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批评》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文学批评》PPT课件.ppt(10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第七七章章 清清代代文文学学批批评评一、总结(集大成)时期一、总结(集大成)时期q清清代代学学术术有有一一特特殊殊的的现现象象周周秦秦以以子子称称,楚楚人人以以骚骚称称,汉汉人人以以赋赋称称,魏魏晋晋六六朝朝以以骈骈文文称称,唐唐人人以以诗诗称称,宋宋人人以以词词称称,元元人人以以曲曲称称,明明人人以以小小说说戏戏曲曲称称,至至于于清清代代的的文文学学则则于于上上述述各各种种中中间间,没没有有一一种种比比较较特特殊殊的的足足以以称称为为清清代代的的文文学学,却却也也没没有有一一种种不不成成为为清清代代的的文文学学。盖盖由由清清代代文文学学而而言言,也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是包罗
2、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郭绍虞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1 1、对传统诗学全面总结和理性思考、对传统诗学全面总结和理性思考叶燮叶燮原诗原诗 2 2、清诗话卷帙浩繁,且体制完备、清诗话卷帙浩繁,且体制完备劳孝舆劳孝舆春秋春秋诗话诗话、费锡璜、费锡璜汉汉诗说诗说王葆王葆全唐全唐诗话诗话、郑方坤、郑方坤五代五代诗话诗话孙涛孙涛全宋全宋诗话诗话、周春、周春辽辽诗话诗话查羲查羲元元人诗说人诗说、程作舟、程作舟皇明皇明诗话诗话杨际昌杨际昌国朝国朝诗话诗话厉鹗厉鹗宋诗纪事宋诗纪事陈衍陈衍辽诗纪事辽诗纪事 金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经事元诗经事陈田陈田明诗纪事明诗纪事二、文学批评概括二、文学批评概括1
3、 1、诗歌理论批评、诗歌理论批评王夫之王夫之叶燮叶燮2 2、戏曲理论批评(李渔)、戏曲理论批评(李渔)3 3、小说理论批评(金圣叹)、小说理论批评(金圣叹)第第一一节节 王王夫夫之之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故又称船山先生。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隐居衡阳石船山,故又称船山先生。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在青少年时代即树立了匡扶社稷的宏大志向,在清兵铁年代,在青少年时代即树立了匡扶社稷的宏大志向,在清兵铁蹄踏入他的家乡湖南后,他与志同道合的至交结兵抗清,表现蹄踏入他的家乡湖南后,他与志同道合的至交结兵
4、抗清,表现出坚贞不渝的民族精神。武装抗清失败后,他曾三赴行在,投出坚贞不渝的民族精神。武装抗清失败后,他曾三赴行在,投身永历政权,因上书弹劾权奸王化澄,遭致忌恨,被迫离开广身永历政权,因上书弹劾权奸王化澄,遭致忌恨,被迫离开广西,返回家乡衡阳,自此过着隐居著述的生活。期间,他还经西,返回家乡衡阳,自此过着隐居著述的生活。期间,他还经历过一段流亡湘南的生活,直至他五十七岁时(历过一段流亡湘南的生活,直至他五十七岁时(1676年)才正年)才正式定居石船山。从顺治七年返乡到康熙三十年(式定居石船山。从顺治七年返乡到康熙三十年(1692)去世,)去世,前后达四十年之久,他伏幽栖处,专心著述,多达一百余
5、种,前后达四十年之久,他伏幽栖处,专心著述,多达一百余种,后人辑为后人辑为船山全书船山全书,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史学、文学以,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史学、文学以及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方面,文学批评著作有及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方面,文学批评著作有诗绎诗绎、夕堂永日绪论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编)、(内外编)、南窗漫记南窗漫记(上述三种,(上述三种,后合编为后合编为姜斋诗话姜斋诗话)、)、诗广传诗广传、古诗评选古诗评选、唐唐诗评选诗评选、明诗评选明诗评选(上述三种又合编为(上述三种又合编为古近体诗评选古近体诗评选)。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学者
6、、思想家和文学家,“在那个以天赋、学识和多产而闻名的世纪,他堪称一位集天赋、在那个以天赋、学识和多产而闻名的世纪,他堪称一位集天赋、学识和多产于一身的顶尖人物学识和多产于一身的顶尖人物”。(宇文所安:(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评论,第,第503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年版。)一、一、“诗道性情诗道性情”与与“兴观群怨兴观群怨”论论1、“情情”王夫之王夫之诗诗歌体系的歌体系的“基石基石”王夫之认为,王夫之认为,“情情”是诗歌之本。是诗歌之本。他说:他说:“诗以道性情,诗以道性情,道之为言,路也。诗之所至,情无不至;情之所至,诗道之为言
