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大遗址保护的PRED协调发展案例与模式_基于汉长安城.pdf

上传人:qwe****56 文档编号:70006811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8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0-大遗址保护的PRED协调发展案例与模式_基于汉长安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40-大遗址保护的PRED协调发展案例与模式_基于汉长安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0-大遗址保护的PRED协调发展案例与模式_基于汉长安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0-大遗址保护的PRED协调发展案例与模式_基于汉长安城.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63大遗址保护的PRED协调发展案例与模式*基于汉长安城的实证与思考陈稳亮 张祖群 赵 荣【作者简介】陈稳亮(1 9 7 9-),男,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0 4级硕士生。张祖群(1 9 8 0-),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助教,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0 5级博士生。赵荣(1 9 5 9-),男,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教授,陕西省文物局局长,博士生导师。【修改日期】2 0 0 6-0 5-3 1【文章编号】1 0 0 2-1 3 2 9(2 0 0 6)0 7-0 0 6 3-0 5【中图分类号】T U 9 8 4;K 9 2 8.7 2【文献标识码】A【摘要】高速的城市化

2、和城市更新使得处于城市边缘的大遗址在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通过揭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居民经济生活与遗址保护相互制约的现状,对保护区P R E D 不协调的问题进行诊断,提出了其协调发展的五项对策,即土地适宜性开发、动态保护、发展观光农业、建设遗址公园、进行有序移民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P R E D 协调的理想模式,以期为其他大遗址之协调发展提供启示。【关键词】大遗址;遗址保护;P R E D;模式;汉长安城PRE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CHANGAN CITY RELICS OF HAN DYNASTYCHEN Wenliang;Z

3、HANG Zuqun;ZHAO RongABSTRACT:High-speed urbanization and urbanrenovation bring conflicts to Changan city relics be-twee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By analyzing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social life of local resi-dents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relics,this paper dem-onstrates five countermeasures

4、for PRE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which are reasonable landdevelopment,dynamic conservation,developing tour-ism agriculture,building relics park and well-arrangedemigration and so on.KEYWORD:Changan city relics;relics protection;PRED;mode;Changan city of Han Dynasty高速的城市化和城市更新使得处于城市边缘的大遗址在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

5、产生明显博弈。为推动遗址保护与发展,喻学才在“生态旅游”的基础上提出了“遗址旅游”的口号 1,部分学者也提出了在遗址区内发展都市农业等产业设想 2。此类相关文献中,以遗址区内居民经济发展为核心,对遗址保护区的居民生活、文物遗迹、历史环境风貌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从多层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却不多见,而关于遗址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仅停留在探索阶段 3-4。本文将地理系统中P R E D 概念导入遗址保护:P(p e o p l e)指的是保护区内居民(社会经济生活),R (r e s o u r c e)表示遗址内人文资源(文物,地上、地下遗址),E (e n v i r o n m e n t)代表保护

6、区的整体环境风貌(文态和生态环境、传统格局等),D(d e v e l o p m e n t)意味着协调发展,综合考虑P R E D 是为遗址保护提供可持续发展内涵。1 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的 P R E D 现状分析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西北角,面积3 7.8 k m2,现居住人口约6 万人,它是西汉王朝和新莽王朝的首都,也是我国现存范围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的一处统一王朝的都城遗址 5。1.1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1.1.1 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较低长期以来保护区内许多生产经营活动都不能顺利进行,少有集约化、技术密集型大型企业,多散布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的乡镇企业。出于

7、对地下文物的保护要求,灌溉要求高、收益高的蔬菜、水产养殖等城郊型生产项目受到限制,农业只能以低收益的传统种植业为主。2 0 0 3 年保护区人均G D P 远低于其所属的未央区的平均水平,还不及西安市人均G D P 的一半(图1),说明遗址保护区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落后,在全区处于下游。1.1.2 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保护区内遗址数量多,分布密集,且勘探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西部资源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文物大遗址保护与利用”(0 2 j a z j d 7 9 0 0 2 6)。大遗址保护的P R E D 协调发展案例与模式陈稳亮 张祖群 赵 荣城市保护与更新Ur

