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学全课件.ppt(2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公共管理学原理陈振明 主编第第 1 章章 绪论: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1 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1.1.1 公共管理及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及公共行政 的概念的概念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的效率意识不强。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更强调责任。第四,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第五,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1.1.2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公共管
2、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1.1.3 公共物品概念公共物品概念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1.2 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1.2.1 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1.2.2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1.2.3公共管理范式公共管理范式“新新”在何处在何处 1.3 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什么是公共管理学1.3.1 对作为一个学科的公共对作为一个学科的公共管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解管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解一是将公共管理学等同于公共行政学;二是把公共管理学当作公共行政学
3、的一个分支学科;三是将公共管理学看做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1.3.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学问。1.3.3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第一,公共管理学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法和司法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第二,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第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焦点转变为“外部取向”,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使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学中没有的或不被重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第四,公共管理学涉及大
4、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第五,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第六,公共管理学更具现实性。1.3.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1.研究途径研究途径不同的研究途径或方法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2)比较分析(3)实验分析(4)案例分析1.4 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1.4.1 公共管理的起源与演变公共管理的起源与演变 专业专职的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1.4.2 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首先,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
5、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其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即政府干预的模式)也是不同的。几种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几种政府公共管理模式(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1.4.3 21世纪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世纪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1.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转轨时期政府的公共管理面临着一系列严转轨时期政府的公共管理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峻的挑战:首先来自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方面;其次,政府必须进行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推进
6、行政-政治体制改革;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下依赖于能否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廉洁奉公的国家公务员队伍。2.“入世入世”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战(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入世”对公务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 2 章 公共组织理论2.1 公共组织概述2.1.1公共组织的定义公共组织的定义组织组织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
7、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即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2.1.2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组织人员 7.权责划分2.组织目标 8.规章制度3.职能范围 9.团体意识4.机构设置 10.组织设计5.职位设置 11.支持硬件6.权力与职权 12.技术和信息2.1.3 公共组织的类型公共组织的类型1.财务会计标准分类2.公共权力标准分类3.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2.2 公共组织的结构2.2.1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
8、、部门的数目。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成反比关系。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尖形结构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扁形结构2.2.2 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科层组织是现代组织结构的主导形式。1.直线结构直线结构特点:单一垂直领导,结构简单,领导隶属关系明确,每一层级的个人或组织只有一个直接领导。2.职能结构职能结构相关部门在水平方向依职能不同进行分工,再分别对下级部门实施领导。3.直线直线职能结构职能结构各级部门间既有垂直领导关系又有水平领导关系。4.矩阵结构矩阵结构以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来履行工作任务,垂直领导与水平领导是并重的。2.2.3
9、 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1.纵向结构纵向结构也称层次结构,反映了行政组织内若干层次中特别是上下层次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宏观中央和地方微观行政组织内部2.横向结构横向结构又称分部结构,反映的是同级行政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关系。按职能划分按地区划分按服务对象划分按行业与产品类型划分2.2.4 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1.首长制与委员制2.层级制与职能制 3.集权制与分全制4.完整制与分离制2.3 公共组织的过程和行为2.3.1 组织权力及其运作组织权力及其运作1.权力的来源权力的来源权力权力是一个组织中的个人或部门影响他人以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权力的来源可分为纵
