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doc.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70324902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doc.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呢?王老师的做法是否得当? 答: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引导学生把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联系,启发学生从相似的知识点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问题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当学生“发现”问题出现困难一筹莫展时,王老师提示:“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刚才的扇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除了从圆心角的角度来考虑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计算扇形面积占了圆面积的多少份呢?”王老师采取了缩小观察范围,转移学生注意,开拓学生思路,

2、打破定向思维的方法,促进学生唤醒已有知识,将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圆心角”移开,去另寻途径,集中于“圆弧与圆周的比”这一关键点上。最后,终于解决了问题。在发现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以突显学习者的自主地位,达到学习者在探究过程中的能力提高目的。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王老师的引导及时降低了只是难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习者必要的支持,是比较成功的。2 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王老师设计的活动和分组是否合适呢?有没有更好的活动和更合理的分组方法呢?答: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王老师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活动,我认为合适。这种活动是建立在“自主探究”环节基础上的巩固提高活动,

3、是一次成功的活动设计。分组的方法是两个同学为一组,进行一次比赛,要求大家不许拆开圆锥模型,利用手头的测量工具,求出它的侧面积,因为测量和计算,任务简单,所以两个人就能操作任务简单,一个同学负责测量和记录,另一个同学负责计算, 2人足以完成。当然也有“更好”的分组方法,我个人认为最有效的小组人员应该为46人,一个优等生、二个中等生和一个学困生或二个优等生、二个中等生和二个学困生相结合。这样让优秀生得到巩固锻炼,又使学困生得到帮助,理论上是较好的一种分组法,这需要教师提前分好组,还且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加强合作与协调。还有自由组合法,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组际竞争,可是会造成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而

4、且对于学困生恐怕就会遭到遗弃,这会加重学困生在学习上的挫折感,严重不利于学困生的个体发展和班级的整体发展。如何分组确实是教学活动中的难题。3 在课堂上总是会有像王楠那样反应快、基础好的学生,也会有像李默那样成绩较差的学生,怎样将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呢? 答: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且要认可这种现象,在教学的教学活动过程要有层次性,要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地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不管运用什么方法,都要让每个学生在一节课后

5、都要有所得,无论得到的是高层次还是低层次,都是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护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者的自信心。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开动脑筋,我觉得可以这样做:教师合理设计课堂中的各个环节,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性,能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且有机会回答。对于较难的问题,基础好的学生想到了,不要急于让他回答,再给点时间让反应慢的学生也再思考一下;对于简单的问题,多把机会给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让他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使他有自信。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合理分组,各组内应该有好、中、差成员,给各个成员明确分工,

6、学习能力强的为组长,负责指导与辅导,表达能力好的负责发表小组观点,较差的可以负责动手操作或者记录等方面事情,这样,组内每个成员都有事做,而不是旁观者。最后实施小组评价,使小组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所做事情对小组成绩的影响。采用“兵带兵”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在评价上进行捆绑评价,就会让所有学生动起来。 4 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上,她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分配给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是否意味着老师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呢?如果不是,你认为王老师在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上,她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分配给学生自己去“发现”,但这不意

7、味着老师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这种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三个教学环节:(1)问题情境(2)假设检验(3)整合与应用。这堂课上王老师首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问题:“我们一起来把圆锥的表面积公式推导出来吧。”确立了学习的对象。这是探究的基础。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假设检验”:第一个假设:如果能够求出侧面积,表面积就

8、迎刃而解了。为解决这个假设,又产生一个新的假设:如果知道了扇面占据圆面的比例,就可以求出侧面积了。当学生在“发现”过程中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王老师又及时给予支持,降低知识坡度,激活学生经验,缩小关注范围,修正学生思维。这样层层深入,最终引导学生完成了问题的探究,解决了最初的问题。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缺失。5 你认为王老师的这堂数学课有哪些优点?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方面? 答:我认为王老师在这堂课上表现出来的优点是:教学中能够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了优秀生的学习热情

9、,又保护了学困生的学习自信,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了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非常重视让学生自主发现,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善于观察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点拨,给予学生合适的评价,选择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改进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方面建议将小组人数增加到4-6人,由小组长带领探究,各小组合作完成相关数据的测量后,进行结果对照,如果计算结果不一致,找出原因,纠正错误,统一答案。要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探究的时间要适宜,20分钟的探究时间过多了,课堂只有45分钟,时间是很有限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可以更多样,更准确。课前给学生布置明确的预习内容,可避免上课探究时“卡壳”,提高课堂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