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新人教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第一篇:(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表达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穷无尽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志气,感受曹操
2、的昂扬奋勉和主动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爱好,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化文本进行阅读思索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索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找寻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依据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
3、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表达在哪里时,除了大家简洁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简洁被人留意。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
4、几堂课感觉比较满足的地方有:一是在起先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洁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缘由,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化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其次篇: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学问点及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学问点及练习 观沧
5、海课文学问点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 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美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
6、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屹立。竦、峙:都是屹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敞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到达极点
7、。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绚丽,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视察的方位、地点和对 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矗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乱,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屹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宽敞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奇异壮丽。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
8、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勉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理想。 四、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文学问点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想象新颖,构思奇异,感情剧烈,意境奇伟奇丽,语言清爽明快,气概雄浑,风格豪迈潇洒,到达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有李太白文集。 二、故事背景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
9、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不平和哀痛,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王昌龄的怜悯和关切。 三、课文翻译 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注释: 杨花:柳絮。 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闻:听说。 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译文: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道溪水。 原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译文: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
10、月吧,让它随着君子你始终走到那夜郎以西你的身边。 四、问题解疑 1.“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 象征飘舞之感和离别之痛;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暮春环境。 2.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诗歌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11、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五、课文主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异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和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次北固山下课文学问点 一、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现存诗不多,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等。 二、故事背景 王湾的诗追求壮丽的意境,具有北方诗派的风格。但由于他“尝往来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12、次北固山下就作于他游江南之时。 三、课文翻译 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注释: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青山:指题目中的北固山,也可理解为长江岸边的山。 风正:即风顺江吹来。 译文: 羁旅天际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轻快的航船追逐着碧波。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挂。 原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家书。 译文: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家书什么时间才能送到啊,盼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四、问题解疑 1.绽开想象,用
13、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呈现的画面。 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2.“潮平两岸阔中“阔是否可以改用“失?为什么? 不能。因为“阔字不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给人视野特别开阔的剧烈感受,且与“悬字对应,读起来也更为嘹亮,所以不能更换。 3.颈联蕴涵着怎样的哲理?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主动、向上的力气。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放
14、舟于江水之上,看到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拂过晴空。诗人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家乡洛阳的思念,使全诗在清爽明快中又覆盖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五、课文主题 写舟行江中的所见所感。诗人借助对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描写,流露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天净沙秋思课文学问点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知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
15、,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消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确定的社会意义。 三、课文翻译 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注释: 枯藤:干枯的藤蔓。 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西风:秋风。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哀思。 天际:犹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落满了黄昏归巢的乌鸦,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问题解疑 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此题运用古诗文描绘画面技
16、巧法。作者极其精彩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终的抒情作铺垫。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际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3.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显明的特性。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原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覆盖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
17、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五、课文主题 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风景图,真实地表现了天际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同步练习 4古代诗歌四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ng zh(竦峙)ji(碣)石 澹澹(dn) 萧瑟(xio)(s) 枯tng(藤) 天y(涯) 2.以下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断肠/人在天际 (解析:断肠人/在天际) 3.说明以下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登上、到达) (2)潮平两岸阔(开阔) (3)海日生残夜(升起) (4)
18、乡书何处达(信) (5)断肠人在天际(形容哀痛到极点) 4.填空。 (1)观沧海中呈现海岛生气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切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际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5.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望见的壮丽景象,呈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
1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宏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心、寄以劝慰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白时令,给人以乐观、主动向上的艺术鼓舞力气。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其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解析:“天净沙是曲牌名。) 6.为增加同学们对诗歌的爱好,感知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主动参与其中吧。 (1)在这次综合性实践学习中,你准备建议开展哪些活动?(至少举出三个) 示例:诗歌朗诵、手抄报、作文竞赛、学问问答竞赛等。 (2)搜集、整理诗
20、歌:同学们在整理搜集到的诗歌时,需要按确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请你依据示例,再设想两个分类的标准。 示例: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童谣 按_分:_ 按_分:_ 示例: 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边塞诗、田园诗 按朝代分:唐诗、宋词、元曲 (3)在你的建议下,班级确定实行“诗歌朗诵会,请简要介绍一下朗诵会的程序。 示例:让报名的同学们上台朗诵。让老师和同学评评谁最好。总结诗歌朗诵技巧。颁奖。结束。 02 课内精读 (一)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下面的题目。 7.诗眼是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说明理由。 本诗的诗眼是“观。“观是全诗的线索,起到统领全篇
21、的作用,表达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概雄浑的特点。 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接受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借景抒情。诗人借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美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二)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的题目。 9.请对本诗后两句做简要赏析。 示例:这两句接受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挚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10.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选取“
22、杨花“子规开头。 示例:写“已落尽的杨花点明白时令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舞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哀痛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哀思之语,而哀思之意自现。 (三)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 11.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示例:“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12.以下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巡游的意思,说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23、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特殊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 完成下面的题目。 13.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干脆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子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到达了高度的统一。 (解析:反衬游子有家
