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物理知识点力的分解5篇范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0240413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一物理知识点力的分解5篇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23年高一物理知识点力的分解5篇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一物理知识点力的分解5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一物理知识点力的分解5篇范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一物理知识点力的分解5篇范文 第一篇:高一物理学问点力的分解 高一物理学问点,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那么关于力如何进行分解,同时力的分解又有什么定则呢?下面一起让我们通过高一物理教学设计来具体的了解一下。老师的物理教学设计就需要把这些问题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和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培育他们的学习实力。 一、教学任务分析 力的分解是继力的合成之后,对力的等效方式的进一步学习,是以后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中学阶段其他矢量运算的基础。力的分解既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的学问有:力的图示、力的合成、平形四边形定则和等效的思想方法。 从生活

2、中的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演示试验和学生分组试验的探究,从等效的角度启发学生相识合力和分力,建立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 根据学生分组试验的自主探究的结果,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根据学生对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按力作用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的思想方法,以到达通过简洁的特性问题的分析推广到一般的状况,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通过对简洁实际问题的探讨,使学生知道力的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自觉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实际,激发求知欲望和探讨四周事物的爱好。 二、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理解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3)初步学

3、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4)初步学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初步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学问计算分力。 (5)初步学会用力的分解学问说明一些简洁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学习,感受试验是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的必由之路。 (2)通过用两个力等效地替代一个力,从而建立分力和力的分解概念,感受等效替代在力的合成与与分解学习中的重要性。 (3)通过对力按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探究过程,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爱好。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探讨,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3)通过分组试验体

4、验分工合作在试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加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四、教学资源 1、教学器材 (1)演示试验器材:一个1kg的砝码,一根细线,物品、刀刃的夹角不同的两把刀(刀刃的夹角差距要大些)、GQY数字化试验室数据采集分析器、GQY多功能试验台、斜面上力分解试验仪、小车、两个力传感器等,一端系有细绳的木块等 (2)学生分组试验器材:木板、橡皮绳、细绳若干、白纸、图钉、自制定量探讨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DIS试验器材、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 等 2、教学课件 力的分解课件

5、(几何画板)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分力和合力的概念,力的分解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试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分析、建立分力、力的分解概念。从等效的角度根据试验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各次的分力的作用效果,归纳总结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简洁实际问题的分析、探讨,归纳出按实际效果分解一个力的思路。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方法是: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通过演示试验、学生分组试验,结合学生的亲身感受,从等效性的角度,通过分析、推理,建立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进而通过DIS学生分组试验得出力的分

6、解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方法是:结合简洁实例,并通过演示试验,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的问题,根据具体状况,分析力作用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的方向分解力,然后从简洁问题中归纳出规律,并推广一般状况。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化,重视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实力的培育。 完本钱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说明 活动I 演示试验1 用一根细线系住砝码并提起砝码,然后用同一根细线对折后系住砝码,用两手分开细线拉物体,增大夹角直到细线断掉。 设置上述演示试验的目的是

7、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通过设问I引入新课。 活动 学生分组试验1 用一个力平行板面拉两端固定好的一根橡皮绳的结点位置,用两个力同是作用于橡皮绳的结点位置让其产生相同的效果。让学生边试验边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怎样,总结得出概念。 设置这个学生分组试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试验理解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性并建立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问题I 设问2 目的是过渡到下一个探究过程。 活动 学生试验2 用自制DIS试验装置探究力的分解遵循的规律。用力传感器测绳的拉力,为了试验的简便可让两绳的拉力方向互相垂直。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得出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设置这个学生分组试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力

8、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问题 设问3 目的是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活动 实例、练习 实例分析:(演示试验) (1)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不受其它外力的作用,它的重力按实际效果分解的DIS试验。按平行四边形定测得到的与用DIS试验测得的是一样的。 (2)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倾斜向上的拉力F作用时,拉力F的分解。 (3)刀刃劈物时力的分解演示试验,学生分析作用在刀上的向下的力按作用效果的两个分力的方向。 设置的目的是通过把问题转化为简洁的几个演示试验,便于突破难点,得到按作用效果分解一个力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本节课可以分为三主要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情景和学生活动引

9、人力的分解的概念。 其次环节,通过学生试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第三环节,为通过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的步骤和方法。 其次篇:高一物理学问点归纳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 试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学问点总结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会用打点计时器探讨物体速度随时间转变的规律;通过分析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及其某时刻的速度;学会用图像法、列表法处理试验数据。 一、试验目的 1.练习运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的点的纸带探讨物体的运动。 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二、试验原理 电磁打点计时器 工作电压:46V的沟通电源 打点周期:T=0.02s,

