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1993年间窟野河径流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54-1993年间窟野河径流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2 1 卷 第5期 2 0 1 0年1 0月 水 资 源 与 水 工 程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Wa t e r Re s o u r c e s&Wa t e r E n g i n e e ri n g Vo I 21 No 5 Oc t,2 01 0 1 9 5 41 9 9 3年间窟野河径流量变化趋势 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赵晓坤,王随继,范小黎l,(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1 0 0 1 0 1;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 0 0 0 4 9)摘要:采用窟野河温家川站 1 9 5 41 9 9 3
2、年的水文资料和降水量资料,应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窟野 河径流的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窟野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 7 9月。径流的年际变化剧烈,且呈减少趋势,1 9 8 0年代以后基本处于枯水时段,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 多年平均值来看,温家川站 1 9 7 31 9 7 9年平均年径流量较前期减少 2 4 6,2 0世纪 8 0年代以来径流量锐减,年均 径流量较 1 9 7 3年以前减少 3 8 6。在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中,造林对径流量的影响最大。通过降水 一径流双累积 曲线的分析表明,径流变化趋势在 1 9 7 3年发生系统性向右偏转,
3、说明径流量变化受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关键词:径流量;变化趋势;双累积曲线;距平百分率;影响因素;窟野河 中图分 类号:T V I 2 1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2-6 4 3 X(2 0 1 0)0 5-0 0 3 2-0 5 Ana l y s i s o n t he c h a n g e t r e nd o f r u no f f a nd i n flu e nc e f a c t o r s i n Kuy e Ri v e r Ba s i n f r o m 1 9 5 4 t o 1 9 9 3 Z HA O X i a o k u n ,W
4、A N G S u i-j i F AN X i a o i i (1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W a t e r C y c le a n d R e l a t e d S u rf a c e P r o c e s s e s,I n s t i t u t e ofG e o g r a p h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a nd N a t u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R e s e a r c h,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f S c i e n c e s,B e
5、ij i n g 1 0 0 1 0 1,C h i n a;2。G r a d u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 ofC h i nes e A c a demy o fS c i e n c e s,B e n g 1 0 0 0 4 9,C h i na)Ab s t r a c t:B a s e d o n t h e h y d r o l o g i c a n d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d a t a f r o m t h e We n j i a e h u a n s t a t i o n o f t h e K u