8、ban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VOL.30 NO.7 JUL.2006642006 年 第30 卷 第7 期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掘工作进展缓慢,大多尚未发掘。为保全地上和地下遗迹,地面上工业和村镇建设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土地利用现状仍以农业为主(图2)。近3/4 的农业用地使保护区内第一产业比区外和整个未央区的比重大(图3),而以建材、医药、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及以劳务输出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受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结构影响及遗址保护政策、户籍管理政策的限制,再加上观念束缚,使保护区内就业结构呈现出第三产业劳动力人数少、第一产业

9、劳动力人数多的不良态势(图4)。1.1.3 生活质量较差,基础服务设施欠缺文物保护限制了保护区内经济发展,束缚了居民发展理念,致使保护区居民年人均收入与未央区的差距逐年增大,例如 1 9 9 8 年两者差距为1 0 0 余元,而2 0 0 3 年增至8 0 0 余元(图5)。地下遗址限制了房屋地基、道路管线的建设,导致居民居住条件简陋、基础设施落后,据统计保护区内房屋平均层数仅为 1.2 5,多数居民还使用井水。在社会服务设施方面,保护区内医疗机构不仅数量不足且缺少医疗设施齐全与服务水平高的综合性大医院,而医生数量短缺更制约了区内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这对区内居民的健康保障非常不利(图6)。

10、1.2 汉长安城保护现状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政府和保护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区内大多数遗迹得到了较好保护,城内既无大型企业,更难见高楼大厦。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人为因素对文物遗迹和环境风貌的危害比较严重。1.2.1 居民生产生活对文物遗迹的破坏(1)对地上遗迹的破坏。保护区内大多数村落房基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近年来,人口的增加使农房建设进入一个高峰期。此种现象在东城墙和北城墙比较突出,当地居民的民房距离城墙只有 1 到 2 m 多,有的距离更近,居民为方便用土,直接在残存城墙或夯土台基上挖掘,有的楼房甚至直接盖到了城墙遗迹的夯土台基上。(2)对地下遗存的破坏。保护区内的居民为求经济发展,

11、未经文物部门允许,自发修筑乡村公路(水泥路或沥青路);各街道办为落实市政府“村村通公路”的要求,在历史形成道路的基础上,改建或新修了一些公路,这些道路不仅在修建过程中破坏遗址,而且长久的车辆行驶震动,造成了地下遗存的裂缝、坍塌。保护区内还分布有大量荷塘和鱼池,尤其在东北部,种植了大量莲菜,而池塘水的下渗也破坏了地下遗址层。图1 2 0 0 3 年保护区内人均G D P 与区外对比Fig.1 Contrast of GDP between the pro-tected area and other areas,2003图 2 2 0 0 3年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状况Fig.2 Land use of

12、 protected area,2003图 3 2 0 0 3年保护区产业结构与区外对比Fig.3 Contras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etweenthe protected area and other areas,2003图 4 2 0 0 3年保护区就业结构与区外对比Fig.4 Contrast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be-tween the protected area and otherareas,2003图5 2 0 0 3年保护区人均收入与未央区对比Fig.5 Contrast of income between the

13、pro-tected area and other areas,2003图6 2 0 0 3年保护区医疗状况与未央区对比Fig.6 Contrast of medical condition betweenthe protected area and other areas,2003图 1-图 6资料来源:根据 2 0 0 3 西安市未央区统计年鉴,2 0 0 3 汉城、未央宫、六村堡街道办国民经济统计年鉴计算而得。651.2.2 城市建设对整体格局与环境风貌的影响(1)对整体格局的影响。汉长安城遗址地处西安市区内,周边的开发给遗址保护造成巨大压力。保护区东边是西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边是

14、西安城区;在西边,新修建的三环将汉长安城遗址与建章宫遗址分割开,破坏了遗址的整体性;北边是高速公路和现代农业开发区;在西北和西南方向分别是六村堡化工组团和西部第一镇三桥镇。四周的发展建设已将汉长安城遗址层层包围,各组团间的交通联系严重影响了遗址的完整格局。(2)对环境风貌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遗址保护区内道路设施的建设,遗址内的违章建设活动愈演愈烈。据2 0 0 0 年的统计调查,城墙外1 0 0 m的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有各类违章企业百余家,城墙内的企业1 1 6 家,共占地7 1 0 多亩;2 0 0 4年的最新统计调查发现,保护区内的违章企业不断增多,现在已有2 0 0 多家。这些企业对保