24、难回的悲苦之情。) 1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呈现的画面。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孤独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03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15.“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是什么意思? 不要听到琴声和歌声就触动远谪的愁思,青山和明月都在陪伴着我们啊。 16.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各不相同,请
25、简要分析 李诗中的“愁是对挚友的担忧之愁。王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7.诗人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淌的溪水(温顺的春风漂浮的小船),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18.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奇异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新颖、兴奋、粗疏、急迫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特别传神。诗人捕获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
26、趣的小镜头,胜利地刻画了一个热忱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第三篇:(2023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及反思 观沧海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第15课 二、教学设想: 1、考虑到七年级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变更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为了培育学生的节奏感,老师应范读或领读一两遍,或选择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建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
27、是这首诗的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绽开。 3、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动身,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炼,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说出自己的体会,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情愿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悟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会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驾驭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学习一点诗的韵律学问。在反复朗读中培育阅读爱好,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启发学生像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将来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建功立业。 四、教学
28、重点难点 1、进行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本人运用适当的音乐和画面来创设情境,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尝诗歌秀丽的语言,老师要在必要处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化地理解诗歌。 课时支配: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
29、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日,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概。 二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志向,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
30、,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清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美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勉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颂的。诗的最终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1、首先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细致地听,将生字标记出来,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细致听这些字词的发音。 2、驾驭生字词的读音,认读两遍,对生字的结构进行讲解关心学生识记。 3、学生一
31、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老师要刚好订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4、朗读诗歌要留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 XX 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 “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韵。)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扬、雄浑有力。学生二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5、理解诗歌内容,先要明白字词的意思。学生三读:自读,看注释或资料,补充注释一些字,然后释译全诗。译一句就齐说一句。 原文: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译文:挥师向东登上碣
32、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敞浩荡,碣石山高高屹立在海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动身的。 星汉绚丽,若出其里。银河星光绚丽,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极了,用歌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四、赏析与理解: 学生四读: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举手回答。 明确: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
33、月、星辰。 探讨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海水荡漾 动景 山岛屹立 静景 实景 草木丰茂 静景 洪波涌起 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想象之景 虚景 星汉绚丽,若出其里。 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衬托,显示了大海的宽敞、威历和宏伟。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精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精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
34、扬奋勉的精神!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勉昂扬的精神。明确: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探讨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国宽敞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 “令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
35、“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理想。 如今,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志向,像曹操那样很豪气地朗诵一遍观沧海! 探讨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 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其次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异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终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探讨4: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全诗围绕什么字绽开来写的? 明确: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接受借景抒情的写法。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全由“观
36、字绽开。“观是“诗眼。 五、小结: “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的意境开阔,气概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样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喜闻乐见的名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用一篇小短文写出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体会。 观沧海教学反思 观沧海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理想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通过描写汹涌澎湃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异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
37、出其里并由此呈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这次教学是依托我校“基于问题的学习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而绽开的一次教学实践。教学中,意图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去走近诗人的想象世界,感悟诗人的胸襟和理想。具体做法是结合多媒体,运用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声音,使学生与作者走得更近,从而更好地去感受诗人并在感受中把学生的“说 变成学生们的“先写后说,在表达上是把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转换成先书面表达后口语表达的一种尝试。在思维的过程中是阅历了一种先想象,再构思组织语言,再表达的一种思维过程。从表达方式上,还是一个尝试。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
38、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相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接触到诗歌不久有很大的关系.附录二:观沧海课文解读 曹操这首观沧海生动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宝贵的是,此诗不仅反映了沧海的形象,也写出了它的性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39、,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时登临碣石山的时候写的。 开头两句 虽纯为叙事,但言语之间也流露了第一次览观大海时的兴奋而庄重的心情,使人感到沧海不是寻常的景物:“观沧海也不同于随便登临。 “水何澹澹六句 是对大海的干脆描写,除了刻画海的博大动乱之外,也写出了有关景物的萧瑟气氛。虽然着墨不多,却使人想见整个海景,并似乎感觉到诗人此时的心情。这几句诗看起来并不是细心刻画,而只是现现成成地说出了目中所见,心中所感,但却更显得质朴自然,错落有致,了无雕琢的痕迹。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当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
40、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概。 特别是诗的末尾,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个宏伟的境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四句,是对大海的间接描写。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宇宙间的奇观,创建了一个博大宏伟的境界。前边的描写是写实,这几句是写-个想象的境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穷无尽,实在是壮丽极了。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绚丽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宏大的形
41、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照旧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样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这几句描写使整个海景更有立体性,它不仅是在平面上向远 处伸展,而是海与天空浑成一体。同时海中既有“洪波涌起,天上的日月群星又运行不息,所以那浑然一体的海天之景又始终是处于激荡运转之中,这就是通过眼前景物与活泼想象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极其雄伟的奇观。 曹操这首观沧海生动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宝贵的是,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沧海的形象,同时也写出了它的性格。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诗人不满意于对海洋
42、作形似的摹拟,而是力求表现沧海那种孕大含深、动乱担忧的性格。海,原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由于景物不是客观的描写,而着重刻画了诗人对海景的独特感受,所以诗中对于气概雄浑的沧海的歌咏,也正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壮阔胸怀和宏伟气魄。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残花风沙烈马,轻烟枯木残霞,薄雾彩蝶黄花。残阳似血,魂伤人在天际。,讲完了这首元代的散曲小令,我不禁就这样吟诵起来,是的,这首曾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小令,是多么的精练,古人宋玉曾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全篇仅五句,二十八个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画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前四句没提到过一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没有一个字不在抒发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排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调,刻画得淋漓尽致。 于是,在这节上,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渲染这种浓烈的悲苦之情。我接受图文结合的讲解方法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流浪他乡,心中孤寂哀痛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