10、向权力来源与横向权力来源。纵向权力体现了组织来源的特征,因而权力来源因所处职位高低而不同。高层管理者 中层领导 低层成员2.权力的运行权力的运行权力可划分为自上而下的权力、自下而上的权力和横向权力。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的目的是控制下属。自下而上的权力运行的目的是控制上级。横向权力运行的目的是控制处在左右的同级成员或部门。3.组织授权组织授权组织授权包括外部授权和内部授权。外部授权指组织间的授权。内部授权指上级把权力委派给下属,让下属更加自主地完成任务。2.3.2 组织冲突与协调1.组织冲突组织冲突组织冲突指组织间行为的“不合辙”。可能因组织目标、过程、顾客、领域等因素的不相适应而引发。(1)目标
11、与顾客的冲突(2)功能与领域的冲突(3)目标间的冲突2.组织协调组织协调(1)水平协调(2)垂直协调3.组织合作模型组织合作模型主要特征:实行小团体控制;发展具有高参与性质的组织文化;竞争以时间为基础,是效率的竞争;成立自我管理团队等。2.3.3 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1.X理论与理论与Y理论理论X理论“关于指挥与控制的传统观念”Y理论表明个人目标可以与组织目标达成一致2.公共行政人员行为公共行政人员行为“成人发展模型”“文化行为模型”“政治行为模型”3.公共选择理论与组织行为公共选择理论与组织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假定组织中的个体是“经济人”。“搭便车”问题与利益是排他性的组织相比,具有相容性利益的组
12、织更有可能实现组织集体目标。2.4 公共组织环境2.4.1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2.4.2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1.政治环境2.经济环境3.文化环境4.技术环境2.4.3 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1.公共组织生命周期公共组织生命周期(1)产生(创业)阶段(2)集体化阶段(3)规范化阶段(4)精细阶段2.组织变革过程组织变革过程环节:1.对危机的感知;2.变革方向的确定 3.变革 4.监督调整“政府再造论”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制3.组织变革趋势组织变革趋势一是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特征及内部个体作用的变化二是着眼于组织结构的变化一是着眼于组织
13、功能的变化第 3 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3.1 治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与“善治”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3.1.1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3.1.2 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分析的角度政府管理的途径公民社会的途径合作网络的途径分析的对象政府部门与市场力量的关系公民社会(第三部门)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关系的特征掌舵与划桨自治与认同相互依存行为假设理性的、自利的利他的、人道主义的具有反思理性的“复杂人”政策方案私有化;工商业的管理手段授权社团和公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建构公共服务供给的合作网络分析的角度政府管理的途径公民社会的途径合作网络的途径政策过程的特
14、征运用市场机制执行政府的决策通过公共讨论发展自己的政策通过信息、资源和目标的互动共同规划并执行政策;共同学习成功的标准政策目标的实现自组织的自由联合行动的实现失败的原因模糊的目标;缺乏资源;监控不力等缺乏资源;沟通的阻塞;得不到政治上的认可缺乏集体行动的动机;利益、目标和策略上的冲突补救的措施加强协调和监控提高公民组织的动员能力和管理能力加强网络管理:优化公共行动者互动的环境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网络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按照网络涉及的对象
15、和作用的范围,可分为:1.全球治理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是对国际合作网络的管理。特点:(1)治理的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2)治理的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3)治理的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3.1.3 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2.民族国家的治理民族国家的治理特指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对政府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的管理。众多权威交叠共存构成了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结构。合作网络的三种表现形式:()政府间合作网络()政府项目执行网络()公私合伙网络3.社区治理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是对社区合作网络的管理。社区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有独特
16、的优势。在很多情况下,社区治理是政府部门主动建构的结果。公共服务的社区化是一股世界性的潮流。3.1.4 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1.可治理问题可治理问题2.合法性问题合法性问题3.有效性问题有效性问题4.责任性问题责任性问题3.2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3.2.1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1.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概况及特点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概况及特点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源地之一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摇篮新西兰、澳大利亚欧洲大陆各国2.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首先,经济和政治因素起了决定的作用;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一个推动力;再次,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
17、是催化剂;最后,传统的官僚体制的失效和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是另一个动因。3.2.2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1.政府职能的优化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3.分权4.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5.人力资源管理改革6.机构的重组3.2.3 治理的新模式休斯哈伯德费利耶四种模式:效率驱动模式小型化与分权模式追求卓越模式公共服务取向模式彼得斯3.2.4 对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评价作为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替代物,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是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中出现的一次重大突破或一次深刻变化。与旧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模式更具现实性和生命力。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新公共管理取向及实践模式有着其内在的缺陷或局
18、限性。3.3 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3.3.1 历次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历次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从1949到2002年我国前后经历了7次较大的以机构改革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第一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第二次机构改革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第三次机构改革强调集中统一第四次机构改革行政机构简化第五次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第六次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专业经济部门的改革第七次机构改革政府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底启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进行这项改革,着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转变政府职能。3.3.2 历次机构改革的成就、经验、教训3.3.3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势