10、f=50赫兹 电火花计时器 工作电压:220V的沟通电源 打点周期:T=0.02s,f=50赫兹 打点原理:它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器,当接通220V的沟通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电火花,于是在纸带上就打下一系列的点迹。由纸带推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1=s3-s2=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三、试验器材 小车,细绳

11、,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或打点计时器,低压沟通电源,导线两根,纸带,米尺。 四、试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试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下图。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取下纸带, 换上新纸带, 重复试验三次。4选择一条比较志向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

12、的点子, 确定好计数始点0, 标明计数点,正确运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终求其平均值。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 作v-t图线 , 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五、留意事项 1纸带打完后刚好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分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不少于6个。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常见考法 纸带处理时中学遇到的第一个试验,特殊重要,在平常的练习中、月

13、考、期中、期末考试均会高频率出现,以致在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中也做为重点考察内容,是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同学们要引起重视。误区提示 要留意的就是会推断纸带的运动形式、会计算某点速度、会计算加速度,在运算的过程中留意长度单位的换算、时间间隔的求解、有效数字的说明。 例题1.在探讨小车运动试验中,获得一条点迹清楚的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秒打一个计时点,该同学选择ABCDE5个记数点,对记数点进行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单位是厘米,试求:ABCDE各点的瞬时速度m/s,小车加速度?m/s2,假如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的频略是51Hz,但做试验的同学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偏大,偏

14、小,不变 第一点为A,第3点为B,第5点为C,第7点为D,第9点为E AB为1.5,3.32,AD5.46,AE7.92 速度转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误区提示 例题1.关于速度、速度转变量、加速度的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时,速度也增大 B物体的速度转变越快,加速度越大 C物体的速度转变越大,加速度越大 D物体的加速度不等于零时,速度大小确定转变 解析:A选项速度增大仅与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有关,与加速度大小无关A错。BC选项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B对C错。 D选项加速度的定义式是矢量式,即使速度方向不变但大小转变照旧有加速度。答案:B 点评:要理解速度增加的缘由速度转变较大时

15、,所用时间不确定则加速度也不能确定加速度的定义式为矢量式。 例题2.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转变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请问有没有符合该说法的实例。解析:举例如下: :虽然速度很大假如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话,即速度不变,所以加速度为0,所以此说法正确。:速度为零,等到下个时刻速度不愿定为零,所以这样子的话物体还是有加速度的,所以此说法错误。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学问点总结 重力、基本互相作用、弹力 学问点总结 考点1.力 1.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互相作用。 2.力的性质 a)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物体同时指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b)互相性: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c)矢量性:力是矢量,

16、即有大小,又有方向。 3.力的单位:N 4.力的分类: 按力的性质分: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按力的效果分:可分为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5.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转变。 6.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确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表示力的方法:力的图示。 7.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 考点2.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方向:竖直向下。地面上处在两极和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地面上其他位置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不指向地心。 4.作用点:因为物体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可认为重力

17、作用于一点即为物体的重心。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几何形态有关。 重心不愿定在物体上,可以在物体之外。 考点3.四种互相作用 自然界中存在四种基本互相作用,即引力互相作用、电磁互相作用、强互相作用和弱互相作用。引力互相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地面物体所受的重力只是引力在地球外表旁边的一种表现。电荷间、磁体间的互相作用,本质上是电磁互相作用的不同表现。引力互相作用于电磁互相作用均随距离增大而减小,直到宇宙的深处。强互相作用与弱互相作用均存在于原子核内,两者在距离增大时强度均急剧减小,作用范围只有原子核的大小。弱互相作用的强度只有强互相作用的10-12。 考点4.弹力 1.定义:干脆接触的物

18、体间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这是由于要复原到原来的形态,对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 2.产生条件:干脆接触、弹性形变 3.弹力方向确实定: i.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ii.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iii.杆子上的弹力的方向:可以沿着杆子的方向,也可以不沿着杆子的方向。 4.弹力大小确实定 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从胡克定律即F=kx 同一根张紧的轻绳上拉力处处相等。 弹力一般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学问或牛顿其次定律求解。误区提示 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即所谓“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态有关。形态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

19、就在几何中心上。这里,应特别留意“形态规则和“均匀指质量分布均匀两个条件缺一不行。例如:一个由木质半球和铅质半球粘合而成的球体,尽管有规则形态球形,但其质量分布不均匀,其重心就不在其几何中心球心,而是偏向铅质半球一边。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态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例题1.关于重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物体重力的大小总是恒定的 B同一地点,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C物体落向地面时,它受到的重力大小大于它静止时受到的重力大小 D物体的重力总等于它对竖直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解析:AB选项:物体重力的计算式为G=mg,物体的质量m是恒定的,但g的取值与地

