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烛之武退秦师》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60864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8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4《烛之武退秦师》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专题04《烛之武退秦师》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04《烛之武退秦师》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4《烛之武退秦师》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复习巩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夜缝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2、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成功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D.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 B.郑既知亡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无能为也已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缱而出”,求见秦伯,表现 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 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 虞仲,是大王的儿子,后面又说“是以不嗣”,意思是“因此没有继承王位”,前面应是没有继承王位的 原因,此处的“从”应是“听从,依从”。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 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

4、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 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 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 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2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一词多义现象,既有实词, 也有虚词。C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第一个“是”,这;第二个“是”,宾语提前的标 志,“将虢是灭”应为

5、“将灭虢”。B项,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动词,率领。D项,第一 个“于”,在;第二个“于”,比。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 “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错误,从文章第三段来看,应是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4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 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册,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虢, 虞之表也”,判断句;“表”,外围屏障;“从”跟随。第二句中,“遂”,于是;“袭”,进攻;“执”, 捉住。迁移延伸一、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日“寤生”,遂恶之。爱共 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日:“制,箴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 叔。祭仲日:“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 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日:“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日:“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所无使 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 则请除之。

7、无生民心。”公日:“无庸,羽1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已邑,至于縻延。子封日:“可矣。厚将得众。“公日:不义不晦,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日:“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 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 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 日:“尔有母遗,案我独无! ”颍考叔日:“敢问何谓也?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日:“君何患焉?若 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日不然? ”公从之

8、。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 之外,其乐也澳J曳! ”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日:“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郡,有删改)(注)寤生:逆生。指胎儿出生时脚先出,即难产。佗:通“他”,别的。雉:古代度量名称,长三丈、 高一丈为一雉。不义不晦(ni):对君不义,对兄不亲。5曳5曳(ylyl):快乐的样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B.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

9、之宠弟乎/C.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冀/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D.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称帝王的死为“崩”,文中即此 、/二屈、oB.乘,在文中的意思是兵车,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如“千乘之国”中的“乘”即此意。C.黄泉,打泉井至深时水呈黄色,又因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 世界。D.小人,多指品行不端,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之类坏事的人;有时也用在臣子对君

10、王或晚辈对长辈说话 时,指说话人自己。文中的“小人”为后一个意思。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其母姜氏受到惊吓,因此姜氏不喜欢他,而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并篡位未遂, 但最后庄公包容了姜氏的过错,母子和好如初。B.共叔段身为“京城大叔”,贪得无厌,修治城郭,集结兵力,修守战备,企图偷袭郑都,多行不义,结 果众叛亲离,落荒而逃。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说明庄公 老谋深算。D.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 有妇人之仁。4 .把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日不然?一、【答案】1. B 2. A 3. D4. (1)多做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吧。(2)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挖掘土地直到见了泉水,然后挖地道(与母亲)相见,又有谁能说不是在黄泉下 相见的呢?【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 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 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姜氏”“所(地方)”“

12、蔓 草”“君”“宠弟”,虚词“之”“为”“犹”,语气词“也”,“何厌之有”为宾语前置句,中间不能 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为之所”中“之”为代词,代指太叔,意思是“给太叔安排个适当的地方”, 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无使滋蔓”意思是“不让他的势力蔓延”。“为之所”“无使滋蔓”语意完 整,应在“无使”前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2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

13、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题中A项,对“崩”字的解释无误,但在本文中它不是此意。根据原文语境,“崩”应该解释为“垮 台、倒台 o故选A。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 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说法不妥,这说明庄公身上有行孝的美德。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 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

14、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行:做。不义:形容词作名词, 不仁义的事情。自毙:自取灭亡。子:您。姑:姑且。(2)何患:宾语前置,相当于“患何”,担心什么。 阙:通“掘”,挖掘。隧:名词作动词,挖地道。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 发的誓言。【参考译文】当初,郑武公娶了中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作武姜。(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 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 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做了国君,武姜替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

15、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 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 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说:“都城如果长超过三百丈、高超过一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 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城,大小不合法 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将来恐怕您会控制不住。”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 ” 祭仲回答道:“姜氏有什么满足呢?不如趁早给太叔安排个适当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 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 “

16、庄公说:”多做不仁义的事情, 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吧。不久,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都同时听命于自己。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 打算怎么力、?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 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将祸及自己。”(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划归自己所有,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康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 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垮台。”太叔修建城郭,聚积粮草,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 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

17、日期,说:“可以动手了! ”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 攻打京城。京城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地。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 了共地。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颍,并向她发暂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 说。颍考叔当时是颍谷镇守边疆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赐给他食物。他却 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家里有母亲,总是吃我给她的食物,就是从 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啊! ”颍考 叔说:“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庄公把此事

