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样霉菌病》PPT课件.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69970694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蕈样霉菌病》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蕈样霉菌病》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蕈样霉菌病》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蕈样霉菌病》PPT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一、概述1806年,法国皮肤病学家Alibert首先描述MFMF(mycosisfungoides):又名蕈样肉芽肿,是一种T细胞惰性淋巴瘤。通常原发于皮肤,初期时多种形态的红斑为其典型特征,病程呈慢性进行性,经过一段长短不等的时期,可发展为皮肤肿瘤,晚期可累及淋巴结和内脏。SS(sezarysyndrome):又名Sezary网状细胞增生症、T细胞红皮病、伴不典型淋巴细胞红皮病等,一般认为是MF的白血病变异型(目前尚未明确是否为同一疾病),其特征为剥脱性红皮病伴剧痒,浅表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以及白细胞增多,同时外周血中存在脑回状核的不典型T淋巴细胞(Sezary细

2、胞,S细胞)。MF和SS均为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来源恶性淋巴瘤,是CTCL的两种最常见类型。二者从细胞起源、形态特点、免疫组化和细胞遗传学特征上难以区别,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不同,MF5年生存率约为90,SS仅1020。In(2005y)updatedEORTCandWHOclassificationofCTCL,MFischaracterizedasanindolentneoplasmandSSischaracterizedasanaggressiveneoplasm.二、流行病学占NHL的23,MFaccountsfor60%ofnewcasesofCTCLandSSoccursonl

3、ytoanextentof5%.近年有增加趋势;以中老年人为主,平均发病年龄约为5060岁,我国病例发病年龄较国外约早10年;男:女2:1,低于30岁者很少发病,但亦可见个案报道;黑种人:白种人1.7,黄种人:白种人0.6三、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毒感染:HTLV-/HSV(单纯疱疹病毒):在MF的发展中很可能具有某种潜在作用;EBV(Epstein-barr病毒):具有高度致突变性,主要与B系淋巴系统恶性疾病的发生相关,亦有少数见于T细胞系淋巴瘤的报道2、超抗原:不经抗原递呈细胞加工递呈而直接激活T细胞的一类抗原,往往是某些细菌或病毒的蛋白质成分。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释放的多种肠毒素,抗菌治疗可使

4、SS病情好转。3、遗传:染色体异常无特异性。4、职业接触或环境因素:尚未明确。5、其他:Fas抗原通过与Fas-L结合而介导细胞凋亡,细胞毒性T细胞所表达的Fas-L可与肿瘤细胞表面的Fas抗原结合,从而在机体自身的抗肿瘤免疫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细胞Fas抗原的丢失可能使其藉此逃脱机体的有效免疫监视,从而在MF/SS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四、细胞形态学与组织病理学S细胞:核扭曲呈脑回状的不典型T淋巴细胞,具有向表皮性,常侵入表皮内和毛囊上皮细胞间。Pautrier微脓肿:S细胞单个散在时,其周围常见空晕样透明空隙,聚集成堆时则形成灶性小脓肿。恶性脑回状T细胞与炎症反应的淋巴细胞(脑回状单个核

5、细胞CMC)区别:胞核更大、核折叠更明显,用细胞核周长/核面积之比值计算胞核外形指数(nuclearcontourindex,NCI),若NCI8则提示为恶性细胞。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强,诊断价值较大。淋巴结是皮肤外累及的最早发生以及最常见的部位。大细胞转化:部分MF/SS患者的瘤细胞偶可继发地发生形态学改变,原为小型或中型的细胞增大而呈间变性大细胞样。一般而言,淋巴浸润区域中的大细胞若超过25即可定义为大细胞转化,20左右的患者可发生转化,通常见于肿瘤期,亦可发生于红斑期或斑块期,发生转化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五、细胞免疫学绝大多数为辅助/记忆性T细胞,表达CD4、CD45RO、CD29等抗原,以

6、及全T细胞抗原CD2、CD3、CD5等,小部分细胞表达CD8(此类细胞的侵袭性可能更强)CD7/CD26-与其他诊断标准结合运用。特点:CD4+/CD7-CD26-MFandSScellsarecharacterizedbyCD2+,CD3+,CD4+,CD5+,CCR4+,CD45RO+andtheylackcertainT-cellmarkersCD7andCD26.TherearesubtypesofMFthatarealsoCD8+.IfthereisahistologicalevidenceoflargecelltransformationphenotypingwithCD30isr

