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P32教育的个体/本体/固有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2、P33隐性教育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如不公正的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对有些家长而言,学校起了照管儿童的功能等,都是隐性教育功能的表现。3、P59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4、P5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在教育目的总原则下为培养教育对象规定的具体标准。5、P61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
2、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6、P9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7、P114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8、P125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
3、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型教师的过程。9、P14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10、P155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11、P163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12、P171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13、P191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
4、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14、P207教学设计: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15、P219教学策略:是为了到达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16、P236同辈群体:是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型、发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较自发
5、地形成的群体。17、P255重要他人: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18、P290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与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组织。19、P313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二、简答题1、 教育学的价值P24一、 反思(超越)日常教育经验(1)人类关于教育的认识大致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习俗的形式,即人类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对教育问题自然形成的一些态度、看法、评价或信念,它们构成了日常教育经验;另外一种是科学的形式,即我们
6、通常所说的“教育学”,它诉诸于专门的范畴、方法和表达方式。(2)教育的科学认识是教育的习俗认识的一种超越。教育习俗性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日常教育生活经验本身的局限性,如直接性、表面性、矛盾性、歧义性等方面。随着近代以来教育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结构复杂和内容的日益丰富,传统的习俗性认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日常教育经验已逐渐失去了解释、规范与指导的作用。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1)教育学对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认识和传统理论认识的新解释。(2)教育学对教育问题的解释用专门的语言、概念和符号。(3)教育学对教育问题的解释是理性的。(4)教育学对教育问题的解释是多样的。三、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1)启发教
7、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2、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哪几方面P41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1、 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改善人口质量和提高民族素质。2、 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3、 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4、 教
8、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教师和学生是任何一个时代政治稳定和变革的中间分子;学校本身肩负着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的职责。)二、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的社会负向功能,有些是整体的,有些是局部的,这取决于社会的性质。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教育系统和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失调,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协调(根源),就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等,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
9、的负向功能。3、 教育对经济的功能表现在哪几方面P45(1) 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2)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3)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4)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5)高等教育是知识、技术和工艺创新的机构;(6)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4、 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P67(1)社会依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人的需要5、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P125(1)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
10、教育价值、本质、目的和生活的理想与信念 的建立。(2)专业知识(应用性知识群、指导性知识群、方法论知识群)的拓展:包括量的拓展、知识的质的深化、知识结构的优化。(3)专业能力的发展: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4)专业自我的形成:“悦纳”自己的教师身份。包括自我形象的正确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职业动机;对职业状况的满意;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与教学模式6、 学生的本质特点P136(1) 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对象主要是前
11、人实践总结的认识成果概括化的经验体系,它主要以书本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他具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是具有身心不稳定特点的、可塑性极强的个体和群体。 (4)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既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教育所要实现的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7、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P149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8、 当代
12、“教学”的新观念P194(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9、 *班级组织的形成(根据班级组织的三个发展阶段如何进行班级管理)P281第一阶段: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在班级建立之初,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了解班主任和教师,建立与同学的稳定关系。因此,学生还不能公然地反对班主任和教师,班级中的主要问题是同学之间的矛盾。就整体而言,此时的班级组织属于松散型群体,学生心中还没有明确的班级概念,但每个学生在这个新的群体,都有一个重新认识自
13、己、重新分配地位的问题,都希望自己得到群体的接纳和认可。此时,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其间的积极心理因素,引导新建的班级群体迅速过渡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和水平。如果这一阶段不抓紧或时间太长,班级群体会出现松弛、涣散状态,短时间内无法纠正,甚至还会形成惯性,一直延续下去。为此,面对新组建的班级群体,班主任要细致观察了解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要立刻建立和明确班级的学习、生活的常规制度,向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要主动提出并适当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和增强群体意识的活动,如带有情绪色彩的小组竞赛、班际竞赛等。第二阶段: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在小团体稳定下来之后,学生们就想在班级
14、中积极采取行动以满足各种需求。他们的各种需求往往与团体的要求发生冲突。这一阶段的班级组织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属于合作型班级群体,其间的竞争、矛盾和冲突不是情感上的对立,而是班级学生集体观念增强、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提高的必经阶段和必然反映。此时,班主任或教师一方面要尽快组建和培养能起骨干作用的班干部队伍,指导、支持、帮助他们开展有意义的、自觉的、自主的、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威信和自主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及时向学生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发动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如通过访问、社会调查、与邻班座谈、联欢、结对子等活动确立新的班级目标和制定具体措施,组织
15、班里小圈子的头头开“诸葛亮会”,为班级争先进献计献策等。第三阶段: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当班级中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团体要求时,班级内部的主要矛盾就不是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间的矛盾,而是团体要求架构内个人属性间的矛盾。进入这个阶段的班级组织在朝着“自我更新的民主集体”的方向迈进,其建设目标是使学生个体和群体在班级生活中都保持开放的心态、发展的活力,不断超越既定的发展任务和目标要求,追求自我的主动积极健康发展,使学生个体与班级整体的精神生活境界不断提升。为此,班主任工作不能停留在班级生活规范和目标的完善和有效执行、现存班级事务的处理上,更应引领班级形成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的机制,帮助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