18、的因果告诉了他,并且告诉他自己已经 感到后悔。颍考叔回答说:“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挖掘土地直到见了泉水,然后挖地道(与母亲)相见, 又有谁能说不是在黄泉下相见的呢? ”庄公听从并按颍考叔的话去做。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走进隧道 当中,心里和乐自得! ”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走出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自在!”于是,母子和好如 初。君子说:“颍考叔是笃厚的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把这种孝心推及庄公身上。诗经上说:孝 子的孝道没有穷尽,永久赐予你的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衡州新学记宋张孝祥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

19、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 乏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土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 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 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日: “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 于学。顾卒未有

20、以当上意者,则上大夫与学者之罪也。衡之学日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土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 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 君松,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起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 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 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 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

21、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选自于湖居土文集)注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教授:学官名。乾道:宋孝宗年号。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元本本元:探索*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望:察看*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当:符合*D.兵其细也细:小事A.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C. 士不为便,而还其故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A.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C. 士不为便,而还其故D.皆以乾道乙酉

22、至官下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位卑则足羞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4.以

23、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学无异习,政无异术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A.B.C.D.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 耘一样。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 院做出了重要贡献。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 民

24、生之政。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 象。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二、【答案】1. B 2. A 3. B 4. A 5. D6. (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

25、,首先应审题,明确 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 行辨析。本题中,B项,“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 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故选B。2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本题中,A项,两个“则”都解释为“就”。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比;第二个“于”也是介词,引 出动作的对象。C项,第一个“而”连

26、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D项,第一个“以”相 当于“于”,在;第二个“以”是目的连词,来。故选A。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 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 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题中,“能通经缉文”的主语应该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应放在后一句 中,即从“玩岁”后断开,排除AD两项;“昔”指“过去”,在句中应是修饰“所习者”,是“所习者” 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

27、题目,考生要先把握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要求选出“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然后要到文中圈出这些句子,再看作者是否赞 赏。题中,(1) “学无异习,政无异术和(2) “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都源自第一段,是 对“先王之时”的回顾,在这一段的结尾,作者说“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 故也”,由作者的这句话可知,(1) (2)都是作者赞赏的;(3) “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源自第二段,是 对“后世之学”的分析,从第二段最后作者的感叹来看,“嗟夫,后世”,可见作者是不赞成这些做 法,且“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是作者模仿后世言治者的话,其中暗含讽刺。(4) “衡之

28、学日石鼓书院云 者,其来已久”源自第四段,这是作者叙述石鼓书院的情况,只是叙述事实,不存在赞同与否。(5) “夫 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从“未必”可知,作者是不赞同的。(6) “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 夫他日所以为政”源自倒数第二段,是对在书院读书学子的肯定,从最后“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 于是而有所获与”可知,作者是赞同的。故选A。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 是“错误”的一项,然后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题中,D 项,”文章以驳论为主”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先肯定先王之

29、时的学政一体,接着指出后世的政学分裂, 二者形成对比,紧跟着作者肯定三位官员重修书院的做法并对学子提出希望,可见应该是“立论”为主。 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 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 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 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中,“此也”,

30、判断句;“所 以”,古今异义,的原因;“明”,明了; “成”,成功。(2)中,“则”,那么;“安得”,怎么 能;“为”,介词,替;“之”,代词,他们;“言”,说;“以”,目的连词,来;“劝”,劝导;“夫”, 那些;“为政”,施政;“而”,却;“学者”,古今异义,学习的人。(3)中,“不惟”,不只;“望”, 愿望;“如此”,像这样;“抑”,或许;“于是”,古今异义,从这里;“获”,收获。【参考译文】先王的时候,用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源于为政的需要,而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怪异的 习惯,政令没有怪异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追根究底,离不开这两件事。所以土人不求 学,就会有诡异的

31、言行;政令不源于学习,就不会有准则法度。君臣之间从上到下,对待我们的办学,犹 如农人有田地,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不耕耘,就没饭吃,年终时就有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 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划一且风俗等同,就是这个缘故呀。后世之人学习,大概兴盛于先王之时。仪容举止之安详,饮食之丰富,教诲约束之严格,先王之时未 必达到这个地步;然而只是为了学而学,只是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贪图安逸,所追求的不过 是能够通晓经文,以取得科举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学习的东西,很快废弃忘却。一旦看到书本或按 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说:“我刚从政,有什么好学的? ”唉!后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望

32、 先王之时,大概是因为学习与为政分开了!国家办学之道已经很完备了,十户的小地方有老师和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办学作为扬名之道,难道仅 仅全是为了观美吗?大概想恢复先王的旧道,通过学习来施政。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上大 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衡州的学校叫石鼓书院什么的,其由来已久,中途曾经迁到城南,士人认为不方便,又搬回原来的地 方,这事来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的学校,占据潇、湘之要道,挟带着山岳之名胜。它搬迁时,还没有新 教室。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人郑君丙、知州张君松,都于乾道乙酉年上任,这时正有战乱,三人职 责不同但责任均担,虽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办学是为政之本,战乱只是小事,就授