7、ecommended.六、细胞和分子遗传学:MF/SS患者病变部位的T细胞表面一般为链T细胞受体。T细胞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群体,也就是具有一定的克隆性,其T细胞受体有重排现象。用Southernblot和PCR法检测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到单克隆T细胞群体并不等于肯定的诊断,任何时候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局部增值均可表现为单克隆细胞群体。七、临床表现1、皮肤病变:是本病的主要表现,呈多样性。红斑期:又称蕈样前期,通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皮肤病变(多少不等、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一般不能与良性皮肤病鉴别,表面用药效果不佳,常伴发顽固瘙痒,可长期存在,且多发于皮肤病变出现之前。一般历时较长,可持续数月、数年

8、甚至2030年,平均为410年。斑块期:又称浸润期,通常在原有皮损的基础上或原先外观正常的皮肤处出现浸润性斑块,可伴剧烈瘙痒,浸润处毛发常脱落。肿瘤期:从浸润斑块处或斑片上逐渐或突然出现大小不一的肿瘤性结节,隆起于皮肤表面,亦可从看来本来是正常的皮肤上长出,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头面部、背部、四肢近段及皮肤褶皱处最多见。一般无疼痛,继发感染后可出现疼痛。脱发多见。全身症状可见乏力、消瘦、发热等。2、淋巴结及内脏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均可累及淋巴结和内脏,淋巴结常见于腹股沟,其次为腋下或颈部;淋巴结受累时,内脏器官往往同时累及,包括肺脾肝肾骨髓CNS等。八、实验室检查1、血象:(1)可出现Sezar

9、y细胞,数目不等。B05B15B21000/mclsezarycellswithpositivecloneNCI8则提示为恶性细胞(2)WBC一般正常,某些病例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加,而淋巴细胞减少,此类现象在泛发性斑块和肿瘤期患者尤为多见,提示预后不佳。(3)早期HB多正常,晚期可由轻度贫血。(4)晚期PLT可减少。2、骨髓象一般认为早期为正常骨髓象,尸检时近50骨髓累及,骨髓侵犯一般较轻微,不引起造血机能的改变。3、其他:LDH和IgG、IgE增加,ESR增快,细胞免疫低下,B淋巴细胞仅为正常的50,说明体液免疫功能也降低。九、诊断MF/SS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上以皮肤病变为主的特

10、点,结合皮肤的病理学检查特点以及外周血中出现Sezary细胞而确定。Inthealgorithmsdevelopedby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CutaneousLymphoma(ISCL),thediagnosisofMFisbasedonintegrationofclinical,histopathologic,immunopathologic,andmolecular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Accordingtotherevisedcriteria,diagnosisofSSincludesoneofthefollowing:(1)

11、anabsoluteSzarycellcountof1000cells/mm3ormore;(2)CD4/CD8ratioof10orhighercausedbyanincreaseincirculatingCD4+Tcellsand/oranabnormalimmunophenotypeincludingthesignificantlossofCD7(40%)orCD26(30%)byflowcytometrywithevidenceofaT-cellcloneintheblood.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TNMB分期:T(皮肤)T0临床或组织学上可疑皮损T1局限性斑块、丘疹或湿疹斑,占皮肤表面积

12、10%以下T2广泛性斑块、丘疹或湿疹斑,占皮肤表面积10%以上T3肿瘤形成(1)T4广泛性红皮病N(淋巴结)?N0临床上无外周淋巴结肿大,病理上不能诊断淋巴瘤N1外周淋巴结肿大,但活检病理上不能诊断淋巴瘤(包括反应性增生,皮肤病反应性淋巴结)N2临床上无外周淋巴结肿大,但活检病理能诊断淋巴瘤N3临床上出现外周淋巴结肿大,且病理诊断淋巴瘤M(内脏)M0无内脏器官侵犯M1内脏器官侵犯(必须有病理证实,注明所侵犯的器官)B(外周血)?:指外周血中非典型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光镜下应至少计数100个以上的淋巴细胞。B0循环中无不典型细胞(S细胞)(淋巴细胞的5%)B1循环中出现典型细胞(S细胞)(淋巴

13、细胞的5%)十、鉴别诊断1、良性病变:光化性类网状细胞增多症、皮肤假性T细胞淋巴瘤等,易于早期斑片期MF/SS混淆,一般呈良性病程,皮损处无典型脑回状细胞及Pautrier微脓肿,局部用药疗效佳,部分有自行消退倾向。2、可能进展至恶性的病变:斑块状副银屑病、淋巴瘤样丘疹病等,1025可能恶性进展,故需要长期随访,疑难病例可多部位、多次取材检测。3、恶性病变:Ki-1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一般可通过临床表现、病理及免疫表型和基因重排的检测进行鉴别。Ki-1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D30(Ki-1)+、EMA+、CD15-,发病年龄成双峰(20/60岁),可累及淋巴结和结外

