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一个高校课堂教学案例的启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一个高校课堂教学案例的启迪.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未尝不是一堂很好的语文示范课一个高校课堂教学案例的启迪金 树 培(新乡学院文学院 河南 新乡 543000) 我立在池岸 望那一朵好花 亭亭玉立 出水妙善, “我将永不爱海了。” 荷花微笑道: “善男子, 花将长在你的海里。” 上课了,老师走进教室,开口就说给大家发一份打印好的学习材料,一页纸,印的就是上面这首小诗,没有题目,也没有作者,更没有背景资料。接着,老师提出要求:阅读这首小诗,写下你的第一感受与对小诗的理解,一两句话或几个关键词都行。写完之后再读,你又想到了什么?由于小诗特别新颖、别致、深邃而又意蕴丰富,大家立即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对小诗的阅读与理解,并快速把第一感受和本初思考写了下来。
2、两三分钟后开始自由发言,大约近二十人讲了自己的第一感受和初步解读,意见各不相同,甚至出入很大。下面列出几种主要的观点: 诗歌通过“花”与“海”/“心海”两个意象,表现爱与美的滋养这一主题,即爱与美在你心中,爱与美要用心海来孕育、呵护。 男子看到花的美丽就丢掉心中的大海,就如得到了瞬间美而失去了永恒美,“花将永远长在你的海里”意味着真正的美是永恒的,人的心中应永远保持着这份永恒。 诗中的池与海是一回事,花的美艳是一种诱惑,“我”要拒绝诱惑,所以“不爱海了”,但花就要开在“我”的心海里。“海”就是“别处的生活”,就是梦。这首诗也可以理解为想通之后的释然,因为他看到了身边荷花的美丽。他的眼睛、心灵不
3、再盯着可望不可及的海了,而是关注到了身旁风景的美好。 表达了一种佛理与哲思,情爱表里期间,特点是空灵玄妙。作者的创作主旨应该是: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拒绝的。 诗中之海实指人生之海,这海让人留恋而又痛苦。诗人借荷花其实也就是借佛的妙口告诉那些在生活苦海中挣扎的世人,逃避不是选择,最好的是“花将长在你的海里”,也就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看透了世事纷纭更不应该逃避,而是要以圣洁的心灵积极地去做世间的事情。大家踊跃地讲了自己的第一感受和初步解读之后,老师请一位熟悉这首诗的学生简单介绍了诗的题目、作者等情况,又让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而后再作体味并说说有什么新的理解,于是几位同学又讲了新的发现,
4、如一位女生说:“有温暖从心头升起。”互动交流之后,老师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 大家的理解一样吗?2、 对你的理解有帮助吗?3、 你有过这样学生人人畅言的经历吗?4、 你还会这样做吗?于是大家开始新的一轮讨论交流,最后老师终于提出了他命意所在的主问题: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究竟该怎么教?教师说了算,教参说了算,专家说了算,还是?语文课能够概括成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机械的模式或套路吗?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无需饶舌。到了这里学生们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这次课的真正用意:语文课究竟该怎么教。 这一教学设计,使聆听者的心神上课伊始便被老师 “摄了去”而不自知。开始大家并不明白老师的教学意图何在,
5、只是在老师的组织引领下曲径通幽,迷花倚石,最后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过程生动而深刻,共识自然不期而至:语文再也不能那样教。 接下来的教学便进入了核心问题的讨论与思考:语文究竟该怎么教? 上述教学案例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国民老师于2009年9月17日晚在北师大教七楼给他带的全部在读研究生、访学与研修学员上的新学期第一次课,加上旁听者听课的大约有近百人。这次课在聆听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笔者的第一震撼是:高校的的课原来也可以这样上!上述案例是郑老师这次课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主要是较深入的学术性讨论与思考。笔者来自中小学培训工作一线,这里只就课的前半部分做
6、一些个人化的解读。我以为这虽是高校面对研究生们的课堂,但未尝不是一堂中小学语文示范课,尤其对当前课改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堂应该有着诸多启迪:启迪之一: 中小学语文课也就应该这么上。郑老师是语文教育专家,是专门培养语文教育教学师资的,他的课自然就与一般高校教师的课有所不同,他不仅仅关注课的学术深度,更是时刻重视面向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针对性,时刻关注着基础教育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现状。然而郑老师作为指导基础教育语文课改的专家,却在课堂上说,他越来越不知道语文课该怎么教了。初听这话,莫名诧异:那您还怎么辅导我们成为更好的语文教师啊?后来发现,他是很知道语文该怎么教的,之所以这样说,一是郑老师一向谦逊,而是委
