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统考高一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约40005500年前的福建县石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壶、豆等陶器与赣江、鄱阳湖流域的 山背遗址同类器物相似。粤东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口岸有类似县石山文化的器物,也有良渚 文化的玉琮。这表达()A.良渚文化源远流长B.南北方文化广泛交融C.中原文化影响深远D.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1 .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 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局部成员的血缘关系并
2、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 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日”,或“王假设日”。周 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 “天下为公”D. “郡” “国”并行.学者认为夏已设官职,其史料依据是()A.文献记载B.甲骨卜辞 C.竹简木牍D.青铜铭文.据传,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池”,从而赢得了众多部落首领及其部众的拥护,被拥戴为 “夏
3、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初步确立了王权。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禅让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7世纪前期B.公元前7世纪后期C.公元前8世纪前期【).公元前8世纪后期2 .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秋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 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二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等,以进一 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
4、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开展3 .文字最初是用于祭祀活动。西周时期,周天子垄断青铜器铸造权和对文字的解释权,并 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赠予诸侯,由诸侯带到各自的封地。周天子旨在()A.确立君主集权B.强化祭祀活动C.构建政治认同D.统一全国文字.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 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4
5、.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A,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B.政权与神权已相互别离C.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形成D.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 “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 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 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13 .商周时期,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 战国之际,土发
6、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开展为新兴 地主。土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nn 丁 马大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彻底瓦解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西周初年的土地情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西周末年诸侯国之间“夺田”、“争 田”现象不断发生。这反映出
7、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王室衰微B.王室所占有的土地有加强趋势C.诸侯争霸斗争激烈I). 土地私有制开展14 .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 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J 材料中的“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I).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某项革新,有学者认为“有了它以后,大规模耕种土地,即田间耕 作,从而使食物在当时条件下无限制地增加,便都有了可能”。该项革新最可能是()A.耒和石斧 B.刀耕火种 C.石器锄耕 D.铁器使用.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
8、说明西周()类别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卿大夫的都城城墙高度九雉(雉为一尺)七雉五雉南北向道路宽度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宽七轨宽五轨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B.建筑规划突出礼制观念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19.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粮食“准平”政策,即在市场粮价低迷时,由政府收购囤积;当市场上粮价奇高时,政府那么将囤积的粮食抛出。这一做法()A.导致政府与民争利损害形象B.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确实立C.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开展D.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20.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 “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纵横家提
9、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A.维护分封宗法秩序的需要B.兼并战争开展的现实要求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D.争翁形势出现势均力敌.下表内容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他的有关史料中关于孔子学生的记载。由此可 知,孔子主张()类别人物身份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贫贱出身的颜路,颜渊、子张等。年龄大小不一致,子路少孔子9岁,颜回那么少孔子30岁,子张更是少孔子48岁。国别鲁(如颜回)、卫(如子贡)、齐(如公冶长)等。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为政以德D.仁者爱人.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 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
10、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这些认识()A.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C.受到各诸侯国君的推崇B.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集权国家D.强调当政者应该加强道德修养21 .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兔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矣吾不发梦见B.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 【).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周公”而浩叹。据此可知()A.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 C.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2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1、。”这些主张自()A.孔子B.荀子C.老子D.庄子.关于民权和君权,先秦儒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民权至上,将“民”作为治国 的最终目的;二是君权至尊,认为君主是各种权力的来源,具有治国统民的大权。这两种观 点()A.说明儒学开展存在矛盾B.都着眼于维护统治秩序C.表达民本与君本的融合D.都迎合了当时政治需要.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己出现原始历法。夏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 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说明()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开展农业完全依靠物候知识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开展D.农业的产生和开展形成农时观念23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并统一了
12、全国,其主要原因是()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B.实行商鞅变法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D.牛耕得到推广.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以下图(局部), 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选项是()A.一秦始皇长城B.一灵渠C.一郑国渠 D.一都江堰24 .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A.匈奴B.鲜卑C.契丹D.女真25 .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赢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二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26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
13、想十分活跃。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般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汉戴圣礼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论语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那么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 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1)材料一反映出从商朝到春秋时
14、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 化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 人性的不同看法,孟子、荀子的思想有何一致性?(10分)27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 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 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 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土,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
15、政府职务, 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 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 度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2)依据材料二,比拟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 封制的重要意义。(10分)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统考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60分)二、非选择题(40分
16、)题号156101115162021252630答案DBAADCDDCADBCCDBDBCBBDACBDBAAA31. (1)变化:商朝时期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那么专注人事。(4分)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经济的开展;分封制遭到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6分)(2)概念:“仁”和“礼”。不同看法: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 一致性:重视道德。(10分)32. (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原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10分)(2)区别:分封制产生诸侯,享有世袭的权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郡县制产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监督,不得世袭。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权力向中央集中,有利于巩固和 开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