15、护区域的空气、土壤、水质等造成污染,许多建筑已对遗址环境风貌构成威胁。2 汉长安城保护P R E D 不协调之诊断2.1 城市化进程加快是保护区P R E D 不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汉长安城地处城市边缘区,周边地区居民生活水平随着城市发展正常提高,而保护区内的居民由于遗址保护的要求,生产建设受到很大限制,其发展和周围地区差距较大,居民因此对政府和规划部门的一些保护性调控政策产生抵触情绪。而求发展、图改进的愿望又促使他们进行着一些个体的改造行为,但这种缺乏技术指导和财力支持的改造,对遗址是一种渐进式破坏,不但改造本身收效甚微,更影响了保护区的整体开发进程,使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缓慢。2.2 社会结构

16、失调是保护区 P R E D 不协调的动力机制原因由于居住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保护区内一些富裕起来的居民离开了汉城,在这些先富起来的人“远走高飞”后,留下的大多数低收入群体指望他们引领大家走向共同富裕的希望也破灭了。区域的发展势必要吸引人才,而汉城目前的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和产业结构,很难实现人才输入。因此,居住条件、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的落后直接导致了社会贫富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失调,进而加剧了保护区 P R E D 的不协调。2.3 利益主体的多重博弈是保护区P R E D不协调的显现原因有关方面在汉城遗址文物的发掘、收藏、保管等方面没有从长远着想,也没有照顾到当地的利益。常年来保护区进行文物考古

17、发掘工作的单位有中央的,也有省的,发掘出土的文物大都上缴省、市或中央有关文物管理部门。这样,就使得在遗址保护区发掘的文物不能给当地政府及群众带来效益,当地政府和群众为遗址保护和文物发掘所付出的代价不能得到补偿,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现象 3。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地方政府对保护开发的积极性,很难让他们在有意识进行遗址保护的同时更好地去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所以对待遗址保护与发展,各利益主体的想法和做法分别是:政府的消极态度和限制政策,居民的发展愿望和改造行为,文保专家的保全观念和“冻结”措施。各方观念不统一,步调不一致,敢问P R E D 怎能协调?3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P R E D 对策3.1

18、在整体层面上进行汉城土地功能适宜性开发将汉城遗址保护区作为一个P R E D 系统来分析,其不协调反映了系统中功能与环境之间的负反馈,现代功能与历史遗迹和环境风貌的结合是一个不断反馈与不断自适应的过程。这要求土地功能的适宜性开发不仅要全面考虑居民经济的发展、文物价值的延续与景观风貌的保持,更需仔细斟酌不同功能类型与具体空间环境、不同的土地开发强度与具体的保护范围之间的适宜程度(表1)。3.2 在价值层面上深挖遗迹文脉,倡导动态保护自然界任何一个系统若要保持其机体活力,除与外界进行必要的能量与信息交流外,更需在其内部有一个动态循环过程,而保护区P R E D 系统中,居民(P)为维系这一动态循环

19、之关键。几十年来静态保护和限制政策导致P、R、E 相互制约,大遗址系统运转不畅,亟待呼唤一种将遗址保护与居民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动态保护理念 6。其根本目的是在保护遗址本底价值(科学、历史、美学价值)的基础上,凸现其经济价值。而做到这一点则需对遗址的历史文脉进行缜密梳理与准确把握。例如,近期考古发现保护区内长乐宫东南角的酒池遗址,几十年来一直被当地居民当作垃圾堆使用,因为考古工作者不经意的“文脉挖掘”,致使其重大的历史考古价值得以大遗址保护的P R E D 协调发展案例与模式陈稳亮 张祖群 赵 荣城市保护与更新Urban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VOL.30

