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幻灯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幻灯片.ppt(1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1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w w遗传遗传:亲代将自身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和功能,w w变异变异:生物体的遗传物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在群体中以极低的几率(105106)出现,性状变化幅度大;新性状稳定、可遗传。w w遗传型遗传型(genotype):一个生物体所含有的基因的总和。w w表型表型(phenotype):一个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w w饰变饰变(modification):指生物体由于非遗传因素引起的表型改变,变化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特点是几乎整个群体中的每
2、一个个体都发生同样的变化,性状变化的幅度小,不遗传,引起饰变的因素消失后,表型即可恢复。举例:Serratia marcescens 的红色素在25和37的变化。第2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研究微生物遗传的意义w微生物的独特生物学特性:(1)个体的体制极其简单;(2)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3)易于在成分简单的组合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4)繁殖速度快;(5)易于积累不同的中间代谢产物或终产物;(6)菌落形态特征的可见性和多样性;(7)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作用的直接性和均一性;(8)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9)各种微生物一般都有相应的病毒;(10)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
3、的原始有性生殖方式;第3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v微生物是研究现代遗传学和其它许多主要的生物学基本理论问题中最热衷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v对微生物遗传规律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现代分子分子生物学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而且为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促使育种工作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低效到高效、从随机到定向、从近缘杂交到远缘杂交的方向发展。研究微生物遗传学的意义第4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第一节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v种质连续理论:18831889年间Weissmann提出。认为遗传物质是一种具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化合物。v基因学说:
4、二十世纪初发现了染色体并提出基因学说,使得遗传物质基础的范围缩小到染色体上。染色体由核酸和蛋白质两种长链高分子组成。20多种氨基酸经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演变出的蛋白质数目几乎可以达到一个天文数字,而核酸的组成却简单得多,一般仅由4种不同的核苷酸组成,它们通过排列组合只能产生较少种类的核酸,因此当时认为决定生物遗传型的染色体和基因,起活性成分是蛋白质。vvDNADNA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证明:1944年以后,利用微生物为实验对象进行的三个著名实验(肺炎球菌的转化试验、噬菌体感染试验、病毒的拆开与重建试验)第5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1928年,Griffith进行了以下几组实验
5、:(1)动物实验对小鼠注射活R菌或死S菌 小鼠存活对小鼠注射活S菌小鼠死亡对小鼠注射活R菌和热死S菌 小鼠死亡 抽取心血分离活的S菌一、三个经典实验v(一)(一)经典转化实验经典转化实验(transformation):F.Griffith,v研究对象: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双球菌)vS型菌株:有致病性,菌落表面光滑,有荚膜vR型菌株:无致病性,菌落表面粗糙,无荚膜第6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2)细菌培养实验热死S菌不生长活R 菌长出R菌热死S菌+活R 菌长出大量R菌和106S菌(3)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活R菌+S菌无细胞抽提液长出大量R菌
6、和少量S菌以上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以上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 S型细菌细胞内可能存在一种转型细菌细胞内可能存在一种转化物质,它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化物质,它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R R型细胞并使型细胞并使R R型细胞获得型细胞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稳定的遗传性状第7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v加S菌DNAv加S菌DNA及DNA酶以 外的酶v加S菌的DNA和DNA酶v加S菌的RNAv加S菌的蛋白质v加S菌的荚膜多糖活R菌长出S菌只有R菌1944年O.T.Avery、C.M.MacLeod和M。McCarty从热死S型S.pneumoniae中提纯了可能作为转化因子的各种成分,在离体条件下进行
