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三章血液(Blood).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三章血液(Blood).ppt(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 血液(血液(Blood)体液体液 体内的液体。(占体重体内的液体。(占体重60%)细胞内液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细胞外液血量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7 8%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特性血液的组成、特性一、组成一、组成(一一)血浆血浆(plasma)表表3-1 包括:包括:晶体物质溶液晶体物质溶液(基本成份基本成份)血浆蛋白血浆蛋白(二二)血细胞血细胞(blood cells)红细胞红细胞 白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血小板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男:40%50%女:女:37%48%血浆蛋白的功能
2、:血浆蛋白的功能:1 营养营养2 运输运输3 缓冲缓冲 4 形成胶体渗透压形成胶体渗透压 (见后)(见后)5 参与机体免疫参与机体免疫 6 参与凝血和抗凝参与凝血和抗凝 (见后)(见后)二、血量二、血量(blood volume)占体重占体重7 8%三、三、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理化特性(一)比重(一)比重 全血比重全血比重 1.05 1.06 红细胞比重红细胞比重 1.09 1.092(二二)粘度粘度 全血为水的全血为水的 45倍倍(三)血浆渗透压三)血浆渗透压 300mOsm/L 血浆中吸引水分子的力量血浆中吸引水分子的力量 血浆中溶质分子所产生的水移动引起的压力。其大血浆中溶质分子所产生的
3、水移动引起的压力。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颗粒大小无关。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1.3mOsm/L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作用: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细胞正常体积作用: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细胞正常体积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溶质所产生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溶质所产生的渗透压的渗透压。等张溶液: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能保持正常等张溶液: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能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等渗
4、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0.9%NaCl溶液是等渗、等张溶液溶液是等渗、等张溶液 (NaCl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1.9%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 (尿素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引尿素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引起红细胞溶血)起红细胞溶血)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白蛋白为主白蛋白为主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四)血浆(四)血浆pH值值 7.35 7.45取决于:取决于:血液缓冲系统血液缓冲系统NaHCO3/H
5、2CO3 肺排酸功能肺排酸功能 肾排酸保碱功能肾排酸保碱功能 第二节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一、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生理生理(一)红细胞数量和形态(一)红细胞数量和形态1 数量:男数量:男 (4.0 5.5)1012/L 女女 (3.5 5.0)1012/L 功能:功能:运输运输O2、CO2 缓冲缓冲pH(二)红细胞生理特征(二)红细胞生理特征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血沉血沉):):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男性:男性:0 15mm/h 女
6、性:女性:0 20mm/h 可塑性变形可塑性变形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叠连血沉加快血沉加快白蛋白减少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球蛋白增多纤维蛋白增多纤维蛋白增多影响影响ESR因素因素:3、渗透脆性、渗透脆性红细胞红细胞渗透脆性: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破裂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能力。0.9%NaCl 正常形态和大小正常形态和大小0.42%NaCl 部分红细胞破裂部分红细胞破裂0.35%NaCl 全部红细胞破裂全部红细胞破裂 脆性大脆性大,易破裂易破裂 1、生成所需物质:生成所需
7、物质:铁、叶酸、铁、叶酸、Vit B12、AA、蛋白质等、蛋白质等 缺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叶酸、缺叶酸、Vit B12:巨幼巨幼红细胞性红细胞性贫血贫血 2、生成调节生成调节爆式促进因子(爆式促进因子(BPA)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性激素雄性激素(三三)红细胞生成调节红细胞生成调节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生理(一)分类、数量(一)分类、数量 总数(总数(4 10)109/L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50 70%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0%1%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0.5%5%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3%8%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20%40%(二)白细胞
