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的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模式的研究(课题设计)执笔:蔡亚萍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通过对近十多年来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心肺功能、耐力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学生增多,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同龄青少年身高与日本相比差3-5厘米,调查结果,令人担忧。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召开了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明确要求“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制定了体育与
2、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我国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健康的基本理念,并将课外体育活动列入了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体育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体育与社会(家庭)结合,体育与文化结合,最终达到育身和育心的结合,确保每位学生受益。我国围绕“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配合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启动了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提出了“每天活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育人目标。要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大课间活动,保证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而且真正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情绪的良好体验,个性的独立发展,人际关系的平等和谐
3、,从而达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塑造自我,从中获得极大的成功和满足。那么,每天一小时让学生活动什么?怎样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快乐?怎样保证组织活动的有序和安全?已成为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高度关注的问题,同时成为每位体育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长期以来,学校课间体育活动仅限于学生做操,并且多年来同做一套广播体操。其内容单一乏味,形式呆板,学生早已厌倦。从学生做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这不仅使体育锻炼的效率低下,还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我们还发现,我校学生活动单一,除了传统的跑跑跳跳,学生只会在教室里看书聊天做作业,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将会是令人担忧的大事
4、。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也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一星期一至二节,但由于活动课没有系列的活动序列,也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效果也不佳。看着这偌大的学校,看着这偌大的运动场,看着这群可爱的学生,我们萌生了搞“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二、理论思考1、概念界定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课间活动形式,它以基本体操或器械操、集体舞、民间体育、素质练习及体育游戏等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它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大课间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二是在学校中,是指学校大课间实施的问题由学校来决定,经校长、教师、专
5、家共同分析形成实施方案,在学校中实施。三是基于学校,是指大课间实施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开展的各类活动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让学校的资源更充分的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加彻底。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模式是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活动中对项目与内容的设置、场地的安排、时间的安排、各活动点的辅导与监督、学生与教师的评价与考核、人员之间的配合等有机结合,使大课间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具有学校特色,同时又可供其他学校借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形式。2、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卜弋小学实际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以指导今后的活动开展。(2)通过改变传统的课间操活动模式,
6、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社会体育项目引进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人人享有体育乐趣,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培养健全的人格,最终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3)促进全体体育教师乃至于所有教师体育教学观念、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教育艺术水平的提高。(4)营造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氛围,打造学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特色。 3、实施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乐意参与,运动中有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活动的内容与音乐结合,与场地结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运动水平、个性差异结合,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活动时
7、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内容落实,地点落实,措施落实。三、研究内容:1、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与内容的研究。通过访谈、问卷,了解学生的体育实际、体育爱好,根据不同年龄段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再结合本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和师资情况,研究确定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相应项目,项目与内容的选择突出健身、安全、趣味、多样。2、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与指导的研究。由于全校师生在同一时间上一堂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其组织管理较复杂而又严密,因而,在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时间的安排上,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与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统一安排。(2)活动的组织上可考虑统一安排与学生自主选择的有机结合
8、。(3)管理与指导上要充分挖掘教师的特长,建立一支由班主任、艺术老师、专任体育教师、科任教师组成的管理与指导队伍。在各活动点的辅导与监督,体育老师与领导、科任教师、班主任之间的配合要默契、到位,使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井然有序,活而不乱。3、建立观察评价机制的研究。观察评价机制以活动观察为主要依据,既包括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又包括对指导老师等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它不同于传统的体育达标测试,要综合考虑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以及活动中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主要由班主任与体育老师,指导老师共同组成,并要纳入健康与体育课程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考虑教师的活动设计,组织,指导是否有效、有序,考虑教师的参与度。4、营造
9、全民健身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的研究。(1)要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通过广泛宣传、不断增强师生的体育健身意识;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迅速掀起校园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形成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2)要寻求家长的支持,增强家庭的体育健身氛围。四、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组织教师广泛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学习有关专业报刊,浏览专业网页,收集整理相关教育资讯,丰富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资源。2、行动研究。通过开展教学,组织活动,把课题研究和行动研究紧密结合。在活动中开展研究,以研究促进活动,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总结,调整,最终实现课题的预定目标。五、保障措施1、为确保“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
10、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学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管理,明确职责。2、完善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确保活动的需求。3、将活动资金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将教师的参与情况与考核挂钩。六、研究计划1、准备阶段(2007/12-2008/01)确定课题组成员,组织学习有关理论,撰写课题研究方案。2、文献研究阶段(2008/02-2008/04)调查分析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调查教师的体育、艺术特长,组织理论学习,研究制订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具体项目,制定具体的组织、管理、指导方案。3、行动研究阶段(2008/05-2010/10)根据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开展教学实践,组织各类活动,并根据课题研究开展情况,及时组织交流、研讨活动,积极撰写论文、总结。4、分析总结阶段(2010/11-2010/12)做好总结与材料的收集归类,撰写研究报告,组织结题认证。七、成果呈现形式:课题研究报告、活动方案、活动照片等。八、研究组织组 长:蔡亚萍副组长:张 强组 员:刘伟明、朱红亚、秦 霞、王小红、吴敏、孙 锋、吴政平以及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