7、了转化试验:只有S型细菌的DNA才能将S.Pneumoniae的R型转化为S型。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也越高。说明S型菌株转移给R型菌株的,是遗传因子。第8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二)噬菌体感染实验(二)噬菌体感染实验wA.D.Hershey和M.Chase,1952年(1)含32PDNA的一组:放射性85%在沉淀中(2)含35S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75%在上清液中所以,进入细胞的是噬菌体的核酸而不是蛋白质。第9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v为了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H.FraenkelConrat(1956)用含
8、RNA的烟草花叶病毒(TMV)进行了著名的植物病毒重建实验。v将TMV在一定浓度的苯酚溶液中振荡,就能将其蛋白质外壳与RNA核心相分离。分离后的RNA在没有蛋白质包裹的情况下,也能感染烟草并使其患典型症状,而且在病斑中还能分离出正常病毒粒子。第10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v选用TMV和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RV),分别拆分取得各自的RNA和蛋白质,将两种RNA分别与对方的蛋白质外壳重建形成两种杂合病毒:(1)RNA(TMV)蛋白质(HRV)(2)RNA(HRV)蛋白质(TMV)v用两种杂合病毒感染寄主:(1)表现TMV的典型症状病分离到正常TMV粒子(2)表现HRV的典型症状病分
9、离到正常HRV粒子。v上述结果说明,在RNA病毒中,遗传的物质基础也是核酸。第11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朊病毒的发现和思考w朊病毒含有微量的核酸,仍未发现?w朊病毒仅由蛋白质构成w朊病毒的遗传物质为蛋白质?第12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w基因组:细胞中基因以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的总称,包括结构基因、调控序列以及目前功能未知的DNA序列。w微生物的基因组一般较小,见P137第13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原核生物(大肠杆菌)的基因组w紧密缠绕的环状双链DNA分子w遗传信息的连续性w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w结构基因
10、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w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第14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真核生物(啤酒酵母)的基因组w DNA与组蛋白构成染色体w有间隔子或内含子序列w没有明显的操纵子结构w含有一定数量的重复序列(低度、中度和高度重复)遗传丰余: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第15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古细菌(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w古细菌的基因组结构类似于细菌,即在环形DNA分子上功能相关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无内含子序列。w负责信息传递功能的结构(复制、转录和翻译)类似于真核生物,如启动子结构、复制起始因子、RNA聚合酶、翻译延伸因子等第16页,共117页,编辑于
11、2022年,星期六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子第17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原核生物的质粒v定义:是一类小型共价闭合环状核外DNA,能独立于细胞核进行自主复制。可以通过交换掺入细胞核成为附加体;可以从寄主细胞中消除。近年来也发现了线性双链DNA质粒和RNA质粒v大小:2100106Da,含有数个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基因。v性质:质粒是一种复制子,分为严紧型和松弛型,严紧型质粒的复制受细胞核控制,一般一个寄主细胞内有23个;松弛型质粒的复制不受细胞核控制,在细胞内的数量可以达到1015个v功能:进行细胞间接合并带有一些基因,如产生毒素、抗药性、降解功能等。v重组:在质粒之间、质粒与染色体之
12、间菌可发生。第18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原核生物的质粒v存在范围:很多细菌如E.coli、Shigella、S.aureus、Streptococcus lactis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et alv制备:包括增殖、裂解细胞、分离质粒与染色体和蛋白质等成分、去除RNA和蛋白质等步骤。v鉴定:电镜观察、电泳、密度梯度离心、限制性酶切图谱等方法第19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几种代表性质粒:w1.F因子(fertility factor)n致育因子/性因子,62106Dalton,94.5kb,相当于核染色体DNA2%的环状双链DNA
13、,足以编码94个中等大小多肽,其中1/3基因(tra区)与接合作用有关。n存在于肠细菌属、假单胞菌属、嗜血杆菌、奈瑟氏球菌、链球菌等细菌中,决定性别。w2.巨大质粒(mega质粒)n为近年来在Rhizobium(根瘤菌属)中发现的一种质粒,分子量为200300106Dalton,比一般质粒大几十倍到几百倍,故称巨大质粒,其上有一系列固氮基因。第20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v3.Ti(毒性)质粒(tumoe inducing plasmid)即诱癌质粒。长200kb,是一种大型质粒。存在于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中。赋予宿主引起许多双子叶
