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60129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宋代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代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诗词鉴赏.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宋代诗词鉴赏感遇三十八首(其四)陈子昂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鹿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这是感遇诗的第四首。诗人拈出两则对比鲜明的历史,夹叙夹议,借 古讽今,抒写自己对时事的深沉感慨。全诗质朴雄健,寄寓遥深。诗中写了两 个历史人物:乐羊和秦西巴。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 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就把他杀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 羊。乐羊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就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魏文侯重赏了他的 军功,但是怀疑他心地残忍,因而并不重用他。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中 山君孟孙到野外去打猎,得到一只小鹿,就交给秦西巴带回去

2、。老母鹿一路跟 着,悲鸣不止。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了。中山君以为秦西巴是个忠 厚慈善的人,以后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王子。一个为了贪立军功,居然忍心吃儿子的肉羹。骨肉之情薄到如此,这样的 人,对别人岂能有忠心呢? 一个怜悯孤兽,擅自将国君的猎物放生,却意外地 提拔做王子的太傅。这样的人,对一只孤兽尚且有恻隐之心,何况对他的国君 呢?他肯定是能忠君到底的。现在要研究的是:陈子昂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历史故事?他当时“遇”到了 什么事,因而有“感”要发呢?原来武则天为了夺取政权,杀了许多唐朝的宗 室,甚至杀了太子李宏、李贤、皇孙李重润。上行下效,满朝文武大臣为了效 忠于武则天,干了许多自以为“大义

3、灭亲”的残忍事。例如大臣崔宣礼犯了 罪,武后想赦免他,而崔宣礼的外甥霍献可却坚决要求判处崔宣礼以死刑,头 触殿阶流血,以表示他不私其亲。陈子昂对这种残忍奸伪的政治风气十分愤 怒。但是他不便正面谴责,因而写了这首诗。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首 咏史诗,实质上是一首针硬当时政治风气的讽谕诗。清代陈沆诗比兴笺说 它“刺武后宠用酷吏淫刑以逞也”,是道出了作者旨意的。范仲淹:渔家傲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词作鉴赏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

4、家、社 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 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现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来 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 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 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 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 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 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词里的“衡阳雁去”

5、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 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 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 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 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 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 日”,颇得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 光。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 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

6、地透露宋朝不 利的军事形势。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 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 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 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 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 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 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 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 器,发的是凄切之声,

7、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 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 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 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 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 壮。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 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宋词赏析:点绛唇点绛唇王禹倩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王禹假词作鉴赏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

8、传世之作。全词以清丽的笔 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 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竹林纪事 评此词云:“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 情,借情写景。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 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使是这弥 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南齐诗人谢眺入朝 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僧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 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上片煞拍写的是:濠濠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

9、淡的炊 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 飞。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 缀”。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 “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倍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 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 不能象“征鸿” 一样展翅高飞。最后,王词将“平生事”凝聚对“天际征鸿” 的睇视之中,显得含蓄深沉,言而不尽。这首词艺术风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格局,显示出别具 一格的

10、面目。词中交替运用比拟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吐不露,语言 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从思想内容看,此词对于改变北宋 初年词坛上流行的“秉笔多艳冶”的风气起了重要作用,为词境的开拓作了一 定的贡献。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韵一) 洛阳儿女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韵二)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韵三)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韵四)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

11、识,三春行乐在谁边。(韵五) 婉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韵六)这首诗的体裁,名为“七言歌行”。魏晋以来,这种诗体,多用于乐府歌 辞,到了唐代,渐渐脱离乐府,成为一种七言的形式,名日“歌行”。歌行是 诗,不是乐府曲辞了。卢照邻,骆宾王等初人都有篇幅较长的歌行,不过他们 的句法,还继承齐梁诗的浓丽风气,又多做对句。刘希夷的歌行,极少用对 句,也不多用典故。文字明白流利,诗意也不隐晦。这些特征,都是继承了古 诗的传统,和当时流行的文风不合。因此,他这一类诗在同时代是被认为肤浅 俚俗,有乖风雅。直到六七十年以后,在玄宗天宝年间,丽正殿学士孙翌,字 季良,编选了一

