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9课《风筝》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9课《风筝》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第第 9 9 课课风筝风筝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的目的,学会多角度阅读、品味和理解课文。 3、感受文章蕴含的浓浓的手足之情和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学习我的自我剖析的精神。 2 学情分析 3 重点难点 4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 教学目标 4.1.2 学时重点 4.1.3 学时难点 4.1.4 教学活动 活动 1 【导入】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同学们我们街道每年春天都组织什么活动?(学生回答风筝节)每当你看到或者参与放 风筝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快乐,激动)但鲁迅先生不是这样,他要多到严冬里,那为什 么呢?今天我们和大家学习
2、鲁迅先生的风筝 。 活动 2 【导入】二 、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我让大家查阅关于鲁迅的文化常识,现在请同学介绍一下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881 年诞生于 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04 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后弃医从 文,决心用文学改变国人的精神 1918 年 5 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 史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 、 故乡 、 阿 Q 正传 、 药等十几篇小说有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散文集
3、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另有杂文 16 本, 约 650 多篇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 年 l0 月 19 日病逝于上海 (特别强调思想家) 2、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sh hung s sh ch lng dng xin w b 什物 惊惶 瑟缩 宽恕 丫叉 伶仃 嫌恶 可鄙zh n du y qio cu m w gng chng 掷 虐杀 堕 苦心孤诣 憔悴 模样 蜈蚣 惩罚 3、检查词语的理解 伶仃: 孤独;没有依靠。文中指风筝少。 憔悴: 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此指风筝色彩黯淡 苦心孤诣: 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诀别: 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4、) 笑柄: 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虐杀: 虐待人而致死。 瑟缩: 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惊惶: 惊慌。2可鄙: 令人鄙视。 活动 3 【讲授】三、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请大家说说,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文中写风筝涉及了几 个人物?他们两的关系是什么? 2、风筝在全文中的作用?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全文的感情低调?(用文中的词回答)。 3、划分课文段落,理清文章的脉络 1-2 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 3-4 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 5-12 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我无法补过,心
5、里有无可把握的悲哀。 活动 4 【讲授】四、研读课文 (一)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活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明确: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 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 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
6、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 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 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 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重点分析几个段落)(答案都在 ppt 上) 1、找出下面句子或者段落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
7、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 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 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 柄,可鄙的。 用直线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 ,说出我和弟弟在这里是怎样的人? 2.读第四段;用直线划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 3.我为什么那样做,弟弟为何不反抗 4、找出我是如何省悟和补过的以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揭露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
8、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 度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主题 5、鲁迅先生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感到了深深的自责,想了哪些办法去弥补自己的错误? 效果如何? 6、弟弟为什么会忘记?弟弟忘记了但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无可把握的悲哀”? 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3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 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虐杀者已经 知道错误了,而精神被虐
9、杀者却全然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 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 不可能了。 活动 5 【活动】五、探讨本文的写作特色,重点探讨环境描写(在文中找出) 。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 此段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 情基调。 2.第二段对故乡春天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 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 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活动 6 【练习】六、联系实际,课外拓展 1、全班讨论“我爱弟弟吗?”找出文中相关内容支持你的观念。 2、小结这两个课时所学的内容。 活动 7 【作业】课后作业 1、总结“我”的性格特征。 2、回忆自己有没有对别人的爱好任意践踏的事。请模仿文中鲁迅踏坏他弟弟的风筝的过程,把 它描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