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孟子二章》教案.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70050435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0.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孟子二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23年《孟子二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孟子二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孟子二章》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孟子二章教案 第一篇:孟子二章教案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重点 1.本篇的实词和“之、“而、“以等虚词,句意。 2.论证结构总分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见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要“与民同乐,他盼望人们能安家立业,生活有保障。孟子特殊重视教化,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懒,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确实定性作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在教化方面的思想、主见,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概充分,开合自如,长

2、于论辩,有很强的劝服力。 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二、朗读课文 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毕,酌情讲评。留意字音:“粟“畔,通假“叛2.再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思索,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 三、讲解课文 第一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词语 “天时:指气候、时机;“时,季节。“地利:指出河险要,城池坚实;“利,利益,功用。“人和:指同心协力,能得民心;“和,和顺,谐和。 2.内容 提问 开篇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讲解 这两句谈的是斗争中

3、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其次段“三里(1)之城,七里之郭,环(1)而攻(2)之(2)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词语 (1)“之:的。“城:内城。“郭:外城。“环:围绕,包围。(1)“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2)“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而:但是,却。“夫: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争辩。“必:确定。“者:指“得天时这种状况。“矣:语气助词,表确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是:这。“也:表推断。 2.内容 提问 本段内容谈什么?和上段有什么联系?

4、讲解 本段是设例攻之而不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第三段“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词语 “非:不是。“也:表推断。“池:护城河。“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胄。“坚:坚实。“利:锋利,锐利。“粟:粮食。“委:放弃。“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去:离开,逃走。“之:代这座城池。 2.内容 提问 本段内容谈什么?和前面有什么联系? 讲解 本段是设例弃城逃走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第四段“(1)故曰:域民不(1)以封疆(1)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5、寡助。寡助(2)之至,亲戚(3)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以天下(4)之(1)所顺,攻亲戚之(2)所畔,(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词语、句子 (1)(2)“故:因此,所以。“域:居住,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让使居住。(1)“以:凭借,依靠。“封疆:疆界;“封,疆界。(1)“之:的。“固:稳固,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稳固。“险:险要。“威:震慑。“道: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者:的,的人。“失道:无道,违背道义;“失,放弃。“寡:少。(2)“之,到。“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畔通假“叛。(3)“之:代失道者。“顺:听从,归附。(2)“以:用,拿。(4)“之:助词。(1)“所:表

6、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这里指归附的力气。(2)“所:这里指众叛亲离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此句意为“因此,仁德之君不战则已,战就确定取胜;“君子,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必:确定;“矣,表确定。 2.内容 提问 本段内容谈什么?揭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 讲解 本段深化说明为什么“人和是最有利于“战的条件。本段通过对比揭示出全篇的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全文的内容 提问一 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确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缘由何在? 讲解 “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关心,关心越多,力气越大,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力气,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失败是必定的。

7、提问二 本篇主要是谈斗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讲解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斗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斗争的取胜条件以说明他的政治主见,他主见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论证特点 提问 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讲解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实行“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终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故曰战必胜矣。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不懂之处,登记来。 第2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重点 1.实

8、词,“于、“则、“也等虚词,使动用法。2.先分论后总结的论证特点。3.孟子关于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留的背诵作业。 二、朗读本篇。留意字音:畎傅说鬲奚拂士 再让全班同学齐读一遍。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思索,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 三、讲解本篇。第一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1.词语“发:兴起。“于:从。“畎亩:田地,田间;“畎田间的水沟;“亩,田埂。“举:选用,这里意为被选用。“版:通假“板,筑墙的夹板。“筑:筑墙用以捣土的杵。“士:狱官。“海:指海滨。“

9、市集市。2.内容 提问一 第一段举出的舜、傅说等六位历史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之点,是什么? 讲解 这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点是他们都是阅历了一段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起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阅历过艰苦的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获。提问二 这段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在文中起何作用? 讲解 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是先摆出论据,以便据之作出争辩,提出看法,有了这些典型的有力的根据,其争辩自有很强的劝服力。 其次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词语 “故:因此。“将:想要,预备。“降:降下。“于:到,给。“是:这。“也