19、1.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2.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3.试点城市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方案第 4 章 政府间关系4.1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4.1.1什么是政府间关系什么是政府间关系1.政府间关系的词源政府间关系的词源2.国内学者对政府间关系的理解国内学者对政府间关系的理解(1)政府间关系(2)府际关系3.政府间关系的定义政府间关系的定义 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懂得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4.1.2 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进展1.国外政府间关系的
20、研究现状国外政府间关系的研究现状2.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的成就与不足4.1.3 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网络途径政府间关系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三种: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地方自治模式和网络模式。这三种分析途径各自反映了不同时期政府间关系的主要特征。网络模式的特征1.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2.相互依赖与分权3.策略活动与合作4.2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4.2.1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从整体上看,西方政府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集权到分权,再由分权走向集权,又由集权走向分权两个起伏的阶段。4.2.2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式1.拉
21、焦尔模式拉焦尔模式 拉焦尔根据分权的程度将政府间关系的类型分为: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行政权转让。2.赖特模式赖特模式 分离模式、下位包含模式、相互依存模式。3.罗斯构想罗斯构想 相互依存、地方单方面依存于中央、中央单方面依存于地方、相互独立。4.松村歧夫模式松村歧夫模式 垂直式行政控制模式、相互依存模式5.罗茨模式罗茨模式 官僚体制、市场方法、网络管理4.2.3 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4.3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
22、改革4.3.1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控制模式控制模式特征:第一,政府间的结构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层次隶属关系;第二,政府间的权力分配上,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第三,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4.3.2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网络模式的端倪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1)准层级的压缩(2)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的影响2.地方分权改革地方分权改革(1)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的权力下放(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3.横向联系的扩展横向联系的扩展(1)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2)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典型案例(3)地
23、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4.3.3 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1.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的必然性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的必然性(1)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政府的生存环境;(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也必要要求地方适度分权;(3)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政府事务的日渐交织也推动着政府间关系做出适应性调整,推动政府间横向合作的发展。2.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的措施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的措施(1)简化政府间的层级结构(2)地方的合理分权(3)加强横向合作3.走向一种网络模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走向一种网络模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 首先,政府组织结构建立在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网络组织之上;
24、其次,政府间的关系将从单向依赖走向相互依赖;最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密切。第 5 章 政府作用5.1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5.1.1 国外学者关于政府作用问题的争论国外学者关于政府作用问题的争论5.1.2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 1.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2.宏观经济的调控者 3.外在效应的消除者 4.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 5.市场秩序的维护者5.1.3国家神话和市场乌托邦国家神话和市场乌托邦国家神话:片面夸大国家或政府的作用,认为政府能完全弥补市场缺陷,消除市场失灵,政府能够解决好所有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而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社会
25、经济生活。市场乌托邦:片面夸大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机制本身能够解决好各种经济问题,政府的干预只能使问题恶化,因而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放任。5.2 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作用5.2.1 “强政府强政府”或或“弱政府弱政府”转轨时期政府的作用:政府更多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包括促进市场机制的形成“强政府”尽量减少政府的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弱政府”5.2.2 转轨时期我国政府角色定位转轨时期我国政府角色定位 的的前提条件前提条件价格机制的形成方面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方面宏观调控的建立方面应合理确定转轨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及方式,以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5.2.3 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