6、y e R i v e r f r o m 1 9 5 4 t o 1 9 9 3,u s i n g t h e mu l t i s t a t i s t i c me t h o d s,t h e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d t he s e a s o n a l a n d a n nu a l c h a n g e t r e n d o f r u n o ff,a s we l l a s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7、e s e a s o n a l d i s t ri b u t i o n o f r u n o ff wa s q u i t e u n e v e n ma i n l y c e n l e r e d fr o m J u l y t o S e p t e mb e r,wh i l e t h e a n n u a l d i s t ri b u t i o n o f r u n o ff Wa S d i f-f e r e n t i n g r e a t s c o p e T o a n a l y s i s t h e t r e n d o f ru
8、n o ff c h a n g e,i t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t h e r e w a s o b v i o u s d e c l i n e i n flu e n c e d b y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a nd h u ma n a c t i v i t y,e v e n r a i n l e s s s i n c e t h e 1 9 8 0s Co mp a r e d w i t h p r e v i o u s p e r i o d s(b e f o r e 1 9 7 4),t h e a
9、 n n u a l a v e r a g e run o ff d e c r e a s e d b y 2 4 6 fr o m 1 9 7 3 t o 1 9 7 9,a n d s i n c e 1 9 8 0 s i t r e d u c e d a b rup t l y b y 3 8 6 F u r t h e r mo r e,t h e c h a n g e t r e n d o f r u n o ff i s i n g e n e r a l a c c o r d w i t h t h e c h a n g e t r e n d o f p r e
10、 c i p i t a t i o nAmo n g t he d i f f e r e n t s o i l c o ns e r v a t i o n me a s u r e s,a f f o r e s t a t i o n e x e r t s t h e s t r o n g e s t e ffe c t o n ru n o ff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d o ub l e ma s s c u r v e o f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a n d r u n o ff,t h e run o ff d
11、 e v i-a t e d i n 1 9 7 3 Ke y wo r ds:run o ff;c h a n g e t r e n d;d o u b l e a c c u mu l a t i n e c u r v e;a n o ma l y p e r c e n t a g e;i nf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t h e Ku y e Ri v e r 0 引言 窟野河地处干旱半干旱地 区,是黄河河 口镇至 龙 门段右岸一条较大支流,流域内植被稀少,长期受 到干旱的威胁,加之人类活动 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 脆弱,水 土 流失 异 常 严 重,侵
12、 蚀 模 数 高 达 3 8 5 万 t k m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 以及气候 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更加严重,是黄河洪水 泥沙尤其是粗泥沙 的主要来源区之一。窟野河是暴雨多发 区,是黄河北干流洪水主要 收稿日期:2 0 1 0-08 1 5;修回E t 期:2 0 1 0-0 9-0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 7 3)项 目资助(2 0 1 0 C I M2 8 4 0 4)作者简介:赵晓坤(1 9 8 6 一),男,山东维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貌学及地表过程。通讯作者:王随继(1 9 6 6 ),男,甘肃静宁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河流沉积学、