14、植物的根癌的特性。当带有Ti质粒的细菌侵入植物细胞中后,在其细胞中溶解,把细菌的DNA释放至植物细胞中。含有复制子的Ti质粒的小片段与植物细胞中的核染色体发生整合,破坏控制细胞分裂的激素调节系统,从而使它转变成癌细胞。Ti质粒已成为植物遗传工程研究中的重要载体。一些具有重要形状的外源基因可借DNA重组技术设法插入到Ti质粒中,并进一步使之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以改变该植物的遗传性,达到培育植物优良品种的目的。第21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w4.Col因子(colicinogenic factor)n产大肠杆菌素因子。大肠杆菌素是一种由E.coli的某些菌株所分泌的细菌蛋白,具有通
15、过抑制复制、转录、转译或能量代谢等而专一地杀死不含Col因子的近缘的其它肠道细菌。n凡带Col因子的菌株,由于质粒本身编码一种免疫蛋白,从而对大肠杆菌素有免疫作用,不受其伤害。n有些G+细菌也产生细菌素,如用于食品保藏的NisinnColE1研究得很多,并被广泛地用于重组DNA 的研究和用于体外复制系统上。第22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v5.R(抗生素抗性和重金属抗性)因子(resistence factor)n最初发现于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后来发现还存在于Salmonella、Vibrio、Bacillus、Pseudomonas和Sta
16、phylococcus中。nR因子由相连的两个DNA片段组成,即抗性转移因子(resistence transfor factor,RTF)和抗性决定因子(rdeterminant),RTF控制质粒copy数及复制,抗性决定因子带有抗生素或重金属的抗性基因。nR因子在细胞内的copy数可从12个到几十个,分为严紧型和松弛型两种,经氯霉素处理后,松弛型质粒可达20003000个/细胞。第23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v6.降解性(代谢)质粒n如假单胞菌属中发现。它们的降解性质粒可为一系列能降解复杂物质的酶编码,从而能利用一般细菌所难以分解的物质做碳源。这些质粒以其所分解的底物命名,
17、例如有分解CAM(樟脑)质粒,XYL(二甲苯)质粒,SAL(水杨酸)质粒,MDL(扁桃酸)质粒,NAP(奈)质粒和TOL(甲苯)质粒等。第24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7.隐秘质粒w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只能通过物理的方法检测的质粒。如酵母菌的2um质粒。第25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w40年代B.McClintock对玉米的遗传研究而发现染色体易位,打破了基因是固定在染色体DNA上的一些不可移动的核苷酸片段的说法。有些DNA片段不但可在染色体上移动,而且还可从一个染色体跳到另一个染色体,从一个质粒跳到另一个质粒或染色体,甚至还可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在这些D
18、NA顺序的跳跃过程中,往往导致DNA链的断裂或重接,从而产生重组交换或使某些基因启动或关闭,结果导致突变的发生。这似乎就是自然界所固有的“基因工程”。目前已把在染色体组中或染色体组间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顺序称为转座因子(transposible element),也称作跳跃基因(jumping gene)或可移动基因(movable gene)。第26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转座因子插入(IS)序列转座子(Tn)特殊病毒(Mu噬菌体)定义:可在DNA链上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类型转座的遗传效应第27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插入序列
19、(IS,insertion sequence)分子量最小(仅0.71.4kb),只有引起转座的转座酶基因而不含其它基因,具有反向末端重复序列。已在染色体、F因子等质粒上发现IS序列。E.coli的F因子和核染色体组上有一些相同的IS,通过这些同源序列间的重组,就可使 F因子插入到E.coli的核染色体组上,形成Hfr菌株。因IS在染色体组上插入的位置和方向的不同,其引起的突变效应也不同。IS被切离时引起的突变可以回复,如果因切离部位有误而带走IS以外的一部分DNA序列,就会在插入部位造成缺失,从而发生新的突变。第28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转座子(Tn,transposon)w
20、转座子又称转位子或易位子分子量居中(一般为225kb)。除了与转座作用有关的基因外,还含有抗性基因(对抗生素、某些毒物)、乳糖发酵基因等几个至十几个基因。从结构来看,Tn 有两种类型,即末端为反向或顺向重复的IS,或末端为反向重复的序列。Tn虽能插到受体DNA分子的许多位点上,但并不完全是随机的,某些区域更易插入。第29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Mu噬菌体(即 mutator phage)Mu噬菌体即 诱变噬菌体是E.coli的一种温和噬菌体。含有噬菌体生长繁殖和转座所必需的基因,其分子量最大(39kb),含有20多个基因,但并没有固定的整合位置。Mu噬菌体引起的转座可以引起插入