26、八大角色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八大角色1.加强市场法制建设,创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2.深化企业制度改革,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3.培育和完善各类市场,形成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4.依靠宏观调控手段,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增长。5.参与某些经济领域的资源分配,充当公共物品的提供者;6.制定并实施分配与在分配政策,形成收入与财产公平分配机制;7.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合作;8.转变职能和精简机构,实现政府自身的革命。5.3 政府失败论5.3.1 政府失败问题的提出政府失败问题的提出5.3.2政府失败问题的表现、类型与成政府失败问题的表现、类型与成因因1.公共政策失效公共政策失效(1)社会实际
27、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追求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2)即使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大家利益比较一致的情况,但现有的各种公共决策体制及方式因其各自的缺陷也难以达到最优化或理想的政策。(3)信息的不完全、公共决策议程的偏差、投票人的近视效应、沉淀成本、先例等对合理决策的制约。(4)政策执行上的障碍。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1)公物品的估价或评价上的困难。(2)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缺乏竞争机制。(3)政府机构及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4)监督机制的缺陷。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内部性与政府扩张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
28、社会福利,被称为内在效应或内部(在)性。内部性可以用来解释政府扩张及低效。4.寻租及腐败寻租及腐败当政府干预市场时,就会经常形成集中的经济利益和扩散的经济费用,政府干预带来了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在现代寻租理论中,一切利用行政权力大发横财的活动都可以称为寻租活动;租金则泛指政府干预或行政管制市场而形成的级差收入。5.3.3 政府失败的纠正及防范政府失败的纠正及防范1.改革公共政策体制及政治制度2.用市场力量改进政府效率5.3.4 政府失败论的启示政府失败论的启示(1)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限度问题。(2)必须随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变革及时进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
29、。(3)必须在政府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4)必须加强公共决策和政府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尽快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5)反腐败必须釜底抽薪,从体制及制度的创新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消除寻租及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条件。第第 6 章章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6.1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6.1.1政策科学的形成政策科学的形成6.1.2政策科学的演变政策科学的演变6.1.3公共管理学视野中的政策科学公共管理学视野中的政策科学6.1.4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起点 2.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功能的基础 3.公共政策贯
30、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6.2 公共政策的内容6.2.1公共政策的性质与功能公共政策的性质与功能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和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政策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做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1.公共政策的特征公共政策的特征四个基本特征:特定的主体;特定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政治过程;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2.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功能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功能(1)公共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2)公共政策作为执
31、政党、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3)公共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的调节器。6.2.2公共政策的种类公共政策的种类1.分配性的、调节性的、自我调节性的 和再分配的政策;2.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3.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政策。6.2.3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手段1.政策目标的价值前提政策目标的价值前提2.基本政策目标基本政策目标3.公共政策的手段:公共政策的手段:(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3)直接控制(管制)(4)制度变迁6.3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6.3.1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1.
32、信息子系统2.咨询子系统3.决断子系统4.执行子系统5.监控子系统 6.3.2 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主体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政党4.利益集团5.思想库6.大众传播媒介 7.公民(选民)6.3.3 公共政策过程1.1.政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政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 2.2.政策过程的诸阶段政策过程的诸阶段(1)政策制定(2)政策执行(3)政策评估(4)政策监控(5)政策终结3.决策方式决策方式民主的决策体制非民主的决策体制我国所实行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一种公共决策体制,也是一种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表决方式或决策规则6.3.4 我国公共政策系统及其我国公共政策
33、系统及其 运行的优化运行的优化1.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政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公共政策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决策,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1)建立健全公共政策系统(2)遵循科学的决策原则(3)提高决策者和参与者的素质2.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决策民主化是指必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在政策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及气氛。(1)把民主机制引入决策系统,营造良好的决策氛围;(2)重视发挥参谋咨询人员在决策中的作用;(3)提高政治
34、生活透明度。3.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决策法制化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和约束决策主体的行为、决策体制和决策过程,特别是通过法律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民主权利,并使党政机关及领导者的决策权力受到法律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1)理顺公共决策主体关系,完善决策规则;(2)决策程序法制化;(3)充分发挥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民主化是现代公共决策的基础科学化是现代公共决策的主导法制化是现代公共决策的保证第 7 章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7.1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概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概述7.1.1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兴起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兴起绩效评估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得到广泛研究与推行,与多种