13、地貌学及流域地表过程。第 5期 赵晓坤,等:1 9 5 41 9 9 3年间窟野河径流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 3 来源区之一 J。其特点是 时间集 中,大洪水发生几 率较大,洪水过程 陡涨陡落,含沙量大、历时短,泥沙 颗粒粗L 3 J,这在一定程 度上也增加 了入 黄水沙量。值得 一 提 的是 1 9 5 8年 7月 1 0 1 3发 生 的 洪 水(“1 9 5 8 0 7 1 0”洪水),它区别于一般 高含 沙洪水,该 次洪水温家川站最大含沙量高达 1 7 0 0 k g m ,创河 流有记载 以来 的实测 含沙 量最 高值 J,居 世界之 首;在神温区间传播时间(历时 4 8 h
14、)明显 比类似 洪水时间(历时小于 4 h)长;温家川站沙 峰超前水 峰,并发生了“浆河”现象,实测 1 7 0 0 k g m 含沙 量是在“浆河”的特殊水情条件下发生的。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 门委员会(I P C C:I n t e r g o v e mm e n t a l P a n e l o n C l i ma t e C h a n g e)2 0 0 7年 的气候 变化评估报告 显示,全球气 温与工业革命之前相 比已经增长了 0 7 4 o C,在这 种情况下,探索 自然变 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演变规律 是水科学 领域 的一个 新问题L 6 J。目前 对窟野
15、河流 域的研究已有不少-2,4,7-1 3 ,但大多关注水沙运行 规律 I 2 引,关于径 流变化 以及影响径流变化 的 因素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重点分析窟野河流域径流 的演化过程,认识演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不仅有助 于深入了解水资源的特性,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 用提供依据,同时也为黄河 中游 的进一步治理提供 科学依据,对改善黄河生态环境,防止水土的进一步 流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概况、资料数据及方法 窟野河发源于内蒙古 自治区伊克昭盟东胜市 巴 定沟,从神木县石圪 台进入陕西境内,于陕西省神木 县贺家川乡沙峁头村汇人黄河,介 于北纬 3 8。2 3 与 3 9。5 2 ,东经 1 0 9
16、。与 1 1 0。5 2 之 间,干流全长 2 4 1 8 k m,流域面积 8 7 0 6 k m ,属黄河一级支流。支流粹 牛川与干流的交汇口以上为乌兰木伦河。交汇 口以 下称为窟野河。窟野河 流域 海拔约为 8 0 01 3 0 0 m,河源高程 1 4 9 8 7 m,河 口高程 7 4 0 6 m,总落差 7 5 8 1 m,河道平均比降2 5 5 0。地势西北高东南 低,河流随地势倾 向而流入黄河,越靠近黄河土层越 薄,沟谷深度多在 1 5 0 m以上。该流域地处毛乌苏 沙地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可划分为三种地貌类 型区:砾质丘陵区、沙质丘 陵区和黄土丘陵区,分别 占6 1 8 、
17、6 4、3 1 2 ,上游为砾质丘陵区,新月形沙丘和沙梁绵延起伏,川道开阔平缓,下湿滩 地和海子较多;中游为沙质丘陵区;下游为黄土丘陵 沟壑区,黄土和红土层较厚,墚峁起伏,沟壑纵横,是 黄河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一条多沙粗沙支流。窟野河流域现有王道恒塔、新庙、神木、温家川 等 4个基本水文站(图 1),温家川水文站以上流域 控制面积 8 6 4 5 k m ,是窟野河流域的出 口控制站。本文 以温家川 站为代表,主要采用 1 9 5 4年 一1 9 9 3 年间温家川站的径流量资料数据和窟野河面降水量 资料分析窟野河流域径流量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影 响因素。2 流域径流量变化特点 2 1 年内分配
18、 窟野河流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 冷干燥,夏短多暴雨。径流来源于天然降水,只有一 次汛期,即夏汛,径流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利用温 家川站 1 9 5 41 9 9 3年的逐月平均径流量作 出年内 径流分配图(图 2(a)。由图中可 以看 出,窟野河 的枯水期和汛期 的界 限分 明,径 流量 集 中于 79 月,其径 流量可以 占到年径流总量 的 5 2 ,8月最 大,最小径流出现在每年 的 l 2 2月,受其影响,总 体上呈现塔状曲线(图 2(a)。图 1 窟 野河流域 图 2 2 年际变化 窟野河流域径流 的年 际变化较大(图 2(b),历年最大年径流量为 1 9 5 9年,1 4