20、NO.7 JUL.2006662006 年 第30 卷 第7 期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重现。如果将该遗迹围栏保护,再顺其功能在周边修建酒吧一条街,不仅可以有效保护该遗迹,而且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促进经济发展。3.3 在产业层面上大力发展汉长安城观光农业在保护区发展观光农业,自然条件好、劳动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加之北边的西安现代农业开发区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这些都构成了其发展的充分条件;而西安市6 0 0 多万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消费需求与陕西省旅游业迫切呼唤参与性旅游产品的发展构成了其发展的必要条件。两方面相结合说明在汉城发展观光农业完全可行。鉴于保

21、护区面积较大,观光农业应遵循逐步开发的原则,近期可依附原有农业,开展一些基础好、效益高、风险低的经济作物休闲观光活动,如以六村堡乡为龙头,建果园,开展观赏果林、采摘果实等观光休闲活动;在遗址间种植花卉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能生产市场需要的鲜花。在中远期随着农民观念的更新,客源市场的成熟,可开展更具规模化与多样化的农业观光活动。诸如:向市民出租农地,让其切身体验农耕之乐;建农史陈列区并进行农产品加工展示;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参与。3.4 在保护层面上建遗址公园,并进行户外游憩教育是否在遗址内建公园曾引起许多文保专家的争论与思考。试想西安兴庆宫与明城墙倘若不建公园,经过几十年发展,其保存一定不

22、会如此完整。为避免公园过度开发,遗址公园应致力于把握和整理遗迹的原真文化与历史信息,并将这些值得民族骄傲的文化信息展示在世人面前 7。切忌盲目地搞开发,造景点,为追求公园的短期效益而漏损了遗址的长期价值。遗址公园的规划应以恢复环境风貌为目标,这样既能发挥遗址的展示教育功能,又能在公园内开展公共性户外游憩活动。汉长安城遗址公园首先应逐步恢复汉都鼎盛时期八街九陌十一区之空间格局,以展示其整体风貌。其次,对地上宫殿遗址进行覆盖复原来作为展示的核心,以体现遗址的原真性与可读性;以武库为依托,建汉长安城博物馆,以构成展示的主体,博物馆不仅向公众进行文物展示与历史教育,还可设立文物考古研发机构,以提升遗址

23、的公共性与科学性;而对地下建筑遗址,在考古调查确定其范围和形状后,在其表面栽植草皮或灌木,进行绿化标识,并结合地上遗址周围的保护绿地构成展示的环境,以增强遗址的生态性与完整性。3.5 在政策层面上进行居民有序迁移,调整保护区内人口承载力据统计,保护区内现存村落有 7.1%压在遗址之上,4 8.3%在重点保护区之内,过多的人口严重威胁遗址保护,人口迁移势在必行。迁移计划不仅要纳入西安市总体规划,还应贯穿于文物保护规划的全过程。遗址保护、发展观光农业、建遗址公园是一个分步实现的过程,而人口迁移也应是一个有序实施的过程。笔者认为保护区人口迁移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保护性迁移(近期):以保护遗迹为目标,

24、将重点保护区(遗迹外扩5 0 m范围)内的村落居民进行迁移;第二,开发性迁移(中期):以振兴经济为目的,配合观光农业的发展,将六村堡乡、明光宫内部分居民进行迁移;功能类型对遗迹的破坏程度经济效益对历史环境的影响适宜地区适宜保护范围综合评价观光农业不造成破坏观光收入,农产品收入影响轻微六村堡乡、明光宫一带一般保护区适宜,可持续开发利用展示教育保护遗迹,不造成破坏门票与展示活动收费不造成影响武库、东西市一些制陶铸币遗址重点保护区适宜,可持续开发利用旅游游人对遗迹产生轻微破坏主要靠门票收入和旅游产品收入影响轻微未央宫、桂宫、长乐宫重点保护区适宜,但需控制开发利用强度商业服务对遗迹破坏轻微商业收入商业