33、命教授苏总龟, 让他马上修葺学校。不久学校修成,战乱也结束,环视三人的地盘,整齐严谨,太平无事。战乱结束且太平无事,未必立马是学习所致,而我上表称赞他们,大概是欣赏他们三人懂得先王重视 学习的原因,在军情紧急之际,仍然不敢忘记办学,学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地方有政绩,那么我哪 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衡州全部土人,知晓三人的心思,就住在这所 学校里,不只是专心学习,还学习以后的为政之道;不只为了科举登第,还想到报效君王,泽被苍生之业。 使为政与学习再次合而为一,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34、成下面小题。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躅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 人载以过朝。赵盾、土李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上季日:“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 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日:“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日:“人谁无过?过 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 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日: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嚏且鹿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婕退,叹 而言日:“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

35、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日:“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赘焉,明搏而杀之。盾日:“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日:“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日: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 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日:“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日:“不 然。”对日:

3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宣子日: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日:“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注厚敛:后赋,指大肆搜乱百姓。雕:绘饰。宰夫腼:宰夫,厨工;腼,煮。熊躅:熊掌。 赵盾、土季:赵盾,晋大夫,谥号宣,一称宣孟;上季,晋大夫,名会,字季。溜(liu):通“雷”,屋 檐滴水处。此指屋檐下。衮(gun):天子之服,此指周宣王。暂且魔(chii m):晋之大力士。嗾(s6u): 唤狗咬人的声音。葵:高大的猛犬。1.下列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

37、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B.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C.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D.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灵公。B. “稽首”指古代一种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C. “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D.古代统治阶级称下杀上、臣杀君

38、为“弑”,如“弑君”“弑父”。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B.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空缺C.宜子骤谏,公患之骤:多次D.使金且魔贼之贼:暗杀*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厚敛以雕墙置诸橐以与之 B.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 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4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39、过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答案】1. B 2. D 3. C(1)我没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 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解析】1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 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 多义等。B项,济:渡河。故选B。2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

40、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A项,均为连词,表目的;B项,均为副词,已经;C项,均为副 词,并且。D项,动词,做/动词,给予;故选D。3 .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 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 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 瑕二邑割让给秦”。故选C。4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 翻译。重

41、点词句,(1)是:这;判断句。(2)若:如果;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 秦国的使者;乏困:缺少(的东西)。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夜继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乃还。C.既而与为公介D.赵穿攻灵公于桃园温故而知新,可

42、以为师矣*舍于翳桑.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宣子骤谏,公患之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斗且出,提弥明死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 B.C.D.下列关于晋灵公最终被杀的原因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B.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荒淫无道“犹不改”C.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C.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

43、”是假,“不改”是真,并且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D.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表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决心不大,边改边犯,又再次企图谋杀忠臣赵盾。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2)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三、【答案】1. D 2. A 3. B 4. B 5. D 6. C. (1)周宣王执政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2)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此时)他把戟掉过头来抵御晋灵公的其他甲士,使赵盾免于祸难。【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 概意思,然后要注

44、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 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 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这段话是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盾是古 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可以免去弑君的罪 名了”,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董狐”“良史”“赵宣子”“良大夫”等,然后依据句式、句意 和语法结构进行排除,前面说“董狐”,后面说“赵宣子”,“古之良史也”与“古之良大夫也”,句式 一致,这就排除A项;前面说董狐“书法不隐”,从结构

45、一致的角度来看,后面应是“为法受恶”,这就 排除C项;“越竟”和“乃免”之间不能断开,这就排除B项,故选D项。2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本题中,A项,“庙号如高祖、太宗、灵公”错误,其中灵公是谥号,不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 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故选A 项。3 .本题考查

46、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 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 辨析。本题中,B项,“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中“阙”如解释为“空缺”,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 看,“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由文中的“补过”可知,“衮职 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说的是“周宣王执政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句中的“阙”应解释为“过 失”。故选B项。4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

47、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 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B项,“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而”是假设连词, 可译为“如果,假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中“而”是转折连词,可译可不译。A项,两个“以” 均为连词,表目的,来,用来;C项,两个“为”均为动词,做,担任;D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在。 故选B项。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意思,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 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考生要抓住“赵盾”“忠于职 守、为人正直”这些信息,然后分析所给的句子

48、,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三进,及溜,而后视之”为 士季的行为举动,不是赵盾的;“斗且出,提弥明死之”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无关;“既 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为翳桑饿人灵辄对赵盾的奋力保护。排除这三句,故选D项。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 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 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错误,“晋灵公能够接受大臣进谏” 错误,从第一段晋灵公的表现来看,他并没有接受大臣的进谏。B项,“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错 误,这两项把宣子与赵盾视为两个人,不正确。D项,”能够接受大臣进谏”错误,从文中来看,也并未 真改,说“边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