7、,路也。诗之所至,情无不至;情之所至,诗以之至。以之至。”(古诗评选卷四)他认为诗歌的本质特(古诗评选卷四)他认为诗歌的本质特征是征是“道情道情”,“长言咏叹,以写缠绵绯恻之情,诗本长言咏叹,以写缠绵绯恻之情,诗本教也。教也。”(夕堂永日绪论内篇)诗之所到处,即情(夕堂永日绪论内篇)诗之所到处,即情之所到处。毛诗序云:之所到处。毛诗序云:“诗者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的形成是因为诗歌的形成是因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动于中而形于
8、言”的结果,没有的结果,没有“情情”动于中则无动于中则无以形于以形于“言言”,没有,没有“缠绵绯恻之情缠绵绯恻之情”则无法长言咏叹,则无法长言咏叹,诗只是诗只是“情情”的载体,情才是诗的灵魂,抒情、道情是的载体,情才是诗的灵魂,抒情、道情是诗最根本性的特征。诗最根本性的特征。为了进一步说明为了进一步说明“抒情抒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王夫是诗歌的本质特征,王夫之还将诗与其它学术进行了辨析和比较。他说:之还将诗与其它学术进行了辨析和比较。他说:“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却派分与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却派分与易
9、易、书书、礼礼、春秋春秋去,彼不能代去,彼不能代诗诗而言性而言性之情,之情,诗诗亦不能代彼也。亦不能代彼也。”(明诗评选明诗评选卷卷五)由孔子整理而成的五)由孔子整理而成的“六经六经”诗诗、书书、礼礼、乐乐、易易、春秋春秋,代表着,代表着西周及其以前最高的文化成就,也代表着孔子对西西周及其以前最高的文化成就,也代表着孔子对西周及其文化成就进行学术整理的分类标准,也就是周及其文化成就进行学术整理的分类标准,也就是说说“六经六经”代表着不同的文体功能和叙述方式。在代表着不同的文体功能和叙述方式。在王夫之看来,王夫之看来,诗诗不同于其他不同于其他“五经五经”的本质特的本质特征就是征就是“道性情道性情
10、”。王夫之认为诗歌不但王夫之认为诗歌不但“曲写心灵曲写心灵”,“以道性情以道性情”,而且还能,而且还能“动人四情动人四情”,“动人兴观群怨动人兴观群怨”。他对传统的。他对传统的“兴观群怨兴观群怨”说进说进行了改造和提升,将它由传统的行了改造和提升,将它由传统的文学功能论提升到文学文学功能论提升到文学“动人四动人四情情”的文学本体论高度。的文学本体论高度。2 2、四情说四情说对对“兴观群怨兴观群怨”的新释的新释(1 1)兴、观、群、怨源于情)兴、观、群、怨源于情惟此窅窅摇摇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惟此窅窅摇摇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是以有取于诗。可群、可怨,是以有取于诗。
11、情为根本情为根本诗之泳游以体情,可以兴矣;褒刺以立义,可以诗之泳游以体情,可以兴矣;褒刺以立义,可以观矣;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含其情而不尽观矣;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含其情而不尽于言,可以怨矣。(于言,可以怨矣。(四书训义四书训义卷二十)卷二十)兴:对情感的体验兴:对情感的体验观:情感中蕴含褒刺、义理观:情感中蕴含褒刺、义理群:情感的共鸣群:情感的共鸣怨:情趣无穷怨:情趣无穷(2 2)兴、观、群、怨:不可分割的整体兴、观、群、怨:不可分割的整体摄兴、观、群、怨于一炉。摄兴、观、群、怨于一炉。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
12、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群乃益挚。王夫之王夫之这里把这里把“兴、观、群、怨兴、观、群、怨”都与都与“情情”相联系,已相联系,已不同于传统的不同于传统的“兴、观、群、怨兴、观、群、怨”说,说,“兴、观、群、怨兴、观、群、怨”原是指诗歌的社会功能,但在王夫之看来,它们都是以原是指诗歌的社会功能,但在王夫之看来,它们都是以“情情”为本而动读者之兴、观、群、怨之为本而动读者之兴、观、群、怨之“四情四情”的。王的。王夫之还认为兴、观、群、怨夫之还认为兴、观、群、怨“四情四情”不是各自独立的,而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补充的。是紧密联系
13、、相互补充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失,读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失,读三百篇者必此也。三百篇者必此也。可以可以云者,随所云者,随所以以而皆而皆可可也。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也。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出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观出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