12、部正声集,把刘希夷这首诗选进去,以为全集中最好的 诗,从此才被人注意。唐才子传称:刘希夷,字延芝,颍川人。全唐诗小传说:刘希 夷,一名庭芝,颍川人。历代选本,或称刘庭芝,或称刘希夷,大概他的名与 字已无法辨正了。唐才子传又记录他是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的进 土,是宋之问的外甥。但宋之问也是上元二年进土及第的,可知甥舅年龄差不 多。刘希夷作代悲白头翁,宋之间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 同” 一联,极其喜爱,知道这首诗还没有流传出去,就向刘要这一联,用入他 自己的诗中。刘希夷当时答应了,但后来又反悔,因而泄漏了这件秘密,使宋 之问出丑。宋之问大怒,叫人用土袋压死刘希夷,当时刘还不到三十岁

13、。这是 唐人中所记的一段文艺轶事,未必可信,但由此可知这首诗是很著名的。当时 及后世,都有人摹仿,甚至剽窃。才调集选录贾曾的一首有所思云: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爱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岁花开君不待,明年花开复谁在。故人不共洛阳东,今来空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完全是剽窃了刘希夷的主题和,甚至连宋之问赞赏的两句也据为已有。 直到清朝,曹雪芹作,代林黛玉作葬花词,还偷了好几句。这首诗的题目,各个选本都有不同。唐音、唐诗归、唐诗品 汇、全唐诗,均作代悲白头翁。文苑英华、乐府诗集, 韵语阳秋作白头吟。尤袤全唐诗话作白头翁咏。此诗又见于 宋之问诗集,题作有所思。唐

14、人编搜玉小集题作代白头吟。闻一 多以为应当以代白头吟为是,因为白头吟是乐府旧题,晋宋人拟作古 乐府,都加一个“代”字,例如鲍昭所作乐府,就有代白头吟、代东门 行等。按乐府古题要解说:白头吟是汉代卓文君所作。因为司马相如要 娶一个茂陵姑娘为妾,卓文君乃作白头吟表示要与司马相如离婚。相如才 放弃了娶妾之意。后世诗人拟作此曲,都以女人被丈夫遗弃之事为主题。如果 用比兴的方法,也大多是写忠臣失宠于帝王的苦闷。刘希夷这首诗的主题,显 然并无此意。韵语阳秋作者葛立方又误解“红颜子”为妇女,因而说此诗 是写男为女所弃,离作者的本意更远了。刘希夷另外有两首诗,题为代闺人 春日,代秦女赠行人,这两个“代”字之后

15、,并不是乐府旧题,可见 代悲白头翁决不是代白头吟之误。又同时诗人崔颍有江畔老人 愁,张谓有代北州老人答,都是代老人诉苦的作品,可知当时曾流行过 这样的主题。因此,我以为这首诗的题目仍当以代悲白头翁为是。题意表 示,不是作者自己悲叹白头翁,而是代别人悲叹。代什么人呢?代那些“红颜美 少年”。全诗的主题是警告青年人,不要耽于行乐,须知青春不能长驻,公子 王孙的歌台舞阁,最后都成为黄昏时鸟雀悲鸣的地方。今天看见一个白头翁, 应当怜悯他,也就是怜悯自己的将来。作品的思想倾向是消极的,它只有指出 华年易逝,而没有鼓励青年如何抓住华年的积极因素。全诗二十六句,第一句至第十二句为前半篇,以落花为中心。大意说

16、:花 有谢落之时,但明年仍然开花,人则红颜一改,便成老翁。从此转到下半篇,劝告青春旺盛时代的青年人,应该怜悯“半死白头翁”,自己警惕。今天你看 到的白头翁,当年也是“红颜美少年”,他也曾和公子王孙一起在花前清歌妙 舞,在光禄勋、大将军的园林、楼阁里饮酒作乐。可是,一转眼就病了,老 了,不再有人邀请他去参加“三春行乐”。从前在筵席上歌舞的姑娘,也不经 久,不到几年,便已满头白发。著名一时的豪家的园林、楼阁,曾经是多少青 年宴饮作乐的地方,到后来都成为一片荒地,只有鸟雀在黄昏时候喧噪,好像 是有所悲悼。后半篇是全诗的主体,前半篇只是一个引子。这样的艺术手法, 用古典批评的术语来说,叫做“以落花起兴

17、”。什么叫“起兴”,说来话长。但既然讲到了这个语词,就不能不全面地讲 解一下。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姓毛的学者,不知其名。有人说是毛亨,有人 说是毛慕,弄不清楚,相传称为毛公。毛公研究,给每一篇诗标明了主题 思想,称为“诗序”。卷首有一篇总序,称为大序,于是每首诗的序,就称为 “小序”。在大序中,他提出了诗的“六义”。他说:“诗有六义焉:一 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他所谓诗的六种意义, 其实是诗的体裁和创作方法。“风、雅、颂”是诗的三种作用。因作用不同而 体裁也不同。诗经这部古代诗选集是按照“风、雅、颂”三种作用来编定 的,“赋,比、兴”是创作方法。但是这位毛公解释了 “