14、,皮肤受累表现为:典型的病变位于真皮层,常有表皮破溃,有25病例侵犯皮下。4、B细胞淋巴瘤和髓细胞白血病累及皮肤:前者表达全B细胞抗原(CD19、CD20、CD22等),并可检出免疫球蛋白轻链重排;后者可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鉴别。5、SS与其他可能伴红皮病表现的疾病鉴别:银屑病、重度接触性皮炎、药疹等良性病变及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HL、CLL等恶性淋巴增值性疾病。十一、治疗原则:早期者一般采用针对皮肤病变的局部治疗,包括光化疗法、局部化疗和电子束照射治疗等;进展期者可同时予全身性化疗。1、光化疗法(photochemotherapy):(1)补骨脂素加紫外线A照射方法(

15、psoralenfollowedbyultravioletAirradiation,PUVA)机制:8甲氧补骨脂素(8methoxypsoralen,8-MOP)是一种光敏化合物,当其暴露于波长为320400nm的紫外线之后即被激活,激活后可插入DNA,与DNA链发生交联,从而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达到杀灭皮肤肿瘤细胞的作用;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免疫调节及诱导凋亡等。方法:首先服用8-MOP,之后再予大剂量的长波紫外线A照射。通常PUVA方案:口服8-MOP12H后,接受紫外线A照射,初始剂量为1.53焦耳/cm2,之后逐渐增大剂量,根据皮损类型、颜色和光敏感性等决定最终剂量,一般每周照射2

16、3次,知道皮肤病变完全消失后再维持治疗36个月,逐步减少照射次数。优点:简便易行、价格便宜、毒性较低,在清除早期皮肤病变、维持疾病缓解(8090)方面有显著作用。缺点:非根治性,PUVA治疗停止或转为维持治疗时相当部分患者有复发现象。注意与TSEBT、IFN等联合治疗。(2)紫外线B(UVB)波长范围280320nm,安全有效、便利。(3)光细胞分离法(photopheresis):又称体外光化疗法(extracorporealphotochemotherapy,ECP),为PUVA的新应用。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具体方案:先口服8-MOP(0.6mg/kg),2H后,进行体外白细胞分离,经紫

17、外线A照射后,再将分离的细胞回输入患者体内。间隔4周进行1次,治疗后6W行疗效判定,皮损达最大程度的消退后再维持治疗6个月,随后逐渐减少治疗次数直至停用。有效率约为5475,对SS效果好(原因为SS患者外周血中有恶性T细胞克隆的存在)。主要在体外进行,副反应较少,但设备价格昂贵。2、局部化疗(1)HN2:方法:1020mg溶入50100mlNS中,棉垫覆盖皮肤病损处,或涂布全身,除眼睑、嘴唇、肛门、生殖器等部位及皮肤擦烂区域,疗程不一,通常每日使用,直至完全缓解或皮肤病变达最大消退,随后每日或隔日使用,维持治疗624个月。缓解率较高,建议结合全身治疗。副作用:荨麻疹、接触性皮炎、干燥、鳞癌、基

18、底细胞癌等(2)BCNU(3)糖皮质激素:有溶解T淋巴细胞从而导致细胞死亡的作用。3、放疗对射线敏感,因此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totalskinelectronbeamradiation,TSEB)是MF/SS的基本疗法之一。810W,DT24003600cGy。4、全身性化疗有效期一般较短,毒性相对较大,故一般仅限于复发患者、局部化疗无效患者或淋巴结及内脏受累的患者。药物:烷化剂、抗代谢药、vp-16、VCR、DDP、ADM、BLM、PDN等,pentostatin、fludarabine、cladribin。MTX最常用。联合化疗:CP、CHOP、COP等5、生物反应调节剂IFN和IL-2

19、视黄醛衍生物(retinoids)6、造血干细胞移植资料非常有限(MolinaA对22岁难治性SS成功进行了HLA匹配的无关供体移植,36月后未见复发)。Autologousstemcelltransplantation(SCT)hasbeenusedinfrequentlyforpatientswithCTCL.Ingeneral,thedurationsofresponsehavebeenshortthuslimitingitsusefulness.TheuseofallogeneicSCTinpatientswithadvancedMFandSShasbeenreportedonlyin

20、casereportsandsmallseries.DataonallogeneicSCT,particularlyusingnonmyeloablativeconditioning,suggesttheexistenceofgraftversusT-celllymphomaeffectandsuccesswithlongtermdurableremissionshasbeenreportedinhighlyselectedpatients.7、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氨基乙酰丙酸(ALA)机制:利用MF/SS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摄取某些对机体无害的光敏感药物的特性,患者应用此类药物后再暴露于可见光,即可产生光化学效应,进而杀灭肿瘤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