14、其情而自得。”王夫之王夫之对兴、观、群、怨的新解说,突出它们的情感性和相互的对兴、观、群、怨的新解说,突出它们的情感性和相互的关联性,从而使这一古老的诗学命题重新焕发出理论生命关联性,从而使这一古老的诗学命题重新焕发出理论生命力。力。二、情景论二、情景论“诗诗以道情以道情”,“动动人四情人四情”,情从何来?,情从何来?王夫之进一步提出了王夫之进一步提出了“情景相生相融情景相生相融”的诗歌意的诗歌意象理论。象理论。1 1、情景关系、情景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姜斋诗话姜斋诗话(情和
15、景(情和景名义上是两个事物,而实则不可分离。对作诗能出神入化的名义上是两个事物,而实则不可分离。对作诗能出神入化的诗人,诗中的情和景融汇谐浃,妙合无垠。巧于作诗的的人诗人,诗中的情和景融汇谐浃,妙合无垠。巧于作诗的的人则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则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景感人而生情,情被感动而产生出带有感情的景,情感哀(景感人而生情,情被感动而产生出带有感情的景,情感哀乐的感触,景色荣枯的触目,互相融汇。)乐的感触,景色荣枯的触目,互相融汇。)情与景互相依托情与景互相依托情生景:因情而触景情生景:因情而触
16、景景生情:触景而起情景生情:触景而起情王夫之认为诗歌创作中的王夫之认为诗歌创作中的“情情”与与“景景”是密不可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完整艺术形象中的两个基本方面,他分的,是一个完整艺术形象中的两个基本方面,他反对把完整艺术形象肢解为何句状景何句言情的呆反对把完整艺术形象肢解为何句状景何句言情的呆板做法。板做法。艺术形象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但如何做到情景交艺术形象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但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呢?王夫之认为应该融呢?王夫之认为应该“即目会心即目会心”,“情景相凑情景相凑”,“以心目相取以心目相取”。所谓。所谓“写景至处,但令与心目不相睽写景至处,但令与心目不相睽离,则无穷之情,正从此出
17、。离,则无穷之情,正从此出。”(古诗评选古诗评选卷五)这卷五)这里所说里所说“心目心目”,就是一种审美直觉,是一种不需预设的,就是一种审美直觉,是一种不需预设的情景相凑的情景相凑的“当下直观当下直观”。为了进一步说明为了进一步说明“即目会心即目会心”的理论内涵,王夫之还的理论内涵,王夫之还借用佛教相宗借用佛教相宗“现量现量”之论来予以阐释。他说:之论来予以阐释。他说:“僧敲月下门僧敲月下门”,只是妄相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只是妄相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沈呤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沈呤“推推”“”“敲敲”二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
18、,必居其一因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情因景,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情因景,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长河落日圆”,初无,初无定景;定景;“隔水问樵夫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现量”也。也。现量:本为佛家术语,指感官接触外物时的直观现量:本为佛家术语,指感官接触外物时的直观感受感受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长河落日圆”,初无,初无定景;定景;“隔水问樵夫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
19、量也。现量也。现量说:强调创作主体直接的审美观照,无需比现量说:强调创作主体直接的审美观照,无需比较、推理等抽象思维,靠的是瞬间艺术直觉。较、推理等抽象思维,靠的是瞬间艺术直觉。在古印度,将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知识本身称为在古印度,将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知识本身称为“量量”,“现量现量”是指离开名义种类概念,不离开事是指离开名义种类概念,不离开事物个别形态的知觉经验。王夫之物个别形态的知觉经验。王夫之相宗络索相宗络索云:云:“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景。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现在,不缘过去作景。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