16、建立这种自我超越的心态与方法,追求班级精神层面的发展,在更高层次上为学生服务。班主任要有超前的眼光、开阔的胸怀,主动开拓班级活动领域,不断丰富班级活动内容,并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予以系统策划,从而拓展班级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并逐步提高学生精神生活的品位。同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主要着力于创造自由、平等、民主的班级环境,主动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想,让学生共同参与创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精神家园。10、 班级管理的内容P290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与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组织。班级管理主要包括一下几个
17、方面的内容:(一)班级组织建设1、班级组织的设计(核心、关键)(1)设计论据: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青少年的要求,具体表现为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班级群体现有的发展水平。(2)衡量标准:目标、舆论、人际关系、积极性、自我管理水平、个性能力。群体目标导向的积极性与成员对目标的内化水平;健康舆论对集体的整合性与对成员的参照水平;人际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与成员的归属感水平;共同活动的动机、目的、价值的中介性与成员对活动的积极性水平;管理与自我管理机构的完善性与成员的自主、自觉性水平,是班级形成教育主体、教育力量的保证;班级成员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展。2、指导班级组织建设: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3、
18、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二)班级制度管理1、成文的制度:防止“控制主义的层级化管理”2、非成文的制度:班级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三)班级教学管理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2、建设有效的班级教学任务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单位:班主任及认课老师、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小组长4、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四)、班级活动管理(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管理)要求班主任和教师加强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避免活动的形式化、随意性和短期行为,确保活动的实效性。11、 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策略P299(一)创造性地规划班集发展目标:要求根据学校、社会、家长、学生情况来定。1、以提高素质、发
19、展个性为导向,制定适合班级组织实际水平的发展目标。2、在班级组织的目标管理中,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为班级中的每个成员精心规划其个性发展目标,并创造达成合理的个人发展目标的机会和条件,使班级中的每个成员在集体目标下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二)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置1、科学地诊断班级人际关系的现状;2、实行班干部轮换制;3、丰富班级管理角色;4、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三)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1、协调班级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的关系;2、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3、协调班级与社会、家庭的关系;4、协调好班级内的各种活动和事务。(四)建构
20、“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1、主题性活动的确定要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2、主题性活动的开展应体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和获益;3、主题性活动要达到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新的体悟和变化,避免形式主义;4、主题性活动的形式要丰富而富有创意。(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1、营造文化性物质环境;2、营造社会化环境;3、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4、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5、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12、 *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P315(一)评价目的过程化1、总结性评价:(1)忽视过程 ;(2)评价异化 2、形成性评价:(1)重视过程 ;(2)回归本原 当代学生评价不应是选拔学生的“门卫”,而应是促
21、进学生发展的“台阶”;不应是为了证明,而应是为了改进” ;不应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应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二)评价方法灵活化:1、常模参照评价;2、目标参照评价;3、自我参照评价。以往学生评价大多采用“单一评价法” 、 “一元评价法” ,不顾评价对象、评价目的的不同,采用同一种评价方法;当代学生评价采用“分层评价法”、“多元评价法”,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三)评价标准多样化: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学生都拥有上述九种智力成分,只不过它们在每个人身上的比重和结构不一样。因此,当代学生评价认为,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学生,无非是聪明的方面不一样,我们不能笼统地
22、说,这个学生是否聪明,只能说他(她)在哪方面是否聪明。(四)评价内容综合化当代学生评价应该包括学生的认知或智慧、伦理道德、情感、审美、社交和身体等方面,所谓“360度评价”。(五) 评价过程民主化当代学生评价认为,只有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沟通和互动,把评价看作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才变得更加民主而有效,才获得其伦理意义。(六) 评价主体多元化当代学生评价非常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除了让班主任、任课教师参与评价之外,同学、家长、学生本人也是评价的重要主体,主体的多元化能够确保评价更加科学,结论更加准确。(七)评价观念人性化当代学生评价
23、是一种“以当事人为中心”的评价,主张评价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使学生受益,给学生选择权。 当代学生评价实行赏识教育,表扬多于批评,肯定多于否定,扬长多于揭短,激励多于奚落,是一种正面评价、肯定性评价、乐观主义的评价。(八) 学生评价自主化过多的外部评价会干扰、破坏学生的自然发展,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妨碍学生的人际交往。(九)学生评价质性化:1、定量评价;2、定性评价(十)学生评价的情境化“教育真正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的表现,更在于学生在非学校情景中的表现,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把课堂生活以外的“真实生活”、“真实世界”的问题作为建构作业评定的基础,创设
24、情境,以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形式设计题目,这样的评价才能正确预测学生在未来生活、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一)学生评价的发展化当代学生评价应该是一种前瞻性评价,它着眼于明天,侧重于发展,是一种面向未来、向前看的评价,习惯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学生的潜力,看学生的趋势,看学生的后劲,学生生活在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之中。(十二)学生评价个性化当代学生评价“不再是过去那种从目标、标准到命题全部一刀切的僵硬面目,转而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这就是说,评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问题要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 13、 学生情感学习评价应注意
25、的几个问题P3301、一般采用的观察法和问卷法;2、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表现;3、应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权。(不准公开公布成绩,排名次)三、 论述题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P147(一)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 教师方面(1)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 教师领导方式;(3) 教师的智慧;(4) 教师的人格因素。2、 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3、 环境方面(1) 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2)课堂的组织环境。(二)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 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三)同简答题7四、案例分析1、 教育社会功能的衍生释放P54两个环节:产品的社会输入;产品的社
26、会利用(影响因素)外因内因毕业生条件(设备)、待遇、发展前景自身素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精神文化产品重视程度、物质条件科学性、创新程度、应用价值2、 学生本质特点(正确的学生观)P136 同简答题63、 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策略P299 同简答题114、 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P315 同简答题12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类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3、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其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4、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
27、科构成的学科总体。5、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去感知研究对象的方法;6、试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研究目标,合理控制或创设条件,认为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7、调查法:是研究为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问题和原因,探讨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8、文献法:是通过对过去积累的文献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的文献的方法。9、行动研究法:是指一线的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协作研究某一问题,再把研究结果用于自身实践的方法。10、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
28、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11、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12、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13
29、、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与宗教教育对立。14、人文教育: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教育现代化:教育活动主体将现代化的理念逐渐现实化的过程。15、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门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16、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17、社会: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