21、突变,其中约有2%是营养缺陷型突变。第30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转座的遗传效应w插入突变w产生染色体畸变(复制性转座子)w基因的移动和重排第31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第四节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基因突变及修复第32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一、基因突变一、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简称突变,是变异的一种,指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突变率常在108109范围内。第33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一)基因突变的类型(根据遗传信息的变化)w原序列 5AUG CCU UCA AGA U
22、GU GGG Met Pro Ser Arg Cys Gly(1)同义突变 5 AUG CCU UCA AGA UGU GGA Met Pro Ser Arg Cys Gly(2)错义突变 5 AUG CCU UCA GGA UGU GGA Met Pro Ser Gly Cys Gly(3)无义突变 5 AUG CCU UCA AGA UGA GGA Met Pro Ser Arg(4)移码突变 5AUG CCU UCA AGU GUG GG Met Pro Ser Ser Val 第34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突变类型w突变株的表型成因检出方法w营养缺陷型 因突变而丧失合成
23、一补充培养基w(auxotroph)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的w 能力不能在基本培养w 基上生长突变株w抗性突变型 因突变而产生了对某药物培养基(resistant mutant)种化学药物或致死w 物理因子的抗性w条件致死突变型 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 培养条件改变w(conditional 可正常生长、繁殖并wlethal mutant)实现其表型,而在另w 一条件下却无法生长w 繁殖的突变型第35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w突变株的表型成因 检出方法w形态突变型 因突变而产生的个体 形态wMorphologycal 或菌落形态的非选择 (常用颜色变化)w mutant 性变异w抗原突变
24、型 因突变而引起的抗原 借助于抗原wantigenic 结构发生改变 抗体反应 wmutantw产量突变型 因突变而获得的在有 测定产量或 whigh producing 用代谢物产量上高于 其它wmutant 原始菌株的突变株w其它突变型:毒力、糖发酵能力、代谢产物等第36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二)突变率n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突变率为108是指该细胞在一亿次细胞分裂中,会发生一次突变。突变率也可以用每一单位群体在每一世代中产生突变株(mutant,即突变型)的数目来表示。如一个含108个细胞的群体,当其分裂为2108个细胞时,即可产生一个突
25、变表型。n突变率=突变细胞数/分裂前群体细胞数n突变率是独立的。某一基因发生突变不会影响其它基因的突变率。在同一个细胞中同时发生两个基因突变的几率是极低的,因为双重突变型的几率只是各个突变几率的乘积。第37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一些菌种某些性状的自发突变率菌名突变性状突变率Escherichia coliE.coliE.coliE.coli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Salmonella typhiBacillus megaterium抗T1噬菌体抗T3噬菌体不发酵乳糖抗紫外线抗青霉素抗链霉素抗25ug/L链霉素抗异烟肼3108110711010
26、11051107110951065105第38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三)突变的特点 适用于整个生物界,以细菌的抗药性为例。1.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突变原因之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平板影印培养试验)2.自发性:突变可以在没有人为诱变因素处理下自发地产生。3.稀有性:突变率低且稳定。4.独立性:各种突变独立发生,不会互相影响。5.可诱发性: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6.稳定性:变异性状稳定可遗传。7.可逆性:原始的野生基因到变异株的突变称为正向 突变(forward mutation),相反的过程则 称为回复突变或回变(back mutation或 revers
27、e mutation)。第39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四)突变的机制 碱基置换(转换 颠换)点突变 移码突变(缺失 添加)诱变 畸变:缺失、添加、易位、倒位 自发突变突变第40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诱变机制w诱变剂(mutagen):凡能提高突变率的任何理化因子,诱变剂的种类很多,作用方式多样。即使是同一种诱变剂,也常有不同的作用方式。第41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碱基置换(substitution)w定义:对DNA来说,碱基的置换属于一种染色体的微小损伤(microlesion),一般也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它只涉及一
28、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置换。w分类:w 转换(transition),即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w 颠换(transversion),即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w对某一具体诱变剂来说,可同时引起转换与颠换,也可只具其中的一种功能。根据化学诱变剂是直接还是间接地引起置换,可把置换的机制分成以下两类来讨论。第42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w一类可直接与核酸的碱基发生化学反应的诱变剂,例如亚硝酸、羟胺和各种烷化剂(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乙酯,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甲基N亚硝基脲,乙烯亚胺,环氧乙酸,