20、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不参虚妄。”“现量现量”有现在、现成、现实(显现有现在、现成、现实(显现真实)三义,它们与诗歌创作的审美直觉活动有相真实)三义,它们与诗歌创作的审美直觉活动有相通之处。通之处。所谓所谓“现在现在”,强调了诗人在创作时当,强调了诗人在创作时当“即景即景会心会心”,不能脱离眼前实景,闭门造车,暗中摸索,不能脱离眼前实景,闭门造车,暗中摸索,这实际就是钟嵘所说的这实际就是钟嵘所说的“即目直寻即目直寻”。所谓所谓“现成现成”,他解释为,他解释为“一触即觉,不假思一触即觉,不假思量量”,这实际上指的是
21、审美活动的直觉性、突发性、,这实际上指的是审美活动的直觉性、突发性、非逻辑性,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灵感的爆发性,非逻辑性,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灵感的爆发性,它倏忽而起,瞬间即逝,不待恃度。它倏忽而起,瞬间即逝,不待恃度。所谓所谓“显现真实显现真实”,指审美活动的真实性,诗,指审美活动的真实性,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要忠实地呈现自己的审美体验。人在创作过程中要忠实地呈现自己的审美体验。王夫之的王夫之的“现量现量”说,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审美直说,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审美直觉的理论内涵,揭示了审美直觉的现在性、现成性觉的理论内涵,揭示了审美直觉的现在性、现成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和真实性的特点。三三、以意为主,反对
22、死法、以意为主,反对死法情景论阐述的是诗歌创作过程中艺术形象的内情景论阐述的是诗歌创作过程中艺术形象的内在构成,在构成,“以意为主以意为主”则强调诗歌创作必须坚则强调诗歌创作必须坚持艺术形象性的原则。他说:持艺术形象性的原则。他说:“无论诗歌与长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谓之乌合。”(夕堂永日绪论内篇)但是,(夕堂永日绪论内篇)但是,王夫之对王夫之对“以意为主以意为主”有两种截然而反的态度,有两种截然而反的态度,有的地方他明确提出诗歌创作当有的地方他明确提出诗歌创作当“以意为主以意为主”,有的地方他又坚决反对,有的地方
23、他又坚决反对“以意为主以意为主”,对王,对王夫之关于夫之关于“以意为主以意为主”前后矛盾的态度应该作前后矛盾的态度应该作怎样的理解?其实,这与古代学者使用术语的怎样的理解?其实,这与古代学者使用术语的“意义含混意义含混”有关系,王夫之在不同场合所说有关系,王夫之在不同场合所说的的“以意为主以意为主”是有不同的涵义的。是有不同的涵义的。一种是指与一种是指与“象象”相结合的审美意象相结合的审美意象,比如说:,比如说:“无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
24、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转合成句之出处,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转合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已表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已表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夕堂永日绪论内篇夕堂永日绪论内篇)这)这里,里,“烟云泉石,花鸟苔林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都已是都已是带有审美主体之情带有审美主体之情的的“意象意象”,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理性的,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他对这种而是感性的,他对这种“意意”持肯定态度。持肯定态度。另一种另一种“意意”则指抽象的理性的概念化的则指抽象的理
25、性的概念化的“意意”。他在评鲍照他在评鲍照拟拟行路难行路难中中君不见柏梁台君不见柏梁台一诗时说:一诗时说:“全以声情生全以声情生色,宋人论诗以意为主,如此类直用意相标榜,则与村色,宋人论诗以意为主,如此类直用意相标榜,则与村黄冠、盲女子所弹唱,亦何异哉!黄冠、盲女子所弹唱,亦何异哉!”(古诗评选古诗评选卷卷一)一)这里所说的宋人论诗以意为主,实际上指的是宋人这里所说的宋人论诗以意为主,实际上指的是宋人论诗主理,以意为主之论诗主理,以意为主之“意意”亦即亦即“理理”,王夫之是反,王夫之是反对以诗言对以诗言“理理”的。的。第二节 桐城派的文论一、方苞的一、方苞的“义法义法”说说二、刘大櫆的二、刘大