7、婉地表达对语文教育界某种现象的不满。其实郑老师这节课已经艺术而生动地告诉了我们语文课应该怎么教,起码有一部分课可以这么教。1、 出奇制胜,先声夺人。有专家说,一节好课要让学生有思考深度,此课得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要十分重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此课亦得之。一上课就是一首多数人都不大熟悉的小诗,小诗空灵精妙,意蕴多歧,而且没有题目和作者,更增加了神秘感,这样大家一下子就被小诗吸引了去:小诗该怎样理解呢?主旨究竟是什么?于是每一位聆听者大脑开始高速运转,而且兴致勃勃。2、 笋剥箨解,曲径通幽。默读并写下第一感受 多人口述第一感受与个性解读 在借鉴别人意见后朗读 再次解读讨论交流 你有过这样
8、的经历吗? 语文不应该那样教 语文应该怎样教。 如此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绵密联贯,曲径通幽,似层层剥笋,箨落蕊出,直到听者豁然开朗,欣然跃然。上课,就应该这样充分体现教师是组织引导者,是“导游”,而不是知识灌输者和真理告诉者,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等课改新理念。3、 多元解读,变不离宗。对待语文教材,语文课改新理念主张多元解读。只有鼓励学生多元的个性解读,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郑老师的课本来是一个理论培训课,可是却通过一首小诗很好地示范了怎样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足资中小学老师借鉴。最后郑老师还引导大家明白,多元解读不是抛开文本的任意发挥和牵强附会,而是从文本出发,解读熨帖,言之
9、成理,“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决不能解读成贾宝玉、于连、沃伦斯基什么的。4、自主合作,多边互动。课上,一位学生讲完自己的解读后,另一位感觉自己与之不同,立即起立表达,不待老师鼓动,其积极踊跃情状在中学课堂亦不多见。充分发言之后郑老师及时启引,最终让大家深切认识到:许多作品的解读本来就不是唯一的,任何教参、专家的解读都只是一家之言。这节课对废名的题为海.的小诗的解读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课堂是一场“头脑风暴”,师生、生生合作,呈现一种多边互动状态。课上引发的探究意识和兴趣还延伸到课下,据了解,许多学生课下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了对废名这首小诗的各种解读与赏
10、析资料。一堂好课,一次好的合作学习不能只有表面的热闹,而要能够启引、激发学生的思考深度,要有足够的智慧含量。郑老师这节课引发的思考深度与智慧含量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5、教无定法,无法即法。有一句教学名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意思是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在具体方式方法上又可以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其实任何领域都是这样的,当你没有修炼到炉火纯青的最高境界时,总是有 “法”的痕迹,甚或“法”而不验。当你达到了足够的高境界,就会不露痕迹,不期而至。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郑板桥说“画到生时是熟时”,就是这种境界吧。郑老师说他不知道语文怎么教,他又忙得很,想来没有太多时间来精心准备这样的日常课,
11、可是他的课处处合乎课改新理念,足以给大家示范与启迪。这大概就是“无为无不为”,“不教而教” 的教学高境界吧,也应该是每一位中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启迪之二: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太重要了。试想郑老师如果不是这样教,而是沿用常规的逻辑演绎法,先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举例论证一番,然后进行理论性批判,最后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正确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怎样的,那么这次课的效果会怎样呢?可以肯定地说,绝不会产生现在这种上法的新颖和深刻,不会带来强烈震撼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记起几个自己经亲自见闻过的相关教学案例,现举一例如下: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普通话、三笔字、语文功底都相当好,教学态度也非常认真
