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特色建设_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特色建设_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收稿日期:2009-03-17作者简介:鄢洪海(1964-),男,植物病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病理生理学。通讯作者:李宝笃(1961-),男,校长,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高等农业教育,2009-09,09:44-48H 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09-09,09:44-48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特色建设)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鄢洪海,李宝笃(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9)摘要:结合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教学体制改革,从人才培养目标、强化素质教育、因材施教、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育思想和改革考核方式等阐述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
2、路。具有青岛农业大学特色的厚基础宽口径、突出个性培养、打造外语品牌、实行学分制和学年制并举逐渐向学分制过度的新培养模式初见端倪。关键词:植物保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特色中图分类号:G642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981(2009)09-0044-05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多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但发展的历史和培养模式形成都集中在上个世纪。面对 2l世纪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需要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挑战,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新形势下建立一种全新的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
3、式不仅是青岛农业大学,也是其他高等院校当前的主要任务。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经过八年的探索,一种独具特色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新培养模式既具有其他农业高校基本的培养模式骨架,又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分,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衔接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中介,需反映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它是选择教学制度和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和依据。根据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纲要,确定植物保护专业培养目标是:(一)培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信念坚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
4、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科学技术人才。(二)培养规格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本理论和知识;(2)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3)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与发展趋势;(5)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科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
5、作能力;(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三)基本原则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树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因材施教的思想;树立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奠定基础的思想。植保仪器 http:/ 36个,分学习科技类、艺术体育类、社会服务类、理论学习类等,90%以上的学生都能根
6、据自身的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为学生提供了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从中还丰富了生活,磨练了人生,不断地与社会融合。(三)强化做人修养,打造学生良好的人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的最直接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不能学会做人的培养方法就是最不成功的方法。在未来社会中,不论是学什么专业、什么学校毕业的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应当具备的素质是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修养、做人素质,诸如艰苦创业、遵纪守法、敬业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因此,在新培养方案中特别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对学生良好人格培养的措施一是注重了学习,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学习道德榜样、参
7、观调查、社会实践、反思社会生活等。对于一个大学生,他的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感性知识,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二是理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伦理书籍和课堂教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道德知识,从而懂得什么行为是道德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为了达到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否道德;最终树立道德信念。其次是践行,即实习道德、实行道德、实践道德,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和道德修养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是每学期都进行道德考评,每一年每个班级都评选思想道德之星,只有优秀的学生才有入党、做学生干部和从事社团负责人的资格,才具备评优、评
8、先进的条件,不然一票否决。不难看出,学生难于做到的,不是在与他人共处有监督的情况下,而是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一旦在独自一人或周围都是陌生人的情况下还能认真践行自己做人的道德行为准则那他就真正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了。三、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教育有关调查研究表明,21世纪高等农科技术类本科人才主要岗位类群依次是农业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农业教育科研、农业经营管理三大类。因此农业院校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实施各类岗位群的人性化高等教育。为此,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模式突出了以下特点:#45#总 219期(一)面向研究生发展的基础扎实、专业化教育根据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一部分
9、学生要从事农林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其中一部分学生需要继续学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这样就需要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所学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厚基础,基础要打牢;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资质,有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此,近几年我们加强基础教育和外语教育,主要方法一是把选修课组合集成形成按将来就业发展的课程模块,升学考研的学生可选择科学研究型课程模块学习,课程安排不冲突,时间合理,方便了这部分学生;其次,增加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引进人才,植物保护学科的教师力量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来自全国各地,知识背景多样为学生考研也提供了便利条件。三是对一些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增加学时和