26、櫆的“神气音节神气音节”说说三、姚鼐的论义理、考据、词章三、姚鼐的论义理、考据、词章的统一和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统一和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一、方苞的“义法”说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自号望溪,幼时从其父(方仲舒)、兄(方舟)读书而有文名,康熙二十八年补桐城县学,康熙三十年入京师,以文获知于理学大师李光地、时文名家韩菼tn、史学家万斯同,李叹其为“韩、欧复出”,韩称之为“昌黎后一人”,万亦引之为“忘年知己”。奠定方苞作为清代学者重要地位的,是他的古文、他的“义法”说和他开创的桐城派,他的古文著述主要有望溪文集等。他说: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
27、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所谓春秋之制“义法”,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春秋笔法,意谓春秋行文条理的精密和语言的言简意赅,司马迁称孔子编春秋:“上记隐,下至哀公之获麟,约其文辞,治其繁重,以制义法。王道久,人事浃。”(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方苞也说:“凡诸经之义,可以依文以求。而春秋之义,则隐寓于文之所不载,或笔或削,或详或略,或同或异,参互相抵,而义出于其间,所以考世变之流极,测其圣心之裁制,具在于此。”(春秋通论序)春秋之“义”亦即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贬褒,作者不是以文字直接表述出来,而是借助笔削、详略、异同等体例的安排(“法”)隐秘
28、地表现在文字之外。方苞认为春秋之“义”即易之“言有物”,春秋之“法”即易之“言有序”。方苞所说的“义”不是一般地指文章的内容,更指文章的意旨、论断与贬褒;“法”指的是文章的形式手法。什么是“言有物”呢?“言有物”既包括圣贤之经传,也包括“记事之文”、“道古之文”及“论事之文”,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史传之文、诸子之文和政论之文,它们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内容充实的作品。方苞所谓“言有序”,结合他对史记及其它古文的分析,其涵义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如意旨的显晦、取材的详略及结构、脉络、章法的布局翦裁等。但不管“法”有怎样的重要性,它始终是由“义”所决定的。比如左传、春秋“各有义法”,“前后相应
29、,或隐或显,或偏或全,变化随宜,不主一道”,“夫法之变,盖其义有不得不然者”。总之,方苞非常重视古文之“法”,但“法”是因“文”而生的,亦是随“文”变的,这样“法”就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而不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死法”。二、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他一生潦倒,布身终生,大部分时间以游幕、教书、卖文度日,是桐城派由方苞到姚鼐之间承前启后的人物。方氏讲义法关注的是古文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重视“义”对“法”即古文表现艺术的支配作用,而刘大櫆关注的却是“文之能事”,也就是说,他更关注的是方苞所说“义法”之“法”,他对方苞义法说的发展是把“义法”
30、之“法”作了进一步的具体化。他的主要著述有海峰文集、诗集及论文偶记。n刘大櫆论文特别强调刘大櫆论文特别强调“作者之能事作者之能事”,认为文章的内容固然很重,认为文章的内容固然很重要,它对形式有制约作用,但文章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要,它对形式有制约作用,但文章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行行文文”(形式)与(形式)与“行文之实行文之实”(内容)是两回事。他说:(内容)是两回事。他说:“盖人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一事。譬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