12、负责,可是上课总不受学生欢迎,每届学生都要闹着要换老师。为什么呢?一次他讲公开课,内容选了标点符号,给高中层次的学生讲句号和逗号正确的用法。只见他把教材上的内容几乎原样不变地搬到了黑板上,先极其工整地抄上句号的定义,然后读一读,然后抄上几个例子,再读一读,讲几句。完了讲逗号,仍是如法炮制。不大一会儿学生便哈欠连天,昏昏欲睡了。一位经验丰富负责传帮带的老教师听了之后说,我知道你为什么总不被学生接受的原因了,最大问题是不会设计课!下一周听我讲同一内容。这位老教师,先挂出两块小黑板,告诉大家上这节课的第一项任务是给小黑板上的两段话加上标点符号。之后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学生发现许多句号、逗号用错了。这时
13、老师告诉同学们说:其实最不好掌握的标点符号还是句号和逗号,尽管你们现在已经是高中生了,在小学一二年级就学过怎么使用句号逗号。接着老师进行了正面讲解:句号、逗号的使用有三种情况有些地方只能使用句号、有些地方只能使用逗号、有些地方可句可逗,关键是你怎样识别与判断这三种不同的情况。接下去老师对三种情况分别进行了举例讲解,只见学生一个个聚精会神,全部投入到集中高效的学习中去了。上述教例曾一再引发我的思考,同样的教学内容,甚至还是同一位教师,换了一种设计思路,上课的实际效果怎么就那样的迥然不同呢?这次听郑老师讲课,再次受到更很大的触动并引发深入思考。我决定大声说出我思考的结果:是课堂教学设计艺术的作用,
14、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太重要了,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教学设计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甚至首位!顺便说一句,负责新课程教学培训的教师也应该把课堂教学创新设计艺术放在核心位置,不能只讲理论,要像郑国民老师一样,能够做出示范。启迪之三: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是深层原因拿到一个教学内容,为什么有些老师很容易就给出一个新颖、生动、深刻的教学设计,而另一些了老师却煞费苦心也难脱窠臼呢?为什么有些教师到处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却没有学到手,而另一些教师总是能创造出先进经验供别人来学习呢?深层的原因应该是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我们很难设想一个没有什么先进教育思想理念和创新意识的教师能够设计出令人叫绝的教学方案来。我
15、们知道,人的任何实践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支配下进行的,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只有真正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个个绝佳的教学设计来。钱梦龙、魏书生、程红兵、赵谦翔、余映潮、李吉林、于永正、窦桂梅、白金声等优秀老师之所以能够新意迭出,常讲常新,除了他们学识广博外,一个主因便是他们具有丰厚的教育思想理念素养,深谙教育教学规律。郑国民老师之所以能够轻易地实现教学设计创新,不仅在于他具有更为渊博的学识修养,更在于他作为语文教育专家、作为新课改课题组核心成员和北师大版新课标语文教材的主编较之前述诸位教师更加熟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尤其熟悉关于课程改革的
16、种种新理念,惟其如此,他的课堂教学设计很自然地就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等课改新理念。理念先进方能创新,这在教育心理学上是有着充分依据的。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人们接受新知的心理基础与前提,一个人的心理图式越丰富和系统化,就越有接受新知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当然新的思想理念的最后构建是离不开实践的,它必须在实践中最后完成。创新意识也必不可少,一位教师只有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时时刻刻保持着突破、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他才能在先进理念指导下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设计来。作者信息: 金树培 男,汉族,新乡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电子邮箱:jshupei992 联系电话:18738395756 18901373830通讯地址:河南省新乡市文化街196号(新乡学院文化路东校区)邮编:453000顺便说一下:郑老师的那次课既可以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角度去解读,又可以从高校的学术性角度去解读,还可以从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解读,我反复思考后取了前者,因为我始终关注的是基础教育的语文课。另外这不是一篇学术论文,而是一篇教学感想式文章,阅读对象主要是中小学课改一线的语文教师。写这篇文章的初因一是当时确实触动很大,有话要说,二是想给郑老师这节好课以及当时课上那些精彩的发言留下历史痕迹。第三是要给课改一线教师一些启迪。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