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协同管理模式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企业协同管理模式研究.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 0 0 8年 1 0月 总第 1 7 5期 第 1 0期 学 术 交 流 O c t ,2 0 0 8 Ac a d e mi c Ex c h a n g e S e r i a l No 1 7 5 N0 1 0 制 造 企 业 协 同 管 理 模 式 研 究 宋 加 升(哈尔滨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 5 0 0 8 0)摘要 我国制造企业面I临新的环境: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制造企业适应机制的变化、企业 管理观念的变化。我国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由经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官僚管理模式向协同 管理模式发展。从制造企业的结构和运营状态来看,具有开放性、非线性、系统性的特征。协同
2、管 理模 式 包括 企业使命子 系统、技术 子 系统、组 织机制 子 系统和人 力 资源子 系统。协 同管理模 式 具 有较好 的环 境适应能 力,但 制造企业 实施 建立协 同管理模式,应依据 一定 的原则,具备一 定的基本 条件。关键词 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协同管理;自组织 中图分类号 F 4 0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8 2 8 4 I 2 0 0 8)1 0 0 0 8 7 0 5 一、引言 在当今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管理模式的变革对制造企业增强国际竞争优势显得越来越重要。现阶 段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要求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动态的适应性,为此,理
3、想 的企业管理模式应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其一是协调组织成员 的活动和维持内部系统的运转,体现为管理 模式与企业的战略 目标相适应;其二是适应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体现为管理模式对外部环境变化 的适 应能力。要增强企业管理模式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则必需使其具有动态的适应性。基于协 同管理模 式系统的制造企业不仅具有对环境变动的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且通过对 管理模式变动影 响因素的协调 性分析,可增强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主动性,以便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因此研究制造企业管理模 式变革 的动因及管理模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构造一种动态的管理模式系统对我国制造企业 的发展、增强 其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4、。管理理论在近百年 的发展过程 中,形成 了经验管理、理性管理、行为管理、决策管理、权变管理、文化 管理、经营管理和变革管理等模式。不同的管理模式从不 同的角度提 出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对管理理论及管理模式的发展做 出了不 同程度的贡献。但随着管理环境的改变,各 种管理模式也暴露 出各 自一定的局限性 。现代理论与众不 同的特质是它的概念分析基础 以及它的综合统一的性质,认 为研究组织的唯一有意义的方法是把组织看作系统来研究 J。实质上,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管理模 式发生变革的诱因,但外部环境的影响是间接的,引起管理模式变革 的直接动因是管理模式系统 的构成 因素。本文基于 自组织理论
5、,将管理模式作 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并分析 了各子系统问的互动关系,为构 建 自组织协同管理模式奠定 了基础。二、制造企业面临的新环境、在新的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制造业仅仅依靠低劳动力成本是不够的,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 收稿日期 2 0 0 80 62 0 基金项目 国家软科学项 目“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我国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研究”(2 0 0 5 D G Q 4 D 1 4 7)作者简介 宋加升(1 9 5 8一),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管理学博士,从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研究。8 7 维普资讯 http:/ 展的源泉是不断的创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企业管理创新机制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就不
6、可能产 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制造企业提供了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最优 配置的条件;另一方面,则要求企业必须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最低成本、最佳质量、最好服务,这样才能在 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经济全球化给制造企业带来了新 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 方面:1 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当今制造企业的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历史性 的改变。消费者不仅要求产品 或服务具有一流的质量和较高的性价 比,而且对产品和服务还附加了种种“个性化”要求。在经济全球 化乃至知识全球化 的压力下,企业竞争的范围和深度都在迅速扩展。企业不仅 面临来 自区域 内的同行 业竞争,同时也面临着来 自