8、功能(二)白细胞功能1、中性粒细胞功能:、中性粒细胞功能:l 吞噬、杀灭细菌吞噬、杀灭细菌l 清除免疫复合物及坏死组织清除免疫复合物及坏死组织 2、嗜碱性粒细胞功能、嗜碱性粒细胞功能l 释放肝素释放肝素 抗凝血抗凝血l 释放组织胺释放组织胺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l 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3、嗜酸性粒细胞功能、嗜酸性粒细胞功能l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l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4、单核细胞功能、单核细胞功能l吞噬、消灭致病微生物吞噬、消灭致病微生物l参与机体防卫机制参与机体防卫机制l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9、,参与其他细胞生长调控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他细胞生长调控5、淋巴细胞功能、淋巴细胞功能T细胞: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三、血小板生理三、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数量和功能(一)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数量:数量:100-300(109/L)功能:功能: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参与生理止血(见后)参与生理止血(见后)血小板过少:血小板过少:小于小于50109/L,出血倾向出血倾向血小板过多:血小板过多:血栓形成血栓形成,见于真性血小板增多症及继发性,见于真性血小板增多症及继发性增多增多 两面微凹的圆盘状,平均直径两面微凹的圆盘状
10、,平均直径2-4m(二)血小板生理特性(二)血小板生理特性1、粘附、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2、释放、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颗粒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3、聚集、聚集 血小板相互粘着血小板相互粘着 4、收缩、收缩5、吸附、吸附 吸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吸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 一、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一、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基本基本过程过程:第三节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1)血管收缩血管收缩(2)血小板血栓形成(初步止血)血小板血栓形成(初步止血)(3)血液凝固(加固止血)血液凝固
11、(加固止血)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1、释放释放 5-HT、TXA2 参与局部血管收缩参与局部血管收缩2、粘附、聚集、释放形成血小板止血栓粘附、聚集、释放形成血小板止血栓3、促进凝血促进凝血4、保持毛细血管壁完整性保持毛细血管壁完整性二、血液凝固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 血液由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血液由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 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清血清 血凝后,血凝块回缩释出的液体。血凝后,血凝块回缩释出的液体。(一)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已知已知14种。种。因子因
12、子存在于血管外组织存在于血管外组织因子因子、PF3外,余为蛋白质外,余为蛋白质因子因子、前激肽、前激肽 释放酶均为蛋白酶释放酶均为蛋白酶因子因子、均为酶原均为酶原因子因子、在肝脏合成,需在肝脏合成,需VK因子因子、为辅助因子为辅助因子(二)凝血过程(二)凝血过程 a Ca 2+、a、PL a a (1)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2)凝血酶原激活凝血酶原激活(3)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形成因子因子的激活途径:的激活途径:1 内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 参与凝血因子全来自血液参与凝血因子全来自血液2 外源性激活途径外源性激活途径 由来自血液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后而启由来自血液外的组
13、织因子暴露于血液后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动的凝血过程。(三)、(三)、抗凝系统抗凝系统1、血管内皮抗凝作用、血管内皮抗凝作用 血管内皮作为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的成分接触的屏血管内皮作为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的成分接触的屏障障。2、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血流稀释凝血因子等、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血流稀释凝血因子等3、生理性抗凝物质:、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蛋白酶蛋白酶C系统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肝素三、止血栓的溶解三、止血栓的溶解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纤溶可分为纤溶酶原激活和纤维蛋白降解二个纤溶可分为纤溶酶原激活和
14、纤维蛋白降解二个基本阶段。基本阶段。第四节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血型(blood group):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凝集原凝集原(agglutinogen):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糖蛋白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糖蛋白,起抗原作用起抗原作用。凝集素凝集素(agglutinin):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二、红细胞血型二、红细胞血型(一)(一)ABO血型血型抗A血清抗B血清A型血抗A血清抗B血清B型血抗A血清抗B血清抗A血清抗B血清O型血AB型血(二)(二)Rh
15、血型系统血型系统Rh阳性:红细胞上含有阳性:红细胞上含有D 抗原抗原 我国汉族人中我国汉族人中99%属属Rh阳性阳性Rh阴性:红细胞上缺乏阴性:红细胞上缺乏D 抗原抗原Rh 血型特点:血型特点:没有天然抗体,通过体液免疫获得抗没有天然抗体,通过体液免疫获得抗Rh抗体抗体 第一次输血第一次输血:Rh阴性阴性Rh抗原抗原Rh抗体抗体Rh抗原抗原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血液血液凝集凝集Rh抗体抗体第二次输血:第二次输血:三、输血原则三、输血原则首先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首先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血型相合,即使在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在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试验主侧:把供血者的血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试验主侧:把供血者的血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试验次侧:把受血者的血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试验次侧:把受血者的血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主侧、次侧不凝集主侧、次侧不凝集 可输血可输血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 紧急时少量、缓慢输紧急时少量、缓慢输主侧凝集主侧凝集 不可输血不可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