31、文自另是一事。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即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即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论文偶记)(论文偶记)n关于关于“文法文法”,方苞也就意旨的显晦、章法的布局、语言的雅洁,方苞也就意旨的显晦、章法的布局、语言的雅洁等提出过具体的要求,但等提出过具体的要求,但刘大櫆却将刘大櫆却将“文法文法”由技法层面提升到由技法层面提升到理论高度来论述理论高度来论述。他说:。他说:
32、“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待守其法,则死法而已。神而待守其法,则死法而已。”所谓所谓“得其神得其神”就是指获取就是指获取“文文法法”特殊的规律性特殊的规律性,一篇文章美不美的关键也在于它是否,一篇文章美不美的关键也在于它是否“有其有其神神”。他说:。他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ho,神远则气,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
33、主。至专以理为主者,则犹未尽其妙也。专以理为主者,则犹未尽其妙也。”(论文偶记)(论文偶记)n传统文论中有以意(传统文论中有以意(“理理”)为主说和以气为)为主说和以气为主说,刘大櫆在这里提出主说,刘大櫆在这里提出“以神为主以神为主”,意在强,意在强调文章形式独立性的基础上,作者的思想情操、调文章形式独立性的基础上,作者的思想情操、道德修养、审美趣味等精神性的内涵,道德修养、审美趣味等精神性的内涵,“神神”就就是文章中自然天成、不落痕迹、又能充分展示作是文章中自然天成、不落痕迹、又能充分展示作者精神面貌的化工境界者精神面貌的化工境界,“气气”则是指文章中具则是指文章中具体体现这种化工境界、并带
34、有作者个性、气质、体体现这种化工境界、并带有作者个性、气质、精神风貌的行文气势精神风貌的行文气势。在刘大櫆看来。在刘大櫆看来“神神”与与“气气”是互为体用的关系,是互为体用的关系,“神神”是内在的,是内在的,“气气”是外在的,是外在的,“气气”是是“神神”在文章中的具体表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因为现。因为“神神”“气气”是一体两面的,所以,刘是一体两面的,所以,刘大櫆有时候将大櫆有时候将“神气神气”合而称之。合而称之。n刘大櫆对古文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详细地阐明刘大櫆对古文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详细地阐明了了“神气神气”、“音节音节”、“文字文字”三者的关系。三者的关系。他说:他说:“神气者,文之最精
35、处也;音节者,文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实际上谈这实际上谈到到“文之能事文之能事”的三个构成因素及其关系,的三个构成因素及其关系,神气神气为文之最精处,音节为文之稍处,字句为文之最为文之最精处,音节为文之稍处,字句为文之最粗处。粗处。他从创作和接受两个维度,论述了三者之他
36、从创作和接受两个维度,论述了三者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间的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从创作角度言从创作角度言,神气,神气见之于音节、字句,音节、字句体现神气;见之于音节、字句,音节、字句体现神气;从接从接受角度言受角度言,由音节而见神气,由字句而见音节。,由音节而见神气,由字句而见音节。n刘大櫆这一理论的提出,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刘大櫆这一理论的提出,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它是对明代以来秦汉派和唐宋派两种创作偏向的它是对明代以来秦汉派和唐宋派两种创作偏向的修正。秦汉派论文主模拟,求形似,重在字句、修正。秦汉派论文主模拟,求形似,重在字句、音节方面;唐宋派论文尚神气,但离开了具体的音节方面;唐宋派论文尚
37、神气,但离开了具体的音节、字句,流于空疏,难以捉摸;刘大櫆则力音节、字句,流于空疏,难以捉摸;刘大櫆则力主主“神气神气”、“音节音节”、“文字文字”的三位一体,的三位一体,以神气为文之最精处,音节为文之稍处,字句为以神气为文之最精处,音节为文之稍处,字句为文之最粗处,比较圆满地解释了文之最粗处,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神气神气”、“音音节节”、“文字文字”三者的关系,使得古文理论在唐三者的关系,使得古文理论在唐宋散文理论的基础上有了一次新的飞跃。宋散文理论的基础上有了一次新的飞跃。三、姚鼐的论义理、考据、词章的统一和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姚鼐(17321815),字姬传,号梦谷,一号惜抱,安徽桐城人。乾
