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课件.ppt(9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口服药物的吸收第二章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口服药物的吸收目的与要求目的与要求掌握:掌握:1.1.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因素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2.2.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药物因素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药物因素 3.3.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制剂因素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制剂因素 4.4.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 5.5.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熟悉:熟悉:1.1.胃肠道的结构、功能及药物的吸收过程胃肠道的结构、功能及药物的吸收过程 2.2.口服药物制剂产生不同药效、毒副反应及其作用快慢的原因口服药物制剂产生不同药效、毒副反应及其作用快慢的
2、原因了解:了解:1.1.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的结构 2.2.运用消化道药物吸收特性,设计和开发新药的可能性运用消化道药物吸收特性,设计和开发新药的可能性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向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主要吸收部位:胃、肠、口腔、皮肤、肌肉、肺泡、鼻黏膜的上皮细胞吸收的重要性:除静脉给药不需要经过吸收,对于其他 所有的给药方式,吸收是药物发挥全身作用的首要条件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三种制剂的药三种制剂的药-时曲线时曲线吸收速度是影响药物毒性或疗效的重要因素最小中毒浓度最小有效浓度时间血药浓度第一节第一节
3、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生物膜=细胞外表面的质膜+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A A 细胞膜细胞膜B B 腔膜腔膜C C 线粒体膜线粒体膜D D 消化泡(次级溶酶体)消化泡(次级溶酶体)E E 内质网膜内质网膜F F 分泌泡分泌泡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一)生物膜的结构(一)生物膜的结构膜脂(lipid)蛋白质:分为内在蛋白与外周蛋白糖类:大多与膜蛋白结合,少数与膜脂结合磷脂糖脂胆固醇磷脂结构式磷脂结构式(一)生物膜的结构(一)生物膜的结构经典模型经典模型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
4、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脂质双分子层两个脂质分子尾尾相连形成对称的膜结构,中间形成疏水区膜蛋白分布在脂质层的两侧膜上分布有许多带电荷的小孔,水分能自由通过(一)生物膜的结构(一)生物膜的结构液态镶嵌模型液态镶嵌模型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液态镶嵌模型不能说明具有流动性的膜质在变化过程中如何保持膜的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晶格镶嵌模型:具有流动性的脂质呈小片的点状分布,流动性仅是局部的(一)生物膜的结构(一)生物膜的结构晶格镶嵌模型晶格镶嵌模型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二)生物膜性质(二)生物膜性质1.1.膜的流动性膜的流动性在
5、膜内作侧向扩散或侧向移动;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作旋转运动;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左右摆动;膜脂沿纵轴的上下振动;在脂双层中作翻转运动;烃链围绕C-C键旋转而导致的异构化运动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2.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糖类在膜上的分布全部糖类在膜上的分布全部都处于细胞膜的外侧都处于细胞膜的外侧膜中蛋白质可分为外周蛋白和内在蛋白膜中蛋白质可分为外周蛋白和内在蛋白(二)生物膜性质(二)生物膜性质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二)生物膜性质(二)生物膜性质3.3.膜结构的半透性膜结构的半透性脂溶性药物易通过脂溶性
6、药物易通过小分子水溶性药物经含水小孔吸收小分子水溶性药物经含水小孔吸收蛋白质可与药物可逆结合,作为载体蛋白质可与药物可逆结合,作为载体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三)膜转运途径(三)膜转运途径1.1.细胞通道转运细胞通道转运2.2.细胞旁路通道转运细胞旁路通道转运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二、药物转运机制二、药物转运机制转运机制转运机制转运形式转运形式载体载体机体能量机体能量膜变形膜变形被动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无不需要无膜孔转运无不需要无载体媒介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有不需要无主动转运有需要无膜动转运膜动转运胞饮作用无需
7、要有吞噬作用无需要有被动转运被动转运主动转运主动转运脂溶性脂溶性水溶性水溶性细胞外细胞外 细胞内细胞内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一)被动转运(一)被动转运非解离型的脂溶性药物可溶非解离型的脂溶性药物可溶于液态脂质膜中,容易透过于液态脂质膜中,容易透过生物膜。绝大多数有机弱酸生物膜。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为此机制。的吸收为此机制。1.1.单纯扩散单纯扩散2.2.膜孔转运膜孔转运上皮细胞的微孔是水溶上皮细胞的微孔是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主要吸性小分子药物的主要吸收途径。膜孔内含有带收途径。膜孔内含有带正电荷的蛋白质或