35、因素有关。(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兴起与社会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2)财政压力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兴起的重要动因;(3)新的管理观念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兴起的理论基础;(4)竞争的挑战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兴起的主要推动力;(5)政府政策的推动与支持也促进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7.1.2绩效、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1.绩效绩效一般解释为成绩、成效,含有成绩和效益的意思。把绩效用于对政府行为效果的衡量,反映的是政府绩效。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2.绩效评估绩效评估从微观、中观、宏观层次上理解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3.绩效
36、管理绩效管理7.1.3 绩效评估的类型绩效评估的类型1.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2.个人绩效评估和组织绩效评估从评估的对象上看;3.管理与改进型评估、责任与控制型评估和节约开支型评估从评估的目标看。7.1.4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1.绩效评估是公共管理的必要手段2.绩效评估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动力机制3.绩效评估有利于政府信誉和形象的提高4.绩效评估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7.2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7.2.1 评估的目标1.提高组织绩效2.明确责任制3.增收节支7.2.2 绩效评估的途径实现绩效评估可以是通过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来进行,也可以是全面推进或渐
37、进式地推进。自上而下的评估模式侧重于评估技术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同质性。自下而上的评估途径更多地强调协调与合作。7.2.3 绩效评估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涉及评估中各部门的地位和角色的安排。在现有部门内部建立专家管理机构。培训员工,获得员工对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的支持,创造以绩效为导向的文化氛围。7.2.4 绩效评估的信息系统1.绩效评估体系的内容2.绩效评估信息的审核与评价制度3.绩效评估信息的使用机制7.3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技术7.3.1 绩效评估的程序1.绩效评估的整体规划2.确定有效评估的标准3.绩效评估的评价标准和说明性指标4.绩效指标设立中的几个问题5.资料收集的方法7.3.
38、2绩效评估的模式、方法和技术模式目标假设方法技术伪评估采用描述性方法获得绩效的运行结果方面的有效信息价值尺度是不证自明的或不容置疑的社会系统核算标杆比较法图像显示表格显示指数法间断时间序列分析可控时间序列分析模式模式目标目标假设假设方法方法技术技术正式评估采用描述性方法获得绩效的运行结果方面的有效信息。这些运行结果已经被正式宣布为计划目标被宣布的目标是对价值的恰当衡量发展评价实验评价回顾性过程评价回顾性结果评价目标图形化法价值澄清价值评论交互影响分析折扣法模式模式目标目标假设假设方法方法技术技术决策理论评估采用描述性方法获得绩效的运行结果方面的有效信息。这些运行结果已经被多个“利益相关者“明确
39、评估过利益相关者潜在的也是正式宣布的目标是对价值的恰当衡量评价力估计多重效用分析头脑风暴法辩论分析法德尔菲法用户调查分析7.4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和发展7.4.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难1.公共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2.公共部门目标缺乏准确性3.公共部门绩效标准指标的难确定性4.评估系统的不健全5.管理者与评估者的对立7.4.2 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1.引入公民参与机制2.高层的支持和承诺3.建立绩效信息系统,保证评估准确和有效4.利用电子政府的新载体来改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7.4.3 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事业的发展1.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现状(1)在绩效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取得一定
40、成就;(2)在评估实践方面已取得一定经验;(3)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2.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1)公共评估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2)公共管理部门内部存在的问题;(3)绩效评估技术上的问题。3.推进我国绩效评估事业的途径(1)加强宣传,提高对绩效评估工作意义的认识;(2)加强绩效评估立法工作;(3)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估机制;(4)培养评估人才以适应评估发展的需要;(5)政府绩效评估的成功还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第8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8.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8.1.1 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的人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力资源管理人力资
41、源管理来源于传统的人事管理,但又超越并取代了后者。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区别(1)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事管理与组织发展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2)人力资源管理着眼于未来,注重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和开发;(3)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4)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及方式更加灵活,特别重视培养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及自我管理能力。8.1.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新潮1.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理论及模式的局限性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模式的兴起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1)在关于人的假定上,把人看作资源,是第一资源、最宝贵的资源(2)在管理原则上
42、,以人为中心(3)在管理方法上,实行主动开发型、有预见性的方式(4)在管理内容上,视野广阔、内容丰富(5)在管理部门的地位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中枢性机构,成为高层领导的核心成员之一(6)在对国家公务员的管理上,重视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立足于吸引优秀的人才,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和高效、精干、优化的政府工作系统8.1.3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人事管理中的推广与应用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我国人事管理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我国人事管理体 制的影响制的影响(1)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和模式的引入有利于我国人事管理体制的创新,推动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体制向现代化的灵活高效的新体制
