他们自己来送死,为什么要避开他们?”在军中下令说:“回头观望的人斩首,掉转脚步的砍脚。”魏军从四面进攻,宋军将士都拼死作战。有支流箭射穿了刘康祖的脖子,他从马上坠落而死。其余部众不能再战,于是崩溃,魏军冲杀,将宋军几乎杀光。十二月庚午日,魏主拓跋焘到达瓜步,拆毁百姓房屋,砍伐芦苇做成筏子,声称要渡过长江。建康城16内震惊恐惧,百姓都挑着担子等待逃跑。文帝登临石头城,面有忧色,对江湛说:“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家的忧患,是我的过错。
39、”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日,魏军劫掠居民,焚毁百姓房屋后离去。15.C“都意在借日光写环境的幽静”错误。“反景空村落”说的是夕阳返照下的村子空无一人,说明农民忙到日落还没有回家,意在表明农民的辛苦。16.同:都表达了自己不耕而食的愧疚。异:本诗还表达了对自己身居官位就应担当有为的诚勉与承诺;白诗还表达了对自己功不配禄的反省。17.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18.舍本求末(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推己及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一空,依据前文“离开中国的伦理去谈中国的传统文化”推断后文应该是由此导致的结果,即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
40、枝节的、次要的;或者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可填写“舍本求末”“缘木求鱼”等意思相近的成语;第二空,所谓“差序格局”,费孝通认为中国农民之间的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据利益关系的亲疏而划分的,就像是一块石头投进河里所形成的波纹,而这个石头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这就是费孝通先生著名的“差序格局”。依据后文“是儒家伦理原则的派生模式”,此处应该填写与“差序格局”概念类似的儒家意识概念,如“推己及人”。第三空,依据前文“中国的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大显著的特征,它们就像乡土中国的骨骼和血脉”,以及后文“起构成了乡土中国的”,可知“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
41、者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关系,故可填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等类似意思的成语。19.A 上文“礼维护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伦理秩序”,说明了“礼”的作用是什么,承接下文应该说明“礼”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上述作用,选项 A 的意思是“礼的规定,是用来确定亲近疏远,判断疑惑不解,区别相同相异,分清是非对错的”,承接上下文,符合论证的逻辑。选项 B 的意思是“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与原文“礼”的主题不符合。选项 C 的意思是“遇事懂得谦让,就是礼貌的开端”也不符合“礼”的主题。选项 D 的意思是“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
42、此项主题是“礼”,是对“礼”的总结定论,并非展开详细说明“礼”的具体内涵,故不选。20.句中把“差序格局”比作“骨骼”,“礼治秩序”比作“血脉”,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差序格局”和“骨骼”的相似点是能撑起框架,一个是撑起人际关系17的框架,一个是撑起人的躯体的框架;“礼治秩序”和“血脉”的相似点是能全方位渗透,一个是渗透到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是渗透全身。21.D 文中加点的“硬碰硬”意思是,以强力对付强力。A.用真功夫与顽强的对手较量。B.毫无伸缩余地。C.用真功夫与顽强的对手较量。D.以强力对付强力。22.经过层层开伞减速 拖拽返回舱在地面滚动 让主伞脱落23.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
43、文题。材料一是孔子对于“知行合一”理论的阐述,这句话的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句话阐述了学习的三境界:知、好、乐。“知之”“好之”再到“乐之”,三者境界上有高下。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材料二以钟扬为例,具体阐述“乐学”的价值,正是因为对植物学感兴趣,钟扬才能够长期从事此项研究,并取得诸多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可见“乐学”更易“有为”。写作任务要求写一篇发言稿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44、并参加“乐学有为”的主题班会。除了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语言表达特点之外,更要注意主题是“乐学有为”。这是一个关系型话题,考生要阐述二者的关系,即分析为何“乐学”更容易“有为”。写作时可以从两则材料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可以比较“知之”“好之”与“乐之”的不同境界,论述“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然后谈何为“乐之”,论述无论学习还是做事,“乐之”才能够持之以恒,面对困境才能不懈怠不放弃,面对诱惑才能坚守初心;然后分析“乐之”者多“有为”,可以以颜回、季羡林、袁隆平等人为例阐述“乐之”与“有为”的关系;最后告诫青年,以兴趣为老师,寻找自己喜欢的领域,并“乐学”然后努力在此领域“有为”。立意:立意:1.学有所乐,学有所成。2.乐学而后有为。3.乐学以获真知,乐学方能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