10、:表停顿。“必:确定。“苦:使动用法,意为使困苦苦恼。“劳:使动用法,意为使劳累。“饿:使动用法,意为使饥饿。“空乏:指资财缺乏。“身:自身。“拂:违背,逆。“乱:扰乱。“所为:做的事;“为:做。“所以:用来的。“动:触动,影响。“忍:使动用法,意为使能忍耐,使坚韧。“曾:通假“增,增加。“益:增加,补助。2.内容 提问一 从论说文的角度看,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 这段的内容是说明作者的一个基本观点,意即一个人要增长才能,有番作为,必需先在思想、生活、行动诸方面经受住困难困苦的磨炼。提问二 本段与上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讲解 本段所说的这个观点是以上段的事实为根据归纳而出的。 第三段 “人恒

11、过,然后能改;困(1)于心,衡(2)于虑,而后作;征(3)于色,发(4)于声,而后喻。入(1)则无法家拂士,出(2)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词语、句子 “恒:经常。“过:过失,错误。“然后:这样以后。“困:困苦。(1)(3)“于:在。“衡:通假“横:横亘。(2)“于:被。“虑:思虑。“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作:兴起,愤发而起。“征于色:表如今脸色上;“征,证验;“色,气色,脸色。“发:显现。(4)“于:从。“喻:明白,这里意为被人了解。“入:指在朝内,国内。(1)(2)“则:假如。“法家:遵守法律度的大臣。“拂士: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人;“拂,通假“弼,辅正,辅佐。“出:指外部,

12、国外。“者:指国家。“亡:灭亡。 2.内容 提问 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 这段说明人要经受挫折、困苦的磨炼,才能获得阅历教训,奋勉进取,有所作为,并由修身进而推论治国,指出听不到谏戒,丢失掉警觉之患。第四段 “然后知生(1)于忧患,而死(2)于安乐也。1.词语“知:知道,懂得。“生:生长,生存进展。(1)(2)“于:在。“忧:忧虑。“患:患难。“而:连词,前后是并列关系。“死:死亡,灭亡。“安乐:安逸享乐。“也:表确定。2.内容 提问 最终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讲解 最终这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全文内容提问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的思想对我们仍有什么宝贵的启发意义? 讲解 孟子文中

13、所言在两个问题上对我们仍具有宝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阅历一番“苦、“劳、“饿等等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逆境,另开生百;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接受谏戒,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

14、国家的极端重要性,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假如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丢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论证特点 提问 本文的论证方式与前文相比有什么不同?讲解 前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证方式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设例证明中心论点的前后两个部分,最终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本文的论证方式则是先以大部分篇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再以一简炼的排比句,概括说明“死于安乐,最终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之1.的。“三里之城。2.代词。“环而攻之而不胜。3.到。“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助词。“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5、 以1.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用。“以天下之所顺。 于1.从。“舜发于畎亩之中。2.到达,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被。“衡于虑。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则 假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战中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们的同心协力。比方一个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确定是得到有利的时令相助,但是却不能取胜,这就是因为有利的时令不如有利的地势啊。又比方一座城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锐利不牢固,粮草并不是缺乏够,守城者却弃城逃遁,这

16、就是因为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齐同。因此说,让百姓住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稳固边防不能凭借山河的险阻,威震天下不能仗恃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国君能得到众多人的相助,不行仁政的国君就很少得到相助。相助的人少到极点,那就要众叛亲离。相助的人多到极点,那么普天之下都会归顺他。用天下归附的力气去攻打那众叛亲离的人,那还能不胜吗?所以,仁德之君不战则已,战就确定取胜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是从田间地头兴起的,傅说是从筑墙捣土中被举用的,胶鬲是从贩卖鱼盐中被举用的,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举用,孙叔敖从海滨僻地被举用,百里奚从交易市上被举用。因此可见上天预备把重任交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遭到苦痛,使他的

17、筋骨受番劳累,使他的肚肠挨受饥饿,使他身受困乏,行受干扰,用这各种苦痛来触动他的心灵,使他的性格坚毅起来,以增长他的才能,弥补他的缺乏。人经常会犯过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受困扰,思绪被堵塞,然后,振作精神而有所作为;在脸色上显现出来,从谈吐中表露出来,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假如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诤谏辅佐的贤士,外部假如没有敌国外患,那么这个国家往往就会衰亡。 这样,人们才会懂得忧虑患难可以促使人生存,而贪安图乐则会导致灭亡 其次篇:孟子二章教案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

18、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接受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确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应并不是缺乏够,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稳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折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关心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关心支持他的人就少。关心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关心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靠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