38、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曾任刑部郎中,后改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二年后以病乞养。先后主持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徽州紫阳书院、江宁钟山书院,凡四十余年。姚鼐对方、刘古文之学,不但有继承,更有发展,这就扩大了桐城派的堂庑,完善了桐城派的理论体系,还通过讲学、授徒等方式,培植了一支声势壮大的桐城派文人队伍。他的著述主要有惜抱轩文集。姚鼐的学术和文学活动正当乾、嘉之际,这时的清王朝统治正处在由繁荣到衰落的转变时期,也是清代学术由理学独尊到汉、宋兼容的转变时期,清王朝对汉、宋之学采取“崇宋学之性道,而以汉儒经义实之”的政策,讲求性道之宋学与名物考订之汉学遂成双峰对峙的格局。汉学家长于考证,以为义理
39、文章未有不由考证而出;宋学家讲求义理,以为考证、文章应以义理为依归;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文章为末技,以古文家身份出现的姚鼐,在汉宋之争的学术背景下,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善用相济的观点。他说: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苟善用之,则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夫天生之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
40、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欤?(述庵文钞序)这里,“言义理之过者”指的是理学家,“言考证之过者”指的是汉学家,姚鼐认为前者“辞芜俚近”,后者“繁碎缴绕”,他提出义理、考证、文章善用相济,表明三者都是构成“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鼐尝谓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一途之中,歧分而为众家,遂至于百十家。同一家矣,而人之才性偏胜,所取之迳哉又能有不能焉。凡执其所能为,而呲z其所不为者,皆陋也,必兼收之足为善。”(复秦小岘书)他主张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收并擅,并不是将三者等而视之的,而是以义理为文章的内核,以考证去充实文章的内容,以辞章为文章的外表。王先谦说:“惜抱自
41、守孤芳,以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一阙,义理为干,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续古文辞类纂序)在这一点上,他与方苞的义法说一脉相承,都是以程朱理学为论文之根柢的,他说:“儒者生程、朱之后,得程、朱而明孔、孟之旨,程、朱犹吾父师也。”(再复简斋书)但他生活在考据学如日中天的时代,亦不能不受这一时代学风的影响,要求吸取考据学之所长,去充实文章的内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所谓“以考据累其文则是弊耳,以考据助文之境,正有佳处”(与陈硕士)v提出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说v 姚鼐在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古文辞类纂序中说中说:“凡文之体类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
42、、格、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律、声、色者,文之粗也。”这是对古文审美要素这是对古文审美要素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是对刘大櫆的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是对刘大櫆的“神气神气”说的说的继承和发展,就继承和发展,就“文之精文之精”来看,在刘大櫆来看,在刘大櫆“神气神气”的基础上,增加了的基础上,增加了“理理”和和“味味”,前者弥补了,前者弥补了刘对思想内容的忽视,这里的刘对思想内容的忽视,这里的“理理”有方苞所说的有方苞所说的“凡义理必载于文字,惟凡义理必载于文字,惟春秋春
43、秋周官周官,则文,则文字所不载,而义理寓焉字所不载,而义理寓焉”“古文则本经术而依于事古文则本经术而依于事物之理物之理”的的“理理”,亦即方苞所说的,亦即方苞所说的“理之是理之是”,是对文章的合规律性的要求;是对文章的合规律性的要求;v 后后者者加加强强了了审审美美性性的的表表达达,在在中中国国文文学学批批评评史史上上,“味味”接接近近西西方方的的“美美”,凡凡以以“味味”论论诗诗论论文文的的,大大都都意意在在审审美美,如如钟钟嵘嵘的的“滋滋味味”说说,司司空空图图的的“味味外外之之旨旨”说说等等等等。就就“文文之之粗粗”来来看看,在在刘刘大大櫆櫆“字字句句”“音音节节”的的基基础础上上,增增
