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建设课程.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6958634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5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建设课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五章--建设课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建设课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建设课程.ppt(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第五五章章 课程课程“教什么教什么”教育上的教育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永恒的话题。第一节第一节 课程概述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概念(一)从词源上看(一)从词源上看我国我国:“课程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朱熹:宋代朱熹:“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功夫小立课程,大做功夫”。英语国家英语国家:英文:英文:“curriculum”,源于拉丁文词源于拉丁文词根根“currere”,意思是,意思是“跑道跑道”,即,即“学习的进程学习的进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二)课程概念的几种界说(二)课程

2、概念的几种界说1、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来界定、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来界定(1)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知识/学科学科/科目科目 学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学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识(2)课程是经验)课程是经验 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的经验或体验关注知识而不关注人。如有的小学生说,我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代表人物:杜威2、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面界定(1)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

3、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划(2)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把课程视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把课程视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是一个动态的、生成性的。造和建构,是一个动态的、生成性的。3、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面界定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 专家提出的专家提出的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领悟、解释的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领悟、解释的运作(实行)的课程:实际实施的运作(实行)的课程:实际实施的经验的课程:

4、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三)课程的基本定义(三)课程的基本定义课程就是指在教育教学环境中课程就是指在教育教学环境中,学生获得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总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总和。和。(四(四)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1、从强调、从强调学科内容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从强调目标、计划目标、计划到强调到强调过程过程本身的价值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从强调教材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教材

5、、环境四因素四因素的整合的整合4、从只强调、从只强调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到强调到强调显显性课程与隐性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程并重并重5、从只强调、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到强调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程的整合的整合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第一,社会需求第一,社会需求 课程内容、门类、结构课程内容、门类、结构第二,科学知识的进步第二,科学知识的进步 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内容、结构第三,学生身心的发展第三,学生身心的发展 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三、课程类型三、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三

6、)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所谓“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学科课程的优点:第一,按照学科组织起来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容易组织教学,也容易进行教学评价。最后,由于学科课程重在传授科学知识,便于教师根据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考核,易于评价工作的进行。学科课程的缺陷:第一,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

7、来,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第二,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其悠久的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统,这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第三,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优点:第一,活动课程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充分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第二,活动课程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活生生的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从而真正体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

8、第三,活动课程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既把儿童视为社会的儿童、生活于社会现实之中的儿童,又不使儿童拘泥于当前的社会现实,被动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而是着眼于儿童的未来。活动课程推行的限制:首先,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其次,活动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再次,活动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对于习惯了班级授课制和讲解教学法的教师而言,这点很难适应。(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

9、合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等价性(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我们通常的学校课程,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也称显性课程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或manifest curriculum)、常规

10、课程(regular curriculum)或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相对于这些教学课程,学生们还体验了一种非正式的、没有或较少事先策划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就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即hidden curriculum、latent curriculnm或implicit curriculum)。布卢姆指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品质、习惯、态度方面),并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能保持得更久。四、课程的表现形式四、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教科书和其他教

11、学材料第二节第二节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一、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推进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第一阶段(上世纪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年代初期)打打“外围战外围战”;第二阶段(上世纪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打打“攻坚战攻坚战”;第三阶段(上世纪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末期)年代末期)反思反思 1、打、打“外围战外围战”“课内扎扎实实搞应课内扎扎实实搞应试,课外轰轰烈烈搞素质试,课外轰轰烈烈搞素质”;2、打、打“攻坚战攻坚战”“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渠道是课堂教学

12、”,“让课堂焕发生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活力”;3、进行反思、进行反思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素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全面、具体的实施质教育开始进入全面、具体的实施反思的两个问题:反思的两个问题:第一,素质教育没有课程化,第一,素质教育没有课程化,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没有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没有体现在各学科的课程中,光打在各学科的课程中,光打“外围外围战战”能推进素质教育吗?能推进素质教育吗?第二,在现有的课程框架体第二,在现有的课程框架体系下,课堂教学改革能有实质性系下,课堂教学改革能有实质性突破吗?突破吗?第一,素质教育没有课程化,素质第一,素质教育没有课程化,素质教育的精神和

13、理念没有体现在各学科的教育的精神和理念没有体现在各学科的课程中,光打课程中,光打“外围战外围战”能推进素质教能推进素质教育吗?育吗?(教科书问题)(教科书问题)一定要把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一定要把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精神带进课程、教材,使得课程、育的精神带进课程、教材,使得课程、教材中就有素质教育的东西。教材中就有素质教育的东西。第二,在现有的课程框架体系下,课堂教第二,在现有的课程框架体系下,课堂教学改革能有实质性突破吗?学改革能有实质性突破吗?必须打破现有的课程框架。必须打破现有的课程框架。第一,现在的课程内容是不断被窄化的,第一,现在的课程内容是不断被窄化的,成为学科、科目、教科

14、书;成为学科、科目、教科书;第二,现在的课程在性质上不断被刚化,第二,现在的课程在性质上不断被刚化,课程变成一种指令、一种命令,变成一种专制课程变成一种指令、一种命令,变成一种专制的东西。的东西。忠臣忠臣良臣良臣 历史事实证明,没有课程改革的教育改革一定是一场不彻底的没有深度因而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突破的改革。二、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民主、科学、开放的新基础教育课求的民主、科学、开放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程体系)改革目标改革目标(工作要求)(工作要求)

15、功能功能结构结构内容内容实施实施评价评价管理管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功能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使获得基础知识知识与基本与基本技能技能的过程同时成的过程同时成为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过程。新新课课程程转转 变变 课课 程程 目标目标知识传授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二:结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二: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

16、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选择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新课程结构:新课程结构:v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 课程,由地方和课程,由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增加选修课程学校自主选择,增加选修课程v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高中以分

17、科课程为主v 小学至高中设置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并作为必修必修课程课程v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城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1-6年级年级传统课程传统课程(9 门)门)新课程新课程1-2年级年级(5-6 门)门)3-6年级年级(8-9门)门)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社会社会自然自然科学科学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音乐音乐艺术艺术音乐音乐艺术艺术音乐音乐美术美术美术美术美术美术劳动劳动综合实践

18、活动(含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外语外语高中课程结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三:内容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三: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难、繁、偏、旧”和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兴趣和经验,精选精选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改革的目标之四:实施课程改革的目标之四:实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

19、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于动手,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五:评价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五: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功能。课程改革的目标之六:管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之六: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适应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