20、理位置有关,对同一地点,g的取值相同。随着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纬度的上升,g的值在增大;随着高度的增加,g的值将减小,因此不能认为物体的重力是恒定的。A错B对。 C选项:由公式可以知道物体的重力仅与物体的质量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C错。D选项:用测力计竖直悬挂重物只有静止时,物体对测力计的拉力才等于物体的重力,D错。答案:B 点评:理解重力的关键:1.方向竖直向下2.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随着高度和纬度的不同而不同。3.处于地球外表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可以分解为随地球自转所需要的向心力和重力。 摩擦力 学问点总结 知道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推断摩擦力的有无并能确

21、定摩擦力的种类及方向;理解滑动摩擦力,理解动摩擦因数与摩擦材料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会综合力学学问求解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问题;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摩擦力 1.静摩擦力 产生: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作用效果:总是起着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作用。 产生条件:a:互相接触且放射弹性形变b:有相对运动趋势c:接触面粗糙 大小:根据平衡条件求解或牛顿运动定律求解。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2.滑动摩擦力 产生: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作用效果:总是起着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作用。 产生条件:a:互相接触且放射弹性形变;b:有相对运动;c:

22、接触面粗糙.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即,N指正压力不愿定等于物体的重力,误区提示 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 学问点总结 考点1.受力分析 1.概念:把探讨对象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全部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的 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 2.受力分析一般依次:一般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然后分析弹力,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探讨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这些物体对探讨对象是否有弹力作用;最终分析摩擦力,对凡有弹力作用的地方逐一进行分析 3.受力分析的重要根据:找寻对它的施力物体;找寻产生的缘由; 找寻是否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是否产生加速度或变更物体的形态 考点2

23、.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 定义:假如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这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一个力的分力。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 2.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已知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考点3.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 1.求解方法: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1,F2的合力,可以用表示F1,F2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的长度就为合力的大小,对角线的方向就为合力的方向。 常见考法 受力分析是中学物理的基础,它贯穿于力学、电磁学等各部分.正确地对探讨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若受力分析出错,则“满盘皆

24、输.受力分析单独考查的也有,但更多的是结合其他学问解决综合性问题.平衡类问题不仅仅涉及力学内容,在电磁学中常涉及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或复合场中的平衡,通电导体棒在磁场中平衡,但分析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1.分析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1)明确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2)巧选探讨对象(整体法和隔离法);(3)受力分析(规范画出受力示意图);(4)建立平衡方程(灵敏运用力的合成法、正交分解法、矢量三角形法及数学解析法);(5)求解或探讨(解的结果及物理意义).2.求解平衡问题的常用规律 (1)相像三角形法:通过力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相像求未知力.对解斜三角形的状况更显性.(2)拉密原理:三个共点

25、力平衡时,每个力与另外两个力夹角的正弦之比均相等,这个结论叫拉密原理.表达式为:F1/sin =F2/sin =F3/sin (其中为F2与F3的夹角,为F1与F3的夹角,为F1与F2的夹角).(3)三力汇交原理:物体在同一个平面内三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若这三个力不平行,则这三个力必共点,这就是三力汇交原理.(4)矢量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一个封闭的三角形,即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由此求得未知力.误区提示 1.受力分析时,有些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能精确确定下来,必需根据物体受到的能够确定的几个力的状况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出未确

26、定的力的状况,要确保受力分析时不漏力、不添力、不错力.2.对于分析出的物体受到的每一个力都应找出其施力物体,不能无中生有,例如,物体做离心运动时,有可能会错把“离心力当作物体受的力.3.合力和分力不能重复考虑,“性质力与“效果力不能重复考虑.例题1.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三个力作用,其大小分别是4N、5N、8N,则其合力大小可以是 A0N B10N C15N D20N 答案:ABC 解析:这种题目的处理方法:先找随便两个力的合力的范围,再与第三个力合成。 4N和5N的合力范围在1N到9N之间,再和8N合成,最大的力便是9+8=17N,最小的力看能不能取到零,当然1N到9N之间可以取到8N,若此8N且

27、与第三个力8N相反方向的话,那么这三个力的合力就为0N。所以三个力的合力的范围在0N到17N之间。所以此题选ABC。 例题2.木板B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木板B上放一重1200N的A物体,物体A与木板B间,木板与地间的摩擦因数均为0.2,木板B重力不计,当水平拉力F将木板B匀速拉出,绳与水平方向成30时,问绳的拉力T多大?水平拉力多少? 解析:对A受力分析,建立直角坐标系。如下列图: 试验二:验证力的平行四 学问点总结 一、试验目的 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试验原理 假如使F1、F2的共同作用效果与另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确定的长度,看F1、F2用平