44、加加了了“格格”“律律”“色色”三三个个要要素素,比比仅仅仅仅从从音音节节上上求求神神气气,要要全全面面得得多多,“格格”指指体体制制格格调调;“律律”指指法法度度规规则则;“色色”指指文文采采辞辞藻藻。格格律律声声色色是是外外在在的的,显显露露的的,是是艺艺术术形形式式;神神理理气气味味是是内内在在的的,隐隐藏藏的的,是是审审美美意意蕴。两者有机统一在一起。蕴。两者有机统一在一起。姚鼐的古文理论贡献最突出在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对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关系的论述。他说: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
45、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复鲁絜非书)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文学风格学论文,也是一篇生动地描述阳刚与阴柔两种审美形态的绝妙美文,它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波动迷人的古文审美境界。它从古代哲学本体论角度论述了阳刚阴柔的起源,也就是说他是从古代哲学那
46、里汲取了思想资源,但更是对前人文学风格学观点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第一,分析了两大风格类型的成因。他认为文学风格之美分阳刚、阴柔,实为天地自然“阴阳刚柔之发”。作者禀赋的天地自然之气有阴阳刚柔的不同,他们的气质和个性也就有了先天的差异,这使得他们的文章也就有了阴阳刚柔的凝聚形态与表现形式。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姚鼐还提出了风格即人的观点,不同的风格反映了不同作者的气质个性。第二,提倡阳刚与阴柔两种风格的兼济互补。他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阴阳刚柔和济而成,不存在纯粹阳刚或纯粹阴柔的事物,文学也是这样,有以阳刚为主者,以阴柔为主者,但刚者要济之以柔,柔者也要济之以刚。第三,他认为风格主要有阳刚阴柔两大类,但
47、并不是说文学风格只有这两种类型。他说:“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已。”(复鲁絜非书)自然界由于阴阳二气交互配合的不同,“气有多寡进绌”,进而造成了“品次亿万”的不同事物,文章的风格也由于阴柔、阳刚两种对立因素的交相配合,从而形成了多样变化的“品次”。第三节第三节 叶燮叶燮原诗原诗叶燮(叶燮(16271703),字星期,号已畦,),字星期,号已畦,江南吴江人,晚年定居吴江横山,世称横山江南吴江人,晚年定居吴江横山,世称横山先生。著作有先生。著作有已畦文集已畦文集、已畦诗集已畦诗集、原诗原诗等,以等,以
48、原诗原诗在后代影响最大,在后代影响最大,这是一部体系周密的诗歌理论专著,它奠定这是一部体系周密的诗歌理论专著,它奠定了叶燮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了叶燮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原诗原诗:以论诗之:以论诗之源为宗源为宗系系统统阐阐述述诗诗歌歌的的本本原原、文文学学发发展展以以及及创创作作思思维维规规律律等等问问题题,理理论论系统性超越前代。系统性超越前代。一、创作主客论一、创作主客论曰理、曰事曰理、曰事,曰情曰情,此三言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
49、此者也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才,曰胆曰胆,曰曰识识,曰力曰力,此四言者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以在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审美客体之审美客体之“理、事、情理、事、情”审美主体之审美主体之“才、胆、识、力才、胆、识、力”1 1、审美客体之、审美客体之“理、事、情理、事、情”“譬譬之之一一木木一一草草,其其能能发发生生者者,理理也也;其其既既发发生生,则则事事也也;既既发发生生之之后后,夭夭乔乔滋滋植植,情情状状万万千千,咸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有自得之趣,则情也。”理:指事物的本质、内在规律理:指事物的本质、
50、内在规律事:事物循其事:事物循其“理理”而发生发展过程而发生发展过程情:事物所呈现的情状情:事物所呈现的情状 要之作诗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要之作诗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事,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见之事,不可径达之事,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更富概括性、形象性、蕴藉性更富概括性、形象性、蕴藉性2 2、创作主体之、创作主体之“才、胆、识、力才、胆、识、力”才:审美表现力。才华,具体写作才能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