29、氮芥等)。它们可与一个或几个核苷酸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引起DNA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并进一步使微生物发生变异。在这些诱变剂中,除羟胺只引起GCA:T外,其余都是可使GC A:T发生互变的。能引起颠换的诱变剂很少,只是部分烷化剂才有。第43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碱基转换的分子机制w亚硝酸可使碱基发生氧化脱氨作用,故它能使腺嘌呤(A)变成次黄嘌呤(H),使胞嘧啶(C)变成尿嘧啶(U),从而发生转换。它也可使鸟嘌呤(G)变成黄嘌呤(X),但这时不能引起转换。其中AH而引起的转换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w腺嘌呤经氧化脱氨后变成烯醇式次黄嘌呤(He);wHe通过自发的互变异构效应而形成Hk
30、(酮式次黄嘌呤);wDNA双链第一次复制,结果Hk因其在6位上含有酮基,故只能与6位上含有氨基的胞嘧啶(C)配对;wDNA双链的第二次复制,这时其中的C按常规与G配对,因而最终实现了转换。第44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亚硝酸引起的使AT转换成GC过程的简式见下图w HNO2 wA:T He:T Hk+Tw第一次复制 ATw HkC 第二次复制 GCw HkC第45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w引起这类变异的诱变剂都是一些碱基类似物,如5溴尿嘧啶(5BU)、5氨基尿嘧啶(5AU)、8氮鸟嘌呤(8NG)、2氨基嘌呤(2AP)和6氯嘌呤(6CP)等。它
31、们的作用是通过细胞的代谢活动掺入到DNA分子中后而引起碱基置换,故是间接的。现以5BU为例来加以说明。5BU是T的代谢类似物。当把某一微生物培养在含5BU的培养液中时,细胞中有一部分新合成的DNA的T就被5BU所取代。5BU一般以酮式状态存在于DNA中,因而仍可正常地与A配对,这时并未发生碱基对的转换。有时5BU会以烯醇式状态出现在DNA中,于是当DNA进行复制时,在其相对位置上出现的就是G,而不是原来的A,因而引起了碱基对从原来的AT变至GC的转换。第46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5BU在以酮式或烯醇式状态存在时引起的ATGC的转换w A:T G:Cw A:T A:Buk G:
32、Bue G:Cw G:Bue A:T G:C A:Bukw A:BU G:C A:T A:BU第47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w从上图中,还可看到5BU的掺入引起的GC回复到AT的过程。通过这两个图示,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同一种诱变剂既可造成正向突变,又可使它产生回复突变的原因了。另外,也可以看到,为什么像5BU这类代谢类似物只有对正在进行新陈代谢和繁殖着的微生物才起作用,而对休止细胞、游离的噬菌体粒子或离体的DNA分子却不起作用。第48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移码突变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指诱变剂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
33、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由移码突变所产生的突变株,称为移码突变株(frame shift mutant)。与染色体畸变相比,移码突变也只能算是DNA分子的微小损伤。丫啶类染料,如丫啶黄、丫啶橙和氨基丫啶等,都是移码突变的有效诱变剂。第49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丫啶类化合物的诱变机制w至今还不很清楚。有人认为,由于它们是一种平面型三环分子,结构与一个嘌呤嘧啶对十分相似,故能嵌入两个相邻DNA碱基对之间,造成双螺旋的部分解开(两个碱基对原来相距0.34nm,当嵌入一个丫啶分子时,就变成0.68nm),从而在DNA复制过程中,会
34、使链上增添或缺失一个碱基,结果就引起了移码突变。第50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丫啶类化合物诱发的移码突变及其回复突变图示正常DNA链上的三联密码子:ABCABCABCABCABCABCABCABC第三个密码子中增添一个碱基后的三联密码子:增添了一个碱基ABCABCAB+CABCABCABCABCAB在第二个密码子中缺失一个碱基A后引起的变化缺失了一个碱基AABCBCABCABCABCABCABCABCA增添一个碱基和缺失一个碱基后,其密码子又恢复正常:增添了一个碱基 缺失一个BABCABCAB+CABCABCACABCABC增添三个碱基后,只引起一段密码子不正常:加进了三个碱基
35、ABCAB+CAB+CAB+CABCABC如缺失三个碱基,也只引起一段密码子不正常:ABCACABCABABCACABCABCABC由此可见,在DNA链上增添或缺失一、二或四、五个碱基时,均可引起移码突变,而增添或缺失三个或六个时,则不影响读码,只引起短的缺失或增添(插入)。第51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w某些理化因子,如X射线等的辐射及烷化剂、亚硝酸等,除了能引起点突变外,还会引起DNA的大损伤(macrolesion)染色体畸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deletion)、重复(duplication)
36、、易位(translocation)和倒位(inversion)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第52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化v染色体内畸变只涉及一条染色体上的变化,如发生染色体的部分缺失或重复时,其结果可造成基因的减少或增加;又如发生倒位或易位时,则可造成基因排列顺序的改变,但数目却不改变。倒位是指断裂下来的DNA片段旋转180后,重新插入到原来染色体的位置上;易位则指断裂下来的一小段染色体再顺向或逆向地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的其它部位上。v染色体间畸变,则指非同源染色体间的易位。第53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紫外线(U.V.,ultraviolet ray)