28、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与这一个力F/是否在试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假如在试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就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试验器材 木板一块,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一段,细绳套两个,弹簧秤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量角器,铅笔。 四、试验步骤 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用两条细绳套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 3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如下图。 4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在白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弹簧秤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利用刻度

29、尺和三角板根椐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5.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登记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点起做出这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6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在试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 五、留意事项 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 2同一次试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必需保持不变。3.运用弹簧测力时,拉力适当大一些。 4.画力的图示时应当选择适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的大些,同一次试验中标度应当相同,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

30、四边形,求出合力。常见考法 每次试验保证结点位置保持不变,是为了使合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是物理学中等效替换的思想方法.由于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若两次橡皮条的伸长长度相同但结点位置不同,说明两次效果不同,不满意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不能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误区提示 由弹簧测力计测量合力时必需使橡皮筋伸直,所以与AO共线的合力表示由单个测力计测量得到的实际合力F,不共线的合力表示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F.例题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试验状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试验结果画出的图。 图乙中的F与F

31、两力中,方向确定沿AO方向的是。本试验接受的科学方法是A.志向试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限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解析: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试验中用一根弹簧秤拉时确定沿AO方向,若不是这说明试验操作错误,而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来的合力应当说确定有误差。答案:F,B 点评:要求会分析试验误差产生的缘由。牛顿其次定律 学问点总结 误区提示 超重与失重 常见考法 这部分学问往往结合牛顿其次定律进行考查,分析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关键是分析瞬时前后的受力状况及运动状态,再由牛顿其次定律求出瞬时加速度.此类问题应留意两种模型的建立。 1.中学物理中的“线和“绳是志向化模型,具有以

32、下几个特性: (1)轻:其质量和重力均可视为等于零,且一根绳(或线)中各点的张力大小相等,其方向总是沿着绳子且背离受力物体的方向。 (2)不行伸长:即无论绳子受力多大,绳子的长度不变,由此特点可知,绳子中的张力可以突变。 刚性杆、绳(线)或接触面都可以认为是一种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若剪断(或脱离)后,其中弹力马上消逝,不需要形变复原时间,一般题目中所给杆、细线和接触面在不加特殊说明时,均可按此模型来处理。 2.中学物理中的“弹簧和“橡皮绳也是志向化模型,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轻:其质量和重力均可视为等于零,同一弹簧两端及其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 (2)弹簧既能承受拉力,也能

33、承受压力;橡皮绳只能承受拉力,不能承受压力。 (3)由于弹簧和橡皮绳受力时,要复原形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弹簧和橡皮绳中的力不能突变。误区提示 物体处于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没有关系,下表列出了加速度方向与物体所处状态的关系.例题1.某人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称得体重为490N。他将弹簧秤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至时间段内,弹簧秤的示数如下图,电梯运行的v-t图可能是取电梯向上运动的方向为正 解析:由图可知,在t0-t1时间内,弹簧秤的示数小于实际重量,则处于失重状态,此时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在t1-t2阶段弹簧秤示数等于实际重量,则既不超重也不失重,在t2-t3阶段,弹

34、簧秤示数大于实际重量,则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上的加速度,若电梯向下运动,则t0-t1时间内向下加速,t1-t2阶段匀速运动,t2-t3阶段减速下降,A正确;BD不能实现人进入电梯由静止起先运动,C项t0-t1内超重,不符合题意。答案:A 点评: (1)正确识图、用图理解好物理情景。 (2)对超重、失重的理解:超重并不是说重力增加了,失重并不是说重力减小了,完全失重也不是说重力完全消逝了。在发生这些现象时,物体的重力照旧存在,且不发生转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转变。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逝,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

35、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试验三:探究a与F、m的关系 学问点总结 1.通过试验探讨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2.驾驭试验数据处理的方法,能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 1.如下图装置,保持小车质量M不变,变更小桶内砂的质量m,从而变更细线对小车的牵引力F(当mM时,F=mg近似成立)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a,由多组a、F数据作出加速度和力的关系a-F图线,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 2.保持小桶和砂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减砝码,变更小车的质量M,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a,由多组a、M数据作出加速度和质量倒数的关系a-M-1图线,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小车,砝码,小桶,砂,

