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鬼情未了——浅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pdf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6968518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7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鬼情未了——浅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鬼情未了——浅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鬼情未了——浅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鬼情未了——浅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鬼情未了浅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杨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 4 1 0 0 4)摘要明代汤显祖的 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历来评价颇高。本文旨从爱情这个维度切入,探寻其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成因:浅层的才子佳人大团圆模式与鬼魂复生的拱形结构显露出作家思想的复杂性。从而最终得出作家生命体验与作品同形同构的结论。关键词模式大团圆拱形体验同形同构文章编号1 6 7 1-0 7 0 3(2 0 1 0)0 6-0 7 3-0 2一、引论爱情,作为文学作品的母题之一,从来都不乏论者。元好问的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更是让无数多情人儿心酸感慨。明代汤显祖的 牡丹

2、亭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历来评价颇高。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称“汤义仍 一出,家传户诵,几令 减价”。,张岱概括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是“灵奇高妙,已到极处”o 近年由白先勇先生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也颇受好评。可以说,这部戏曲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并为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所接受。我们不禁要问,何以能如此昵?下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牡丹亭的爱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二、浅层叙事才子佳人牡丹亭的浅层叙事是属于典型的才子佳人大团圆模式,形成这一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是作者自身的文人身份所致。汤显祖出生在江西临川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藏书极富,晚年笃信道教,其父建汤氏私塾,尊贤重士他自己有诗言:“家大父早综籍于精

3、黄,晚言筌于道术捐情末世。托契高云家君恒督我以儒检,大父辄要我以仙游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汤显祖所受到的学术熏陶,是深厚而多重的其次,是对以往文学传统的继承纵观从六朝的志怪小说到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再到元代的杂剧,其中涉及到的爱情模式大多都是才子佳人大团圆这一套路。他在牡丹亭记题词里写道:“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作为中国的传统文人,汤显祖在刨作上显出一定的自觉性和阶级性,这与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和谐”,“法古”等思想也是一致的如果说,才子佳人的浅层叙事只是为汤显祖的创作提供了框架式的范例,那么,让牡丹亭受到如此

4、多人的喜爱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艺术上的突出成就: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跌宕起伏的动人情节,让作品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一方面的论述颇多,仅简要描述如下:首先,就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汤氏用心良苦,刻画细微。请看_ 惊梦中的几支曲子t【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镇,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掺【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4短短数笔就把杜丽娘闺中少女的春情和孤寂勾勒出来,句句写景,字字有情。耐人寻味再看玩真中的一曲:

5、【簇御林】他能绰斡,会写作,秀入江山人唱和。待小生很很叫他几声:美人,美人j 姐姐!姐姐!向真真啼血你知么?叫的你喷嚏似天花唾。动凌波,盈盈欲下。不见影儿那。o柳梦梅的痴情和可爱跃然纸上,性格鲜明在对春香,杜宝等人的形象塑造上,作者也是入木三分汤显祖的才情也让人叹服限于篇幅,兹不赘述。其次,在情节的勾连上,汤氏也是做足了功夫,充分把握住了整个作品的节奏,回肠曲折扣人心弦。从 惊梦寻梦)到写真闹殇,从拾画幽姨到秘议。中途穿插了冥判忆女等,衔接自然,紧凑有序。为后面的叙事也埋下了不少精彩的伏笔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出彩的人物和完满的情节让牡丹亭博得赞誉,但如果仅仅是因为此,那汤显祖及他的牡丹

6、亭还不足以流芳百世,元明两代的作家中也创造2 010 年第6 期安徽文学万方数据准新娘要了解的婚纱四大流行趋势准新娘要了解的婚纱四大流行趋势又是一年中的浪漫婚嫁时节。现代女性讲求生活情调及品位,这样一生中的重要时刻,除了新郎要百里挑一,仪式要浪漫特别,穿什么去结婚自然也成了心头一 桩放不下的大事。如今的婚纱摄影机构深谙准新娘们的心理,懂得用店制的礼服搭配橱窗陈列来吸引眼球。白色木马的梦幻世界和绿色植物环绕的热带风情中展示的 是灵感来自 T 台大牌的华丽婚纱。更换速度之快,贴合潮流之紧,婚恋交友网婚恋交友网令逛街时浏览婚纱店也成为一桩趣事。与其挑选店家的二手拷贝不如直接参考一手资料,从 2009