37、对DNA的损伤w嘧啶对紫外线的敏感性要比嘌呤强得多。嘧啶的光化产物主要是二聚体和水合物,其中了解较清楚的是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和消除。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使同链DNA的相邻胸腺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它的出现会减弱双链间氢键的作用,并引起双链结构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引起突变或死亡。在互补双链间形成嘧啶二聚体的机会较少,但一旦形成,就会妨碍双链的解开,因而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并使细胞死亡。第54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w诱变因素 在DNA上的初级效应 遗传效应 碱基类似物 掺入作用 AT=GC双向转换羟 胺与胞嘧啶起反应 GCAT的转换亚硝酸A、G、
38、C的氧化脱氨作用 AT=GC双向转换w 交 联 缺失烷化剂烷化碱基(主要是G)AT=GC双向转换w 烷化磷酸基团 ATTA的颠换w 丧失烷化的嘌呤 GCCG的颠换 糖磷酸骨架的断裂 巨大损伤丫啶类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 码组移动紫外线形成嘧啶的水合物 GCAT转换 形成嘧啶的二聚体 码组移动 电离辐射碱基的羟基化降解 AT=GC双向转换w DNA降解 码组移动(或)糖磷酸骨架的断裂 巨大损伤 丧失嘌呤 CGTA转换Mu噬菌体结合到一个基因中间 码组移动第55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自发突变机制w自发突变是指在没有人工参与的情况下生物体自然发生的突变几种自发突变的可能机制w背景辐射和
39、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一些原因不详的低剂量诱变因素的长期总和诱变效应。如各种短波辐射或高温诱变效应,以及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低浓度的诱变物质(在微环境中有时也可能是高浓度)的作用等。w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的诱变效应:过氧化氢对Neurospora有诱变作用,在许多微生物的陈旧培养物中易出现自发突变株,可能也是同样的原因。w氨基的互变异构效应:T和G会以酮式或烯醇式两种互变异构的状态出现,而C和A则会以氨基式或亚氨基式两种互变异构的状态出现。w环出效应:在DNA的复制过程中,某一单链上偶然产生一个小环,则会因其上的基因越过复制而发生遗传缺失。第56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基因突
40、变的修复w光复活作用w切除修复w重组修复wSOS修复第57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v把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称为光复活作用。v光复活机理:经紫外线照射所形成的带有胸腺嘧啶二聚体的DNA分子,在黑暗中与光激活酶(photoreactivating enzyme)(又称光裂合酶photolyase)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暴露在可见光(300500nm)下时,此酶会因获得光能而发生解离,从而使二聚体重新分解成单体。v由于在一般的微生物中都存在着光复活作用,所以在进行紫外线诱变育种时,只能在红光
41、下进行照射及处理照射后的菌液。第58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暗修复作用(dark repair)w暗修复作用又称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是细胞内的主要修复系统,用于修复被诱变剂(包括紫外线、烷化剂、X射线和射线等)损伤后的DNA的机制。全部修复过程由四种酶完成,即w内切核酸酶在胸腺嘧啶二聚体的5一侧切开一个3 OH和5P的单链缺口;w外切核酸酶从5P至3OH方向切除二聚体,并扩大 缺口;wDNA聚合酶修补缺口w连接酶连接裂口第59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重组修复w一种越过损伤的修复机制,即通过交换,在嘧啶二聚体相应部位的子链上出现了缺口,该缺
42、口由DNA聚合酶和连接酶修复。w亲本链的嘧啶二聚体需切除修复第60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SOS修复w修复基因:lexA、recA、uvrA、uvrB、uvrCw修复机理:lexA为调节基因,产生的阻遏蛋白在正常条件下与recA、uvrA、uvrB、uvrC的操作子结合,使细胞内仅合成少量的uvr蛋白(修复蛋白),对自发突变产生的低水平的损伤进行修复。当细胞内产生大量嘧啶二聚体时,在复制过程中因不能得到修复而在子链上留下空隙和单链,少量的RecA蛋白立即与单链结合并激活其活性,RecA蛋白 降解LexA阻遏蛋白,解除了对RecA蛋白和其他修复蛋白基因的抑制,对大量的二聚体进行切
43、除修复。第61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第五节 基因重组w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凡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重组可使生物体在未发生突变的情况下,也能产生新遗传型的个体。w重组是分子水平上的一个概念,而一般所说的杂交(hybridization)则是细胞水平上的一个概念。杂交中必然包含着重组,而重组则不限于杂交这一形式。真核微生物中的有性杂交、准性杂交(parasexual hybridization)等原核生物中的转化、转导、接合和原生质体融合等都是基因重组在细胞水平上的反映。第62页,