8、吸附正电荷的蛋白质或吸附有阳离子,有利于阴离有阳离子,有利于阴离子通过。子通过。被动转运的特点?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二)载体媒介转运(二)载体媒介转运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向低浓度助下,由膜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过程扩散的过程具有结构特异和饱和现象具有结构特异和饱和现象促进扩散比单纯扩散速度快促进扩散比单纯扩散速度快得多得多1.1.促进扩散促进扩散2.2.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药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药物从膜低浓度向高浓度转物从膜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运。是人体重要的物质转运方是人体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9、,一些必需物质如氨基式,一些必需物质如氨基酸、单糖、水溶性维生素酸、单糖、水溶性维生素及一些弱电解质的离子型及一些弱电解质的离子型以此机制转运以此机制转运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二)载体媒介转运(二)载体媒介转运2.2.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三)膜动转运(三)膜动转运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入胞)或释放到细胞外(出胞)的过程。入胞作用对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吸收非常重要可分为胞饮和吞噬两种方式出胞出胞胞饮胞饮 吞噬吞噬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三
10、)膜动转运(三)膜动转运三、胃肠道的结构三、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与功能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胃大肠小肠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一)胃(一)胃上皮柱状细胞上皮柱状细胞肌层肌层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二)小肠(二)小肠PH值约为6,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有许多环状褶襞,其上布满了绒毛,绒毛上有微绒毛,表面积巨大,为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各种吸收均有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PH值为8,无环状皱襞和绒毛,故吸收面积有限,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以及
11、贮存和排出粪便结肠是特殊的给药部位,多肽类药物可以结肠作为口服的吸收部位。(三)大肠(三)大肠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消化系统因素消化系统因素循环系统因素循环系统因素疾病因素疾病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肠内运行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作用淋巴循环生理因素生理因素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一、消化系统因素一、消化系统因素(一)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一)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PH值:影响药物稳定性;影响药物解离程度,从而影响被动转运,但不影响主动转运胆酸盐:增加溶解度 酶:酶解作用 粘蛋白:结合阻止吸
12、收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二)胃的排空和胃空速率(二)胃的排空和胃空速率胃的排空:胃内容物从幽门排至小肠上部。胃空速率:胃排空快慢。胃排空速度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主要在胃中吸收的弱酸性药物吸收药物进入小肠快,起效快 少数在特定部位吸收的药物,如VB2的吸收不耐酸的药物降解,生物利用度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二)胃的排空和胃空速率(二)胃的排空和胃空速率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因素胃排空速率胃排空速率胃内容物体积增加先 后脂肪类食物碳水化合物抗胆碱药麻醉药止痛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受体阻滞剂身体位置站卧;
13、左侧3.0的酸及pKa7.8的碱很容易吸收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弱酸性药物(水杨酸)弱碱性药物(奎宁)弱酸性药物:当PHPka时,分子型比离子型多,易于吸收中性药物和极弱的碱性药物的吸收受PH影响较少一、解离度一、解离度C Cu u未解离型药物浓度未解离型药物浓度C Ci i解离型药物浓度解离型药物浓度 当膜两侧pH不同时:只有非解离型的药物能够通过脂膜只有非解离型的药物能够通过脂膜这些非解离型药物在膜两侧的浓度相同这些非解离型药物在膜两侧的浓度相同在膜两侧,非解离型药物与解离型药物依据药物的解离常数和环境在膜两侧,非解离型药物与解离型药物依据药物的解离常数