7、 秋冬时装秀天马行空的时尚创意中寻找那件 The one dress。http:/ 呢?白色也是明星们选择嫁衣的首选色系。想当年辣妹 Victoria 穿着价值 10 万美元的VeraWang 洁白裸肩礼服,在都柏林附近的 Luttrellstown 城堡下嫁万人迷 David BeCKham,惹得多少人羡慕得咬牙切齿?十年过去了,不论多少人试图揭露这段婚姻的虚假内幕,那个纯美的瞬间已经记录在了大家心里。事实上,婚恋网站婚恋网站用白纱营造唯美也是众多设计师的拿手好戏。RobertAbi Nader 的这件婚纱如云雾般散开,衬得新娘犹如天上来人。然而细看之下,胸口的交叉绑带设计又带些凡间的诱惑,

8、这个食得人间烟火的仙女,愈发真实可爱。出不少佳作,前文提到的西厢记绝非等闲之辈。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是什么让牡丹亭艳压群芳成为汤硅祖自己也颇为自负的一部作品,如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o三、高潮一鬼魂复生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制定了三教并用的政策:“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仙佛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惟常是古。尝闻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于斯世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州到了明代中叶,尤其是明武宗朱厚照执政以后,统治者更是荒唐腐败,宠信道士,迷信丹药,进一步强化佛教对民众生活的道德约束

9、,以致明前期盛行的程朱理学的根基渐渐发生动摇,王阳明倡导的“心学”兴起,“尽管王阳明个人主观上是为破心中贼以巩固封建秩序,但客观事实上王学在历史上却成为了通向思想解放的进步走道。它成为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的巨大人文思潮(例如表现在文学领域内)的哲学基础。”。尊重个性,反抗传统束缚,追求创新的思想在徐渭等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 牡丹亭浅层的大团圆模式中,杜丽娘回生这出戏可谓是点睛与高潮,正是这出戏,连接起了作品的前后两个部分“由梦到真”,架起了一个拱顶。请看:【出对子】玉人何处?玉人何处?近墓西风老绿芜。竹枝歌唱的女郎苏,杜鹃声啼过锦江无?一窖愁残,三生梦余。【金蕉叶】是真是虚?劣梦魂猛然

10、惊遽。避三光业眼难舒,怕一弄儿巧风吹去。o由于作者的精心铺垫,杜丽娘的鬼魂复生显得毫不突兀而且是受众人期盼的,与贯穿整个作品的儒家传统基调即才子佳人双双相配又是契合的。请看:【南双声子】姻缘诧,姻缘诧,阴入梦黄泉下。福分大,福分大,周堂内是这朝门下。齐见驾,齐见驾。真喜洽,真喜洽。领阳间诰刺,去阴司销假。I 北尾】从今后把牡丹亭梦影双描画。亏杀你南技挨暖俺北枝花。则酱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o再加上作者非凡的才情,如前所述的妙笔连连,牡丹亭注定要震惊四座。可以说,在同时代的创作背景和读者接受上,即“世人厌平常而喜新奇,不知言天下之至新奇,莫过于平常也。日月常而千古常新,布帛菽粟而寒能暖、饥能饱,

11、又何其奇也!是新奇正在于平常。世人不察,反于平常之外觅新奇。是岂得谓之新奇乎?”汤显祖更加善于整合各方面的因素,从平常中写出了新奇,而这,正是汤显祖技高一筹的地方。通过层层剥笋似的诘问。我们恰恰需要回过来头来重新审视之前的疑问:既是平常事牡丹亭何以能不朽?这也将问题引入到更深层次的探究之中。四、深层体验生命存在汤湿祖3 4 岁才考中进士,然而他在仕途上并不顺利万历十九年(1 5 9 1),神宗皇帝停俸一年。他谏言遭贬。到广东徐闻县当典史。万历二十六年0 5 9 8)。因不满矿税。他向吏部告归。晚年赋闲战里,他曾与友人共结“栖贤莲社”佛会。如前所述,家教的影响,仕途的坎坷,以及社会思潮的流变,使