19、 3 2亿 m ,最小值 2 7 8亿 m ,发生在 1 9 8 7年,最大年径流量为多年平 均值 的 2 3倍。温家川站 1 9 5 41 9 9 3年来 的径流 量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从 1 9 7 3年 以后除 1 9 7 7、1 9 7 9和 1 9 8 5年高于平均值外,其余年份均低于多 年平均值。从趋势方程(Y=一0 1 1 2 +2 2 8 5,R =0 2 0 4)也可 以看出,年径流量呈下降趋势。据温家川站相关实测资料统计,1 9 5 4 1 9 7 3年 平均年径流量 7 5 3亿 m ,而 1 9 7 4年以后,随着人 水 资 源 与 水 工 程 学 报 2 0 1 0
20、 年 类活动的影响,窟野河流域上的水利工程大量兴建,工农业用水迅速增加,加上煤矿的开采,使得流域径 流发生了较大变化。温家川站 1 9 7 41 9 7 9年平均 年径流量减为 5 6 8亿 m ,较前期减少 2 4 6,8 0 年代以来径流量锐减,年均径流量仅为 4 6 2亿 m ,较 1 9 7 3年以前减少 3 8 6。:-z 6 廿4 :V y 1 953 1 963 1973 1983 1993 年 份 图 2 温 家川 站径流年 内分配和年际变化 3 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 窟野河流域径流变化是各种 自然要素和人类活 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从短时间尺度来看,黄土 高原地质地貌、地面
21、物质组成等 自然条件是几乎不 变的,但流域径流量却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显 然,这种变化与当地的气候(主要是降水)变化和人 类活动(如水土保持措施)密不可分 。3 1降水 量影 响 3 1 1 降水量的年 内年 际变化窟野河流域降水 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枯水季节和 汛期的界限分明,1 2 2月降水量极少,7 9月降水 集中,降水量 2 7 6 m m,占年降水量的 6 4 。其 中7、8两月降水 量 2 1 5 m m,占年降水 量 的 5 0。图 3 (a)中点绘 了温家川 站逐月 径流量 和降水量分 配 图,可以看 出,月径流量与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 一致,均呈塔状 曲
22、线。窟野河流域多年平均 年降水量约 4 2 9 m m。降 水的年 际变 化 大,最 大年 降水 量 6 7 9 mm(1 9 5 9 年),最小年降水量 1 4 0 m m(1 9 6 5 年),最大年降水 量为多年平均值 的 1 6倍。图 3(b)点绘 了年径流 量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有 着较好的相关性,均呈下降趋势。为了更好地表征 长时间序列年径流和年降水的变化,做出年径流和 年降水距平百分率变化 图(图 3(C),可 以看出,年 径流和年降水均呈下 降趋势,而年径 流的年际波动 幅度大于年降水的波动幅度。这主要是因为窟野河 径流来源于天然降水,其补给方式为地表径流和
23、地 下径流两种途径,地下径 流中浅层与深层径流的比 重基本相当 。因此 当降水量变化时,径流量也为 之变化,但由于受地下径流补给以及人类活动等的 影响,其变化并不完全与降水量的变化一致。l 6 l 4 。斌8 e 4 2 700 600 500 4 0 0 差 3 00廿 2O0 1 00 1 951 1 960 1970 1 980 1 9901 993 年 代 1 955 1 960 l 965 1970 19 75 l980 i985 1 990 l 993 年 份 图 3 温家川 站平均降水、径流 的(a)年 内分配、(b)年际变化,及(C)年际变化距平百分率图 3 1 2 不 同降水
24、年型的影响 根据水利部信息中 心水文预报规范,径流丰枯情况的划分标准如表 1。表 1 径流丰枯划分指标 等级 年 平 等级年 平 1 P 一 2 0 枯水 4 1 0 P2 0 偏 丰 2 2 0 P一1 0 偏枯 5 P 2 0 丰水 3 1 0 P1 0 平水 第 5期 赵晓坤,等:1 9 5 41 9 9 3年问窟野河径流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 5 根据表 1标准作出窟野河 流域 1 9 5 41 9 9 3年 的径流丰枯变化图,结合前文中降水一径流年际变 化图(图2(b)、图3(b)可以看出,不同降水年型特 别是丰水年与枯水年相 比,降水一径流的关 系表现 出很大差异。由图 4
25、可 以看 出,窟野河径 流的丰水 时段多 出现在 2 O世纪 8 O年代以前,主要是人为影 响较小,降水多则径流量大。2 0世纪 8 0年代之后,流域基本处于枯水或者偏枯状态,即使 1 9 8 8年出现 偏丰,也是由于这一年降水明显增多所致,这与径流 量的变化有明显的一致性。说明丰水年份流域产流 能力较强,反之,枯水年份产流能力较弱,年径流量 与降水间的相关性较强。丰 水 偏 丰 平水 偏枯 枯 水 年份 1 95 5 1 96 0 1 9 65 1 9 7 0 1 9 7 5 1 98 0 1 98 5 1 9 9 0 1 9 9 3 图4 1 9 5 41 9 9 3年窟野河径流丰枯情况