14、和环境pHpH形形成化学平衡膜成化学平衡膜,一侧一侧pHpH的变化将使药物在膜两侧的分布发生变化的变化将使药物在膜两侧的分布发生变化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二、脂溶性二、脂溶性评价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参数:油/水分配系数(Ko/w)药物脂溶性,吸收药物脂溶性太大,难以从类脂膜中游离出来,吸收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三、溶出速率三、溶出速率药物吸收过程:固体制剂崩解药物溶出药物溶出生物膜吸收药物溶出理论:药物与溶剂间的吸引力固体药物粒子间的内聚力溶出速率的表示Noyes-Wh
15、itney方程:dC/dt=KSCs1)难溶或难吸收的药物;2)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3)要求速效或长效的制剂;4)用于治疗严重疾病或急救用的药物等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三、溶出速率三、溶出速率必须进行溶出度试验的情况必须进行溶出度试验的情况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溶液弱酸性药物在碱性溶液弱酸性药物在碱性溶液弱酸性药物在碱性溶液中中中中S S S S增加增加增加增加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溶液弱碱性药物在酸性溶液弱碱性药物在酸性溶液弱碱性药物在酸性溶液中中中中S S S S增加增加增加增加 稳定型稳定型稳定型
16、稳定型亚稳定型亚稳定型亚稳定型亚稳定型无定型无定型无定型无定型 可能引起晶型转变的工可能引起晶型转变的工可能引起晶型转变的工可能引起晶型转变的工艺过程:熔融和加热、艺过程:熔融和加热、艺过程:熔融和加热、艺过程:熔融和加热、粉碎与研磨粉碎与研磨粉碎与研磨粉碎与研磨 水合物水合物水合物水合物 无水物无水物无水物无水物 有机溶有机溶有机溶有机溶媒化物:媒化物:媒化物:媒化物:溶解度溶解度溶解度溶解度 ,溶出速度,溶出速度,溶出速度,溶出速度 ,血药浓度血药浓度血药浓度血药浓度 ,疗效疗效疗效疗效 C Cs s多晶型多晶型多晶型多晶型s s溶剂化物溶剂化物溶剂化物溶剂化物 粒子粒子粒子粒子表面积表面
17、积表面积表面积溶溶溶溶出速度出速度出速度出速度吸收吸收吸收吸收 难溶药难溶药难溶药难溶药微粉化微粉化微粉化微粉化疗疗疗疗效效效效 剂量剂量剂量剂量 螺内酯,检查粒度螺内酯,检查粒度螺内酯,检查粒度螺内酯,检查粒度10um10um10um10um 90%90%90%90%影响溶出速率的因素影响溶出速率的因素石墨氯化钠 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四、稳定性四、稳定性胃肠道中的酶、pH使药物在吸收前即被降解而失去活性不能口服,注射或其它给药方式如青霉素制成冻干粉针,硝酸甘油舌下片增加药物在胃肠道中稳定性的手段:包衣、制成前体药物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
18、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剂型中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情况取决于剂型释放药物的速度与数量口服剂型中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顺序大致为:水溶液剂混悬剂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一、剂型与药物吸收一、剂型与药物吸收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一)液体制剂(一)液体制剂l吸收最快,生物利用度高l粘度l渗透压l增溶作用l络合物的形成l药物稳定性l粒子大小l晶型l附加剂l分散介质种类l分散介质黏度l药物相互作用l生物利用度较高l油相被吸收,吸收l胆汁分泌,吸收l油脂性药物可通过淋系统吸收lO/W型中的油相有很大表面积,分配速度l乳化剂可改变肠道黏膜性能,吸收溶液剂溶液剂 乳剂乳剂 混悬剂混悬
19、剂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二)固体制剂(二)固体制剂l生物利用度较高l不经崩解过程,吸收较其他固体制剂快l粒子大小l辅料作用l贮存条件l囊壳破裂后药物迅速分散l通常有1020min滞后l贮存条件(25,45%)散剂散剂 胶囊剂胶囊剂 片剂片剂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二、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二、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辅料的影响辅料的影响粘合剂稀释剂崩解剂润滑剂增粘剂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胃酸调节络合作用吸附作用固体分散作用包合作用1.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
20、吸收的剂型因素1.1.黏合剂黏合剂过量的黏合剂能延缓片剂的崩解崩解速度:5%淀粉浆10%阿拉伯胶浆2%PVP国内生产的复方磺胺甲基异唑片原用淀粉浆为粘合剂,改用新辅料羟丙基纤维素后使溶出率从20min的40%50%上升至80%2.2.稀释剂稀释剂对主药的吸附和分散作用三硅酸镁和碳酸镁(不溶性)能吸附阿托品亲水性稀释剂加到疏水性药物中起到分散作用(一)辅料的影响(一)辅料的影响 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3.3.崩解剂崩解剂品种、用量五种淀粉分别与水杨酸钠制成片剂,溶出速度:可压性淀粉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葛粉米淀粉。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
21、剂型因素4.4.润滑剂润滑剂硬脂酸镁、滑石粉度米芬咽喉片用硬脂酸镁作润滑剂时最低抑菌浓度为1:3860;改用滑石分后最低抑菌浓度为1:100 0005.5.增黏剂增黏剂6.6.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影响胃排空速率或通过肠道速率减缓了药物分子到达吸收表面的扩散速度。提高有效表面积,增加药物的湿润性,吸收增加溶解度,吸收溶解消化道上皮细胞膜脂质,渗透性,吸收与某些药物形成复合物,吸收或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二)药物间或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二)药物间或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1.1.胃酸调节胃酸调节长期应