12、汤氏的思想呈现出儒释道合一的复杂性,在他的作品中也显现出这一特质。正如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指出的:“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一勾栏之上,几色目之中,无不纡徐焕眩,顿挫徘徊。恍然如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使天下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或语或嘿,或鼓惑疲,惑端冕而听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寂可使喧,喧可使寂鄙者欲绝,顽者欲灵”戏曲的作用自不待言,而汤显祖正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到了这一点。牡丹亭的儒家传统(才子佳人大团圆模式)与奇巧浪漫的佛道思想(鬼魂复生形成的拱点)相得益彰,而使

13、该戏曲流光溢彩又深切感人刘勰有言:“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汤甚祖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打入作品之中,敷衍出饱含生存理想的牡丹亭。至情之人的至情之作,同形同构,当然不朽!注释:赵山林牡丹亭选评上海:上海古箱出版杜,2 0 0 2:9 李艳朋清道教与戏曲研究戚部:巴蜀书杜,2 0 0 6:1 7 1 金宁芬朋代戏曲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 7:1 7 0 Z 赵山林牡丹亭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2 9 s8 9-9 0;7;5 李艳明清道教与戏曲研究成都:巴蜀书杜,2 0 0 6

14、:1 5 徐子方明杂剧史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1 7 3 如赵山林牡丹亭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2 0 0 2 l1 3 3 z2 0 3-2 0 4 凹金宁芬明代戏曲史j E 京t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 0 0 7:1 6 刘勰著杨照明校注文心雕龙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5 7:2 1 6 参考文献:l lI 郑传寅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7 1 2 l 冯文楼“大团圆”结局的机制检讨与文化探源兼论中国戏曲的文化精神陕西师大学报(哲杜版)。2 0 0 8(0 7)1 3 I 张胜林娼优与元代戏曲文化烟台大学学报(哲杜版)1 9 9 2(0 2)2

15、010 年第6 期安徽文学万方数据人鬼情未了浅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人鬼情未了浅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作者:杨柳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刊名:安徽文学(下半月)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2010,(6)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参考文献(3条)1.郑传寅 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 20072.冯文楼 大团圆结局的机制检讨与文化探源-兼论中国戏曲的文化精神 2008(7)3.张胜林 娼优与元代戏曲文化 1992(2)相似文献(10条)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 赵水平.Zhao Yongping 一夫二妻大团圆模

16、式文化内蕴的揭示关于薛仁贵荣归故里-鸡西大学学报2009,9(6)一夫二妻大团圆模式在通俗文学中并不少见,构建了一夫二妻式大团圆结局.作品具有反映时代特征、体现编选者文化心态与揭示观众审美倾向等特点.但是,由于封建礼教深度影响下男权意识的作祟,导致编选者无视女性意识的存在,一厢情愿地编织出一夫二妻大团圆模式,这不仅反映了编选者自身的局限,也透示出中国文化深层次的悲哀.2.学位论文 杨再红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2006 本论文希望以悲剧的视角来观照古代戏曲,梳理出古代戏曲对悲剧性意蕴的表达方式及其演化轨迹,论述其在审美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从文学观念、文化传统、社会思潮等方面探讨形式背后

17、的意义及产生的原因。尽管抒情诗的传统和曲本位的观念使悲情苦境成为古代戏曲表达悲剧性意蕴最重要的方式,但随着文人化进程的加深,悲情悲绪的客体化走向也愈益明显,突出表现在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上。这不仅标志着文人观照抒写苦痛方式的变化,也标示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并推动了伟大悲剧杰作的诞生。而这种成熟又是文化思潮、社会现实与文学观念等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文人剧作家的结果。从悲剧意识角度来看,大团圆模式是古代戏曲用以拯救苦难,弥合痛苦最重要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渴望从灾难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的共通的文化心理。具体到戏曲叙事层面,剧作家总会设计一个甚至几个人物形象充当苦难的见证者和挽救者,借以表达其拯救

18、愿望,宣扬其救世理想,而大团圆结局则是拯救实现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的写意创作原则使大团圆的内涵与形之式间发生了分裂,从而出现了团圆主义背后的悲剧性问题。从团圆模式内涵的变化及拯救者形象的演变轨迹中,不难发现古代戏曲有一个从大团圆到悲剧化的发展历程,并以悲观幻灭为其总结性的审美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可以说是文人救世理想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作为戏剧文类之一种,古代戏曲在话语类型、结构方式以及文本交流系统等方面有着不同于西方戏剧的特点,因而在悲剧性意蕴的表达中形成了阴柔、婉约、感伤、凄美、悲凉等风格特色,并带来了文本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虽没有悲剧这一概念,也未能形成系统的