7、全球企业界的有力挑战,不仅面临着传统大规模企业的竞争威胁,也面临着 众多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中小企业 的挑战。从竞争的深度来看,时间和速度已经取代成本、质量而成为 第一竞争要素。2 制造企业适应机制的变化。传统的制造企业把消费者当作整体来看待,需求的稳定性使得企业 不需大量 的信息而只需根据相应产品的市场价格就可以组织长期大量生产,甚 至一些企业可 以模仿其 他企业的方式进行生产。虽然创新没有停止过,但这种创新是缓慢 的,企业是以某种 固定的模式追求高 效生产,企业的主要精力集中于产品的物质转化过程。随着市场竞争的 日趋激烈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传 统的生产及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满
8、足顾客 的高质量、个性化、低成本和短交货期 的要求,其制造方法和管理模式就要能够敏捷地反应市场需求 的变化。这就要求企业的市场适应机制 必须具有动态 自适应性,以增强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3 企业管理观念的变化。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变带动了企业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管理 者们已真正认识到战略管理 的重要性,正在试图运用系统科学 的理论 和方法将企业战略与企业 的运营 管理进行有效地结合,研究探索在社会巨系统中企业系统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机理。三、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趋势 现存 的一些管理模式大都建立在命令和控制 的基础上,因此不能对变化的环境做 出可靠 的估计和 反应。简单的团队建设、
9、合作关系的规定只是在弥补现有管理模式的不足,不能起到实质性 的作用,除 非对整个管理模式 系统从观念和管理方式上做出深入的变革。实质上,企业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和应 变性很强的活动,在这种复杂的活动中,企业管理者需要掌握灵活解决各种管理问题 的基本思路和分析 框架。管理模式正是应企业 的这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管理模式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 成果,它标志着企业从纷繁的管理理论和复杂多变的管理实践中寻找到一条运作企业 的基本思想和路 线,使管理活动能在多变的环境中应对 自如。由于考虑 问题的视角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为应对管理实践 的需要,产生和发展出了多种管理模式,总体来说,管理模式的发展进
10、程具有如图 一1所示 的明显趋势。在竞争环境易变性增强的情况下,管理理论的研究应该重点考虑如何促进和保证制造企业 的经营 灵活性 问题。管理模式是指导企业运营方式的核心框架,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显然是保证 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传统的管理理论运用高度结构化的、封闭系统的方法来研究管理模式,主张通过严格、有效 的监控使企业组织被动地走 向有序,所构建的管理模式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缓慢,使 组织缺乏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制造企业所面对 的复杂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要求企 业管理模式对 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动态的适应性。自组织理论从有序与无序相互转化的角度为研究 企业管理和管理模
11、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为现代企业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 理思路和 方法。现代企业的管理 已不再等同于精确的计划和严密的控制,应将管理重心转入利用战略 目标来引 导企业 自组织式地发展,提高企业 的创新能力 和适应环境 的能力。在管理实践需求 的推动下,制造 企业管理模式 的变革已呈现 出明显的趋势,即以管理模式系统观建立具有动态适应性的协同管理模式,根据运营环境 的变化进行 自组织调整,以保证企业战略 目标 的实现。四、制造企业协同管理模式的概念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虽然引入了不少 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 和方法,但管理绩 效仍然相 当低下,导 8 8 维普资讯 http:/ 图 1 企
12、业管理模式 的演变 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明显落后,严重影响着我国制造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 力 的提高。我 国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变革大多一直停 留在对管理模式外在表现特征的研究上。很多企业习惯于学习或引进所谓先进的管理模式,常将某种管理模式的外在表现特征当作管理模式本 身盲 目地引进应用于企业,其应用效果远达不到我们所期望的。这种状况 的产生与我国制造企业 未能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管理模式本身也是一个社会 复杂系 统,对这样一个系统不能只对其系统的外在表现特征加以研究,而应对其系统的集合机理和运行机理进 行深入研究。从现代制造企业的
13、结构和运营状态来看,其管理模式系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 管理模式系统的开放性特征。从制造企业管理的过程及内容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上看,科学技术 的发展不断为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率创造条件,企业从外界取得 的能量流、物流、信息流越来越 多。制造企业管理模式既是一个具有投入和产 出的技术转换系统,又是一个受到多种契约约束 的社会 管理系统。这决定 了该管理模式系统是一个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着能量、物质 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 统。每个制造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以及公众组织之间都有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换。2 管理模式系统 内的非线性作用特征。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流动使制造企业管理 的复杂程度明显
