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大纲.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71404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课程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宏观经济学课程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课程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课程大纲.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4153005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42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一国总体经济选择行为及其后果的经济理论,它以整 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国民经济中各个有关的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和变化,与现 实经济问题和国家政策实践联系更加紧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体系中与微观经济学并列的、地 位同等重要的、相互为用的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阶段必修 的最基本的专业基础课。(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市场运行机制的 一般原理

2、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内容。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当前我国经济 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2、该课程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许多专业课程(如:金融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课 程)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3、主要内容有国民收入分析与核算、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货币的需求与供 给、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通货膨胀与 失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经济周期等理论。4、本课程全部为理论讲述,课时安排为40节课讲授加课堂练习,2节课复习,共42个学时 3个学分。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40%,期末

3、考试成绩占60%。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和变动分析为中心,研究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总量的决定及 其相互关系,以及经济运行中产生的总体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为一国 总体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提供解释和对策,发挥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所以,要求学生掌握 解释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应对宏观经济运行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两方面知识。(二)能力目标1、学习能力:具备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教师推荐的资源 自觉学习,提高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2、专业素养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宏观经济学专业术语、基本原理和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

4、能力:能够学以致用,运用宏观经济学知识理解、分析社会现实生活中简单经济现象并预测其变化趋势。(三)素质目标1、具备经济思维,善于从经济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2、具有宏观视野和大局意识。3、具有关心时事意识和兴趣,乐于将所知所学服务大众,奉献社会。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 主要问题,了解宏观经济学流派之争。本章重点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课时数:2第一节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掌握)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

5、容(了解)一、长期经济增长二、经济周期三、就业和失业四、通货膨胀五、国际经济六、宏观经济政策第三节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的争论(了解)第二章国民收入分析与核算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从注入和漏出的关系理解国民收入循环流程的变动以及均衡国民收 入的形成;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含义、联系与区别;掌握 运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和衡量国内生产总值(GDP);掌握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中各个 收入总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掌握国民 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储蓄-投资恒等式)。本章重点1 .国民收入循环流程。2 .国内生产总值(GD

6、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含义。3 .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4 .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5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6 .储蓄.投资恒等式课时数:6第一节国民收入循环流程(理解)一、流量与存量二、国民经济内部循环三、漏出和注入四、国民收入环流的均衡第二节国民收入及其核算(掌握)一、国民收入概念二、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三、其他收入总量四、名义GDP和实际GDP五、国民收入核算的问题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理解)第三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三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民收入的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掌握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凯恩斯总需求分析的前提假定

7、,理解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掌握边际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和储蓄 函数的含义;理解投资理论,理解投资的含义、资本的边际效率、投资函数;掌握两部门国 民收入决定理论;掌握乘数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 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外贸乘数);掌握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通货紧 缩和通货膨胀缺口)。本章重点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平均储 蓄倾向和储蓄函数)2、投资的含义、资本的边际效率、投资函数。3、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乘数原理。5、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课时数:6

8、第一节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理解)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思想二、消费函数三、储蓄函数四、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五、消费理论的发展第二节投资函数(理解)一、投资的含义与分类二、资本的边际效率三、投资曲线及其变动因素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掌握)一、总需求决定总供给方法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第四节 乘数理论(掌握)一、乘数和投资乘数二、三部门经济和乘数第五节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紧缩缺口和膨胀缺口)(掌握)一、通货紧缩的缺口二、通货膨胀的缺口三、消除两缺口的措施第四章货币的需求与供给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对金融制度或体系有简单认识,了解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与 业务,理

9、解货币的供给以及货币的创造过程,掌握货币的需求以及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货币市场的均衡以及利息率的决定。本章重点1、货币供应量划分的不同层次。2、存款的创造。3、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交易需求、谨慎需求、投机需求。4、流动性偏好陷阱。5、货币市场的均衡以及利息率的决定课时数:6*第一节金融制度概述(了解)一、中央银行二、商业银行三、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制度规定四、金融市场第二节货币的供给(理解)一、货币及其职能二、货币的计算口径三、存款的创造与货币供给第三节货币的需求(掌握)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投机需求)二、流动偏好陷阱三、货币需求函数第四节货币市场的均衡(掌