22、用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洋托拉唑、雷贝拉唑等时,能明显抑制胃酸分泌,pH升高,从而降低酮康唑的胃肠道吸收。抗酸剂会降低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的吸收同时服用酸性药物和碱性药物,则药物吸收会受到影响同时服用阿司匹林与碳酸氢钠,可使阿司匹林吸收量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2.2.络合作用络合作用药物+络合剂=络合物络合作用对吸收的影响取决于络合程度络合程度小对药物的吸收影响小大分子化合物与药物间的络合作用一般是可逆反应例外:苯丙胺+羧甲基纤维素二价或三价离子与四环素类抗生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同时服用,会生成难溶络合物,达不到有效抗
23、菌浓度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3.3.吸附作用吸附作用物理吸附从溶液中将药物分子除去并转移到“活性”固体表面,溶液中药物与被吸附药物间存在平衡关系。化学吸附吸附为不可逆反应,药物与“活性”固体表面存在很强的键合作用,对药物的吸收产生显著影响。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4.4.固体分散作用固体分散作用固体分散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另一种固体载体中的新技术。药物在载体中的粒径在0.0010.1m之间。难溶性药物通常是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水溶性或难溶性或肠溶性材料中呈固体分散体。用疏水性、肠溶性或脂质材料制
24、备固体分散体,则延缓药物释放。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5.5.包合作用包合作用包合技术是指一种分子被包嵌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inclusion compound)的技术。药物被包合后,通常溶解度、溶出速度得到改善,药物吸收增加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2.2.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混合混合制粒制粒压片压片包衣用溶媒分散法将小剂量药物配成溶液再与辅料混合不同制粒方法得到的颗粒疗效有差别压力,崩解时间,溶出速度包衣材料种类与用量药物溶解性能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
25、制剂设计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基本理论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基本理论定义与分类定义与分类1.1.定义定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是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BCS根据溶解性与渗透性将药物分为四类。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基本理论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基本理论定义与分类定义与分类2.2.分类标准分类标准溶解性溶解性 判断标准:药物的最大应用剂量能在37,pH17.5范围内,在不大于250ml的水性缓冲介质中是否能够完全溶解。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一、生物药剂学
26、分类系统基本理论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基本理论定义与分类定义与分类2.2.分类标准分类标准渗透性渗透性 判断标准:在没有证据表明药物在胃肠道不稳定的情况下,在肠道吸收达90%以上的药物。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二、二、BCS与口服药物制剂设计与口服药物制剂设计(一)基本思路(一)基本思路根据对BCS的认识,我们可清楚地知道药物肠道吸收的限速过程。在对不同类别药物进行制剂设计时,可根据BCS理论,选择合适的剂型,并通过处方、工艺优化,合理地设计剂型或制剂,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药物吸收的关键问题。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一、生物药剂
27、学分类系统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类型类型溶解度溶解度渗透性渗透性限速过程限速过程制剂设计重点制剂设计重点制剂策略制剂策略高高胃排空速度辅料不应影响药物溶解及渗透简单的胶囊或片剂低高肠内溶出改善制剂的崩解与溶出微粉化+表面活性剂、纳米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高低透膜过程改善药物的膜渗透性简单的胶囊或片剂+吸收促进剂低低溶出和透膜都限制药物吸收改善溶出与膜渗透性联合类的制剂策略+吸收促进剂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型药物型药物药物吸收好只要处方中没有显著影响药物吸收的辅料,通常无生物利用度问题免做生物学实验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
28、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型药物型药物药物的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为提高生物利用度,常用以下方法:制成可溶性盐类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增加药物表面积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时间抑制外排转运及药物肠壁代谢固体分散技术自微乳化技术纳米技术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型药物型药物生物膜是吸收屏障可采用以下方法促进药物跨膜:制成微粒给药系统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制成前体药物,改善药物脂溶性加入促渗剂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一、生物药剂学