19、悲剧理论,但对悲剧之美的欣赏却有着深远传统,并在戏曲评点及其理论思想中得到了承续与深化,这些均为古典悲剧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典悲剧观的最终形成大致可从三个层面来看:“怨谱”说与“苦境”论继承了悲怨传统及诗歌意境理论,对悲剧风格及情感效应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卓人月、金圣叹等人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自觉以痛苦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从而使戏曲批评跳出了传统的感性鉴赏层面而上升至对人生本质的哲理思考层面。王国维的悲剧观既有对前二者以及其后清代曲坛延续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的承续,又借助西方理论对传统文化悲剧意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并始终立足于悲剧作为叙事文学这一特点详尽探讨了悲剧叙事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了古

20、典悲剧观的真正形成。3.期刊论文 首作帝.刘秀丽.程庆乐.张岚.徐天舒 新的败坏与旧的迷惘试论上海女性叙述中的大团圆模式-江淮论坛2006(6)长期以来,中国文学以近乎拜物教的虔诚对大团圆模式做着极致的修缮与张扬.然而,在上海女性作家笔下,大团圆模式轰然坍塌,灰飞烟灭,这其实是她们无法在异质中融合的结果,也是她们本身被忽视、遭受压迫的结果.遗憾的是,纵使如此,她们仍未走进朝思暮想的理想殿堂.4.学位论文 王国章 补恨戏曲研究 2008 本文在狭义的补恨戏曲范围内,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传统,首先分类简述它的情节概貌,分析它思想内容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其次总结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和大团圆模式等艺术特色,

21、最后重点分析了补恨戏曲的文化内涵。对补恨戏曲出现和发展的客观原因,重点依据其时代背景的相似点以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相似性来阐释。对它出现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则从历史反思、宗教、圆满崇拜、娱乐需要、原型驱动等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在结论部分简要分析了补恨戏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本文在狭义的补恨戏曲范围内,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传统,比较分析补恨戏曲的思想内容,归纳补恨戏曲的艺术特色,并探讨补恨戏曲创作的客观原因和复杂的主观动机。本文第一章为补恨戏曲的内容述略,分为四节。第一节探讨为壮志未酬者补恨的戏曲,主要分析与屈原、荆轲、诸葛亮、李白等人有关的剧作。第二节探讨为负屈衔冤者补恨的戏曲,主要分析与赵

22、氏孤儿、岳飞有关的剧作。第三节探讨为生离死别者补恨的戏曲,主要分析与王昭君等人有关的剧作。此三节有重点地简述了补恨戏曲情节内容的概貌,并简析了其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和相异点。第四节对补恨戏曲的创作情况作一小结,探讨其在遵从古典戏曲模式化传统的同时,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即其创作逐渐自觉化和深化的过程;这一特征体现在剧作家补恨意识的增强、补恨戏曲数量的渐次增加、补恨对象的逐渐增多和补恨方式的多样化等几个方面。第二章主要分析补恨戏曲的艺术特征,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从补恨形式上来分析它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及其特征。第二节主要从社会风俗与社会心理、戏曲观演和创作传统、补恨戏曲自身的内在逻辑等三个层面来

23、探讨其对大团圆模式的运用及其特征。第三章主要探讨补恨戏曲的文化背景,分为两节。第一节从社会历史的相似性和个人遭际的相似性,分析了补恨戏曲作为憾恨的艺术补救,其具有的三种文艺功用:为历史补恨,为剧作者补恨,进行历史的反思。第二节探讨了补恨戏曲除大团圆情结和历史的反思目的之外的更为复杂的文化背景,从娱乐需要、宗教观念、复仇意识、封建教化、原型驱动、文艺观念等方面探讨了它出现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小结部分首先总结了本文在情节和艺术上的主体内容,然后重点分析了补恨戏曲两方面的影响。补恨戏曲的出现,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它可用来抒愤补恨,安慰人心,也体现了中国人乐天、善良的民族精神,还可教化大众,