10、握)一、利息率的决定第五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ISLM模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了解IS曲线和LM曲线的含义,掌握IS曲线和LM曲线的推导,理解 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和使其发生移动的主要因素,理解TS曲线和LM曲线的非均 衡区域,掌握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和ISLM模型的基本思想,掌握运用IS-LM 模型进行政策分析,掌握LM曲线上的三个区域(古典区域、中间区域、凯恩斯区域)。本章重点1、IS曲线的推导。2、LM曲线的推导。3、影响IS曲线的斜率和使其发生移动的主要因素。4、影响LM曲线的斜率和使其发生移动的主要因素。5、IS-LM 模型。课时数:4第一节产品市

11、场的均衡(理解)一、IS曲线及其推导二、IS曲线的斜率三、IS曲线的移动四、IS曲线图形上的非均衡区域第二节货币市场的均衡(理解)一、曲线及其推导二、曲线的斜率三、LM曲线的移动四、曲线图形上的非均衡区域第三节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掌握)一、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二、市场失衡及其调整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变动第六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掌握财政政策理论和货币政策理论以及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应用,了解供给政策产生的背景以及供给政策的内容。本章重点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相互关系。(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2

12、、自动稳定器。3、挤出效应4、功能财政与公债5、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力及运用。课时数:8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一、充分就业二、价格稳定三、经济增长四、国际收支平衡第二节财政政策及其效果(掌握)一、财政政策的内容二、财政政策的详情运用(内在稳定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三、挤出效应四、赤字财政政策与公债第三节货币政策及其效果(掌握)一、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第四节供给政策(了解)一、供给政策与经济政策目标二、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三、干预主义的供给政策四、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政策之间的关系第五节 财政政策

13、与货币政策的混合(掌握)一、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力三、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形状与含义;掌握总需求曲线的推 导;理解影响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使其发生移动的主要因素;理解影响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和 使其发生移动的主要因素;理解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以及长期总供给曲 线;掌握总需求、总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学会运用AS-AD模型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本章重点1 .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与含义。2 .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和使其发生移动的主要因素。3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14、短期总供给曲线以及长期总供给曲线。4 .总需求、总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课时数:2第一节总需求曲线(理解)一、总需求曲线含义及其构成二、总需求曲线推导三、总需求曲线斜率四、总需求曲线移动第二节总供给曲线(了解)一、宏观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二、劳动市场三、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四、总供给曲线的总结第三节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理解)第八章通货膨胀与失业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理解价格总水平的衡量指标(CPI、PPI);掌握通货膨胀的含义、类型 及起因;理解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潜在就业量与充分就业;掌握失业的含义、种类与原因; 理解奥肯定理;掌握菲利普斯曲线,能够分析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

15、的关系。本章重点1 .价格总水平的衡量指标(CPI、PPDo2 .通货膨胀的含义、类型、起因及成本。3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潜在就业量与充分就业。4 .失业的含义、种类与原因。5 .奥肯定理。6 .菲利普斯曲线。课时数:6第一节 价格总水平与通货膨胀(理解)一、价格总水平二、通货膨胀第二节就业与失业(掌握)一、失业和失业率二、自然失业率、潜在就业量与充分就业三、失业的种类与原因四、失业与GDP关系(奥肯定理)第三节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解)一、菲利普斯曲线二、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三、滞胀的对策四、课程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本课程主要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鉴于经济理论的抽象性和对经济思维的较高要

16、求, 为使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宜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辅助课后练习和实践的教学模式,需运用 多媒体课件、图示等手段,以任务趋动、案例讲析、个人自主学习、课后习题等多种方式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教学评价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考核 内容从以知识为主转向考核学生知识为主,兼顾能力和素质。考核方式采动态评价指标,加大平 时测试强度和频率,通过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是期末考试的评价,尽可能完整地揭示学 生的学习过程和真相。与之相适应,在成绩评定上,增加平时成绩比重,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比重, 引导学生将功夫用于平时。(三)教材选编1

17、.教材的选用及编写赵彤主编,宏观经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2 .教参资料的选用(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主译,经济学第18版,北京;人 民邮电出版社,2008. 1.(2)(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原书第6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7.(4)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尹伯成.宏观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6)尹伯成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社03.3.(7)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大学出版社,2009.9.(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状况,在已有自编教材的基础上更新讲义和教材,制作有特色 的课件,编写自己的试题库,形成自己的课程资源开发、应用和扩散能力。2017年 2月 20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