29、分类系统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型药物型药物药物的水溶性或脂溶性都是影响药物透膜吸收的主要因素常考虑IV给药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二、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二、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制成盐类制成无定型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一)提高药物溶出速度(一)提高药物溶出速度.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二)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二)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增加药物的表面积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三、控制药物释放剂型设计三、控制药物释放剂型设计(一)速释制剂(一)速释制剂辅料的作用加快了药物的溶解释放,使药
30、物吸收速度提高,起效快,可用于急症疾病的治疗口崩片、口溶片、固体分散技术、分散片、泡腾片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二)缓释、控释制剂(二)缓释、控释制剂剂量大小剂量大小dosagepKa解离度解离度水溶性水溶性分配系数分配系数稳定性稳定性单剂量不单剂量不超过超过0.51g0.51g溶解度不溶解度不得低于得低于0.1mg/ml0.1mg/ml决定药物决定药物能否有效能否有效通过生物通过生物膜膜稳定性差的可制稳定性差的可制成固体药物;在成固体药物;在胃中不稳定的药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可将释药推迟物可将释药推迟到小肠部位。到小肠部位。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影响
31、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在吸收前有代谢作在吸收前有代谢作用的药物制成缓释用的药物制成缓释剂型,生物利用度剂型,生物利用度都会降低。都会降低。药药物物的的代代谢谢半半衰衰期期1h24h24h的药的药物,如华法林,无制成物,如华法林,无制成缓释制剂的必要。缓释制剂的必要。生生物物半半衰衰期期释药速度必须比吸收释药速度必须比吸收速度慢速度慢本身吸收速度常数低本身吸收速度常数低的药物,不太适宜制的药物,不太适宜制成缓释制剂。成缓释制剂。对于吸收差的药物,对于吸收差的药物,除了延长其在胃肠道除了延长其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还可以的滞留时间,还可以用吸收促进剂用吸收促进剂 生生物物因素因素药药物物的的吸
32、收吸收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二)缓释、控释制剂(二)缓释、控释制剂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三)迟释制剂(三)迟释制剂口服定位释药系统(oral site-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是指口服后能将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部位,以速释或缓释、控释释放药物的剂型。根据药物在胃肠道的释药部位不同可分为胃定位释药系统,小肠定位释药系统和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分为胃内漂浮型、胃内膨胀型、胃壁黏附型对于易在胃中吸收的药物或在酸性环境中溶解的药
33、物,在小肠上部吸收率高的药物和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药物适宜制成此类制剂。表现剂型:胃内滞留片和采用生物粘附材料制成的胃粘附微球等 1.1.胃定位释药系统胃定位释药系统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2.2.口服小肠释药系统口服小肠释药系统该释药系统口服后,在胃内保持完整,进入小肠后,能按设计要求释放药物,达到速释和缓释的目的。主要是包肠溶衣的释药系统,也可采用定时释药系统,但将两种技术结合,可保证药物只在小肠释放。适用于在胃内失活或对胃的刺激性大的药物。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3.3.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口
34、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是指用适当方法使药物口服后避免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前端释放药物,运送到回盲肠部后释放药物而发挥局部和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是一种定位在结肠释药的制剂。与胃和小肠的生理环境比较,结肠的转运时间较长,而且酶的活性较低,因此药物的吸收增加,这种生理环境对结肠定位释药很有利,而且结肠定位释药可延迟药物吸收时间,对于受时间节律影响的疾病,如哮喘、高血压等有一定意义。Diagram 2用适当方法制备具有一用适当方法制备具有一定时滞即口服后定时滞即口服后512h512h开开始释放药物,可达结肠始释放药物,可达结肠靶向转运的目的靶向转运的目的是利用在结肠较高是利用在结肠较高pHpH值环境下溶解的值环境下溶解的pHpH依赖性高分子聚依赖性高分子聚合物,使药物在结合物,使药物在结肠部位发挥疗效。肠部位发挥疗效。利用结肠中细菌产利用结肠中细菌产生的酶对某些材料生的酶对某些材料具有专一的降解性具有专一的降解性能制成,可分为材能制成,可分为材料降解型和料降解型和前体药前体药物型物型Diagram 2时控型时控型pH敏感型敏感型生物生物降解型降解型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3.3.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