25、气息对历史环境影响较大靠近各宫殿遗址与旅游点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有条件使用,需控制利用强度居住对遗迹破坏严重靠传统农业收入影响轻微(当地居民与传统住宅增加遗址生命力)城内外一些原有农村聚落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有条件使用,需限制利用强度工业对遗迹破坏严重工业收入对景观风貌影响严重城外一些原有工业用地建设控制地带保留原工业,需限制利用强度表 1 汉长安城土地功能开发适宜性评价Tab.1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 development for different purpose of Han Changan city67第三,协调性迁移(远期):人口迁移

26、已不再单纯考虑某一方向,或停留在某一层面,而是为协调遗址公园的建立与发展,在权衡社会、经济、生态、文态综合效益的基础上,对人口承载力的一种微调。4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P R E D 协调发展模式基于以上探讨,笔者构建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P R E D 协调的理想模式(图7),以期为其他大遗址之协调发展提供启示。4.1 模式的次第关系模式分分析过程、决策过程、实施过程三部分。(1)分析过程:对土地功能进行适宜性开发是对我们所做的决策进行保护性的控制和开发性的引导。(2)决策过程:从保护和发展两方面入手,在保护方面倡导动态保护,使文物遗迹的历史价值得以延续,实现了保护的目标;发展观光农业,使产业得以

27、优化,收入的提高为保护提供了资金保障;而建遗址公园使遗址使用功能的公共性得以提升,正好发挥了保护的作用。在发展方面以P、R、E 相互之间的发展关系展开决策。模式中三种决策最终的受益对象均为保护区内居民(P),从而形成一个以3 P 为顶点稳固的三角形发展模型,而居民社会经济生活的改善离不开对文物遗迹(R)的保护和历史环境景观(E)的更新。强烈的发展愿望必将促使居民对遗址与环境进行更为主动与积极的保护。若R、E 得到有效保护,其价值的释放又将反作用于P 的发展,使3 P 的三角发展模型更为稳固,从而形成了遗址保护区P R E 的良性循环过程,使P R E D 协调发展成为可能。(3)实施过程:进行

28、有序移民,为我们所做的决策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和空间上的可操作性。4.2 模式的推广该模式中分析过程是保护规划目标价值趋向的基础,决策过程是发展战略目标价值趋向的前提,而实施过程是 P R E D 协调目标价值趋向的保障。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案例就是严格遵循从分析过程到决策过程再到实施过程这一思维模式,从而使遗址保护的可持续性得到显现。当前,小至文物单体大到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规划均可借鉴这一思维模式,以获得区域内人地关系的协调。4.3 模式对其他大遗址的启示第一,大遗址保护的P R E D 系统中,居民(P)独具能动性,该协调模式力求以居民经济发展为核心,自发形成由内向外的保护行为,以实现遗址保护的

29、人化过程;第二,大遗址保护P、R、E 三者在构成系统整体的同时又相互联系,在发展中有其特有的演进规律,协调模式旨在推广文化生态伦理,将遗址保护引向人地关系的动态循环系统,以获得良性发展;第三,大遗址的P R E D 协调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新颖发展模式,尚在不断完善与探索中,其研究范畴与理论深度还有待拓深。(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杨新军副教授给予了一定的思路启发,权东计副教授提供了很大帮助,特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 喻学才.遗址论 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1,3(2):4 5-4 9.2 杨海娟,周德翼.西安汉城遗址保护区发

30、展都市农业的设想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0 2,3 2(1):1 0 5-1 0 9.3 刘科伟,牛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J .经济地理,1 9 9 9,1 9(5):1 0 5-1 0 9.4 权东计,霍小平.大遗址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初探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规划 J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0 1,1 8(4):6 5-6 9.5 权东计,朱海霞.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发展战略研究 J .经济地理,2 0 0 3,2 3(3):4 0 9-4 1 3.6 陈文敏.保护与发展以云南省为例谈历史文化名城的动态保护 J .城市开发,2 0 0 3,(1):1 5-1 6.7 阮仪三,严国泰.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旅游发展 J .城市规划,2 0 0 3,2 7(4):4 8-5 1.图 7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 P R E D协调发展的模式Fig.7 PRED coordination mode of protected area大遗址保护的P R E D 协调发展案例与模式陈稳亮 张祖群 赵 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