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2).ppt

上传人:hyn****60 文档编号:70293060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2).ppt(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一、早期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以前):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以前):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禄制二、秦朝二、秦朝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政体,核心)(政体,核心)专制主义专制主义 (中央官制;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官制;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选官制度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夏商西周夏商西周一、夏商政治制度一、夏商政治制度(一)夏:标志着国家的形成(一)夏:标志着国家的

2、形成(之前属于部落联盟),(之前属于部落联盟),禹建立禹建立(二)政治制度:(二)政治制度:(1 1)中枢权力继承制度:)中枢权力继承制度: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取代取代禅让制禅让制 (生产力进步的产物;概念)(生产力进步的产物;概念)(2 2)初步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相、卿士、中央:相、卿士、卜卜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早期政治特点之一)(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早期政治特点之一)地方:封候、伯地方:封候、伯 (方国制度)(方国制度)比较:比较:夏商:夏商:方国方国 (其他国家臣服于一个强国,非分封,成为分封制的雏形)(其他国家臣服于一个强国

3、,非分封,成为分封制的雏形)西周:西周:封国封国 (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分给功臣等,建立诸侯国)(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分给功臣等,建立诸侯国)二、西周政治制度二、西周政治制度(一)(一)分封制分封制:地方行政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管理制度(1 1)概念:封邦建国)概念:封邦建国(封建制)(封建制)(2 2)原因:)原因:1 1、巩固西周统治,巩固、巩固西周统治,巩固奴隶主贵族奴隶主贵族利益利益(根因)(根因)2 2、西周统治区域扩大。、西周统治区域扩大。(3 3)内容:)内容:1 1、核心内容:授、核心内容:授民民授疆授疆土土(井田制)(井田制)2 2、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同姓、异姓诸侯)(同姓、异姓诸

4、侯)王族王族:同姓同姓诸侯;分封主体,所在地富庶诸侯;分封主体,所在地富庶功臣功臣:有战功:有战功古代帝王后代古代帝王后代:笼络人心,防止叛乱:笼络人心,防止叛乱3 3、诸侯的权利与义务、诸侯的权利与义务义务:义务:权利:权利:(4 4)特点:)特点:1 1、诸侯、诸侯独立性强独立性强(最大特点)(最大特点)2 2、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层层分封,等级森严(5 5)作用:)作用:积极(前期):积极(前期):1 1、最大作用:拱卫王室、最大作用:拱卫王室2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尚未形成高度集权)(但尚未形成高度集权)3 3、扩大统治区域、扩大统治区域消极(后期

5、)消极(后期)因诸侯独立性强,导致西周后期分裂割据因诸侯独立性强,导致西周后期分裂割据(表现?)(表现?)(二)宗法制:(二)宗法制:权力权力传承传承及及分配分配制度制度(1 1)发展历程:起源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发展历程:起源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于战国废于战国(但影响深远)(但影响深远)(2 2)实行原因:)实行原因:1 1、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2 2、根本原因: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根本原因: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3 3)特点:)特点:1 1、嫡长子嫡长子继

6、承制(核心):继承制(核心):2 2、以、以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为纽带3 3、大小宗、大小宗相对相对而言而言4 4、等级森严、等级森严(4 4)作用:)作用:1 1、确立嫡庶关系,保证王权平稳过渡、确立嫡庶关系,保证王权平稳过渡(最大作用)(最大作用)2 2、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3 3、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4 4、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 (社会【家庭】结构、日常生活、观念)(社会【家庭】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异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异同:异:异:1 1、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互

7、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政治上的上的表表现,宗法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制是分封制的血缘血缘表现表现2 2、分封制是西周对地方的管理制度、分封制是西周对地方的管理制度 (同姓、异姓;与地名有关);(同姓、异姓;与地名有关);宗法制是宗族内部权力的分配制度宗法制是宗族内部权力的分配制度 (同姓,定有血缘关系)(同姓,定有血缘关系)3 3、周王与同姓诸侯的关系:兄弟、君臣、大宗小宗;、周王与同姓诸侯的关系:兄弟、君臣、大宗小宗;周王与异性诸侯关系:君臣周王与异性诸侯关系:君臣(大小宗关系)(大小宗关系)同:都是等级森严,都有世袭统治权同:都是等级森严,都有世袭统治权(三)礼乐制度(三)礼乐制度(1

8、 1)概念:)概念:(2 2)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3 3)发展:最早始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发展:最早始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 (礼崩乐坏)(礼崩乐坏)西周:礼乐征伐天子出西周:礼乐征伐天子出春秋战国:礼乐征伐诸侯、大夫出春秋战国:礼乐征伐诸侯、大夫出 (礼乐制度的破坏也意味着分封制的破坏)(礼乐制度的破坏也意味着分封制的破坏)(4 4)实质:森严的等级制度)实质:森严的等级制度(四)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四)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1 1、由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所组成、由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所组成2 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