14、增 加,并且人 的因素越来越突出。企业对外则表现为非线性发展和强烈地 自协调作用。制造企业管理模 式变革的根源在于外部力量的作用引起 的子系统与整体系统问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问的持续非线性运 动。这些非线性 的运动能使企业的整个管理模式系统或其组成部分的具体行为呈现出持续的组织内部 状态的波动。3 管理模式 系统的有序性。由于冲突的存在,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 区的动态系 统。企业管理的过程是使 系统达到有序状态的过程,以期企业在某种有序 的状态下,实现企业 的既定 目 标。正是基于以上三个特征,我们认为制造企业管理模式是具有 自组织机制 的系统。自组织是组织成 员或者子系统在感知外
15、界环境发生变化后,在竞 争和协同等机制的作用下而迅速地 自我调整,使组织达 到能适应环境 的新 的有序状态 的过程,能形成有序结构 的系统通常称为 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理论现 已在社会科学研究 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自然科学理论研究 的每次进步都会 为管理问题的研究奠定新的理论 基础。自1 9 6 7年普瑞高津提 出耗散结构理论,人们对系统内部非线性作用的强大力量和在一定条件下系统 自行组织发展的现象给 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形成了以耗散结构理论、协 同学为代表的 自组织理论。它们是上世纪 6 0年代 末创立的新兴学科群,以最新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对复杂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消亡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2 O
16、世纪9 0 年代初期 P r i g o g in e、P A n d e s o n和 K J A r r o w提出可以将经济系统看成是一个有着核心动力 的自组织系统 的观点。与此类似,李福英教授从逻辑上分析 了现代企业 的特征,也认为现代企业是 8 9 维普资讯 http:/ 一个市场导向的、具有耗散结构和 自组织机制 的 自组织 系统 。这种观点 的提出为 自组织理论在企业 系统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目前,自组织理论 已经应用到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多方面,如企业网络联盟的 构建、企业兼并、供应链管理研究等。自组织理论为从社会 巨系统到企业、个人等 中小复杂 系统 的研究 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
17、方法,为研究企业管理模式的协调发展机制,描述企业管理模式 系统运行状态,探索企业管理模式系统的运行规律提供 了方法论基础。基于 自组织理论,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自组织是企业系统 中的子系统在感知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后,在竞争和协同等机制的作用下而迅速地 自 我调整,使新的管理模式达到能适应环境的新的有序状态的 过程。在此本文给出制造企业协同管理模式的概念,即制造企业协 同管理模式是企业的子 系统在企业 文化 的柔性协调下和在组织制度的硬性控制下 的一个 自组织过程。因此,制造企业 的协 同管理是创造条件让各个子系统通过竞争和协调,使企业 自主地应对复杂多变 的环境。传统的管理模式主张通过严格、有效的
18、指挥和监控使企业组织被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而 自组 织协 同管理模式 的关键则在于 自组织规则的设定,各子系统在既定 的规则下主动变革、自组织学习,以 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实质上,从来都不应是企业进行调整去匹配某种管理模式,而是管理模式应具 有适应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自主调节能力。五、制造企业协同管理模式的构成 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影响管理模式变革的根本原因一直都是值得探讨 的问题,虽然可以确定影响该 系统变化 的一些 因素,如科学技术、员工素质、企业战略、社会经济政策,可利用资 源量等,但很难 明确全部 因素,更难找出因素之间的映射关 系。以系统的观点研究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
19、需要对管理模式系统的构成重新明确地划分,要对企业组 织系统内外部的主要影 响因素和因素 问的相 互关系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对管理模式变革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以期确定各子系统的变量形态,以便于 研究管理模式与其环境问的相互关系和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最终提出适 于现代企业环境 的制造 企业管理模式体系。所以,本文通过研究确定构成管理模式变革的主要 因素,然后再将各主要 因素作为 子系统置于企业管理模式大系统中去全面地考查它们之 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对管理模式变革 的影响,从 而进一步明确制造企业协同管理模式的构成。在研究管理模式变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可能对所有 的影响因素都进行详尽 客观地描
20、 述。基于协同学理论研究管理模式,首先要确定支配管理模式系统变革的序参量。从组织系统中可 以 提炼出多个参量,它们不但与其他参量或模式相互作用,而且它们之间也发生激烈 的对抗,在势力均衡 的情况下,少数参量将彼此相互妥协,并达到某种合作的态势,共 同控制整个系统 的有序化程度和协 同 结构的形成。虽然现实中存在很多反映管理模式协同效果的指标或参量,本文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 定性与定量 的角度提取了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构成因素,所建立的管理模式系统的协 同模型只考 虑企业使命子系统、组织机制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该管理模式系统 的协 同模式 如 图 一 2所示。如图中所示,在企业