10、减少班组人数,强化专业基础训练。如植病研究法和昆虫研究法课程授课,就采用小班上课,分组实验方法;学时也由原来的 36学时,分别都增加到 54学时;四是充分发挥外语社团组织的作用,为他们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强化外语训练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基础知识明显好于以前,学生外语水平提高很快,几年来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外语四、六级通过率在农业院校中一直名列前矛。基础知识的增强,使这部分学生也有了信心,考研热、考研率高的特点凸现出来,考研率连续 5年都在 56%以上,2005年 67%,最高的 2006年达到 7014%,2007年达 60%,每年有近 2/3的学生继续深造学习攻读硕士研究生。(二)面向生产
11、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实用操作技能教育从事技术开发与推广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中一个较大的群体,主要从事农业新产品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也能从事一定的科技开发工作。这一岗位群一般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农科专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 2-3个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依据培养方案的要求,从第二学年开始重点在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上下工夫,强化基础知识,打捞做扎实;从第四学年开始在进一步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着重进行实践和实训锻炼,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尽量压缩理论教学的
12、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的项目和学时数,特别是专业课平均每门课理论学时都减少十分之一左右用于实践教学,并且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了综合实验和创新性试验项目;其次,开设课程论文考核项目,在农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等课程中率先实施,之后,又在植物病害研究法等课程中推广,收效良好,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工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促使他们养成主动思维、主动做事的习惯,培养造就独立工作和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三)淡化专业,拓宽口径,打造复合型通才教育技术管理型人才是农业院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群体,主要在县或县级以下的农业生产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它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基础理论
13、,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和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拥有比较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管理知识和中外文基础,熟悉 2个以上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我们设置培养方案的基本思想就是使他们一专多能。具体措施是在第五学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后期到农村帮教点进行锻炼,时间不固定,但帮扶对象固定,基本内容事先确定好,达到一定要求才算考核通过。考核既要有报告,也要有佐证的资料、计划和实施方案,还要有帮扶点的评定;另外,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是调查报告和帮教经验总结。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到生产一线适应的较快,往往工作 1-2年就在自己的岗
14、位上凸显出来,得到用人单位认可,还有不少学生直接就在帮扶点上留下工作。四、建立适合不同人才发展要求的多样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形成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素,是培养模式的硬件与实体部分。(一)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人才培养是先博而后专,基础打好,才有发展后劲。所以课程体系首先建立一个适合不同人才发展的公共平台。这个平台要有一定的宽度和厚度,使之具有进行学科延伸发展的知识总量。我们将这一平台的建立在四年制教育的前二年,在平台基础上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除规定的必选课以外,还要分方向设置必选课和选修课,主要按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三个专业方向
15、设置选修课程,将这些选修课按方向和将来就业岗位需要集成形成模块,供学生们选择。作为面向 21世纪农科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其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通识基础教#46#第 9期 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0,课程设置要符合上述教育的要求。(二)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学分制为主体的实施机制11全新课程体系建立高等教育过程是有一定规律的,它是一个学校、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经过几十年、几百年反复实践、总结、修正、再总结才保留下来的较为合理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必要的改革是应当的,但改革并不是要打破这种规律,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一定要考虑到合理性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新课程体
16、系特点就是突出基础教育,强化实践技能培训,增加课程选修的范围,使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弹性;另外,注意优化知识结构,使课程体系具有基础平台宽厚,专业方向弹性强的特点,基础打牢注重厚,技能过硬讲究练。目前,学校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四年制全学程课堂教学总学时 2500学时左右,按 16学时为 1 学分计算约为 160学分,其中必修课占65%-70%,选修课占 30%-35%(专业甚础与专业课中选修课占 30%);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 33%,非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67%;基础与专业基础课占 84%,专业课占 l6%;实践教学,包括各类实习、毕业(课程)设汁、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30周左右,其中毕业
17、实习及论文(设计)15周。新培养方案的另一个特点是强化了实践教学。农业生产类专业,实践性强,因此根据这一特点,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培养专业基本技能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1)实验教学体系。在本科教学中,建立包括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系列在内的实验教学体系,开设带有创新能力培养性质的实验课或综合实验项目,由专业教师独立承担讲授和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由浅人深,由简单到综合的系统、规范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2)实践教学体系。首先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中心,低年级后期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形式多样的专业基础或专业实践课见习训练;例如病害和虫害危害、症状和形态等现
18、场观察和调查,病害和虫害发生规律的实地查看、记录与分析等;还以导师制形式,将学生分配到各个研究室,参与科研和社会活动,进行锻炼和培训。其次进入高年级后到生产农户、实践教学基地和技术推广站等场所,进行生产实践、帮扶与社教、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实践锻炼。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独立工作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3)毕业(课程)设计。开设毕业(课程)设计,将其纳入导师的科学研究课题,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科学研究,是直接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一些毕业后参加工作多年的学生就讲:毕业(课程)设计是将大学几年来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一个最好锻炼展示的机会。(4)生产实习。植物保护专业培