9、与神权相结合3 3、最高决策权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最高决策权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独立性强)(诸侯独立性强)4 4、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相结合。、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相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一)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一)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重点字眼重点字眼会写出会写出中央中央)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趋势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二)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二)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重点字眼重点字眼会出

10、在会出在地方地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趋势:趋势:中中央集权不断发展央集权不断发展 秦朝:秦朝:一、秦朝统一的背景一、秦朝统一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政治:政治:1 1、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分封制分封制和和宗法制宗法制遭到遭到破坏破坏2 2、各诸侯国通过战争或、各诸侯国通过战争或变法变法企图通过企图通过兼并战争兼并战争统一天下统一天下3 3、秦国通过、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实力增强,实力增强(根因)(根因)经济:经济:4 4、铁犁牛耕铁犁牛耕出现,出现,井田制井田制瓦解,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确立

11、5 5、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的发展思想文化:思想文化:6 6、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私学私学兴起兴起其他:其他:7 7、人民渴望统一、人民渴望统一二、二、建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一一)地方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推行推行郡县制郡县制1 1、原因:、原因:(1 1)春秋战国时)春秋战国时已设有郡县已设有郡县的经验的经验(2 2)吸取西周灭亡的)吸取西周灭亡的教训教训2 2、作用:、作用:(1 1)消除地方割据,巩固秦朝统一)消除地方割据,巩固秦朝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2 2)县制影响深远,保留至今)县制影响深远,保留至今附: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1

12、 1)县与郡同时出现,郡和县是一种地理名词,不)县与郡同时出现,郡和县是一种地理名词,不是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2 2)县比郡的地位高)县比郡的地位高(3 3)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新领土上设县、郡)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新领土上设县、郡(4 4)商鞅变法:县变为县制(但郡还未变成制度)商鞅变法:县变为县制(但郡还未变成制度)【制: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制: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秦朝:秦朝:秦朝开始郡比县高秦朝开始郡比县高郡变为郡制郡变为郡制 (但不能表达为秦朝开始形成郡县制,因为商鞅变法已形成县制)(但不能表达为秦朝开始形成郡县制,因为商鞅变法已形成县制)(二二)首创首创皇帝制度皇帝制度(之前称

13、王)(之前称王)1 1、皇帝的来源:德高三、皇帝的来源:德高三皇皇,功过五,功过五帝帝(皇权神化)(皇权神化)2 2、特征:、特征:(1 1)皇位世袭(始皇帝)皇位世袭(始皇帝)(2 2)皇权至上)皇权至上 (皇帝总揽全国政务、经济等(皇帝总揽全国政务、经济等侧重地位侧重地位、权力、权力高)高)(3 3)皇帝独尊)皇帝独尊 (只有皇帝才能称(只有皇帝才能称“朕朕”“”“玺玺”等等侧重侧重皇帝专用皇帝专用)(二)(二)设设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1 1、内容:、内容:三公:三公:丞相丞相:百官之首,管理全国政务,下辖诸卿:百官之首,管理全国政务,下辖诸卿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副丞相。职能:副丞相。职能:

14、监察监察百官百官太尉太尉:虚设。军事。虎符:虚设。军事。虎符2 2、特点(中央官制)、特点(中央官制)(1 1)三公)三公分工分工,互相,互相配合配合,彼此,彼此牵制牵制(行政效率)(行政效率)(2 2)最大特点:官员由)最大特点:官员由皇帝任命皇帝任命,不可世袭不可世袭 (与分封制最大区别)(与分封制最大区别)注:从秦朝开始,皇权与相权矛盾已出现,但未采取注:从秦朝开始,皇权与相权矛盾已出现,但未采取措施削弱相权措施削弱相权三、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三、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对后世:对后世:(1 1)是中国封建社会政体,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是中国封建社会政体,奠

15、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 2)形成了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对秦朝:对秦朝:(1 1)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封建国家(2 2)促进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四、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四、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的加强(一)秦朝:三公九卿一)秦朝:三公九卿制制(二)汉(西汉)二)汉(西汉)武帝:中武帝:中外朝制度(内外外朝制度(内外朝)朝)中中朝:尚书令、侍中:朝:尚书令、侍中:决策权决策权外

16、朝:三公九卿:外朝:三公九卿:执执行权行权(四)隋唐(四)隋唐:三:三省六省六部制部制1 1、机构、机构设置:课本设置:课本2 2、运行机制:、运行机制:中书省(中书省(起草起草)先交给皇帝审阅,皇帝再返回给中书先交给皇帝审阅,皇帝再返回给中书省省门下(门下(审议审议)尚书(尚书(执执行行)(中书、门下有决策权)(中书、门下有决策权)3 3、作用:、作用:(1 1)三省相互牵制监督,)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削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相权,保证皇权独尊皇权独尊(2 2)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袭这种制度(3 3)提高了行政效率)