21、使命的引导下,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系统首先表现为一个技术转换系统。系统的 技术水平是企业竞争和生存的基础,企业的技术水平至少应能与整个社会 环境 的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一 致。新技术 的应用客观上要求与之配合的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形式 的出现和组织机制的创新,技术进步 是企业组织结构及机制进行适应性变革的重要 因素,组织结构及机制 的演变是对技术进步和市场环境 变化的适应过程。另一方面,无论技术开发还是技术的使用都要求有适 当的企业人力资源也与之相匹 配。组织结构 中管理层次部分实质上就是一个人力资源框架结构 问题,组织结构 的变革需要不 同的人 力资源结构来支撑,不同的组织结构对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观念都提
22、 出了新的要求。反过来讲,由于人力 资源的变动导致了组织结构及组织机制建立的基础发生变化,企业自然会建立不同的组织结构及机制 与这种变化相适应。所以,企业使命明确后,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要有制造技术 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而这三者的动态组合是在特定有效的组织中进行 的。与传统管理模式不同,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不是直接以企业的经营 目标为导向,而是直接为与它相关 90 维普资讯 http:/ 输入 图 2制造 业 协同管理模式 系统 自组织模 型 的子系统服务。整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运动方向相 同,子系统问的自组织方式在管理模 式大系统中形成一个环形网络,同时这个环形的网络与外界进行资源和信
23、息的交换。管理模式系统的 运动状态是 由子系统问的自组织作用决定的,决策者过多的干预会破坏这种 自组织效应,使系统失去稳 健的结构。所以,在制造企业协同管理模式 中,决策机构的职能是根据企业 的实际状况制定经营 目标,但不干预各子系统的运行,子系统为满足相邻子系统 的需求,能独立的对 自身的状态进行调整。决策机 构只需监控子系统问的协调情况,只有在整个系统达不到满意的 自组织效果时,才能调整相关子系统的 运行状况。基于这种考虑,可以引入吸引子的概念来证明这种 自组织协同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即考查 自 组织系统中的各子系统的运动轨迹是否能向企业 的经营 目标方 向收敛。企业管理模式一直都是 国内外
24、研究的热点,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取决 于它对企业 内外环境 的适应程 度,因此任何时期 的企业管理模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 于制造企业来说,建立动态管理模式系统 不仅会使企业具有对环境变动的适应能力,而且通过对管理模式变动影响因素的协调性分析,可增强企 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主动性。本文基于 自组织理论,研究并 明确了制造企业协 同管理模式系统的构成及其特征,认为制造企业协 同管理模式是企业使命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机制子系统和人力资源子系统在企业文化 的柔性协调 下和在组织制度的硬性控制下 的一个 自组织过程。根据这一思想所提 出的制造企业协 同管理模式具有 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制造企业管
25、理模式应当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管理模式变革的动力来 自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 性 的作用关 系。制造企业协同管理模式要求各因素在实现总体 目标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相互协 作、相互促进。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该管理模 式的协调性评 价与控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 的重点问题。协 同管理模式以其 自组织特征能根据运营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保证企业战略 目标的实现,但并不是 任何企业都适合组建动态管理模式。本文认为制造企业实施建立协同管理模式应该依据一定的原则,具备一定 的基本条件。参考文献 1 姜利军 管理模式 的世纪 思考 J 财贸研究,2 0 0 2,(5):5 8 6 4 2 F r e mo
26、 n t E K a s t J a me s E R o s e n z w e i g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n d Ma n a g e me n t:A S y s t e ms a n d C o n t i n g e n c y A p p r o a c h(F o u r t h E d i t i o n)Mc G r a wHi l l,1 9 8 5 3 戴俊 企业的自组织特征分析及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J 现代管理科学,2 0 0 2,(1 0):4 5 4 杰伊 R 加尔布雷思 全球企业设计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 0 0 2 5 李福英 耗 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组织 发展方 向 J 湖南工程学 院学报,2 0 0 3,(2):2 0 2 3 6 宋加升,李柏洲 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主要因素的分析与选择 J 商业研究,2 0 0 5,(2 4):5 8 6 2 7 宋加升,李柏洲 协同环境下组织变革因素互动关系研究 J 工业技术经济,2 0 0 5,(4):7 3 7 6 责任编辑:刘 阳 91 维普资讯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