19、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实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确定能取胜。 第三篇: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复习教案 主备课人:齐新华 复备人:九年级语文组 审核:王福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学问,驾驭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见。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尝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学习方法: 1、学生个人识记; 2、小组合作解疑; 3、老师精炼点拨。 一、自主预习: 1、学生背记本课基础学问。(5分钟左右) 二、合作解疑: 一、班级内进行展示,由课代表提问本课重点。(课下重点注释及重点句

20、子翻译) 二、合作完成部分习题。 1、加点字说明正确的一项() 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B固国 (国家)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 C举于市 (推举)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 D域民 (限制)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能,必需先经受艰苦磨炼

21、。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觉察 B.必先苦其心志确定要先使他的内难过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进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精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平安快乐中死去。 B.诞生在哀痛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华蜜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苦痛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22、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进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着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化家。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的音。 三、探究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下课收。(20分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23、 二、说明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行彻()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说明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24、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下列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正确局面是“ 。 3、本文主要接受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

25、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照旧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

26、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4、说明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空乏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以下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知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

27、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阅历告知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阅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如今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第四篇: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5y kj.co m 孟子二章 教学目的 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驾驭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正确理解并相识“天时、

28、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教学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着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见并熟识课文。 二、两篇短论的教学处理应略有差异,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理清脉络,了解论证方法;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应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 三、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学生预习状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化家、辩论家。

29、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见、哲学主见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见是“非攻与“兼爱,主见和平,反对一切斗争。明显,孟子的主见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主动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日的我们仍有确定的教益。 二、初读课文。 1.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状况。 2.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正音:“夫,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争辩。“粟:谷子

30、。与“栗区分。 3.比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 4.教者释疑、点拨,重点留意以下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推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说明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稳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5.指名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31、。 6.齐读课文。 三、讲析课文。 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动。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斗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确定斗争输赢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特别确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

32、,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状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状况外,一般如此。因此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确定的劝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问: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引导学生探讨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斗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表达了孟子的政治主见,使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事实上也可理

33、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无敌;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此,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留意以下词语: “故曰,在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争辩。 “君子,即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化。第1段,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

34、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规律性。 2.争辩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气概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提问:应当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见? 充分探讨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需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进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气的重视,对于我们今日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行避开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五、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指名、分组、集体背诵。 六、练习。 1.完成“朗读背诵 一、二。 2.

35、补充练习:指出以下句子中“之的不同用法: 其次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说明“之的不同用法。 2.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探讨孟子的政治主见,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看法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三、指导预习。 1.阅读有关“提示。 2.根据书下注释,大致了解本文所讲的意思。 四、讲析课文。 1.教者范读课文,正音。 畎亩傅说胶鬲 拂士:同“弼空乏 2.指名根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卑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示意

36、了人物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胜利,当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胜利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4.探讨第1段。 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明确: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能,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精彩的事业。 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

3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探讨第2段。 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留意:对初中生不行出现“使动这一概念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留意: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缘由 “曾:与“增通假。 指名试译第2段,师生订正。 明确: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胜利的缘由:艰险的环境

38、,给人以 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决、激昂了人们的意志,使人 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能。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 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6.探讨第3段。 本节难度较大,可由老师逐句串讲。 重点弄清以下词语及句子 “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当。 “征:视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假如没有擅长法的世臣和擅长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逆

39、境,才能不断奋勉;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定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探讨第4段。 明确:最终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勉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五、归纳全文。 1.探商量证方法。 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终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2.探讨写作手法。 明确:在论证上接受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

40、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富有气概。 五、练习。 1.完成“理解积累 三、四。 2.补充作业。 说明句子中黑体的字:括号中为答案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视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孟子二章 其次课时 附:孟子二章难句解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单句里的推断句。“是是推断词,不必说是指示代词。“是跟“非相对持,“非作“不是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偏正词组,下文有“城非不高也。假如把“是看成指示代词,可以通,但是不对,因为不能说明“是跟“非相对持的现象:“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主语的基本结构是转折复句,“而是转折连词,“然复指它前面的一长段话,亦即复指一个假设复句。“然而不是转折连词。清朝袁仁林虚字说:“然为实然,语势缓,而连字直转也。“然指一种状况,无主句;“不胜的主语因泛指省;“者可以看成表停顿的助词,也可以说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逗号。又,“夫或说是发语词,没有意义,或说同“彼,作“那讲。 2.“如,一般作“似讲,但这里不是,“不如就是“及不上。 译文:“包围着进攻它,就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