17、提高了行政效率(五)宋(五)宋1 1、措施:、措施:(1 1)设参知政事(官职,副丞相)设参知政事(官职,副丞相)分分割宰相割宰相行政权行政权(2 2)枢密院(最高长官:枢密使)枢密院(最高长官:枢密使)分分割宰相割宰相军权军权(3 3)三司使(长官:三司使)三司使(长官:三司使)分分割宰相割宰相财权财权2 2、作用:削弱宰相职权,、作用:削弱宰相职权,加强加强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六)元朝:(六)元朝:1 1、中书省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机构 (由皇太子兼任宰相,领六部;相权比前代变大)由皇太子兼任宰相,领六部;相权比前代变大)2 2、枢密院枢密院(军事):枢密使由皇太子担任,不(军事)

18、:枢密使由皇太子担任,不允许汉人担任允许汉人担任3 3、宣政院宣政院:管理宗教、民族事务:管理宗教、民族事务(七)明朝:(七)明朝:1 1、明初:中书省(最高长官:丞相),统领六部、明初:中书省(最高长官:丞相),统领六部2 2、明太祖:、明太祖:废中书省废中书省和和宰相制宰相制,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1 1)废相的原因:废相的原因:中国社会开始步入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封建晚期封建晚期,为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为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地方行政改革,宰相权力随之扩大地方行政改革,宰相权力随之扩大胡惟庸专权成为废相的借口胡惟庸专权成为废相的借口(2 2)设、废相根)设、废相根本目的:巩固专制

19、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本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封建统治)固封建统治)(3 3)废相利弊:)废相利弊:利:加强君主专制利:加强君主专制弊:弊:皇帝负担加重皇帝负担加重 导致宦官专权导致宦官专权 易造成决策失误易造成决策失误注意:废除宰相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而非注意:废除宰相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而非顶峰顶峰3 3、设内阁:明成祖设内阁:明成祖(1 1)原因:减轻皇帝的负担)原因:减轻皇帝的负担(2 2)发展过程:)发展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不能称为内阁)不能称为内阁)明成祖:创立内阁(正式)明成祖:创立内阁(正

20、式)明宣宗:明宣宗:票拟权票拟权与与批红批红明神宗:出现内阁首辅大臣明神宗:出现内阁首辅大臣(3 3)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内阁内阁宰相宰相性质性质顾问、内侍机构顾问、内侍机构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权力来源权力来源皇帝个人信任皇帝个人信任制度(法律)制度(法律)权力权力无决策权无决策权有决策权有决策权影响影响对皇权不构成威胁对皇权不构成威胁威胁皇权威胁皇权(4 4)欧美内阁与明朝内阁根本区别)欧美内阁与明朝内阁根本区别欧美内阁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欧美内阁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产物 (为民主政治服务,是民主进程)为民主政治服务,是民主进程)明朝内阁是封建专

21、制产物,具有封明朝内阁是封建专制产物,具有封建性建性 (加强君主专制)加强君主专制)(八)清朝(八)清朝1 1、清初(康熙前):、清初(康熙前):设内阁,置六部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削弱皇权)2 2、康熙:、康熙:南书房南书房(权力最大);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最大);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3 3、雍正:设、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处(1 1)原因:)原因:办理西北军务(直因)办理西北军务(直因)开始只是临时机构开始只是临时机构根本原因:加强皇权根本原因:加强皇权(2 2)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无决策权)(无决策权)(3 3)特点:简

22、、速、密)特点:简、速、密(4 4)标)标志: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志: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附:总结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附:总结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 1)特点:)特点:程度空前强化程度空前强化反映我国封建制度反映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的时代特征(2 2)影响:)影响:积极: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积极: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消极消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妨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发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妨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与西方展开始大大落后与西方(中西对比)(中西对比)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发展和演变:的发展和演变:一一、秦朝:郡县制、

23、秦朝:郡县制二、西汉:二、西汉:1 1、汉初(武帝前):、汉初(武帝前):郡国郡国并行制并行制(周秦之制并用)(周秦之制并用)(1 1)分封制早期作用:西周:积极:拱卫王室)分封制早期作用:西周:积极:拱卫王室 西汉:消极:威胁中央集西汉:消极:威胁中央集权制权制 (七国之乱)(七国之乱)2 2、汉武帝颁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行刺史制度。,行刺史制度。推推恩令:规定诸侯亡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恩令:规定诸侯亡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分割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作用:加强中央集权)设设刺刺史史: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监察地方高官