18、风、雅、颂”,而没 有解释“赋、比、兴”,好像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后来郑玄笺注诗经,常 常在诗的第一章下注日:“兴也。”但是他绝不注出“比也”,或“赋也”。 他以为比和赋是人人都知道的,不用注明。只有兴,他还特别作了解释:“兴 是譬喻之意。意有不尽,故题日兴。”意思是说:兴也是譬喻(比),不过不 是单纯的对比,而是超越了对比的范围的。因此,他专把用“兴”的手法做的 诗注明,使读者了解比和兴的区别。从此以后,我国古典的刨作方法,就一直 用“赋、比、兴”三字来说明。刘勰的文心雕龙里有一篇钱赋,又有 一篇比兴,对这三个字作了细致的解释。现在我把他对赋、比、兴所下的 定义节录在这里:赋一一赋者,铺也。铺

19、采捕文。体物写意也。比一一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也。兴一一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 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比以托 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这些钱释,为六朝人的文体所局限,今天看来,不够明确。到南宋时,朱 熹作诗经集传,他在每一首诗下都注明了 “赋也”、“比也”或“兴 也”。他还给每一个字下了简明的定义:赋一一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一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一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赋就是正面描写某一事物,修辞上可以用渲染、夸 张的手法。比是引用一个事物来比拟

20、另外一个事物。兴是先讲一个事物,引起 主题思想中要用到的事物。这三种创作方法,赋最单纯,比和兴则似同实异, 在某些作品中,不易区别。刘勰也说:“比显而兴隐”。(文心雕龙比 兴)朱熹对某些诗的注释,曾用“赋而兴也”,或“比而兴也”,可知他也 感到不容易划定。由此,我们应当注意,这三个字并不代表绝然不同的三种创 作方法,特别是比和兴。我们可以说,比是直接的比喻,兴是间接的比喻。从 比喻这一作用来看,它们原是相同的。所以在文学批评的术语中,“比兴”总 是结合成为一个名词,和“赋”对立。而做诗为什么要用比兴手法,为什么不 能像一样的直说,而偏要用一个事物来比喻或兴起另一个事物?这是为了要用具 体的事物

21、形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思想概念,即所谓形象思维。现在,我们回头来再看刘希夷这首诗。前半篇里的落花与人的关系是比, 但前半篇对后半篇的关系却是兴。按照朱熹的方法来讲,这就是“比而兴 也”。先以落花为比,以引起白头翁之可悲。这首诗的比兴方法运用得简单,所以一读就可悟到。前半篇和后半篇,区 分得很明显。初学作诗的人,可以从这一类诗的习作入门。歌行体诗发展到盛 唐,李白、等大诗人都写了不少著名的歌行。他们的艺术手法更高超,比兴的 运用也更复杂、更深刻、更隐晦。歌行与律诗不同之处,第一是句数可随作者自由,不象律诗那样有规格。 第二是不需要用对句。有些作者偶尔用几联对句,例如此诗只有第四、六、十 联是对句。

22、也有作者通篇都用对句,例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 帝京篇。第三是平仄粘缀没有律诗那样严格。第四是它不限韵数,可以一 韵到底,也可以随便转韵。这些特征,都与古体诗同,而与律体诗不同。所以 歌行属于古诗,而不属于律诗。这首诗用了六个韵脚,即转韵五次。第一联和第二联都是二句一韵。第 三、四联四句一韵,第三句(即第四联上句)不协韵,这和一首绝句同。第 五、六、七联六句一韵,第三、五句不协韵,这和一首律诗同。第八、九、 十、十一联八句一韵,也和一首律诗同。第十二、十三两联四句一韵,第三句 不协韵,亦和绝句同。由此可见,一首歌行的句法、章法组织,包含了各种诗 体在内。学作歌行体诗,同时就是学作各体诗。歌行都是长篇。如果一韵到底,一则音乐性太单调,二则作者不易选择韵 脚。因此就需要转韵。盛唐以后,歌行转韵,渐渐地有了规律,一般都是四句 或八句一转。转韵处总是在一个思想处,隐隐还保存四句一绝的传统,刘希夷 这首诗的转韵方式,特别是第一联一韵之后,第二联立刻转韵,第三联又转 韵,这种不规则的转韵方式,在以后的歌行中,是极少见到的。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