43、转变。(2)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和模式的引入可以加快我国人事管理方式的更新,尽快实现由传统单一、陈旧、落后的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的科学、灵活和多样的管理方式的转变。(3)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和模式的引入将促进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高国家公务员的能力及素质,进而改善政府的工作效率。2.我国人事制度变革的趋势我国人事制度变革的趋势(1)人事职位体系由大一统型转变为分类型。(2)人事管理模式出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型。(3)人事权力形态由集中型转变为分散型。(4)人事管理行为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由经验型、依靠政策型转变为依靠法律管理的科学型、现代化管理型。(5)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型转变为市
44、场型。(6)政府管理行为由微观型转变为宏观型。8.2 国家公务员制度8.2.1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特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点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亦称文官制度,是西方各国为文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等作出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体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公务员制度的法律化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强调政治中立以公开、平等为原则,以考试为核心的任用制度实行功绩晋升制严格的培训制度,强调公务员的知识化、专业化科学的管理体系强调官纪官风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合理优厚的公务员福利保障制度8.2.2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
45、务员制度的区别(1)动因不同(2)基本原则不同(3)管理方式不同(4)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8.2.3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1.“进口”环节2.“管理”环节3.“出口”环节8.2.4 转轨时期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1.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2.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传统的封建主义政治文化的影响(2)组织人事制度整体改革滞后(3)配套改革步伐迟缓(4)公务员制度发育不成熟3.转轨时期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思考转轨时期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思考(1)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是完善公务 员制度的前提(2)深化改革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关键(3)队伍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根本8.3 公共部
46、门人力资源的开发8.3.1 什么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力利用、开发规划及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1)战略性(2)系统性(3)社会性(4)预见性(5)动态性8.3.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1.预测与规划2.教育与培训3.选拔与使用4.配置与管理8.3.3 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步伐1.树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新观念树立公共部
47、门人力资源开发新观念(1)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2)确立人力资本的观念(3)确立人才商品化的观念(4)明确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2.现阶段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现阶段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思想、目标和任务(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3.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若干对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若干对策策(1)提高认识,重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2)形成合力,加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力度(3)科学配置、合理调整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结构(4)齐头并进,增强教育与培训的力度(5)配套改革,提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
48、发的制度保障第第 9 9 章章 公共财政管理公共财政管理9.1 公共财政管理概述9.1.1 公共财政管理的定义公共财政管理的定义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公共财政管理是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总和。9.1.2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1.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1)效率目标(2)公平目标(3)稳定目标2.公共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公共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收入管理公共支出管理9.1.3 公共财政管理的地位公共财政管理在公共管理诸领域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9.2 公共预算管理9
49、.2.1 公共预算管理的内涵公共预算管理的内涵政治与行政两个层面上公共预算概念本节倾向于分析与行政层面上定义相关的主题,即公共预算是政府依据法律对预算计划进行编制、执行和决策的管理活动。9.2.2 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1.分项排列预算模式2.规划计划预算模式3.目标管理预算模式4.零基预算模式5.绩效预算模式9.2.3 公共预算的过程1.预算编制预算编制 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公共部门收支进行测算和计划的活动。2.预算执行预算执行 是预算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3.决算决算 对预算结果的总结和评价。9.3 公共收入管理9.3.1 税收管理税收管理税收是国家依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
50、共收入的一种手段。1.税收管理的要素税收管理的要素(1)课税对象与税率(2)税负转嫁与税收归宿(3)税收种类2.税收管理的核心税收管理的核心(1)公平征税(2)税收效率3.全球性的税制改革全球性的税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场在公共财政管理历史上空前的税制改革运动。这一时期的税制变化目的是保持税收收入不增不减或藏富于民。9.3.2 政府收费管理政府收费是政府提供特殊服务或规制某些经济行为而向相关主体收取的费用。政府收费主要包括使用者费和规费。使用者费是政府对特定服务或特许权收取的价格规费是公共部门在履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过程中,提供特别行为或服务而收取补偿费用。9.3.3 公债管理公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