30、主体,以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18、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9、教育的本体功能: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20、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通过自身职责的履行或能力的发挥所产生的社会功效、作用。21、教育的正功能: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教育的负功能: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22、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23、发展关键期:是指人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 24、遗传:也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父母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31、25、遗传决定论:由英国学者高尔登创立,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是由遗传决定的,否认了环境的作用。26、环境:泛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这是广义的环境,包括学校教育在内。27、环境决定论:由美国行为主义学者华生提出,认为人的一切发展是由环境决定的,否认了遗传素质的作用。28、教育万能论:是由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开始后的部分学者提出的,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否认了环境和遗传素质的作用。29、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或规定的综合。30、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
32、间的关系。31、教育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立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32、义务教育:是通过法律对某年龄阶段的儿童实行的强制性的由国家、学校和家庭保障予以的教育。33、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34、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所以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35、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这种理论对反对神学、封建对人的禁锢,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上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排斥社会对教育和对人
33、制约的观点是错误的。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36、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虽然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但否认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也是错误的。代表人物有:孔德、图尔干、赫尔巴特等。37、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或总指针。是对教育政策的总概括。38、教育内容:广义的教育内容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与学生的一切影响的综合。狭义的教育内容是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行为、习惯的总和。39、课程:课程的含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学
34、校根据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40、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限期。41、活动课程: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的课程。42、潜在课程:是指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门学科之外的内容给学生所带来的各种影响。43、综合课程:是以英国怀特海为代表率先提出来的。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将两门以上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写一门课程。44、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45、教学大纲: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
35、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依据。46、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47、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48、智育:是指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49、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50、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劳动知
36、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51、教育途径:是指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育者借以传授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渠道。52、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一种认识活动。53、课外活动:是与课堂教学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54、社会实践: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教育活动。55、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还包括
37、家庭成员(成年人)之间的相互影响。56、社区教育:是指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57、教育合力: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力量。58、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为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59、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指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的再学习、再提高,它对现代教师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60、学生年龄特征
38、:是指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的再学习、再提高,它对现代教师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61、智商:是指人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指标。智商的换算公式是:IQ(智商)=MA(心理年龄):CA(生理年龄)X100。62、学生的一般特征:是指学生具有成人作为人的一般特征,即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1、教育心理学: 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5、行动研究: 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1、最近发展区 :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有独立解决问
39、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伙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同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外界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图式:指动作的结果或组织,这些动过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概括。4、学习风格: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1、教学效能感: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3、罗森塔尔效应: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
40、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7、微格教学:即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进行的小型课堂教学8、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面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 学习:基于经验而而导致行为或思维比较持久的变化。1、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 2、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3、有意义学习: 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
41、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5、奥苏贝尔认知同化方式: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另一种是相关类属。 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关系,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组合学习:当学生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
42、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1、 学习动机: 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3、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学习迁移: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1、技能: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3、高原现象: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停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不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1、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
43、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3、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认知和控制 1、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3、移情: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2、探究学习: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3、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育的一部分,是指计算机作为辅导工具,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1、 课堂管理: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