36、细线,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块,打点计时器,低压沟通电源,导线两根,纸带,托盘天平及砝码,米尺。 1.用调整好的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和m,把数据记录下来。 2.按如图装置把试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挂小桶用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垫块,反复移动垫块的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从纸带上打的点是否均匀来推断)。 4.在小车上加放砝码,小桶里放入适量的砂,把砝码和砂的质量M和m记录下来。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绕过滑轮悬挂小桶,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取下纸带,在纸带上写上编号

37、。 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变更砂的质量(要用天平称量),按步骤4再做5次试验。 6.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 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作用力F,即砂和桶的总重力(m+m)g,根据试验结果在坐标平面上描出相应的点,作图线。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 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试验,并做好记录,求出相应的加速度,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小车和车内砝码总质量的倒数1/(M+M),在坐标平面上根据试验结果描出相应的点并作图线。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常见考法 这个试验即可以考查限制变量法这种科学试验方法、又可以考查验证牛顿其次定律,还可以考查纸带的

38、处理,所以此试验在阶段性考试或者模拟考试、高考中所占的地位特殊重要,同学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误区提示 1.确定要做好平衡摩擦力的工作,也就是调出一个合适的斜面,使小车的重力沿着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受的摩擦阻力.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要给小车加任何牵引力,并要让小车拖着打点的纸带运动.2.试验步骤2、3不需要重复,即整个试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变更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还是变更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3.每条纸带必需在满意小车与车上所加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的条件下打出.只有如此,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才可视为小车受到的拉力.

39、4.变更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起先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5.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分布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6.作图时两轴标度比例要选择适当,各量须接受国际单位.这样作图线时,坐标点间距不至于过密,误差会小些.7.为提高测量精度(1)应舍掉纸带上开头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起点.(2)可以把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从起先点起,每五个点标出一个计数点,而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 s.例题1.如图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探讨加速度和力的关

40、系的试验装置。 在该试验中必需接受限制变量法,应保持_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_,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 变更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试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如下图)。 分析此图线的OA段可得出的试验结论是_。(单项选择题)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缘由是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答案:(1)小车的总质量,小车所受外力 (2)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C 点评:知晓探讨思路、会分析试验误差产生的缘由。 第三篇:高一物理学问点整理 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

41、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视察和试验。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物理学问点整理大全,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高一物理学问点最新整理1 一、运动的描述 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视形态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物体位置的转变,精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a用v与t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中心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S等aT平方。 3.速度确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42、 二、力 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 2.分析受力要细致,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根据;万有引力在万物,电场力存在定无疑;洛仑兹力安培力,二者实质是统一;互相垂直力,平行无力要切记。 3.同始终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两力合力小和大,两个力成q角夹,平行四边形定法;合力大小随q变,只在最小间,多力合力合另边。 多力问题状态揭,正交分解来解决,三角函数能化解。 4.力学问题方法多,整体隔离和假设;整体只需看外力,求解内力隔离做;状态相同用整体,否则隔离用得多;即使状态不

43、相同,整体牛二也可做;假设某力有或无,根据计算来定夺;极限法抓临界态,程序法按依次做;正交分解选坐标,轴上矢量尽量多。 三、牛顿运动定律 1.F等ma,牛顿二定律,产生加速度,缘由就是力。 合力与a同方向,速度变量定a向,a变小则u可大,只要a与u同向。 2.N、T等力是视重,mg乘积是实重;超重失重视视重,其中不变是实重;加速上升是超重,减速下降也超重;失重由加降减升定,完全失重视重零 四、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运动轨迹为曲线,向心力存在是条件,曲线运动速度变,方向就是该点切线。 2.圆周运动向心力,供需关系在心里,径向合力供应足,需mu平方比R,mrw平方也需,供求平衡不心离。 3.万有

44、引力因质量生,存在于世界万物中,皆因天体质量大,万有引力显神通。卫星围着天体行,快慢运动的卫星,均由距离来确定,距离越近它越快,距离越远越慢行,同步卫星速度定,定点赤道上空行。 五、机械能与能量 1.确定状态找动能,分析过程找力功,正功负功加一起,动能增量与它同。 2.明确两态机械能,再看过程力做功,“重力之外功为零,初态末态能量同。 3.确定状态找量能,再看过程力做功。有功就有能转变,初态末态能量同。 六、热力学定律 1.第确定律热力学,能量守恒好感觉。内能转变等多少,热量做功不能少。 正负符号要精确,收入支出来理解。对内做功和吸热,内能增加皆正值;对外做功和放热,内能削减皆负值。 2.热力学其次定律,热传递是不行逆,功转热和热转功,具有方向性不逆。 高一物理学问点最新整理2 一、共点力的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