26、3 2 人类活动影响 3 2 1 双累积曲线 双 累积 曲线法是进行 时间序 列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两个变量按 同一时间长度逐步 累加,一个变量作为横坐标,另一 个变量作为纵坐标,拐点可作为分析变量 阶段性变 化的依据。降水与径流的双累积曲线可以揭示径流 是否有趋势性变化。如果下垫 面不发生变化,径流 量累积值点虽有波动,但没有系统偏转,降水与径流 的双累积曲线应该是一条直线;如果 流域下垫面发 生了改变,则降水与径流双累积曲线会发生 明显的 转折。图 5点绘了窟野河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的双 累积曲线。翠 蠊 枷 媸 廿 年 降水 量 累积 m m 图 5年降水 量与年径流量双累计
27、曲线 从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图(图 5)上可以看 出,降水一径流双累积曲线在 1 9 7 3 年曲线出现明 显向右偏转(向降水量轴偏转),斜率有所减小。说 明假如在降水量不变 的情况下径流量是减少的。这 个现象显示了降水并不是影响径流量的唯一因素,还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代表大规模水土保持开展 以前的基准期的 1 9 5 41 9 7 3年间的 回归线斜率最 大,这一阶段大部分水利水保措施处 于建设阶段,植 树造林、淤地坝等人类活动规模小,人类活动总体上 对降水 一径流关系影响相对较小。从 1 9 7 4年开 始,双累积 曲线 的拟合 直线 明显 向右偏 转,斜率 由 0 0 1 7降低为 0 0
28、1 4,反映了该阶段人类 活动增强,从而使流域内水流的拦蓄量增大、产流能力减弱。3 2 2 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影 响流域径流的人 类活动主要包括 以水土保持为 目的的退耕还林、荒 山造林、坡改梯和水库、塘坝、沟渠 等措施 的修建和 使用。这些水土保持措施都是通过改变流域下垫面 特征影响水量平衡,从而影响径流在时空上 的分配 和变化J。窟野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 主要包 括 梯田、造林、种草和修筑淤地坝等 四种,水土保持的 效果主要取决于这些措施 的综合作用,持久程度则 取决于各项措施的可持续性 引。表 2中列 出了 2 0 世纪 7 O年代和 8 0年代窟野河流域各项水土保持措 施的蓄水量,与
29、7 0年代相 比,8 0年代造林及种草面 积分别增加 了4 4 7万 h m 和 1 5 2 3万 h m ,造林、种草的面积增加十分迅速,梯 田和坝地 的面积增加 速率较为缓慢。表 2 窟野河流域不同水保措施蓄水量万 h m ,万 m ,注:蓄水量数据来 源于焦恩 泽。以往的研究成果 _ l-2 3 都表明,在各项水土保持 措施中,对减少人黄径流贡献率最 大的是淤地坝蓄 水,其蓄水作用在整个水保措施 中占主导地位。但 依据焦恩泽 关于窟野河水土保持减水分析的成 果(见表 2)在图 6中点绘了不同措施的蓄水量和对 水土保持减水 的贡献率(各措施减水量分别 占4项 水土保持措施减水量之 和的百分
30、 比)。可 以看 出,贡献率最大 的是造林,其贡献率(蓄水:7 7 0 3)远 远高于其它措施,而非淤地坝。相反,淤坝地的贡献 率是最小的。、水 资 源 与 水 工 程 学 报 2 0 1 0年 (a)。I I 7 0 年代 8 0 年代:厂 j I 广 l 梯 田 将 藿 lIE(*柚 80 O (b)-I I 7 0 年代 8 0 年代。r 一 I 弱 坝地 造 林 种 草 梯 K t 坝 地 造 林 种 草 各项水保措施 各项水保措施 图 6 窟野河流域不 同水保措施的蓄水量及其贡献率 4 结语 通过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径流量进行趋势分析 发现,径流量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降水 一 径流双累
31、 积曲线在 1 9 7 3年发生向右系统性偏转,这个现象显 示了降水并不是影响径流量 的唯一因素,还有人类 活动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窟野河流域径流减少是 自然 因素(降水量变化)和人类活动(如水保措施)共同 作用的结果。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有 一致性。不 同的降水年型径流量丰枯时段相对应。水土保持措施中对径 流量影响最大的是造林,其次 是种草,坝地 的贡献率最小。由于窟野河流域的大规模开发建设,特别是近 年来煤 田开发规模的扩大,而环境的保护 和治理确 严重滞后,使得流域径流量锐减,水土流失问题比过 去更加严峻,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径流量锐减,生态 环境加剧恶化,反过来将对气候产生