24、劝人弃恶,导人从善;但也有消极的影响,让世人不愿或不敢面对现实,在对历史的圆满想象里日益麻木沉沦,是理性偏枯和心理偏失的表现。5.期刊论文 李英梅.LI Ying-mei 论大团圆模式及其深层底蕴-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3(2)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的大团圆结局,可以梳理出广义用法、狭义用法和中间义用法.大团圆背后深藏着浓厚的文化意蕴,主要有中和为美的理想追求,温柔敦厚的批评标准,提倡道德教化、政治教化的艺术功能观.经过辩证分析发现,所有这些都具有优劣二重性.6.期刊论文 张丽丽 浅谈才子佳人小说及第团员的结局模式-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6)爱情与婚姻小说,源远流长,作

25、为爱情婚姻小说一个流派的才子佳人小说,学者们对它的界定历来有持不同观点,本文从才子佳人小说是明末清初特定历史时期产物这一观点出发,结合典型的才子佳人小说具体作品,从结局模式这一方面进行探讨.本文主要就其千部一腔的大团圆结局现象进行分析,并试图探究隐含其中的文人心理、时代背景等原因.7.期刊论文 王意如 中英小说大团圆模式的趋同化特征-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大团圆结局是中英小说所同有的结构模式.由于小说和市民文化的密切关系,中英两国小说的大团圆模式表现出趋同化特征:它既是小说作者寻求最适合市民文化的艺术形式的结果,也是市民文化所追求的生活理想在小说中的体现,同时又和传统文化

26、有割不断的关系.8.期刊论文 王家东 论中国式大团圆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社会悲剧性-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在戏剧研究界,将大团圆与悲剧联系在一起,往往有着明确的所指-中国传统戏曲中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由此也引出了关于中国传统戏曲中有没有悲剧等一系列的争论.尤其是大团圆的结局不仅是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常见,在中国古代的叙述文学中更是比比皆是,但是大团圆结局并不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专利,在国外的文学作品中也是司空见惯.从中国古典残曲为代表的叙事文学出发,通过将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局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大团圆结局的对比,研究这种大团圆结局在情节结构上的特征,就能分析其中隐藏的深刻的社会悲剧性.9.期刊论

27、文 杨兴华 大团圆模式的儒学渊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3(5)中国悲剧文学中的大团圆结构模式渊源于乐感精神的观点,缺乏文化依据和文本支持.大团圆结构模式是由儒家文化所规定的.在儒家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国叙事文学注重信实,而信实之作又往往与儒家的道德理想抵牾不合,于是作家们不得不在主体故事之外加上一个大团圆的尾巴,以实现惩恶扬善的功利目的,张扬理想道德和理想人格,并使情感的发泄归于中正平和.10.学位论文 杨东方 明清英雄传奇小说叙事模式研究 2004 根据明清英雄传奇小说的实际,本文把小说主人公分成三代英雄。三代英雄具有不同的性格追求、生存境况和生活经历。在性格追求上,第一代英雄在“

28、忠”上打折扣;第二代英雄是完美的忠臣;第三代英雄则是以家族至上为追求。在生存境况上,第一代英雄没有规定;第二代英雄在建功立业时其父必死(或早死);第三代英雄必定是前两代英雄的后人。在生活经历上,第一代英雄是个提高的过程;第二代英雄是个反复的过程;第三代英雄是个恢复的过程。本文借鉴普罗普研究民间故事学的方法并加以改造,去分别寻找三代英雄的叙事模式,认为三代英雄共有的叙事构成因素即英雄结义、忠奸对立和大团圆是明清英雄传奇小说叙事模式的构成因素,第一代英雄和第二代英雄共有的抗击异族因素也是英雄传奇小说叙事模式的构成因素。即明清英雄传奇小说的叙事模式由英雄结义、忠奸对立、抗击异族和大团圆构成。根据四个构成因素在三代英雄中的变化和每代英雄叙事中四个构成因素所占的分量去探讨明清传奇小说的演变,本文认为英雄传奇一开始就与侠义小说糅合在一起,中间脱离了侠义小说,最后嬗变为侠义小说。本文并分别探讨了英雄结义、忠奸对立、抗击异族、大团圆所蕴涵的文化蕴味及文学意义等。本文链接: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财经金融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