19、养的技术与管理型人才,主要在县或县级以下的农业生产单位从事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生产实习为这类人才提供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和场所,但新培养方案中的生产实习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小组形式到实习场所,而不是以前整班 30人以上集中实习的形式。一般 2-4人为一组,到农村合作社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和实训。21由学年制向学分制管理转变教育教学运行机制是贯彻培养模式、按教学计划实施课程体系的保证,它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两个方面。学年制是以前我国及少数国家高等教育采用的教育管理制度,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而学分制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普遍采用的教育管理制度,它的长处在于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
20、植物保护专业从开始采用学分制和学年制共管,到以学分制为主要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具体措施就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学分修满 160分,80%以上科目考核成绩达到良好以上,学生就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初期,提前毕业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学生总数的 5%,现在,提前毕业的学生不受名额限制。提前毕业的学生可三年或三年半毕业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在第四学年结束后获得;延期毕业必须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规定的学分,我校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基本修业年限是 3-8年。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求我们/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性教育观念 0。因此在教育方式上要
21、有几个转变:首先要克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式教学;其次,教师不能靠一支粉笔、一本讲义统治课堂,要增加讨论式、对话式的教育方式,建立互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三要/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 0;四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教学制度,实行考核方法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办法;五要/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人做事相结#47#总 219期合的教育观念 0,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基于上述教育思想的转变与更新要求,首先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从三年级(第
22、5学期)至毕业,每位教师指导 2-5名学生,指导教师应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具体的指导任务是:指导学生选课、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或科学研究并撰写有关报告;指导学生参加毕业实习,完成开题报告,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组织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并对学生的水平给予综合评价等。植物保护专业对指导教师提出的条件是副高级职称以上,主持有市级以上科研课题或承担科技开发项目,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 10篇以上论文,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搭配原则上实行双向选择。其次,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设施,并积极推广与普及电化教学,建立教学网站,实现网络化教学。在网站上设有在线解疑窗口,对登陆网站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
23、的问题给予解答,该窗口可以上传希望解答的文字和图片,设有专门管理员定期上网答疑。此外,网站上还有新闻动态栏目,介绍与植物保护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式不拘一格,但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对教师教学方法进行点评,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讨论,还选择有代表和示范作用的教师授课方式进行集体观摩。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讲难点、有争议问题和最新进展为主,突出重点,并选择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课堂研讨,培养学生通过自己通读课本和资料后,掌握核心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避免养成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授课时要求教师明确重点,包括课程重点、章节重点。提倡案例式
24、教学方式,不一定将课本内容泛泛讲解,通过采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将难点内容进行分解,把雷同的病害和虫害等放在一起讲解,总结出这些它们的异同点。虽然运用多媒体课件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大大提高教学信息量、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拓展知识范围和空间。但现代教学手段也要应用适度,如使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因此,并不要求授课教师必须都使用或规定使用多少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而是根据具体内容安排。在每个专题或章节讲解结束后,都留有一定量的习题和作业,作为学生课后思考的内容,提倡学生自学,带着问题来上课,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讲解和研讨。在改革中还应结合国外教学经验,倡导开设课堂讨论课,特别是专业课鼓励开展课堂讨论。一
25、般的做法是在课程进行到一半左右,布置一次课堂讨论内容。首先进行有效分组,选出主讲人(第一主讲,第二主讲)。要求学生把内容做成讲义和讲稿,及其它讨论材料(参考文献、书籍和图片、标本、材料等),在课程进行的后期进行 1-2次课堂讨论。鼓励外语和双语(英语和汉语)教学方法的使用。一般要求教师在制作的课件中尽可能使用双语(汉语和英语)的标题、图片和英文原版图片,增强学生对专业词汇的了解和掌握。在讲授时灵活使用汉语和英语,对重要概念进行中、英文表述,促进教学语言与国际接轨,为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以及国际交流打下坚实基础。六、改革考评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
26、师教学效果的检验手段,也可以说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指挥棒。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在考核方式上进行多项改革。首先,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确立考核目标,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又要考核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技能、专业素质水平等。然后,建立考核体系,新的考核体系减少了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 80%-90%,减少到 60%左右。增加了新的考核项目,每门课程总成绩由原来的课堂提问成绩、平时考核成绩、实验课程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4项,增加了 3-6项,新设立了出勤考核、分组讲课讨论成绩、课程试验研究论文成绩(加分)等。特别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农业植物病理学等课程试验研究论文加分项目的设立,对调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些毕业后想从事科研和生产一线技术指导的学生表现踊跃,也受益很大,既锻炼了技能和素质,又获得加分提高了总评成绩。参考文献:1曾宝成.农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J.高等农业教育,2001,(5).2胡庭兴,等.21世纪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高等农业教育,2001,(3).3陈祖福.迎接知识经济世代,建立高等教育创新体系 J.高等农业教育,2003,(4).(责任编辑 张艳 责任校对 孙科)#48#第 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