44、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基因重组的意义v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v杂交育种的优点:由于杂交育种选用了已知性状的供体菌和受体菌作为亲本,故在方向性和自觉性方面,均比诱变育种前进了一大步。利用杂交育种可以消除某一菌株在经过长期诱变处理后所出现的产量上升缓慢的现象v杂交育种的缺点:杂交育种的方法较复杂,目前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和使用,尤其在原核生物的领域中,应用转化、转导或接合等重组技术来培育可应用于生产实践上的高产菌株的例子还不多见。到了70年代后期,由于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巨大的成功后,才使重组育种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第63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一、原核微生
45、物的基因重组 转化转导接合 原生质体融合基因重组的方式第64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转化(transformation)v转化或转化作用:受体菌(recipient或receptor)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donor)的DNA片段,通过交换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型状的现象。接受了供体菌DNA的受体菌称为转化子(transformant)。v范围:原核生物中,转化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若干放线菌和蓝细菌及少数真核微生物也有转化报道。n转化发生的条件n两个菌种或菌株之间能否发生转化,与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即使在转化率极高的那些种中,其不同菌
46、株间也不一定都可发生转化。n进行转化的受体细胞必须处于感受态(competence),亦即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实现其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也可以采用人工的方法使细菌转变成感受态第65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感受态因子:一种细胞外蛋白,可与受体菌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结果激活细胞内一系列与转化有关的基因的表达,其中产生的自溶素使细胞表面的DNA结合蛋白和核酸酶裸露出来,以完成转化过程。不同细菌,每个细胞上的DNA结合位点数不同。转化因子的本质一般是DNA,经多次提纯操作后,每一转化DNA片段的分子量都小于1107,约占细菌核染色体组的0.3%。据研究,呈质粒形式的转化
47、因子,其转化频率最高;一般的转化因子都是线状双链DNA;也有线状单链DNA具有转化作用的报道。转化过程:以S.Pneumonia为例分为六阶段:第66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v双链DNA片段与感受态受体菌细胞表面的 DNA结合位点(主要在新形成细胞壁的赤道区)结合;v在吸附位点上的DNA被核酸内切酶分解,形成平均分子量为45106的DNA片段;vDNA双链中的一条单链被膜上的另一种核酸酶切除,另一条单链逐步进入细胞,这是一个耗能的过程。分子量小于5105的DNA片段不能进入细胞。v来自供体菌的单链DNA片段在细胞内与受体细胞核染色体组上的同源区配对交换,形成了一个杂合DNA区段
48、(heterozygous region)。在这一过程中,有核酸酶、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的参与;v受体菌的染色体组进行复制,杂合区段分离成两个,其中之一获得了供体菌的转化基因,另一个未获供体基因;v当细胞发生分裂后,一个子细胞含供体基因,这就是转化子;另一个细胞与原始受体菌一样。第67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转染(transfection):把噬菌体或其它病毒的DNA(或RNA)抽提出来,让它去感染感受态的宿主细胞,并进而产生正常的噬菌体或病毒的后代,这种现象称为转染(transfection)。它与转化不同之处是病毒或噬菌体并非遗传基因的供体菌,中间也不发生任何遗传因子
49、的交换或整合,最后也不产生具有杂种性质的转化子。第68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转导(transduction)w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形状的现象。获得新遗传形状的受体细胞称为转导子(transductant)w转导的方式:普遍转导 转导 局限转导 第69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普遍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通过完全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任何小片段的误包,而实现其遗传性状传递到受体菌的转导现象第70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
50、六普遍转导(complete transduction)wP22 噬菌体引起的 S.typhimurum的普遍转导过程w w 第71页,共11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局限转导(specializd transduction)w概念: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获得表达的转导现象。w特点:仅转导供体菌的个别基因(一般为噬菌体整合位点两侧的基因);特定的基因由部分缺陷噬菌体携带;缺陷噬菌体是由于其在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低频率误切(误切的频率一般在105左右,如E.coli 噬菌体引起的半乳糖利用、产生物素基因的转导)而形成。第72页,共117页,编辑于202