32、不 良影响,从而 形成恶性循环。这严重制约了窟野河流域的长远发 展。因此,加大窟野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力 度,改善该流域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参考文献:1 薛耀文 窟野河神木一温家川区间输沙模数合理性分析 J 人民黄河,1 9 9 6,l O(1 0):5 05 3 2 席雅娟 窟野河流域水沙特性初步分析 J 地下水,2 0 0 4,2 6(3):2 2 62 2 8 3 马文进,李 鹏,任小凤,等 黄河中游水文特性分析 J 水文,2 0 0 2,2 2(5):5 96 1 4 马文进,苏念良,王世忠,等 窟野河“1 9 5 8 0 7 1 0”洪水特 性分析 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 0
33、 0 8,1 9(6):1 2 5 1 2 8 5 I P C C,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2 0 0 7:T h e P h y s i c a l S c i e n c e B a s i s,T h e F o u r t h Re p o r t o f W o r k i n g G r o u p I o f t h e I n t e r g o v e m m e n t a l P a n e l o n C l i ma t e C h ang e M 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mi t y Pr e s s。2
34、0 07 6 夏 军,孙雪涛,谈 戈 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 展望 J 地球科学进展,2 0 0 3,1 8(1):5 8 6 7 7 焦恩泽 窟野河水沙特性及变化分析 C 汪 岗,范 昭,等 黄河水沙变化研究 郑 州:黄河水利 出版社,2 00 2,1:5 385 50 8 范荣生,李占斌,惠养瑜 窟野河暴雨洪水泥沙特性分析 J 泥沙研究,1 9 9 4(4):7 2 8 1 9 马文进,慕明清,陈 鸿,等 窟野河产沙特性分析 J 人 民黄河,2 0 0 8,3 0(1):5 0 5 3 1 0 李占斌,符素华,解建仓,等 窟野河流域暴雨侵蚀产沙 研究 J 水利学报,1 9 9 8,2
35、 9(增刊):1 8 2 3 1 1 薛耀文,林来照 温家川站实测最大含沙量可靠性分析 J 水文,2 0 0 0,2 0(3):4 1 4 3 1 2 冯国安 窟野河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J 人民黄河,1 9 9 5,1 7(1):2 3 2 6 1 3 薛耀文 窟野河历年水沙量变化初析 J 水文,1 9 9 6,1 6(6):5 9 6 1 1 4 徐建华,牛玉国 水利水保工程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 径流泥沙影响研究 M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 0 0 0:l一4 1 5 卢金发 黄河中游流域地貌形态对流域产沙量的影响 J 地理研究,2 0 0 2,2 1(2):1 7 11 7 7 1 6
36、景 可 黄河中游侵蚀环境特征和变化趋势 M 郑州:黄河水利 出版社,1 9 9 7:1 1 5 4 1 7 万荣荣,杨桂山 流域 L U C C水文效应研究中的若干问 题探讨 J 地理科学进展,2 0 0 5,2 4(3):2 33 3 1 8 X u J X,Y an Y X S c a l e e ff e c t s o n s p e c i f i c s e d i m e n t y i e l d i n t h e Ye H o w R i v e r b as i n a n d g e o mo r p h o l o g i c al e x p l a n a t i
37、 o n s J J o u r n al of H y d r o l o g y,2 0 0 5,3 0 7:2 1 9 2 3 2 1 9 朱连奇,史学建,韩慧霞 影响淤地坝建设的地理要素 J 地理研究,2 0 0 9,2 8(6):1 6 2 51 6 3 2 2 0 王随继,冉立山 无定河流域产沙量变化的淤地坝效应 分析 J 地理研究,2 0 0 8,2 7(4):8 1 1 8 1 8 2 1 冉大川,郭宝群,马 勇 基于淤地坝建设的黄河中游泥 沙粒径变化分析 J 人民黄河,2 0 0 5,2 7(1 1):2 8 3 O 2 2 方学敏,兆 惠,匡尚富 黄河中游淤地坝拦沙机理及作 用 J 水利学报,1 9 9 8,2 9(1 O):4 95 3 如 0 一 一 一 0 目 咖*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