24、和诸侯王三、唐朝三、唐朝1 1、唐初设、唐初设“道道”,非行政级别,只,非行政级别,只有监察职能有监察职能 (后变为行政级别)(后变为行政级别)2 2、唐中后期,在边界设军镇,最高长官称节度使、唐中后期,在边界设军镇,最高长官称节度使(节(节度使初只管军事,后集军政财于一身)度使初只管军事,后集军政财于一身)导致安史之乱,严重导致安史之乱,严重削削弱了中央集权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导致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四、宋朝(北宋)四、宋朝(北宋)1 1、中央政府、中央政府路路府、州府、州县县2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 1)背景:)背景:A A、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

25、训B B、北宋初期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宋初期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2 2)措施:)措施:收收兵权兵权A.A.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B.B.抽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地方将领只有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地方将领只有统统兵权兵权C.C.设设枢密院,有枢密院,有调调兵权兵权D.D.实实行行“更戍法更戍法”行行政上,政上,派文官任地方官派文官任地方官(知州)(知州)设设通判通判监察监察设设转运使转运使,掌握地方财政,掌握地方财政(3 3)影响:)影响:积积极:极:巩巩固了国家统一,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固了国家统一,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

26、藩镇割据的局面,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局面,强化了中央集权消极:消极:形形成了积贫积弱,三冗局面成了积贫积弱,三冗局面造造成地方无权,人浮于事额局面,行政效率低下成地方无权,人浮于事额局面,行政效率低下(4 4)特点:)特点:先从兵权入手,削弱地方权力(最大特点)先从兵权入手,削弱地方权力(最大特点)强干弱枝,守內虚外强干弱枝,守內虚外重文轻武重文轻武五、元朝:五、元朝:1 1、首创、首创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全称:(全称:行中书省行中书省)(1 1)原因:)原因:疆域疆域辽阔辽阔吸取吸取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2 2)特点:地方有一定的权力,但受中央节制)特点:地方有一定的权

27、力,但受中央节制(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没有中央的同意,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没有中央的同意,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动军队。行省官员无任命官员的权力)制度和调动军队。行省官员无任命官员的权力)(3 3)影响:)影响:加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是中国中国省制省制的的开端开端六、明朝:废六、明朝:废行省行省(但保留省制)(但保留省制)七七、清朝:恢复行省制、清朝:恢复行省制八八、总结:(中央控制地方的方式)、总结:(中央控制地方的方式)1 1、由皇帝控制地方官的任免权、由皇帝控制地方官的任免权2 2、加强监察机制、

28、加强监察机制3 3、派文官任地方官、派文官任地方官4 4、分化地方行政长官权力、分化地方行政长官权力三、整体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三、整体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前期积极前期积极维护了国家统一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经济和文化建设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经济和文化建设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消极: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政治: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容易形成暴政,民主政治政治: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容易形成暴政,民主

29、政治无法发展无法发展思想文化:反封建民主思想被扼杀,严重阻碍科学发思想文化:反封建民主思想被扼杀,严重阻碍科学发展展选官选官制度制度(选举选举)一、各时期选官制度一、各时期选官制度(一)西周:世卿世禄制度(世官制):血缘(一)西周:世卿世禄制度(世官制):血缘(二)战国(二)战国秦朝:军功等爵制:军功秦朝:军功等爵制:军功(三)汉朝:察举制(三)汉朝:察举制1 1、概念:一种由下至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概念:一种由下至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2 2、标准:孝廉(注重品行、才能)、标准:孝廉(注重品行、才能)3 3、程序:、程序:下:郡和国推荐下:郡和国推荐上:皇帝考察后,在太学学习,上:皇帝考察后

30、,在太学学习,考试考试合格后,担任官职合格后,担任官职4 4、作用: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家庭的、作用: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家庭的子弟也可当官子弟也可当官(四)魏晋南北朝四)魏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九九品品中中正制:血缘、门第正制:血缘、门第 (门阀士(门阀士【世世】族;庶族)族;庶族)(五)(五)科举制科举制(隋(隋清清19051905年)年)1 1、形成过程:萌芽:汉、形成过程:萌芽:汉确立:隋确立:隋完善:唐完善:唐宋宋强化:明清强化:明清废止:废止:19051905年年2 2、科举制作用:科举制作用:积极:积极: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提高

31、官员文化素质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着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标志着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消极:消极:忽视自然科学,影响科技进步忽视自然科学,影响科技进步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毁文化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毁文化二、选关制度的演变趋势二、选关制度的演变趋势选官标准:血缘、门第选官标准:血缘、门第才能、学识才能、学识选官方式:评议、推荐选官方式:评议、推荐考试考试总结:总结: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地方需要严格服从中央制度,地方需要严格服从中央官僚官僚政治和贵族特权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政治和贵族特权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政权政权与神权相结合,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与神权相结合,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政治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代政治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